贾宝玉情不情,林黛玉情情,怎么解释?

贾宝玉情不情,林黛玉情情,怎么解释?,第1张

翻译:

对对自己有情的有情;“情不情”的意思是:对对自己无情的也有情。所以林黛玉是“情情”,贾宝玉是“情不情”。黛玉专一而宝玉博爱。扩展来说,“情情”是人伦之情,犹指狭义的爱情;“情不情”则是兼爱、博爱、大同世界的爱。

原文:

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

白话译文:后观《情榜》评论说道:贾宝玉对对自己无情的也有情。林黛玉是人伦之情,这两个评价总比说痴情要好。

此句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警幻情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警幻情榜》,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末回(第一百一十回)的主要人物表,最早出自戚序本批语。警幻仙子是太虚幻境之主,薄命司贮藏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三十六位女儿的命运簿册,因《红楼梦》“大旨谈情”,太虚幻境宫门题“孽海情天”。

所以戚序本批语称之为“警幻情榜”。按照第二回贾雨村论气的哲学图式,小说塑造人物基本遵循正、邪、正邪两赋三足鼎立的规律,由此可猜测出警幻情榜的榜单。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家世显赫,有权有势,极富极贵,成为当时南京第一豪门,天下推为望族。

康熙六下江南,曹寅接驾四次。不过,曹雪芹晚生了几年,本人并没有亲历康熙南巡盛事。《红楼梦》第16回可以为证,原著写到比贾宝玉年长的凤姐都要听赵嬷嬷等长辈的口述去了解那段历史。

人物对话描写在小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非常个性的直接描写,给人的感觉是一目了然。红楼梦,是一部将这种对话描写用到极致的代表作。

红楼梦中众多女孩子人物性格非常鲜明,靠得就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曹雪芹非常擅长描写人性,但是更擅长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每个人物都好像是出现我们面前一样,非常鲜活。

而且对话的安排有分寸,无论是男主角贾宝玉还是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以及丫头晴雯和袭人,都可以通过几句单纯的对话显示出她们鲜明的个性。

比如这句

“今儿得罪我的事儿小,倘若明天宝姑娘来,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这话不用分辨就知道是林黛玉的口吻。

而且故事中的悲喜欢乐也能够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得越来越深刻。

最有情趣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之间经典的台词,多是两个人拌嘴,可以说拌嘴是他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

今天我们欣赏他们之间的经典的对白,那里面饱含的都是满满的爱。

经典之一,第20回

宝玉去宝钗那里玩,黛玉知道了,很不高兴。宝玉忙哄黛玉

“好好的又生气了?”

黛玉回答“你管我呢,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

宝玉说“何苦来,大正月里要死要活的”黛玉说“偏要说死,我这会儿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

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

黛玉说“正是了,要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

宝玉忙说“我说自家死了干净,别错听了话赖人”

我们看这是非常亲切的一种手法,黛玉的心是比较孤傲,尤其是嘴尖伶俐,所以她在贾府上下都被认为是小心眼,不被同情,最后导致伤情致死。

其实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已经暗示的很多了,而宝玉此时的“笑”和“忙”着哄她,两个字,更似乎有千钧之力。

但是这经典的对白还没有完,黛玉还是生气,宝玉紧接着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她

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

面对这样的劝慰,黛玉啐他“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说“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

黛玉听了低头不语。

        经历了砸欲风波,宝黛之间和好如初,他们的爱情也越发明了。特别是宝黛之间,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真诚的,惊天动地的爱情表白的故事——情诉肺腑。

        宝黛和好之后,可以有一个人却是醋意大发,那是薛宝钗,于是上演了借扇机带双敲的故事。宝黛和好后,被王熙凤带去给贾母问安,此时,薛宝钗既在场。那贾宝玉没话找话,与宝钗闲聊。当听到宝钗说嫌热不去看戏,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贾宝玉此话本是无心之语,脱口而出,却激怒了薛宝钗。宝钗听说,心里不由地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宝钗的话完全是回击宝玉刚才拿比做杨贵妃的“取笑”,并讥讽宝玉作为贵妃元春的弟弟,是有资格成为杨国忠的。此时,丫鬟靛儿向宝钗还寻扇子,一向待人和善的宝钗,也是少有的生气, 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宝钗此话则是暗讽林黛玉。”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抓住机会,也是马上反击,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宝钗则是继续讥讽宝黛二人。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可见,宝黛是清楚了宝钗是话带讥讽的。最后,王熙凤早已看出端倪,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凤姐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一场冷嘲热讽的对话被王熙凤的三言两句止住了。透过,宝钗、宝玉、黛玉三人之间的对话,我们看出这是薛宝钗是少有的发怒,和用言语讥讽别人,那宝钗言行,也反应出她对宝黛之间爱情的醋意与嫉妒,能够有“吃醋”的意思,就暗中表明,宝钗对宝玉的也是有爱意的,而宝钗就借丫头找扇子的时机,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黛玉,接着又用“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其实,这是许多女人在爱情中都爱用此技巧,这也是常情。

        被宝钗讥讽后,宝玉到王夫人屋中与金钏说笑,被王夫人发现了,责打了金钏并撵了出去。那宝玉灰灰溜溜地逃走,忙进大观园来,看龄官在蔷薇花下一笔一笔痴情地画着“蔷”字,宝玉不觉看痴着,显然也被龄官的痴情感动了、感染了。

        后面,又发生了妒生麒麟的事件。史湘云来贾府,无意拾到一个金麒麟,后到宝玉屋中一问,正是那日清虚观打醮时宝玉给湘云留的。宝玉与湘云聊天,忽然传来贾雨村到访并要见贾宝玉,那贾宝玉是一脸的不高兴。心直口快的湘云则是好心规劝,直言:“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可以湘云这话,惹得宝玉大为不悦,要赶湘云离开。袭人见宝玉生气,并从中调和,并言说宝玉上次也是因此生气,把薛宝钗晾在一旁的事情。而且,袭人还说出:“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见这是宝玉不经意之间的爱情表白,他早已视黛玉为自己的知己了。

        而此时,林黛玉却在窗外偷听。原来,黛玉早就因为宝钗的金锁,和“金玉良缘”的传言,弄得自己的是十分不悦。此刻的她,对物件之类东西是十分多疑、敏感的。特别是上回宝玉就拾得了一个和湘云一样的麒麟,而且宝玉还是一个见姐姐,就忘了妹妹的人,这次湘云到府,难保不发些什么风流韵事。所以,不放心的黛玉,偷偷来怡红院偷看宝玉与湘云的举动。可见,黛玉的举动,是女性的多疑与嫉妒,这有点像现代女孩子在恋爱中对自己的恋人不放心,偷偷查看通话记录、短信、微信、QQ等行为。而当黛玉无意见听见宝玉那句话,我们看看林黛玉的反应,书写到是“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喜,自然是宝玉视他为知己,与诸人不同;惊,自然是宝玉当说出这样赞扬的话儿,而且当众不必嫌疑的;悲,自然是自己身世悲苦,身边无有父母为自己的爱情做主,而自己也是因思虑患病,怕不能长久;叹,自然是你我情投意合,为什么“金玉良缘”不是你我,而且还有一个薛宝钗的存在?

        那林黛玉自觉无趣,准备回去。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那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显然,黛玉看见宝玉如此主动,惊得有些含羞了。而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宝玉觉醒了,并不顾礼法,开始大胆表白了。后面,林黛玉又以金锁、麒麟打趣宝玉,宝玉则是气流了汗,”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是整部红楼梦,林黛玉这一次给贾宝玉道歉,也是被宝玉的举动感动了。而一个擦泪,一个擦汗,表现出了宝黛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亲密的动作,他们的爱情也越发明朗了。

          那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短短三字,相当于现代恋人表白说的“我爱你”,可以却比“我爱你”感觉更要重千倍,情也更深千倍,是胜似任何甜言蜜语、海誓山盟的。那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一个“怔”,显然反应出林黛玉被宝玉第一次这么主动、这么大胆地表白,惊住了,震撼住了。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宝玉是进一步的表白。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这又是石破惊天的爱情表白。那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可见,林黛玉不仅被宝玉如此大胆的表白震撼住了,还被此深深感动了。而此刻,宝黛二人虽不说话,却早已是心心相印了,心早已融化在一起了,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看似气话,却表明了黛玉早已明了宝玉的心思,而此时黛玉的泪,应该是喜极而涕的。

        那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显然这是宝玉情不自禁地自我诉说,自我表白。可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可见,宝玉的表白是是石破惊天的之语,在那年代,哪个男子何曾说过如此大胆的情话呢?所以,袭人听后,表现出来的表情是被大大的惊吓着了,并认为宝玉是中了邪。宝玉被袭人推醒过来,方知是袭人,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一场大胆、深情、热烈的诉肺腑的表白也就此谢幕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出了妒生麒麟当中,宝玉当众进行了爱情表白。而后面的《诉肺腑》中我们更看出了,宝黛爱情绝非仅仅是宿命的安排,而是有着坚实的情感基础,那就是宝黛二人对彼此深刻的了解,志趣的投合。诉肺腑,也是他们之间一次真诚的倾诉,真诚的告白,是他们爱情升华的一个重要阶段。那宝玉的告白,让黛玉震撼、感动,并让黛玉了解到了宝玉心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如此铭心刻骨爱着自己。而经过诉肺腑之后,宝黛爱情,没有了之前的猜疑、争吵,取而代之是彼此的体谅、关心、爱惜,并开始呈现给我们的是宝黛爱情的温馨、感人的一面。自此,宝黛爱情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红楼梦》二十二回中宝钗过生日,请来的戏子中有一个像林黛玉,湘云口快竟说了出来,当时贾宝玉拼命使眼色想阻止她,免得颦儿生气,可后来反使自己左右不是人,于是独自回到怡红院生闷气,并提笔写下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正,是立足境。

后来黛玉又续上一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有论者以为诗中暗含宝黛将来命运和结局,既是禅理又是谶语。笔者不拟从谶语的角度解释,想纯以禅理的意义作一番分析。

当时宝玉是因情感受伤又听了《山门》中的“寄生草”曲子,正好前几日又看过《庄子》,以为“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所以袭人问时赌气说不再“大家彼此”,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希望纠缠在感情纠葛之中。但又想到昔日与黛玉(包括湘云宝钗)之间相互都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然而其感情似乎并不坚固,于是产生了“失恋”后的郁闷,决定“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他参禅的缘起。但是得声明,他的参禅并非真悟,其写偈的目的其实也是给别人看的,有申述之意,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写给黛玉湘云看的,否则他也不会“恐人看了不解”而再填《寄生草》作注以求他人理解。这犹如我们写文章,总有一群潜在的读者,包括我们写的日记,也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否则就不会有写作的动机。

先看一下这几句话的意义:证,在佛教用语中是领受、领悟道法之意,这里第一句中的证可以解释为印证。主要讲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意谓彼此都想从对方心灵和表情达意中印证相互之间的感情;当然我们如果纯以禅理的角度讲可以理解为参禅的第一步。第二句“无有证”即无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层。第三句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禅宗的境界。黛玉所续之句的意思是连禅境都放弃了才算是最彻底的。简单地说宝玉最终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却连精神境界也一并不要了,从而达到空无纯明之境,“心体亦空,万缘俱寂”。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相对应。

禅宗常说三种境界中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犹如贾宝玉当初还纠缠在“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之中,后来虽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是他刻意寻禅的过程;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贾宝玉“无可云正,是立足境”正好与此相对应;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

书中薛宝钗曾以他俩所悟与神秀惠能所作偈语作过一番对比,这里我们不妨也作一番分析。五祖弘忍欲以偈语选择衣钵传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评之曰:“你这首偈还没有见到心性,只到了门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够了,但以这种见解寻求至高无上的佛理,恐怕还不行。”刚来寺中不久的惠能则作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宝钗认为宝玉仅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说最多仅仅是到了门口,并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则已经悟到了惠能的境界。这正好与禅宗三境界的后面两种境界相一致。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着热心、真诚的贾宝玉,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瞬间就彼此达到了了解和默契,他们都在对方的身上发见了自己,在自己心灵上照见了对方。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林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向贾宝玉要求着彼此“知心”、“重人”、忠于自我并与“金玉之论”以及封建主义秩序截然划分界限的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贾宝玉的真心,一旦得到贾宝玉的肺腑之言以后,她的感情便趋于平静,由对贾宝玉的不放心转而对恶劣环境的深沉的忧虑。“诉肺腑”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这个恋爱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主义发生矛盾:首先,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而由于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制造悲剧的不是贾母、元妃或王熙凤某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封建主义。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随着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家长便把他们的缔结“金玉良缘”的意愿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出来;同时,一次又一次的剿杀贾宝玉身边的反抗势力,并且把压迫的圈子越来越紧缩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恃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终于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林黛玉临终前那句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既有责怪宝玉不够勇敢,不能为自己的爱情抗争的意思,又暗含着对宝玉的理解,毕竟在那个视自由恋爱为洪水猛兽的年代,即使抗争也未必有用,只能遭受更严重的打击。

林黛玉是贾宝玉姑妈贾敏之女,只因母亲病故,被疼爱外孙女的贾母接到贾府过活,出于对女儿的交待和对外孙女的疼爱,贾母有心撮合这一对,所以从小让他们一块儿吃饭,一块儿玩耍,两小无猜地一起长大。

但是宝玉之母王夫人,对于黛玉这个小姑子的女儿是非常不满意的,她心中理想的儿媳人选是自己妹妹的女儿薛宝钗,但是她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和林黛玉有着三世情缘,他们在前世就曾经结下了因果,所以无论薛宝钗有多优秀,贾宝玉也不曾将这位宝姐姐放在心上过,更是在王夫人姐妹鼓吹金玉良姻时,贾宝玉几次三番地威胁要砸玉,更是在只有宝钗一人在场时,借梦话说出惊人之语,“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我偏偏要说木石姻缘”,啪啪打脸薛家。

但是古代姻缘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是最拥护宝黛之恋的贾母,也反对他俩自由恋爱,由此生出一场“掰谎记”,就是对黛玉公然对宝玉喂酒的一次严重警告,此后黛玉再也没有对宝玉有任何的亲昵动作。

虽然两人的情感日益加深,但是此后完全转入了地下,而黛玉也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贾府上层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只能将对宝玉的一腔热血掩藏在心内,常常哀叹自己的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但是此时的黛玉对宝玉还是心存幻想的,她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勇敢一点,两人能够一起对抗世俗的压力,但是在得知宝玉和宝钗成亲的消息时,所有的希望和幻想都已经破灭,最后只能发出那临终的哀叹,虽有一丝丝责怪,但更多的是爱人处境的理解。

孔有德衍圣孔继贾宗 贾宝玉自诩圣人之裔

红楼一梦,因为有许多情节用语,是根据孔有德被写为顺治生父这一点,进一步

引伸发挥而作的隐写,所以一旦解出孔有德被写为顺治生父,便自然可以进一步

解出一系列隐写。本节便是这方面的一些试解。

一、一九八六年,索隐后派的代表潘重规先生,在其《我探索红楼梦的历程》,

提出一个问题:

例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宝玉)又说,只除了什么明明德外就没书了,都

是前人混编出来的。”这番议论和宝玉在《红楼梦》里担任的角色非常不协调,

而且“明明德”指的是《大学》,为什么不说除《大学》外没书,偏偏要说除“

明明德”外没书呢?

下文,笔者试解潘先生的问题。

按之《大学》,“明明德”三字,前一个明字作动词,彰明发扬之意,后一个明

字修饰德,“明德”即至善完美之德。明明德:彰明发扬至善完美之德。

按之红楼,明明德:明朝的至善完美的孔有德。宝玉所谓“只除明明德外无书”

,应该是说,只要除了孔有德所书之外,便没有他人题字了。

宝玉此语,当是针对贾氏宗祠匾额和贾政荣禧堂对联题字而言。《庚辰本》五十

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

试解。

衍圣公孔继宗 ——

衍圣公:各朝各代,封赐孔子后裔之世袭称号甚多。此乃宋仁宗所封,后相沿不

改。

孔继宗:周汝昌作过考证,说清代没有继字辈衍圣公。可见此名系为表达某种隐

意而之所杜撰。

关于“衍圣公孔继宗”,有一个何所取义的问题。红楼一梦,是一部大量运用曲

解法的小说,许多曲解,难度还比较高。“衍圣公孔继宗”,可说是曲解法的一

个典型。下文试予曲解。

衍:本义为水广布或长流,引伸为展延、蕃衍。例:“宗支衍而蕃硕兮”。

圣:圣上,皇帝,实指贾宝玉顺治帝。

衍圣公:本义是圣衍之公,此则应是蕃衍圣上之公,实指国公替身张道士孔有德

孔:从各方面情况来看,并非就孔子而言,而是就孔有德而言。但因为孔有德毕

竟也是孔子后裔,所以也可以说是就孔子而言。

继宗:继承宗祧。

孔继宗:意谓孝庄为了大清国的创建*及孔有德,以至后者得以蕃衍贾宝玉顺治

帝以继承皇太极宗祧。

“衍圣公孔继宗”六字,没有注意便感觉不到什么,一旦注意上了,便不难体会

,这六个字写在“贾氏宗祠”匾额上,于贾氏真乃莫大之丑化。

新红学家固然相信红楼一梦为所谓曹雪芹所作,并且相信曹雪芹相当于贾宝玉;

但我却更是相信,无论哪一位新红学家,都不会愿意当曹雪芹贾宝玉,都不会愿

意看到,自姓宗祠匾上,竟然写着别姓继宗字样。

按表面文字,贾氏宗祠除了“衍圣公孔继宗书”之外,还有个“乃先皇御笔”。

因为衍圣公指孔有德,孔有德作为顺治生父也可以说是先皇,又因为“只除明明

德外无书”是说除了孔有德之外,别无他人题字:所以我认为,“乃先皇御笔”

之“先皇”,应该也是指孔有德。

二、按之上述,“衍圣公孔继宗书”,与“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配套。这就有了

一个问题:

在程本中,为什么与“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配套的,却是“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

院事王希献书”呢?

李知其《红楼梦谜》二四三页:

第五十三回这个宗祠上有一块匾额,题着“贾氏宗祠”四个字,题字的人是“王

希献”,王希献官衔是“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我国出名书法家有王羲之

王献之两父子,他们都是晋朝人,这儿的“晋爵太傅”已点明了一个晋字,希谐

读羲,但父子两人的名字都少了那个“之”字,可见是讽父子无之,谐音读作父

子无知……看来都是习武不习文之故。

笔者认为,王希献书的谜底正如李知其所猜,是“父子无知”。但这一“父子无

知”的意义,却并不是说贾氏父子无知识,而是说张道士孔有德与贾宝玉顺治帝

这一对父子不相知,亦即其人知母不知父之意。

大约由于按内文所叙,此对父子并非不相知,这才改成了孔继宗书。就其表达方

式而言,孔继宗书亦远比王希献书为佳。由此可见,王书是初稿,孔书是定稿。

此等见解,大约可作为版本考证的一个参数。

三、第三回黛玉初至贾政所居荣禧堂,作者借其所见,极力铺陈主人的显赫地位

。说什么“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隐射孔有德的张道士,即此一贾源之

替身。之后又说,有一副对联,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按

之“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隐意,此一“穆莳”亦当就孔有德而言。

试解:

穆:根据“父曰昭,子曰穆”,穆即子也。

莳:移植。

穆莳:儿子移植。

上述可见,穆莳一名,亦当就孝庄偷情孔有德,以至孔有德得以将己子移植为皇

太极之子,进而继承皇太极皇位而言。

四、二十六回说贾宝玉:

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

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

可无。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

他这句话。所以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须

要为子弟表率。(注意:此一文字抄本无标点。)

上之所引,论者甚多,大约出于美誉所谓曹雪芹之善心,便每每根据贾宝玉是所

谓曹雪芹化身而根据上引,说贾宝玉具有轻视乃至反抗封建理教的思想。

如果仔细推敲上引,便会觉得非常可疑:

一方面,孔子并非贾宝玉父亲叔伯兄弟之一,为什么要在孔子之前加上“父亲叔

伯兄弟中”呢?

另方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到底是哪一句话呢?

虽然有人具此论证作者具有反封建理教思想,但却并未见其指出,这一句话是指

哪一句话。

其实,上引真意应该是:

贾宝玉承认,孔子乃其父亲叔伯兄弟中的亘古第一人。

实际也就是说,上引乃贾宝玉顺治帝自诩为圣人之裔。

归根结底,上引只不过作者变着花样讥讽贾宝玉顺治帝之母孝庄,为了大清国的

创建,*及孔有德而已。

五、秦氏判词:“箕裘颓堕皆由敬”。箕裘,祖业祖风。祖业祖风之颓堕,为什

么皆由敬呢?秦氏影射皇太极,贾敬也影射孔有德(下节再证)。既然就连秦氏

皇太极的皇位继承人贾宝玉顺治帝也变成了孔有德的骨血,岂非箕裘颓堕皆由敬

六、东鲁孔梅溪:东鲁二字,可能是指孔有德起兵叛明的山东登州地区,可能是

借地名隐指孔有德。梅溪二字不知何解,希望有人能解此谜。

七、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其实是写顺治亲政。为“贺”其亲政,六

十二回饮宴中,宝琴复一“老”字,香菱怎么也猜不着,湘云则一猜即知所复为

“吾不如老圃”。之所以要由湘云猜着,无非因为湘云隐射孔四贞。“吾不如老

圃”的“吾”字,本指孔子,但此处却实指孔有德之子贾宝玉顺治帝。因为“吾

”指顺治,所以“老圃”便实指多尔衮。方亲政而即曰顺治不及多尔衮者,清之

死得快也,亦即中国之即将光复也。

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问题,亦与孔有德被写为顺治生父有关,但因为偏重于其

它方面,所以便只能在其它章节顺便一叙,请参看。

孔有德被写为顺治生父,在红楼一梦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体

现在:

一九八六年,研红业已六十余年的俞平伯,在其《旧时月色》一文中说:

这开头第一回书,就是一个综合体,糊涂帐,将许多神话传说混在一起,甚至自

相矛盾……又如大荒顽石与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的纠缠,观空情恋,是二是一,

始终不明。

上引不仅说明新红学家没有弄懂《红楼梦》,而且说明他们意欲将自己没有弄懂

《红楼梦》的原因归罪作者。

作者说得好: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关于俞平伯的问题,红学史上的成果有:

1、 邓狂言看出了大荒顽石指孝庄。

2、 王梦阮等人看出了贾宝玉影射顺治帝。

3、 蔡元培看出了贾宝玉代表满清帝系。

将上述三者结合考虑,即可看出大荒顽石与神瑛侍者是母子关系,即孝庄与顺治

这一对母子。在此一基础上,再将孔有德被写为顺治生父和顺治之父为皇太极这

一史实,以及以僧指满、以道指汉考虑进去,即不难看出:

大荒顽石是孝庄,

一僧是皇太极,

一道是孔有德,

神瑛侍者代表顺治及“顺治一系”;

绛珠仙子则是大荒顽石出嫁一僧且因与一道野合受孕产下神瑛侍者之后所化。

于是,俞平伯六十余年所没有弄懂的问题,从此即不再成为问题矣。因为这是红

楼一梦一开头的问题,所以弄懂此一问题,对于弄懂红楼一梦来说,便具有非比

寻常之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40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