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何典故?

『爱江山更爱美人』有何典故?,第1张

『爱江山更爱美人』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引申而来

是李煜与娥皇、小周后的风流故事

其典故是:

南唐后主李煜是南朝天子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

由于他生于七夕,李璟特别高兴,说:“今宵为七夕,吾儿恰于此日降生,但愿他终生幸福,万事如意,就为他取名“从嘉”,让他一切从“嘉”吧!”李煜是他即帝位后改称的名号。

从嘉天生一副帝王之相:前额宽阔,两颊丰满,口生骈齿,一目重瞳。在历史上,虞舜、楚霸王项羽都是重瞳。

保大十二年,是从嘉生活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他18岁,奉父皇之旨与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结为秦晋。虽然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无论从哪方面看却都是美满的。首先,娥皇有着非常动人的容貌。

她有一双清澈如水的丹凤眼,皮肤白如凝脂,气质雍容华贵,有少女成熟而动人的曲线。其次,娥皇还是一位博览群书,能歌善舞,擅长弹奏琵琶的才女。所以,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二人一结婚,感情一下子就进入了热恋状态,偶尔分别,便感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婚后不久,娥皇归省双亲。此时恰逢秋雨连绵,秋风萧瑟,佳人离去,独守空帏,从嘉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娥皇的面容、身影不断闪现在眼前,娥皇的芳泽不断从锦枕上散发出来,他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

小别胜新婚。娥皇归来,才使从嘉期盼的心得到抚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觉得娥皇的可爱。一天,娥皇起床后对镜梳妆,从镜中发现从嘉正在痴痴地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那么深情,那么专注,她发现后不由得一笑,高兴地哼起一首歌曲。

为了烘托气氛,从嘉让宫女呈上美酒,夫妻对酒谈情,小饮几杯后,娥皇两颊泛红。"酒不醉人人自醉",斜倚绣床,脉脉含情地看着从嘉。

接着,挥动着沾有酒迹的罗袖,抽出一绣线放在嘴里,嚼了一阵儿之后,突然将红绒唾向从嘉,从嘉不由一惊,尔后大笑,随即把这一幕写成了新词。

与从嘉结婚后不久,娥皇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很快显露出来。她弹奏的琵琶常使人听得如痴醉,可与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相媲美。

一天,娥皇在从嘉书房里查阅曲谱,偶然得到一册曲的残谱。她感到分外惊喜,她要看看这首舞破盛唐江山的"仙曲"的庐山真面目,美中不足的是这只是个残谱。

她连忙奔向琴室,操起琵琶试弹。她专心致志,冥思苦想,按图索骥,凭着她深厚的音乐功底,终于使失传200多年的名曲复成完璧。根据自己的理解,娥皇对结尾进行了改动,原曲的结尾渐缓渐慢,摇曳而去,娥皇改成了倏然而止。

该曲在宫内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君臣上下一致赞叹娥皇的过人才华。

公元994年,年仅29岁的娥皇突然生病,久治不愈(这时从嘉已做了皇帝,并更名为李煜。本来,从嘉只想做一个风流才子,潇潇洒洒地过一生。但上苍却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做了太子,做太子不到一年,角色还没演好,又做了皇帝。)

见爱妻病倒,李煜茶饭无心,日夜陪伴在娥皇的病榻前,盼望她早日痊愈。为了增强娥皇战胜疾病的信心,他将自己写的书赠娥皇,祝愿她能和自己青春常在。

就在娥皇病情日重,最需要李煜陪伴的时候,风流成性的他却对娥皇的妹妹产生了恋情,并很快发展到频频幽会,这深深刺痛了娥皇的心。

娥皇病重后,她的妹妹从老家扬州前来探视。娥皇之妹因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因后来也被封为皇后,人们便把她称作小周后。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李煜与娥皇结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混沌未开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岁的婀娜少女。

小周后天生活泼,美丽可爱,深受李煜母后的喜爱,时常派人接她到宫中小住。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轻、更活泼。随着接触的增多,李煜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小周后这次来探望姐姐,被安排住在瑶光殿的画堂里。

这天中午,午睡之后,李煜身着便装去看望小周后。为了给小周后一个意外的惊喜,他不让宫女通报,径直走向画堂。来到画堂门口,室内一片寂静,原来小周后午睡未醒。他悄悄掀起竹帘向里观看:

小周后身着睡衣躺在绣榻上,睡衣薄于蝉翼,那醉人的曲线,浓密、乌黑的秀发散铺在锦床上,睡美人发出均匀的呼吸声,少女特有的体香一缕缕地传来,李煜不由得如痴如醉,更想近前看个真切,嗅个满足,便掀帘而进,却不料碰响了珠锁,发出了虽然不大而在他听来却是震撼心魄的响声……

小周后猛然惊醒,扭头一看,李煜正尴尬地站在门口。这时,李煜只好硬着头皮走向前去,说道:"寡人本想看看小妹,不料惊动了小妹的好梦,真是抱歉之至!"

小周后连忙说道:"不知陛下光临,请恕小妹未曾迎驾之罪。"说到这里,小周后才意识到自己尚穿着睡衣,急忙施了一礼退向了屏风后面更衣。

更衣之后,小周后重新施礼坐下,便问起姐姐近日的病情。谈话之中,小周后无意中向李煜看去,发现姐夫以一种异样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而且姐夫的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小周后羞涩地低下头来。

为了打破尴尬,小周后说道:"到今日才明白,陛下的一只眼睛和大舜的一模一样。"

"是啊,人们将他与唐尧、夏禹并称三代,那是天下为公的时代。他不但是有名的圣君,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美满的家庭。"

"如何幸福美满呢?"

"他有恩爱的一后一妃,这一后一妃不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都对他一往情深。王后叫娥皇,和你姐姐同名,王妃叫女英,是娥皇的胞妹。她们姐妹俩双双嫁给了舜帝,舜帝南巡时病死于苍悟山,她们姐妹俩哀毁而死。姐妹俩的眼泪洒在竹子上,后来的竹子就出现了斑点,后人叫做“湘妃竹”。

我不想做什么圣君,只想和大舜一样有一双美丽多情的后、妃,此生足矣。"李煜说完,眼睛直直地注视着前方。小周后虽然年龄不大,但异常聪慧,情窦初开,听了李煜的话,已隐约听懂姐夫的弦外之音。但她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惶恐地低头不语。

李煜一言既出,自感过于冲动,便借故告辞。回到澄心堂,回想这次与小周后的会面,一时心潮难平,便填写了一首词

看完这首词,小周后完全明白了姐夫的心意。尤其那一句"相看无限情"写得多么含蓄,又多么浓烈,多么引人遐思啊!她不禁想起姐夫说的大舜和娥皇、女英的事来,莫非姐夫就是大舜再生,姐姐和自己就是娥皇、女英?

要不,为什么姐夫的眼睛长的和大舜一样,姐姐恰好也叫娥皇……

而在李煜那边,"午睡惊梦"事件之后,小周后充满青春的面容,莺莺燕燕的声音,丰满动人的体态,随时随地晃动在眼前,就连睡梦中也常常与小周后相会。他的整个身心都被小周后吸引了,热恋的火焰烤着他,他实在不能坚持下去了。

何况,以帝王之尊,小周后为什么不能为我所有呢?只是,娥皇正在病中,不能不照顾她的情绪。于是,他写下了约小周后夜半到移风殿幽会的密信,派宫女送给小周后。

接到密信,小周后认定自己就是女英第二,决心按期赴约。三更之后,月光朦胧,万籁俱寂,小周后轻出画堂,慢慢向移风殿走去,只是脚下的金缕鞋发出有规律的响声,让她感到惊心动魂,只好脱下金缕鞋,提在手上,前瞻后顾地向移风殿走去。

来到移风殿,推开殿门,只见李煜正站在花架前望眼欲穿地等着她的到来,她猛地扑向李煜的怀抱。由于初次与男性接触,浑身上下猛地一阵颤抖,娇喘吁吁地对李煜说:"奴家把一切都交给你了,任你尽情地爱吧!但愿日后不要辜负奴家啊!"

李煜没有言语,只是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然后万般柔情地拥着小周后走向绣榻,二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第二天,李煜回到澄心堂,激动地将昨夜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词

夫妻之间对于彼此的感情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在女性一边尤其如此。开始娥皇对于李煜近几日很少来看自己感到纳闷。后来,她见到了妹妹,说是已被姐夫接来多日,几次来看姐姐,都碰上姐姐在昏睡。听到这里,娥皇什么都明白了,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没有再与妹妹交谈。

娥皇死后,回顾10年来的恩爱生活,李煜痛心疾首,内疚不已。他亲临娥皇灵前哭祭爱妻,并写下长达2000多言的祭文。在祭文中,他横溢的才华,真挚的感情,极力颂扬娥皇美丽的容貌、超人的才华,重温了他们伉俪情深的恩爱生活。最后,不顾自己的身份,署名"鳏夫煜"命镌刻在娥皇陵园的巨碑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帝王:

一、周幽王姬宫湦与褒姒

周幽王对褒姒非常宠爱。后来,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有了儿子后,周幽王对她更加宠爱。最终周幽王竟然废黜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后来周幽王立她为王后,故称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

如此爱屋及乌,褒姒之福而国家之患也。太史伯阳因周幽王太过宠幸褒姒,认为祸患已经形成,谁也无法改变,西周必会灭亡。最终西周果然灭亡。而周幽王丢了江山却流传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虽然听之荒谬,但是这个博美人一笑的典故令天下女子动容啊!

二、西楚霸王项羽与虞姬

西楚霸王项羽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刘邦困在了垓下,刘邦手下有不少人会唱楚歌,项羽几番突围失败,兵孤粮尽,夜晚听到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楚营里的将士们听见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都纷纷逃跑了。

楚霸王看见大势已去,心如刀绞,他什么也不留恋,只惦记著爱妾虞姬。两人饮酒帐中,不由悲伤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忍泪唱起《和垓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历史上少见的绝命悲歌,也是爱情的悲歌,虞姬唱罢,拔剑自刎。项羽悲痛万分,最后于乌江慷慨地自刎。项羽的《垓下歌》使这位铁血男儿多了一些柔情,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同富贵,共生死,凄美而震撼。

三、汉宣帝刘询与许平君

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18岁的刘病已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随后即被立为皇帝。改名刘询。许平君出生在一个境遇凄惨的家庭里。许平君的父亲名叫许广汉,许广汉和刘病已是忘年交。

很自然的,刘病已认识了许平君,也掀起了一段让人感伤的帝国情事。而这位许平君更是史有明载得到皇帝丈夫爱情的为数不多的后妃之一。当时刘病已的处境贫寒并没有妨碍他和许平君之间的夫妻情谊。

许平君对丈夫体贴入微,刘询活了十七年,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人嘘寒问暖是个什么滋味。他对不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感激涕零。结婚的第二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还不满百日,刘病已被霍光选中,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初登大宝的刘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权重。作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确是兢兢业业为汉家天下着想,刘病已感激霍光拥立之余又有几分忌惮。于是刘询对霍光是礼敬有加,对霍光,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就只除了一件事——立皇后。

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霍成君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然而,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

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每字每句都在讲述皇帝眷恋旧情的心意。总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开始一个个请立许氏为皇后,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这便是典故“故剑情深”的源头。患难夫妻,糟糠之妻,刘病已对许平君的爱之深,情之切,令世人感动。许平君应该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吧!

四、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刘秀没即位前曾说:“作官当作执金晤,娶妻当得阴丽华”。

当时的刘秀还没有天下大志,觉得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当执金吾,娶阴丽华。刘秀即位后,欲封阴丽华为后,但当时的政局不稳,刘秀只能封郭氏为后。后来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此时的阴丽华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这就是传说中最浪漫的事,与你慢慢变老。

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作为皇帝刘秀算是很痴情专一的皇帝了。阴丽华一生谦德,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刘秀一生信任阴丽华,全靠她的辅佐而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这才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时代。

然而像他这样的帝王、像他和阴丽华这样少年盟誓、一生相守的皇家浪漫爱情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也就这么一个吧。

五、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与冯润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于是把她娶到宫里。

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没隔多久,就以冯**得病为由,把**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孝文帝斗不过太后,就忍了下来。三年之后,冯太后去世了,孝文帝立即把冯润**接进宫内。可是冯润**回宫后竟然把自己的妹妹逼走,还毒死了另一个嫔妃高美人,并把她的孩子抢来当继子。

孝文帝太爱冯**了,忍受了她所做的一切。后来,冯**又策划谋杀孝文帝,未遂。孝文帝还是很爱她,又忍受了这一切,没有杀她。

但孝文帝的心已经碎了,终于在33岁那年郁郁而终,在临死前下遗诏,要冯**随他到天堂见面,死也要一起死。这样的男人真是痴情到无可救药,不管他所爱的人对他如何残酷,他还是爱着她,就连死也要在一起。然而痴情总被无情负,可怜可叹啊!

六、北齐后主高纬与冯小怜

高纬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北齐武成帝高湛的长子,母亲为胡皇后。少年时容仪美好,为父亲宠爱,拜为王世子。是北齐的最后一位皇帝,共在位12年,一生干尽荒唐之事,在历史上也属于恶君昏帝的“典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残暴的男人,却是一个痴情种!高纬本是好色之徒,无能之辈,但认识了冯小怜之后就再也离不开她了,就是上朝时也把她抱在怀里。冯小怜得宠,皆因她和高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弹琵琶,工歌舞”(《北史》),一样有着艺术天分,一样是不可多得的实力派。

小时候的冯小怜,出身寒微,是我见犹怜;被高纬宠幸之后,是呵护备至、爱怜有加。周朝进攻齐国时,高纬竟说,只要冯小怜无恙,战败又如何

被虏后唯一个请求就是“乞还冯小怜”。高纬用情之深,冯小怜深受感动,后来虽然换了两个丈夫,但还是想着高纬,一天弹琴时弦断了,于是作诗一首:“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杀。高纬为情所迷,就爱情而言,他绝对算得上痴情种。

七、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玄宗个人素质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李隆基人到中年,他的爱情竟然从博爱转化为专一。

杨玉环和李隆基实在是千年等一回的恩爱夫妻,他们俩恩恩爱爱双双对对,“春从春游夜专夜”,杨玉环的美貌也让李隆基“尽日君王看不足”。当然,为讨杨玉环的欢心,李隆基也对杨玉环的兄妹封官加爵,杨国忠从流浪汉摇身一变当了金吾兵曹参军,杨玉环的妹妹也成了虢国夫人。

李隆基恨不得把整个天下都给了杨玉环。他们俩一个是梨园始祖,一个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对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谓流传千古,还有很多诗词歌赋来赞美,也许爱情就是这么美好而令人羡慕吧!

八、南唐后主李煜与娥皇

“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南唐后主李煜是南朝天子中代表性的一位。李煜年逢18岁,奉父皇之旨与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结为秦晋。虽然是一桩政治婚姻,但无论从哪方面看却都是美满的。

娥皇有着动人的容貌,雍容华贵的气质,还是一位博览群书,能歌善舞,擅长弹奏琵琶的才女。所以,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然是"先结婚,后恋爱",但二人一结婚,感情一下子就进入了热恋状态,偶尔分别,便感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李煜一首《长相思》:“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两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写尽对娥皇的深切思念。公元994年,年仅29岁的娥皇突然生病,久治不愈。

李煜见爱妻病倒,李煜茶饭无心,日夜陪伴在娥皇的病榻前,盼望她早日痊愈,并写了《后庭花破子》赠娥皇,祝愿她能和自己青春常在:"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这也是世人熟知的那首亡国之作《玉树后庭花》。

九、明孝宗朱佑樘与张皇后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即位后,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当时的朝政焕然一新。孝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后来人们把孝宗统治时期称赞为“弘治中兴”,明孝宗朱佑樘的后宫只有皇后张氏一人,恩爱如民间夫妇。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再者说,张皇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孝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有史料称张后为“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也绝非庸常之辈。

作为明朝的中兴明君,朱佑樘最具人格魅力,他勤政,为人宽和,私生活严于律己。虽然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但是面对无尽的诱惑,他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的妻子,难能可贵,其实爱情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而作为帝王,这样的平淡就可贵了。

十、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福临是于顺治元年入关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十四岁亲政。顺治皇帝也是历史上罕见的痴情的皇帝。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

因为深爱董鄂妃,他可以不顾任何政治影响、不顾天下人的唾弃,最后董鄂妃一去世,他便也不再留恋尘世。关于他和董鄂妃的爱情传说,几百年下来经久不衰。顺治皇帝与他第二个皇后大婚时,按照当时清代的规定,王爷们的福晋要进宫侍宴。

顺治皇帝由此与襄亲王的福晋董鄂氏相识相爱,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因此愤而自杀。博穆博果尔死的同年,顺治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董鄂妃接到宫中,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顺治皇帝还一度要废第二任皇后,而册封董鄂妃为皇后,可由于皇太后和大臣的反对,以及政治影响,他无奈只好作罢。

可是,董鄂妃在宫中的待遇和所受的恩宠早已超过那个平庸的皇后。顺治皇帝对董鄂妃的宠爱,从为董鄂妃举行隆重的册妃典礼上就可以看出来。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在清代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顺治皇帝要把自己的喜悦之情与天下人分享,给予董鄂妃他所能给予的极致。可惜董鄂妃一直体弱多病,所生的四皇子夭折后,更是一病不起,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的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

为了表达他的悲痛,顺治皇帝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命朝中大臣,皇亲国戚都去哭陵。

并亲手撰写了饱含深情,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回忆了董鄂妃的种种往事,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多情天子的欢喜与哀痛,也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表达。顺治死后,陵墓旁葬着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董鄂妃。

董鄂妃一死,顺治皇帝悲痛欲绝,原本就痴迷佛学的他,更是消极厌世。最后,顺治皇帝积郁成疾,在董鄂妃去世仅仅三个多月后,就溘然离世。能让一代天子痴情至此,由此可见,董鄂妃绝非一般女子。而顺治皇帝的痴情也是令人羡慕和惋惜。

  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知。阿宏的养母(就是那个*荡的冯太后)在世的时候,爱上了太后的亲戚冯润**,于是把她娶到宫里。可是太后却不喜欢冯**,没隔多久,就以冯**得病为由,把**赶出宫外,并且立冯润的妹妹为后。阿宏斗不过太后,就忍了下来。三年之后,冯太后去世了,阿宏立即把冯**接进宫内。可冯**爱的不是阿宏,回宫后竟然把自己的妹妹逼走,还毒死了另一个嫔妃高美人,并把她的孩子抢来当继子。阿宏太爱冯**了,忍受了她所作的一切。后来,阿宏为了事业,出宫打仗去了,冯**趁机和她的心上人私通,还要把阿宏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公主忍无可忍,就跑到前线告密了。冯**知道丑事暴露了,于是一不做而不休,又策划谋杀阿宏,可是又暴露了。阿宏还是爱冯**,又忍受了这一切,没有杀她。但阿宏的心已经碎了,终于在33岁那年郁郁而终,在临死前下遗诏,要冯**随他到天堂见面,死也要一起死。这样的男人可谓千古第一痴情子,不管他所爱的人对他如何残酷,他还是爱着她,就死也要在一起。

  2明孝宗朱佑樘

  弘光皇帝的后宫只有皇后张氏一人,恩爱如民间夫妇。没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情节,面对无尽的诱惑,它能始终如一地爱自己的妻子,难能可贵,其实爱情本来就是平平淡淡的,而放在高贵处的平淡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平淡了。

  3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垓下歌》使这位杀人如麻的屠夫多了一些柔情,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同富贵,共生死,确实很感人,比梁祝的故事凄美多了。

  4北齐后主高纬

  高纬本是好色之徒,无能之辈,但认识了马小怜之后就再也离不开她了,就是上朝时也把她抱在怀里。周朝进攻齐国时,高维竟说,只要马小怜无恙,战败又如何?被虏后唯一个请求就是“乞还马小怜”。高维用情之深,深受马小怜感动,以后虽然换了两个丈夫,都对他奇宠无比,但还是想着高维,一天弹琴时弦断了,于是作诗一首:" 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杀。古时,纣王宠妲己,舍弃了江山,他爱的不是妲己本人,而是妲己色相。高维不同,为情所迷,虽然不宜提倡,但就爱情而言,他绝对算的上痴情子。

  5汉宣帝刘询

  刘询本是没落的皇族后裔,因为皇室空虚,被大将军霍光接入宫中即位。刘询继位后仍思民间妻子许平君,不畏强权,拒立霍光的女儿为后,把妻子接到宫中封为皇后。后来,霍光毒死许平君,刘询悲愤交集,发誓报酬。霍光死后,刘询一步一步削弱霍家势力 ,最后没了霍氏满门。刘询的爱情故事带有悲剧色彩,让我们学习了,什么才叫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这样同富贵,共贫贱的爱情,才叫真正的爱情。

  6夏大禹

  30岁的大禹娶女娇后,离家十几年外出治水。十几年来大禹一直思念着女娇,忍受着寂寞不曾再娶,其实统揽大权的大禹再娶几个妻子又有何难?舜不是也有两个老婆吗?可大禹只钟情女娇一人。一日,手下献来加饭酒,饮后顿觉就能乱性,于是下令不准滥饮,可见大禹对女娇是何等的忠心。他爱情受到了时间的考验,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

  7光武帝刘秀

  刘秀没即位前曾说:“作官当作执金晤,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如愿以偿。刘秀即位后,欲封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为了帮助刘秀巩固皇位,让刘秀封功臣的妹妹郭氏为后了。后来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此时的阴丽华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了,这就是流行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与你慢慢变老。刘秀的后宫甚少,孩子基本上都是阴丽华和郭妃所生,作为皇帝刘秀也算是个痴情皇帝了。

  8清世祖福临

  顺治帝是否出家还是个谜,但他宠爱贵妃董鄂氏还是有记载的,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万念俱空,出家为僧,就算没出家,他的死也是因董鄂妃的死有关,他是绝对痴情的。

  9唐明皇李隆基

  他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本来李隆基也不算什么痴情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历代诗人都吹捧他,把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的天花乱坠,我就不能不选他了。也许马嵬坡前死的不是杨贵妃而是她的替身,如果李隆基爱杨贵妃,怎能让她死去呢?杨贵妃22岁嫁给55岁的糟老头,李老头过于自卑,就把整个天下都给了杨玉环。一个是梨园始祖,一个能歌善舞,也算是天生一对了。

  10楚庄王旅

  楚庄王本来是个好酒色的昏君,能够问鼎天下,全因樊妃的劝谏,也可能是枕头风吹得好。史记上说是伍举和苏从冒死劝谏的结果,昏君的眼里他们的脑袋值几个钱?一个一鸣惊人的谜语就能劝醒一个昏君?我看还是爱情的力量使楚庄王醒悟,樊妃的功绩被历代诗人所歌颂,楚庄王若不是痴迷樊妃,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动力,这才是爱情的真正价值。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真的吗?褒姒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符合西周的社会结构。如果一个君主为了取悦女性可以随意折腾群臣,那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君主的权力已经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然而,在西周,君主的权力远没有那么大。相反,在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因此,平田隆史推测烽火戏诸侯和褒姒的传说应该是战国以后人们的虚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首先,褒姒不是“红颜祸水”,《史记》褒姒从小被父母遗弃,后来被一个姓包的家庭收养。长大后,她真的很美。在14岁的时候,受到了还是王子的周幽王的宠爱,成为了合法的太子妃,还生下了儿子富博。褒姒后来他没有成功坐上皇后的宝座,只是因为当时申侯掌管国家大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强迫女儿嫁给了王子周幽王。

后来以褒姒出身贫寒为由,反对立褒姒为皇后,改为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后申请;直到周幽王与沈侯决战,才废了沈侯,立/克洛克-1/皇后。可以看出褒姒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出身贫寒,没有申请后那样强大的背景。而以常理来说,我们可以发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存在很多漏洞。

“烽火戏诸侯”不可操作。按照先秦的制度,城市周围数千里的地区都归皇帝管辖,没有群臣。于是,群臣看着篝火,从千里之外的封建国家去援助浩京。故事说/克洛克-1/看到秦王所有的王子后,人们惊慌地聚集在门口,微笑着。但实际上,当时镇守边疆的王公与镇守都城的诸侯,与濠京的距离有很大的差别。比如郭玉、郭征、唐果离濠江两三百公里,边陲诸侯国郭玮、吕国、郭艳离濠江更远。

于是,大臣们看着篝火,从千里之外的郭峰去援助浩京。当时在极其不发达的交通条件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远未达到“朝夕相处”的水平。而且,军队没有动,粮草先行,诸侯发兵,必须备好粮秣、兵器,再加上这些前期的准备时间,恐怕其到达镐京的时间会大大推迟。这样一来,诸侯军只能分批到达,不可能同时到达现场。那就不会有“诸侯知情”的壮观场面了。所以,这个记录也不可信。

西周时期,长城还没有修建,距离濠江最近的诸侯国也在几百公里之外。在骊山烽火台上不可能看到狼烟,其他王公更不可能收到骊山的预警信号。而且,骊山烽火台的作用并不是命令所有的王公都要勤政。它的作用和三国时期关在长江边所建的烽火台一样,只是在内部发出警告。

历山烽火台的主要目的是调动王师,协调作战或进行军事演习;更重要的是,骊山之战是周幽王对中国的主动讨伐,远不是危机时刻的被动示警,所以与戏弄群臣无关。

所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不符合历史事实。事实上,当时的周幽王为了驱逐掌管国家大事的沈侯,对沈国发动了战争。神后和西方的狗联合起来对抗周幽王。

本质上,这场战争是一场权益之战。周幽王错估了申侯的实力。当他的部队全部集结在东南进攻申国时,他被狗袭击,用“闷棍”袭击了第戎。在神国和戎额的夹击下,他最终迷失了自我,死在了骊山上。

综上所述,“烽火戏诸侯”,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是一个虚假的谣言。褒姒只是一个恶业的妃子,西周的覆灭与她无关。之所以被后人污蔑为“红颜祸水”,是因为神后之子周平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了抹黑周幽王,他颠倒黑白褒姒背黑锅”并编造了这个虚假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9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