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谈情感的功能特征及焕发过程

浅谈谈情感的功能特征及焕发过程,第1张

一、情绪的特性

情绪是情感领域中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它与其他心理现象相比,有一系列的特性。了解情绪的特性,有利于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情绪现象。

(一) 情绪的生理特性

各种心理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情绪也不例外。但与其他心理现象不同的是,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情绪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生理特性。情绪发生时的生理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颉颃作用导致的。它主要表现为包括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外分泌系统以及脑电、皮肤电反应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一般说,交感神经与紧张而不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器官运动减弱、血糖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汗腺分泌增加等变化:副交感神经与平静而快乐的情绪有关,其兴奋时会引起一系列与上述相反的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跳减慢、消化器官运动加强、血糖分泌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减少等。

(二)情绪的外显特征

当个体发生情绪时,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这是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的外显特征。这种情绪性的身体外部变化,称为表情。人的表情可分为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两大类。言语表情是通过一个人言语时的音高、音响、音速、停顿等变化来反映其不同的情绪。非言语表情又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两方面。面部表情主要通过面部肌肉、腺体和面色的变化来反映情绪,以眉、眼、鼻、嘴及面颊肌肉的变化为主;体态表情主要通过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来反映情绪。

人类表情本身也有一系列特点。第一,表情具有先天共性。某些基本表情在个体出生最初几天里就得以表现,并且这些表情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种先天性为人类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给人们识别、研究和利用表情提供了便利。因此,心理学研究能找出一些情绪的共同面部表情模式。艺术工作者也就能抓住各种基本的面部表情的典型模式,用一些最简单的图解线条十分成功地描绘出人的情绪状态。第二,表情具有后天习得性。人类表情是在先天发生基础上,又在后天社会交往中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种后天习得性为人类表情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导致某些人类表情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的原因。正因为表情具有后天习得住,因此在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类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丰富。第三,表情具有可控性。表情的生理基础与情绪不一样,后者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一般不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而前者主要受躯体神经系统支配,可受大脑皮层的意识控制,从而显示出表情的可控性特点。我们既可以有意识地自然表现情绪,也可以夸大情绪或掩饰情绪,以符合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需要。这种可控性为人类运用表情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也就有了在教育和教学中充分运用表情的可能性。

(三)情绪的两极性

人的情绪在极性、性质、强度、紧张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两极状态。这就是情绪的两极性。从极性上看,有肯定情绪(如快乐、高兴、满意、兴趣等)和否定情绪(如悲伤、烦恼、愤怒、厌恶等)。从性质上看,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与社会利益相符,有利于个性发展;消极情绪则与社会利益违背,有碍于个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积极情绪可以是正情绪,也可以是负情绪,消极情绪也同样如此,情绪的性质和情绪的极性不是一回事。例如,愤怒是负情绪,但对敌人愤怒是积极情绪,而教师对学生动辄发怒,则是消极情绪。同样,愉快是正情绪,但出于幸灾乐祸的愉快则是消极情绪。从强度上看,又有强弱不同的情绪之分。从紧张度上看,有紧张和轻松的不同情绪之分,等等。

(四)情绪的情境性

人的情绪会随所处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情绪的情境性。无论是基本情绪还是复杂情绪,都是个体在具体的某种情境之中,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并以主客观之间的一定关系为中介而发生的,情境发生变化,情绪也社会集团购买力容易随之发生改变。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人情绪不好时,旁人会劝他出去走走,换一下环境来调节情绪,道理也即于此。正因为情绪会随情境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总在情绪的两极之间发生(这由前述的情绪两极性决定的),所以从另一角度看,情绪也就会出现波动的特点。情绪的情境性,或称之为情绪的波动性,为人们在特定场合,其中包括在教育活动中,进行情绪调控,使之朝着积极的有益的方面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的动力施加直接的影响。在同样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辍。一项对11至15岁青少年的实验研究(柴文袖、王文娟1984),更以量化手段揭示了正情绪和负情绪对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增力相减力作用。该实验让男女青少年进行400米跑,采用鼓励组和挫折组相对照的办法。结果鼓励组情绪高涨,成绩提高,而挫折组情绪低下,成绩降低,两者差异显著。

(二)调节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一般而言,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消极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同时,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早在本世纪50年代,赫布就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认知操作效率不高。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其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唤醒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继续上升,情绪激励的能量过大,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反面影响效率。这样,便存在着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认知操作活动。此后,有人(Wolford,1974)不仅用实验证实了赫布所指出的那种关系,而且发现,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随智能操作活动的复杂性而变化。在实验中设置三种难度的智能操作活动,结果发现,活动越复杂,唤醒水平的最佳点越偏低。这就是反映情绪强度与认知操作活动效率之间关系的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应保持中等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难度大的,适中点偏低些,难度小的,适中点偏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信号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确切地说,一个人不仅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而且也能凭借表情传递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愿望,一言蔽之,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研究表明,情感的信号功能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加强言语的表达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情伴随言语,能对言语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高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同时,表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象性,也有助于说话者藉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言语,使听者较容易接受、领会。(2)提高言语的生动性。没有表情的言语,即使是再优美的语言,仍给人以呆板、平淡、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印象。而富有表情的言语,则会使一句极普通的话语顿时被赋予了诱人的魅力。(3)替代言语。由于表情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许多场合,它可以单独承担信息交流职能。表演艺术上的早期无声**和现代哑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种种体态语言的运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4)超越言语。首先,由于人类表情发展到今天,已极为丰富,它能比言语更细腻、入微、传神地表达思想感情。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动词‘是’,有50种表现法,‘不’,有500种左右的表现法,但这两词的书面形式却都只有一种。两者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表情比言语更富有真实感。人们在交流时,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言语实现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常言道,“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里的“话”是指言语,而这里的“音”即指言语表情。当一个人的表情与言语所表达的态度不一致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表情中流露出的态度视为其真正的内心意向,而把言语中表达的态度看作“表面文章”、口是心非之说。可见表情在人际信息交流中又胜言语一筹。(5)认识事物的媒介。这一现象在婴幼儿中表现得最明显,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如婴儿从一岁左右开始,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信息(鼓励或阻止的表情),然后才采取行动(趋近或退缩),这一现象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四)保健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绪的生理特性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其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身体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在愉快时,肾上腺素分泌适量,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唾液腺和消化腺分泌适中,肠胃蠕动加强等,这些生理反应均有助于身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但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肝糖元分解,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消化腺分泌过量,肠胃蠕动过快,乃至出现腹泻或大小便不自主泄出。这一切又有碍身体内部的调养。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五)感染功能

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不仅自身能感受到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情绪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有相当强度的情绪时,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其实,这就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情绪情感的这一功能为情绪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蔓延提供可能性,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同时也为通过情感在影响、改变他人情感,达到情绪控制方面的效果而开辟了一条“以情育情”的途径。

(六)迁移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经常使用、穿戴的东西,也都会产生好感。这似乎是把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所接触的人和物上去了。这便是情感的迁移现象。 “爱屋及乌”即是指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

一、面部表情的特点

1外露性强

一般地说,人们的思想、情感通过面部表情来表现,都是很直截了当的,别人一眼就能看清。例如,一个教师在讲课时,不留意讲错了一句话,这时,她迅速地伸了一下舌头,脸上还露出了歉意的表情,这就鲜明地表示了她内疚的心情。

2配合语气

表情的变化,往往与语气的变化相一致,这样,才能产生有声有色的生动形象。例如,有一个人在谈到他的一位好朋友多次失恋时,模仿他朋友的表情说:“有一次他碰到我,叹息道:‘咳,有什么办法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么’。”这里说话者用了叹词和语气助词:咳、呢、么,配上无可奈何的苦笑表情,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复杂丰富

面部表情虽然有外露性强的特点,但类似的表情可能会传递出不同的情绪,有时会出现复杂难辨的面部表情,弄不准还会产生误会。据说,有个皇帝非常喜欢某个妃子,但那妃子却不爱皇帝,她整天愁眉苦脸。皇帝费尽了心机,想让她笑,结果都未能成功。一次,有个大臣想出一个怪点子呈报皇帝,这事被那妃子知道后,她不由得从鼻孔中发出一声冷笑。皇帝见了又惊又喜,误以为如愿以偿了。

二、面部表情的特征

每一种面部表情都有一系列的肌肉活动。不同的肌肉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介绍几种课堂上常见的面部表情的特征。

1沉着

沉着的特征是脸部肌肉的表皮略微紧缩,但近于自然状态。教学中,这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面部表情,它给人以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印象。

初上讲台的教师往往欠缺这一功夫,他们一上讲台就脸色剧变,肌肉僵硬,好像大难临头似的,这不利于课堂教学。

2喜悦

教师的喜悦,在面部表情上有一个明显的表现特征——笑。喜悦的程度就在笑的奥妙中表达出来。喜悦的表情在讲课中是常常用到的,它对学生的感染力极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笑都表示人们的喜悦感情,如苦笑是表现有苦难诉的困境,冷笑则表明一种蔑视的心理状态。

3愤怒

愤怒的特征是紧咬牙根,面部表皮绷紧。教学中时常运用这一表情。例如,一个人在讲这样一段话:“当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望着那青灰石柱、断墙残碑,我的血就往上涌。我仿佛看见了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我壮丽的河山,凌辱我善良的人民;我仿佛又看见了在熊熊烈火中,无数的珍宝被强盗掠走,宏伟的宫殿被化为灰烬……”讲这段话时,就需要怀着一腔怒火,以愤怒的表情来说话。

4悲哀

悲哀的特征是脸色阴沉,肌肉微颤。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哭。当教师向学生通告“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患帕金森病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一时零八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时,脸上出现的表情就是悲哀。

5振奋

振奋的特征是脸带微笑,神采奕奕,给人以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如当一个教师对学生讲:“同学们,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去创新,去发展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去开拓美好的未来,迎接灿烂的明天吧!”这时教师就要表现出振奋的表情,以鼓舞学生奋力拼搏,迎接美好的明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4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