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4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6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7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8爱恨情长,儿女私情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 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 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地设置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 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柳瘦”句中, 以绿代叶、 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所常见(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精,在修辞上有所创新。唐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清照此词或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梦园诗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自是圣于词者”。又,宋人爱海棠, 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海棠已过不成春”(《花时遍游诸家园》)等句。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1 关于月的诗句诗人表达的情感
关于月的诗句诗人表达的情感 1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诗人思乡之情。另外,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诗人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头》苏轼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情绪,抒写了内心的美好情怀。
唯愿当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李白
表达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写月亮的诗句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中国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最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国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诗,这一首《静夜思》便在其中,可见其魅力。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有另一首《关山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唐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当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隐他想到的就是《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人都是一出来就看见了好端端的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而说到中秋与明月的词,就不能不说东坡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流传程度,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了。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弟由时写的,这在序中有说。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其他有关中秋的诗词实在是很多的,因为中秋与明月是属于天下人所共有,不拘限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与思念的。正所谓“千里共婵娟”嘛。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找些出来读的。
3月亮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情)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豁达从容)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表达人生的沧桑感)
4、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思念爱人)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4李白写月的诗句及表达的情感
李白写月的诗词二十多首,以下三个李白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寄托的思想情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诗仙在月下的独白。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他请出无情的明月和无形的影子作证。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自己。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距离不可谓不远,想象的桥梁就在这一瞬间架起来了;从举头到低头,从望月到思乡,就在一俯仰之间完成了。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迹,人世的沧桑,一一浮出脑海。有一个声音在心头一遍遍呼唤:故乡,故乡。
供参考。
5关于“月”的诗句有哪些
1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2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 》宋代:晏殊
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4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代:刘过
5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长安古意 》唐代:卢照邻
6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7 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清代:纳兰性德
8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宋代:高观国
9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眉妩·新月》 宋代:王沂孙
10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清代:钱谦益
6关于月的诗句及情感
1古人经常望月怀远,寄托对亲朋的思念,代表诗句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遥怨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表现时光易逝,怀古伤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7关于月的诗句,并写出他说表达的思想感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也并非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8写月亮的诗句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中国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
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最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中国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诗,这一首《静夜思》便在其中,可见其魅力。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有另一首《关山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唐诗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当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隐他想到的就是《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人都是一出来就看见了好端端的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而说到中秋与明月的词,就不能不说东坡的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流传程度,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了。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弟由时写的,这在序中有说。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
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其他有关中秋的诗词实在是很多的,因为中秋与明月是属于天下人所共有,不拘限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与思念的。
正所谓“千里共婵娟”嘛。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找些出来读的。
因为每一位诗人词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而且所处的位置(官职等)也不一样,遭遇的人生起伏也不一样,使得他们领悟不同的人生境界,从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词人。仔细想就可以发现,每一位的词人或者诗人的风格,绝大多数都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去分析理解其作品一般都不会偏离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主题。
1.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1)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 (2)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我,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 (3)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3.“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把自己的苦难和广大农民还有祖国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对祖国的苦难抒写得更加深刻而真切。 4.诗人希望自己的诗句能给苦难的祖国带来温暖,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意对即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