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 品德与社会

如何备好 品德与社会,第1张

一、备课标,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教育要贯彻“知、情、意、行”四个统一。“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密切“知”与“行”的有机联系,将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让学生亲自“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迈开双脚去实践”,同时还要与家长配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最根本的任务。具体如下(抄录课程标准):

(一)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词是“回归生活”。对课程理念鲁洁教授的论述是:“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即本课程所要学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在教学这门课时, 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中的儿童”,更要走进“教室中的儿童”。“教材中的儿童”是相对固定的,而“教室中的儿童”常常是变化的。

教师对教育的对象——学生如果不了解,不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就难以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心理发育规律将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备课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教学设计,教师要学会矮化自己,蹲下身子看学生和他们一起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举例略)

三、备教材,以教材为蓝本、开发课程资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深刻领会教材各单元对学生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等各种视频、音频设备采集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将自己采集的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编辑、整合,在课堂上展示。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再沦为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四、备资源,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1.立足课堂学习,开发教材资源。

2.家校密切联系,深挖家庭资源。(举例第二章我们的生命第一节生命仅属自己的吗?)

3.组织综合活动,开发社区资源。(举例六里屯街道组织的《纪念925(公开信)发表33周年暨创造美好人生幸福家庭趣味运动会》活动)

4.设计新颖课型,利用网络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生的各种活动设计,教师都要注入“情感元素”,教师要选取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事例,触及学生的内心,加深学生的印象。设置活动还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在活动中让学生心动、情动,追求实实在在的行动,那么思品课堂才能成为灵动、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安全的教育,要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看到血淋淋的场面,让他们体验危险的存在,让他们感悟生命的脆弱。(教师举例安全地生活一节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体验和感知,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1 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人格平等的互动过程,应该是在充满真诚、温馨与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平常时候,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尝试着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感情并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等等。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彼此间关系的融洽。这就为我教学中顺利开展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特别是地方资源,“以情动人”。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仅仅是空洞的说教,不仅枯燥无味,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时,我事先收集整理了有关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以及在这两场斗争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先进感人事例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场斗争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最后我指出: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志愿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因为有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和医务工作者等的不言代价与回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我们才取得了这两场抗灾斗争的伟大胜利。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采用“就地取材,为我所用”的方法,开展了“家乡变化知多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活动实践能力,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对家乡变化的调查了解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展示,学生看到了家乡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这样的设计,正是因为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往往是从认识家乡开始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也是从爱家乡为发端的。只有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产生认识、热爱自己的祖国,将来为建设、发展和保卫自己的祖国而努力的情感和态度。这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体现,正好印证了陶行之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由此可见,地方课程资源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理论知识灌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人为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得到老师关爱的往事,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感激之情。接着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有关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汪来九先进事迹的报道,让学生从汪来九老师为了山区的孩子们,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深刻感受到师魂的崇高与伟大,进而联想到老师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与辛勤付出。最后,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的动人旋律中,让学生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福。此时,学生早已思绪万千,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表白,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4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与道德践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从而也失去了情感内化的过程。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行“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注重实践环节对情感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思想品德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开展小调查活动、文娱表演、“环保小卫士”活动、义务劳动、捐款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

  理由有三: 一是“课程性质”界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二是课程理念规定: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三是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石。

  有以下事例为证:

  事例1:周恩来12岁时到伯父家玩,亲眼看到因外国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欺辱中国人民的情境,亲耳听到伯父“中华不振!”的哀叹声,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一生为之奋斗。

  事例2: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后通过外交手段终于回到祖国。美国总统说我用一个海军师交换钱学森。他为什么执着地回到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是他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和祖国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1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