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陕西人有什么优点?

你眼中的陕西人有什么优点?,第1张

我觉得我眼中的陕西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们非常的严谨,做事非常的认真,是可能区别于其他地方人的一种方式,我当时认识了一个陕西人,是因为他是我的同事,也是,他是我认识的第1个陕西人,这是他给我的最直观的感觉。

因为我是典型的东北人,东北人很多的时候会给人一种比较大大咧咧的这样的一种感觉,所以说相对于比较下来就会觉得陕西人是一种非常认真细致的一类人。

陕西人的性格特点如下:

1、陕西男人普遍比较豪放,但脾气不是很好,尤其是上了年纪的男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脾气也特别倔犟,也许是气候或者水土的原因吧,总之陕西人真的很倔犟。

2、大部分陕西人比较守规矩,从小听老师和父母的话,长大参加工作了听领导的话,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3、陕西人自律性较强,除了关中和陕北人戒不了吃面,男人戒不了烈酒之外,其他的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陕西男人沉迷其中。

4、陕西人做事踏实认真谨慎,逻辑思维周密,在对待事情时,陕西人严谨客观,不会轻易留下把柄。

5、陕西人太恋家,喜欢安定安稳的生活,事业上缺乏冒险精神,在人生求学求职路上选择比较保守,很多人都觉得外地再如何也不如自己家乡好。

6、陕西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是教育强省,孩子们从小到大灌输的就是读书学习,陕西人重视家风家教,文化氛围浓,文人墨客多。

陕西的水资源特点: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总储藏量为14384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为66666万千瓦,其中小水电为17933万千瓦,黄河流域在陕西境内流域面积133301平方千米,主要河流44条,理论蕴藏量为580万千瓦。

可开发装机为234万千瓦,其中小水电52万千瓦,长江流域在陕境内主要有嘉陵江,汉江,丹江3条河流的上游段,集水面积72265平方千米,主要支流78条,水力理论蕴藏量为85809万千瓦,可开发装机4326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为12688万千瓦。

不说脾气好不好,人是比较直爽的,跟东北人有相像的地方,但是恋家,尤其是女人,

陕西宝鸡人性格比较好,容易接触,没有心眼,起码不会跟朋友使心眼,渭南人有好有坏,分不太清楚,我比较讨厌西安附近的人比如铜川,心眼较多,需要防备着点。总的来说陕西人还是挺好的,

求采纳

你好 、

陕西是个地域,下面是大体的陕西人性格特点,

但是不能对号入座,因为地域不能决定个人的性格特征!

大凡陕西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这就是“陕西冷娃”。“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省人对陕西人的总体评价。

  在关中方言里,“愣”的读音及含义与普通话中这个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有呆、痴、缺心眼等含义。说话办事不善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是这种“冷”;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倔犟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也是这种“冷”。一般来讲,称一个人为“娃”,其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有惊叹、欣赏、赞许的含义,很少有贬责的意思。

  近代陕西才子、比较文学专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陕西人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志趣相左、话不投机,永远让你觉得陌生,冷然如冰。

  秦人注重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冷静处世,善御感情,可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在陕西,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别是中老年长辈,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在下属和晚辈面前,脸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挂上霜一样。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这一德行。在不少家庭,有个有趣的现象,男人对妻子儿女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诸脸上,挂在嘴上。就是当儿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亲,甚至长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间在一起基本无话,可以说相对无言。陕西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宁给个好心,不给个好脸”,对子女更是如此。“生、冷”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但若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则风趣幽默、热情如火。

还有“蹭”和“倔”,也是合起来容易理解。所谓“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厉的含意,当你见识到陕西人的“蹭”劲,其情景大概与火山爆发也相距不远了。陕西人一般遇事不太计较,受了一点委屈也还能承受。也有像秋菊打官司一样的人,一旦觉得欺人太甚,则甚至就会像“秋菊打官司”一样,层层往上告,非争个是非曲直不可,哪怕告个十年八年也不怕。

  “冷娃”的这种性格特征,源于先秦时期。从古到今,陕西人有共同的性格,有理性精神、实干精神、冒险精神,他们个性倔犟、认真、不屈服等等。远在先秦时,“秦人头枕兵器,身穿盔甲,好与人拼命。”但秦人并非“一言不合则拔刀相向”的莽鲁勇者。后来有人说:“秦人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甚至连战国的策士也说“秦者,虎狼之国也”。

  在《诗经》的“秦风”中,就有一首名为《无衣》的诗,写的是秦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余冠英先生翻译说:“谁说没有衣裳?斗篷伙着披,我的就是你的。国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一个敌人,你的就是我的。”这诗确实有秦人英雄精神的内质。

  秦人不仅武人轻生死,重承诺,文官学士也有正直的品性和节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赴汤蹈火。著名作家陈忠实曾经说过“历数历史上陕西乡贤,可以发现,明主忠臣贤子廉吏义士多,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的汉奸小人少。”

  最能体现秦人群体性文化性格的,在戊戌变法时期,关于思想启蒙的领袖人物,有“南康北刘”之说。这是指和广东的康有为遥相呼应的陕西刘古愚,他长期与康有为保持政治、学术的联系,支持康梁的变法思想与行动,积极从事教育,传播西学,并以现代激进改良主义思想闻名于世,培养了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和学术人才。刘古愚居于乡间,真正是身无半文,却心怀天下,把国家兴亡挂在心间。据他的学生张季鸾回忆,先生酒后谈国事,往往啼哭。常纵论鸦片战争以来,至甲午后之外患,尤悲愤不胜。

  中国近代报业大师、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先生,是陕西榆林人,刘古愚的学生。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在与宋美龄结婚前夕发表《我们的今日》一文说:“人生若无美满婚姻,一切皆无意味,故革命当从家庭始。”张季鸾在12月2日便撰文《蒋介石的人生观》说:“恋爱者,人生之一部分耳。若谓恋爱不成,则人生一切无意义,是乃崇拜本能……兵士殉生,将帅谈爱,人生不平,至此极矣!……,这是他给蒋介石讲世界观,讲革命观,讲恋爱观,大有耳提面命、颐指气使之慨。

  张艺谋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自己看陕西人是这样的,因为我是典型的陕西人……他的优点就是这一根筋,他比较执着,朴实,就是认准了往前走……有时候觉得人需要一种精神,人需要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人需要往前走,去争取,去努力,结果不重要,过程重要。

  可以说,秦人直,这个直是正直;秦人义,这个义是正义;秦人有气势,这个气势是浩然之正气。“历史上凡是能进入当时政权的关中人,祸国殃民的奸佞之徒几乎数不出来,一个个都是坚辞硬嘴不折不催的大丈夫”。有“关西大汉”之称的陕西冷娃,都是些非常之人,充满阳刚之气,手执铜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历史上看,陕西冷娃这种刚板硬正的性格,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意味。其缺陷就是不够灵活,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

  探究起来,秦人这种群体性文化性格缺陷,正是传统使然。虽说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远在齐鲁之地,且“西行而不到秦”。但儒学的核心——周礼,正产生于关中。周礼作为中国原始氏族族系的产物,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氏族内部相亲相爱的伦理规范。孔子只不过把周礼的核心内容变成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几千年来不断被认同,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自古以来,秦地颇有古风,有“民风纯朴,学风醇厚”的传统,尚实文化源远流长。这只要对比一下《诗经》中的秦凤、豳风与产生于南国的《楚辞》就看得十分明显。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关中民俗时这样说:关中沃野千里,从公刘、古公檀父到文王、武王,奠定了这里的农业基础,因此,这里的老百姓都有先王遗风,重视稼穑耕作,以农为本,不敢为邪恶。

  西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人文精神在这块土地上积淀越来越深。汉唐时期达到顶峰。可以说,农耕文明时期形成的儒家正统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人,使关中“冷娃”养成了一种尚实性格。

  就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位以后,关中这块土地上也产生了儒家的一个重要流派——关学。始于张载的关学,尚实这一特点可以说是以一贯之。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三秦男儿崇尚真理、匡扶正义、扬善惩恶、心忧天下的品格。清初的关学,缺乏黄宗羲、顾炎武式的驳难,也无像东南沿海那样的市民文化的冲击,因此,同东南沿海相比,重礼仪,轻功利,强调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忽略经世致用。

  至近现代,陕西这种传统的地域文化缺陷,在陕西人身上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长篇小说《白鹿原》,也反映了陕西冷娃这一性格缺陷。朱先生的人生态度是淡泊宁静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一生只穿粗衣而不穿洋线,主张“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他始终以仁义道德压抑和限制人的各种私欲,坚定地维护小民寡国的小农经济。这是陕西人群体文化性格的悲剧。

  陕西冷娃这种性格,其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刚板硬正,容易形成倔强固执,接受新事物慢,凡事总是慢半拍,抓不住机遇。实诚忠厚,也常常导致窝囊蠢笨,成为无用的别名。爱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有不审时度势的一面。在大多数情况下,陕西冷娃容易形成一种非常不好的对什么都看不惯心态,接受新事物慢,爱意气用事,缺乏理性,往往情绪冲动而“生整”。张艺谋说陕西人这种群体性缺点,导致陕西人不够灵活。可怕的是,这已形成一种“群体文化氛围”。

  这就是守旧观念,守成观念,守土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害怕风险观念,宗法观念,不服气心态,看不惯心态,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封闭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一种群体性思维和行为定势。

  著名国画大师、长安画派画家何海霞,在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逝世后送的一副挽联上,有这样一句话“西安生人难养人”。有人就说:“十个老陕九不通,一通就成龙”。陕西人只有从这种过于沉重的历史负重中解脱出来,改变性格中的缺陷,重塑一种外向、现代、健康的群体性格,那样,陕西会因陕西人,而有着现代的分量。

陕西人喜欢吃酸汤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县一口香等。陕西人爱秦腔,比如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就一直是陕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陕西人性子直,嗓门大,比如演小品的郭达就是陕西人的代表。陕西人很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为这里曾经是十三朝古都,风调雨顺,气候湿润。……

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色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色釉,在用黄,绿,青等色加以装饰,烧制而成,色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 ,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1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