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望虚高脱离实际
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2成绩至上忽略身心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专家认为,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
3唠叨抱怨忽视孩子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副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真正的爱是激励。
4要求孩子忽视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首先要勤奋,无论对工作还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5强迫学习产生厌倦
孩子生而具有对万物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让其轻松自然地学习,才能学有所得。若一味被迫学习,孩子会产生厌倦情绪。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改变常用的让孩子解答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
我和父母存在年龄上的差距也会存在沟通上的难题,主要是立场不同和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对要沟通的信息进行梳理我们交谈对象是父母,交谈的时间大部分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或者休闲的时候也有不在一起通过电话沟通的情况。
1我不能够与全面沟通的难题。假设这次要表达的是想报一个舞蹈班,大部分的家人沟通方式都是比较直接,我们对信息进行梳理,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都很长,肯定是了解父母的,因此对于信息梳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2寻找沟通失败的原因。沟通切记争吵,因为争吵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反而不利于下次的交谈,争吵伤身又伤心。沟通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可以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不同意,是我的要求太高还是对方有什么顾虑,一般父母关于孩子考虑的角度一般从安全经济及未来去考虑。
3关注沟通无效后的心理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肯定不会时时刻刻都能如愿。假如内心感到气愤,受伤,难过,可以哭,可以写日记,也可以运动,爬山呐喊。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年轻父母都会犯的哪几个教育孩子的误区,看看你中了几个?1婴儿时期能力高的孩子成长就聪慧
很多父母觉得,婴儿初期攀、爬、坐、退等各类“主题活动”的质与量毫无疑问和他们长大后的各个方面能力相关。婴儿时期能力高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一定聪慧。
美国心理学专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来进行对一群少年儿童不同阶段智商和情商指标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初期主要表现和他们长大以后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剖析能力、推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力中间相关性几乎为零。
2辱骂“今日这么热,你还是穿两件衣服,你怎么这么笨啊!”有的家长觉得,责骂孩子就是为了改正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只需初衷是好的,那就理所当然。但是,文化教育孩子也是需要注重方法、方式。棍棒教育不可行!
常常辱骂孩子,很容易使孩子越来越软弱或狂躁、暴力行为!有的时候,可能是孩子做错事,也可能是孩子顶了嘴,还可能只不过是因为家长心情郁闷,孩子恰好撞在枪口上!一通辱骂,就无可避免了,实际上,一句话,听得多了,也就成为了确实,你总说孩子笨,那孩子非常容易变笨给你们!所以,实际上父母说话时,一定要多注意一下。
3吓唬“不然把饭吃完,我把叫大灰狼来吃掉你”、“不必你啦!”当大人没法解决孩子的不懂事时,不由自主的会恐吓一下孩子,从“大灰狼”到“警员”再从身旁长得难看得人,都能被用于恐吓孩子。
说不要孩子,又不太可能真不必,或是故作说走,没走几步就回来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种吓唬都不过是嘴上说说,不会真完成。父母这么做,透现的是应对孩子后的诚实守信,没法兑付的处罚就和没法兑付的奖金一样,不但没有法律效力,甚至有可能丧失你一直在孩子内心的认可与权威性。
4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在我们家长的眼中,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是我们的小心肝,对于他的照料体贴入微,为其一直做一切可以为其干的事。一直着急地替孩子发展,这就是我们父母的常见问题。自然我也一样,例如替孩子背书包,替孩子炒面,替孩子洁面,其实这是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我却还是将他当成是宝宝,任何东西都替他做了,以至于在无形之中扼杀了他的成长机遇。
5金钱主义观:花费的钱越大,接受的教育越好父母的念头:因为我们的经济情况很窘迫,并没有能力来娇生惯养自已的孩子,迫不得已常常回绝他的规定,乃至她们的装扮全是旧衣物。总而言之,好像因为我们有了更多钱,就可以成为幸福快乐的父母。
实际上:爱情是钱财也买不到,这听上去是老调重弹,可现实也确实如此。日常生活高收入家庭的大人尝试勤奋去满足孩子的一切心愿,但中低收入的父母不必为无法满足孩子的所有心愿而备受给力的摧残。事实上,温暖、关怀、一起玩耍、相互交流对孩子来的比鼓囊囊钱包更为重要。必须回应的是,可以让孩子倍感幸福的并非钱财,而是他感到他对于大家是最关键的。
误区一:过早进行知识教育
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这种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学习的包袱。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知识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些父母则总是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第二天就问孩子学了几个字,一看孩子在玩,家长就不高兴。其实,幼儿阶段主要是玩,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让孩子们做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在7岁前,要让他们多动手、多活动,让他们快乐地掌握知识。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游戏之中,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通过扮演角色做游戏,学习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模仿角色的良好行为,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误区二: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在许多家长看来,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所以不惜精力、财力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在选班的时候,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至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
误区三:对孩子溺爱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成为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长往往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问题。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科学的爱,而是溺爱。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随孩子的意;想吃啥就买啥,吃名牌穿名牌,这些都是溺爱的表现。小孩子不懂事,家长应该有所分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可而止,如果孩子的要求家长认为不能满足,就是孩子哭闹也不能勉强满足,不过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他还会哭。
溺爱的另一种表现是,许多家长认为,放手会让孩子“受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许多家长表示不理解:“两三岁的孩子,就让他们受挫吗?”
接受采访的教育专家说,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家长往往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因为太危险。这一切确实避免了大人们的麻烦,可是却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探索世界的兴趣被削弱了,个性渐渐被束缚。
根据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的特点,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包括游戏训练、劳动教育等。比如让孩子模仿并参与成人劳动,还可以由家长和老师人为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经历,比如难走的路、在冬天的雪地里扮演哨兵等,家长不要太过于担心孩子受伤。
误区四:粗暴式教育
一些家长对孩子不满意,不是打就是骂,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请家长记住,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家长与孩子应该平等相处,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应该给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长期采取粗暴式教育,容易使孩子具有攻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粗暴式教育主要与家长的素质有关,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也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切不可一面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改善教育条件,一面又很不经心地使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形成诸多障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对于家长,不但应为幼儿教育付出心血,而且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通过学习、研究,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误区五:家庭教育不一致
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妈妈却护着孩子。有时是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了不对的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爷爷会在身边说:“你还说孩儿哩,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找到了避风港,这样会影响教育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如果爷爷、奶奶发现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误区六:不与教师结合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后一切就由幼儿园负责,自己什么也不用管了,孩子出现问题总会说是幼儿园的责任,这也是由于家长不懂教育规律造成的。一些家长一听说老师批评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去找老师的事,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会在孩子内心形成阴影。郑州某学校有两名学生打架了,班主任批评了两个学生,其中在打架中吃亏的学生的家长就带几个人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进行殴打,造成班主任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这名家长的理由是“俺吃亏了你还批评俺”。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该多与老师结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讲清道理,共同来教育孩子。
误区七:不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家长的正确言行会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处事要领;相反则会使幼儿是非不清,甚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时期也是行为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养成是要通过行为来实现的。一方面,幼儿非常注意家长的言行,确定他们的言行是否一致;一方面则加以模仿,并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道德标准。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又要让孩子进行模仿,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多是“情感式+经验式”。虽然城市里有些学校、社区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多流于形式。而在广大农村,对家长的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如何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还须有关政府部门加倍努力,毕竟,孩子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最后,年近七旬的席世荣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和误区。这些问题和误区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受到不良影响。因此,了解这些问题和误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每个家长都需要做好的事情。
下面列举一些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误区:
1 不够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绩、素质等方面,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然而,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样重要。如果家长从不主动问候孩子、听取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遇到的问题等,则容易让孩子产生被忽视或失落感。
2 过度保护孩子
有些家长过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许他们接触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这样做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依赖性和焦虑情绪。
3 对于想象力不够开放
有些家长认为想象力是浪费时间,所以对于孩子进行创造性思考及游戏方式上给予限制。这将使得儿童丧失创造力及探索精神,并可能导致其在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上受挫。
4 不够耐心与宽容
有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其他原因而没有充足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当然理解这点十分正确,但当我们有空间时却因为一点小事就失去了耐心或者大发雷霆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这将会使得学习过程中带有压力,并可能导致恐慌症状。
5 模仿其他人
有些父母觉得别人怎么说宝宝就怎么做才是正确方法,而没有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这样做容易忽视宝宝自身特点,在培养宝宝能力与兴趣上效果不佳。
6 缺少沟通
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甚至对于相互之间重要信息都未能知晓。如此一来会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到实际情况并无法提供针对性建议并引起更多矛盾与不必要争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和误区,但并非全部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请注意以上细节并试图改变错误行为可以帮助促进更好地培养出优秀儿童!
没有那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然而对于什么才算是有出息这个问题,理解因人而异。有一部分人认为世上惟有读书了,孩子上大学,读硕士、博士,总之书读得越多越有出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管做什么,只要做出名堂,就是有出息;也有些人认为能挣大钱就是有出息。
而家长在谈论出息的时候,大多数指的是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与事业走向,却将孩子的健康发展及品德养成给淡化了。直到孩子犯了大错,家长才认识到性格及品德的培养很重要。直到孩子患了重病,家长才真正意识到身体与心理健康是多么难得。所以说,拥有活蹦乱跳的乖孩子的家长也都不要忘记,孩子健壮的身体、良好的性格以及高尚的品质就是成就,就是有出息,而且这才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也是最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
健康的身体。当孩子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时,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安全。当我们怀孕时,作为母亲,我们是否有时会胡思乱想,担心我们的饮食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吃什么有利于胎儿发育?每次去医院,我都希望检查结果令人满意。只有当孩子摔倒在地时,父母垂头丧气的心才能放下。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顾全大局,互惠互利,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学会接受不同性格的人,用欣赏和微笑合理地表达他们。
除了选票,我什么都不在乎。当你心痛的时候,你能和谁说话?所以,不要只谈论期望,看看你有多关心你孩子的学习和他们的生活?你履行你的职责了吗?我儿子上中学的第一天。这些是我的想法吗?后来,我去北京天坛医院做手术和化疗。经过两年多的烹饪,我花了数十万美元,借了很多钱。几个月前我没有付工资。我借钱买蔬菜。在这里。这孩子还是个孩子。当她离开时,表妹的眼泪流不出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眼泪已经干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锻炼习惯、睡眠习惯、储蓄习惯等。
普遍存在下面6种问题,我来给大家分析
1我都是为了你好
父母总是一厢情愿地帮孩子规划人生,兴趣班、交朋友、高考志愿,甚至是什么时候结婚生子,都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既定路线走,孩子稍有反抗,便是不识好歹,毕竟父母不会害你,都是为了你好。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的视野能不能看到孩子的未来,放手让孩子成长,他们才会走得更远。
2自己在过颓废的生活,却逼着孩子努力上进
把孩子带到麻将室里做作业,摸牌打牌游刃有余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孩子字要写规范自己沉迷于抖音,却要求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自己“出口成脏”,却要求孩子“出口成章”……有时候,示范比说教更有用,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3过分的教育焦虑
幼儿园上公立的好还是上私立的好?期末了,要不要报个辅导班?文理科要分班了,该选文科还是理科?……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总是不停的焦虑,他们的焦虑,一方面来源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一方面来源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得理念。这些都是他们已经无法完成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值得父母关注的地方,要教育,但不要焦虑。
4不信任孩子
你不惹他,他为什么要打你你不跑,怎么会摔倒还把膝盖弄破你上课不认真听课,当然不会做作业咯……这些时候,孩子就成了“背锅侠”,他们要的或许只是你的一句鼓励,一个拥抱,父母的不信任,比批评,更让孩子难受。
5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热衷于比较的母亲,而她总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成绩好、跳舞好、性格好…总之什么都比你好,“你看谁家的那谁谁谁…”,一句话专治各种不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真的没必要去复制别人的人生,做好自己也是一种成功。
6要不是因为你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和你爸早离婚了要不是因为你,我会做全职妈妈吗要不是因为你,我们不会住这么小的房子……中国家长总是沉迷于自我感动,并且在感动的同时,还要强迫孩子对自己的付出表示认同,我们并没有思考过:这些所谓的付出,是我们自己想要给予的,还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父母最爱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子女,正是这种爱之深,让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让爱变得沉重,变得有距离感。而教育本来就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不会因为有这种爱,就变得简单或单一,我们需要做的,仍然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前进!
除了父母将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父母与子女地位不平等。
现实点讲,父母离开了子女能够活下去,但子女从生活、经济上都依赖着父母,所以双方并不处于一个平等的对立面。
虽然现代家长与以前家长不同,普遍都愿意给孩子好的教育、去关心自己的还是,但还是有不少问题跨越在家庭之间,这个叫代沟。
思想观念不同。不是每位家长都是心理学家,大多数普通家长的想法都是走主观意识的,也就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去为他人着想。这种意识在建立在个人经历与成长环境上的。父母跟子女所经历的可谓是天朗之别,想要让对方真正理解你会很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朋友和同学更能理解他们。
精力、体力支撑不足。现在社会不止是孩子有学习压力,其实父母的生存压力、养家压力更大,很多家长被工作压榨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精力、耐心去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
当一个人疲劳了一天回到家,就是想洗个澡吃个饭好好休息什么也不用管,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但不努力工作的话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物质、学习环境,努力工作可能会错过孩子很多成长,这也是个矛盾点。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接受过教育的家长都会选择晚育,他们希望在自己工作稳定的前提下,既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基础又能提供好的精神教育,再考虑养育孩子。
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和他一样的人,有自主意识、自己想法的人。
他只知道你是他的孩子,所以他可以指挥你命令你安排你骂你。
作为孩子,你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服从父母的命令。
服从性最高的孩子,会得到父母“乖”“听话”“好孩子”等词语作为夸奖。从而使孩子更加顺从、听话。作为父母的“木偶”,孩子只需要完成父母的指令,乖乖遵守。
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但这种做法和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在亲子教育里一直有一句话:
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温馨吗?感动吗?
你看到一只瞎在那扯了个蛋吗?瞎扯淡!
这不过是强制干涉孩子的借口罢了,因为是“长不大的孩子”,所以父母可以干涉孩子的生活,随意干涉,甚至改变?
不可能,永远不可能。
虽然孩子在没出社会前,很难有机会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可以尽量让父母的想法变得圆滑。
父母需要知道: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你是你,你的孩子跟你是一样的人,他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要做的就是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能做到这样的父母,就很赞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