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1型、2型、混合型的介绍和区别?

双向情感障碍1型、2型、混合型的介绍和区别?,第1张

双相障碍分一型、二型和混合型。

1)双相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提示:诊断BP-I型不需要抑郁发作。

2)双相II型基本诊断特征:至少有1次轻躁狂发作;至少有1次重度抑郁发作;无论是轻躁狂还是抑郁发作都与药物、物质使用或疾病无关。

3)混合型障碍基本诊断特征:轻躁狂和抑郁症状≥2年;不符合轻躁狂和重度抑郁的诊断标准;2年期间无症状期持续不到8周。

区别:

1、躁狂与抑郁症的程度不同。一类是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两者都非常严重;2型为典型的轻躁型重度抑郁,即躁狂较轻,程度显著低于抑郁程度;混合型是轻度躁狂、狂躁和抑郁症状的短发作(在几小时内)迅速混合或交替出现。

2、病情严重程度不同。1型患者有严重的抑郁,2型患者有较轻的抑郁。混合型通常是多年的抑郁症。

3、发病年龄不同。1型主要开始于青少年,倾向于在更年轻的年龄,大约18岁左右首次发作,通常是轻度躁狂发作,也可以是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双向型2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抑郁或轻度躁狂,伴有频繁的抑郁发作。

4、不同的治疗效果。双相情感障碍2型的治疗是明显的,它的特点是躁狂症状较轻,如沉默寡言、生气时容易摔东西、砸东西、发脾气等。2型患者有时头脑清醒,在做错事后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后会反思。

扩展资料:

双向障碍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BP),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以躁狂和抑郁发作为特征的一种障碍。研究发现,躁狂发作通常是在轻度和短暂的抑郁发作之前,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只有抑郁发作是单相的。

DSM-IV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两种亚型,I型双相情感障碍伴躁狂或混合发作和重郁发作,II型双相情感障碍伴轻躁狂和重郁发作而无躁狂发作。

因为未知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参与疾病过程在很多方面,当前强调遗传和环境压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点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临床表现,按照攻击特征可分为抑郁,躁狂或混合发作。

发病和过程:

BP-I和BP-II的发病高峰期在12-30岁之间,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是持续的,特别是抑郁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的死亡时间要早8-20年,这种风险一部分可归因于自杀,双相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4倍;还有一部分患者死于肥胖、心血管或代谢疾病的共病。

结局:

双相障碍即使在治疗时仍具有不利的临床、社会和经济影响。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会从急性抑郁发作中全面康复,尽管治疗依从性良好,但疾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

参考资料:

-双向障碍

  所谓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发作较轻者未必达到精神病的程度。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躁狂相主要以情绪高涨,容易激惹,夸大等为主。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兴高采烈,兴奋不安,自我评价过高,激越,甚至发生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伴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精力减退,精神运动性迟滞,自卑、自责、甚至自罪、思维迟缓、言语少、食欲下降、性欲减退、失眠等,可以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个别病例中焦虑和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显著。一般预后较好,少数病程迁延,经久不愈。

  心境障碍的病因仍不清楚,但有大量资料提示某些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

  (1)生理因素

  ①遗传因素。群体和家系调查发现,心境障碍发病者亲属患本病的机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机率越高,而双相者的遗传倾向比单相抑郁更明显。

  ②生物化学研究,大量科研资料提示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者,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a 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的根据,其一是利血平能耗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AE)和5-羟色胺(5-HT)而诱发抑郁,其二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T),通过阻断单胺代谢通路而提高突触部分单胺递质的水平,具有抗抑制作用,其三是丙米嗪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抑郁剂,能抑制突触前膜给单胺再摄取,使突触前隙单胺含量增高。

  b 受体功能改变。有研究报道,抑郁发作时患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敏感性升高,而抗抑郁药可降低受体敏感性,抑制其对NE的再摄取。外周5-羟色胺功能研究也发现抑郁患者血小板SH丙咪嗪受体结合位点密度减少,但随病情缓解而逐渐恢复正常。

  c 第二信使系统功能失调。环磷酸腺苷(cAMP)和磷酯肌醇(CPI)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研究提示双相心境障碍患者(AMP)和 PT代谢异常。

  d 神经内分泌紊乱。资料可证明神经内分泌功能与心境障碍的发病关系密切,最重要的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的改变。抑郁病人的血浆皮质醇增加、尿游离皮质醇排出量升高。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可反映HPA轴功能是否正常,抑郁患者口服地塞米松后可见皮质醇抑制现象。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TPH-ST)是检验HPT轴功能的方法,抑郁患者多呈迟钝反应。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境障碍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严重负性生活往往是构成抑郁障碍的致病因素,其他一般负性生活若持续存在也能诱发抑郁障碍。

  总之,心境障碍的病因错综复杂,迄今为止还不能确定。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因素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到触发媒介的作用。

  心境障碍诊断:

  (1)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以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伴有思维奔逸或迟缓,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情感障碍也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或激越。症状往往有昼重夜轻的节律变化。

  (2)大多具有反复发作的病程,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往往有较高的阳性家族史。

  (3)躯体、神经系统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可排除躯体原因引起的继发性情感障碍。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可作为诊断抑郁症的参考。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意思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与人聊天时会听到他人说到双向情感障碍症,可能很多人对于双向情感障碍症这个词汇感到陌生。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意思。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意思1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痛苦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痛苦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痛苦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DSM-IV中将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痛苦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痛苦发作,无躁狂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双相痛苦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痛苦患者被误诊为单相痛苦,长期使用抗痛苦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向情感障碍症的表现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当心。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什么意思2

双向情感障碍症的主要表现

1、感情敏感:病人经常由于某些细微或不相干关键的事儿而觉得忧伤或激动兴奋,无法克制。多见于脑血管硬化性精神疾病,也看得见于神经症的'精神衰弱等多功能性精神疾病。情感困惑加老师手机/信,1对1完全免费剖析

2、易激惹:病人非常容易由于某些小的事儿而造成明显的感情反映。比如发火、兴奋、恼怒、乃至火冒三丈,延迟时间通常较为短暂性。多见于脑器质精神疾病,比如脑血管硬化性精神疾病。也看得见于躁狂情况等多功能性精神 类疾病。

3、强制笑哭:病人在没有外部要素的危害下,突然冒出不可以操纵的、没有分毫感召力的脸部情绪。病人对于既无一切心里感受,也说不出来需不需要那样哭和笑。它是在脑器质精神疾病时比较普遍的这种精神病症状。

4、欣快:是在痴呆症基本上的这种“热情高涨”。病人常常满面简单而且呆板的微笑,连自身都说清开心的缘故,因而使人呆傻、愚昧的觉得。看得见于麻木性痴呆症和脑血管硬化性精神疾病。

5、生理性热情:就是指忽然产生的、十分明显但又短暂性的这种情绪障碍。它与感情暴发的不同点:其主要表现为欲望、致死、毁物等具备较强的毁灭性的个人行为,大多数有必须水平的意识障碍,过后忘却。常见于癫痫病、脑颅外伤性、中毒副作用精神疾病及精神分裂。

双向情感障碍症的自身医治方式

1、自身医治方式一:清洁训练

清洁训练是能够协助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去除中旧观念,更改具有思维方式,进而清洁心里的训练方式,实际效果比较突出,非常简单、一目了然。加/信好友,1对1完全免费剖析情感问题

2、自身医治方式二:静下心

静下心方式是能够消除消极情绪,拉开心里,找到性命的本色,你将能接受自身,接受社会发展,得到轻轻松松和开心。从人体的方面而言,静下心更能够修补人体功能及植物性神经,它能够产生的作用乃至是某些药品没法超过的。针对双向情感障碍病人的医治而言,静下心是必不可缺的方法。

3、自身医治方式三:太阳

开展适当的太阳淋浴,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而言是十分必需的。太阳的直射能够会使人体的毛细管拓展,加速血液循环系统,这将使病人的人体机构处在软性的健身运动情况,并从而代谢出很多种多样开心化学物质,这不但能够改进双向情感障碍病人的心态,也具有提高病人的免疫能力,消除有害物的实际效果。

4、自身医治方式四:慢跑

慢跑是这项比较简单且随时随地可开展的。现如今国外许多病症的康复训练中,慢跑已成必不可少的这项辅助方式,除开能够锻练人的大脑作用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加快。中医学上讲,任何的病症都可以归功于血气的淤堵,而慢跑则可具有顺通的功效,除此之外,基础代谢的推动也可清除身体的废弃物,使人体与心态状态调节回轻轻松松的情况。

  情感性精神病

  affective psychosis

  一组常见的、以心境的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障碍。情绪高涨伴有联想加速、活动过多、话多和夸大,这称为躁狂发作或躁狂症。情绪低落时,伴有悲观、缺乏乐趣、缺乏精力以致动作和思维迟钝,这称为抑郁发作或抑郁症。患其他精神病或躯体疾病时发生的抑郁或狂躁发作称为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症状为原发者称为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一般提到的情感性精神病多指原发性。首次发病多在16~30岁。躁狂的抑郁可以单独发作,也可以交替发作,因此本病又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或躁狂抑郁症,或简称躁郁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反复出现抑郁发作而无躁狂发作者称为单相情感性精神病,或称为单相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仅有躁狂发作的病例十分少见,且在躁狂发作之前或后常有短暂的情绪抑郁或心境恶劣;因此,这类病例也划归为双相。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既有躁狂症状也有抑郁症状,这类发作称为混合型。躁狂与抑郁交替出现的称为循环型。有些患者的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转变得很快,一年内可转变3次以上,这类发作称为快速循环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可持续几周、几月、甚至几年,但两次发作之间的间歇期精神活动完全正常。患者虽然多次复发,但不导致精神衰退。自杀是对抑郁症患者的最大威胁。若能及时诊治,意外当可防止。

  病因 本病的病因还不很清楚。原发情感性精神病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3~29%,甚或更高,因而推测它可能同遗传有关。家系调查发现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亲属中该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口高10~30倍;而且与患者血缘关系越密切,患病率越高。这更使人们相信情感性精神病同遗传有关。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合子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7~79%,而双合子的同病率只有15~20%。寄养子研究发现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生身父母的该病患病率比正常寄养子的生身父母高,而生身父母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该病患病率比生身父母正常的寄养子高。这些资料强烈支持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但遗传方式尚不清楚。有些作者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在双相患者的亲属中比在单相患者的亲属中更常见。单合子双生子双相情感障碍的同病率比单合子双生子单相情感障碍的同病率高。这些资料表明,双相和单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不同。有人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为与色盲有关的X染色体伴性遗传,有人用DNA重组技术和连锁分析方法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病基因可能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但这些均未得到其他作者证实。

  人格在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中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轻躁狂素质的人表现开朗、热情、进取心强、精力充沛、乐观、常有轻度的情绪高涨,这类人容易发生轻躁狂或躁狂症。具有抑郁素质的人表现沉静、严肃、遇事认真,多愁善感,遇到挫折容易消极,常有轻度的抑郁情绪,这类人容易发生抑郁症。具有环性素质的人兼有上述两种素质的特征,而且两种素质交替出现,这类人容易发生躁狂抑郁症。有证据表明,在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亲属中,上述素质也较多见。但素质除同环境影响有关外,还同遗传有关;而且上面所说的素质,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类轻性情感性精神病的表现。双相患者的体型多为矮胖型。虽然这种体型不可能是病因,但可能同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有某种联系。

  有人认为儿童期的体验,尤其是失去母爱或者父母对子女缺乏关心或保护过分,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但证据还不充分。

  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之前有精神因素,如突然的灾难、失去亲人、失恋或婚姻不满意、工作问题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或者有躯体因素,如感染、中毒、分娩或内分泌障碍等。这些因素可能是继发性抑郁症或反应性抑郁症的原因,而它们同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偶合或非特异性的,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促发因素。

  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可因其他疾病引起,精神分裂症、焦虑性神经症、酒精中毒、使用某些药(如类固醇)可致抑郁状态,而手术后及用类固醇后偶见继发性躁狂。

  发病机理 不很了解。由于间脑在情绪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推测间脑,尤其是下丘脑功能障碍可能同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睡眠障碍、植物神经症状以及内分泌改变都提示下丘脑功能可能有障碍。手术刺激第三脑室附近或刺激下丘脑可诱发喜悦情绪和意念飘忽。间脑病变,如炎症、外伤或脑瘤可引起周期性的抑郁和喜悦。这些都表明间脑在本病发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但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尸检却未发现间脑有器质性的形态改变。

  1960年代以来,对情感性精神病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化学研究,提出了情感性精神病发病的生物胺假说,认为躁狂或抑郁发作同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增多或减少有关,但尚无足够的证据。

  流行学 国内报告,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患病率为003~009‰;而欧美等国则为36~25‰。两者相差十分悬殊,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除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之外,还可能同对情感性精神病的认识和诊断标准有关。国外最近报告,单相情感性精神病的年发病率男性为80~200/10万,女性为250~7800/10万。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年发病率,男性为9~15/10万,女性为7~30/10万。本病多见于女性,女性与男性患者之比为13~2:1。躁狂症发病年龄早于抑郁症,女性发病年龄早于男性。女性单相抑郁症的发病率以35~45岁为最高,男性则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病理生理 本病患者的神经系统用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尚未能发现病理形态学改变。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揭示有些抑郁症患者中出现快眼动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血中皮质醇含量升高,皮质醇对地塞米松的抑制反应表现为脱抑制,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明显降低,促甲状腺素对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反应明显降低,又可发生水电解质代谢障碍,如躁狂症和抑郁症患者都有体内钠增加。

  临床表现 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表现不同,两相间歇发作或交替发作。双相躁抑症和单相抑郁症较常见,单相躁狂症少见。

  躁狂发作 多急性起病。起病前可先有几天的失眠,烦躁或情绪低落。有的一开始就出现兴奋和情绪高涨。患者的情绪可以从富有感染力的欢乐到极度的狂喜以及粗野的兴奋。可突然因想到或遇到不幸的事情痛哭流泪,也可因小事大发脾气,但片刻之后又回复到原先的高兴情绪,并可立即向被得罪的人赔礼道歉。也有一部分患者不是表现欣快而是表现易激惹,且很容易发怒。患者显得过分乐观,甚至把悲事当作喜事。有些患者好开玩笑,或一语双关,使人感到有趣,但捉弄人和自以为是的表现又常使人厌烦和无法忍受。活动普遍增多。睡眠需要明显减少,甚至一天睡一两个小时还感到精力充沛;因此,很早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活动。女性患者衣着多艳丽,甚至浓装艳抹。积极参加种种社交活动,显得过分活跃和过分自信。不停地从事自己的发明创造,或提出种种计划,且不考虑其后果就予以实行。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轻躁狂)也许可以作出一点成绩,但大多数患者由于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件事上,很快被另一件事吸引,因此做事总是见异思迁,有头无尾。严重的病人往往日夜活动不停,又唱又叫又跳。躁狂患者的联想明显加速,脑子里观念一个接一个地产生,这称为思维奔逸,患者感到“变聪明了”。说话明显增多,常主动找人说话;甚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他们的联想和言语常取决于表面的联系,如由话语的声音、意义或环境中的种种事情引起的联想。较轻时,患者能将脑中的观念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因此言语前后联贯。稍重时,难以将全部观念表达出来,言语使人难以理解。更严重时则语不成句,并体验到“舌头赶不上思想”。患者自我评价常过高,有时形成夸大妄想。自认为有过人的能力、有权或是万贯家财,表现自负、傲慢和盛气凌人;对人指手划脚、武断专横。受到批评时则强词夺理或反唇相讥。很多病人变得慷慨大方、乐于助人,随意馈赠钱财,甚至挥霍,花重金购买昂贵的非必需品作为摆设。有时出现被害妄想,相信因为自己有钱或有能力被人嫉妒或谋害。这类妄想往往不能持久。偶可出现幻听,如听到声音说他有特别的权力,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面色红润,目光有神。口渴多饮,易饥,食欲亢进;但因活动过多,体重一般下降。性欲常增强;因自制力降低,可有不礼貌行为。这类患者坚决否认有病,因此拒绝就医。有些较轻的患者,家属或同事也可能认为他没有病。

  抑郁发作 多缓慢起病。最主要的症状是情绪低落,可由心情不佳,不高兴或高兴不起来到压抑、悲伤或沮丧以至极度的忧郁。抑郁情绪可晨重夜轻,这称为昼夜节律变化。严重的患者有明显的抑郁外貌,也有的表情焦虑或淡漠的表情掩盖了内心的严重抑郁。大多数患者都有焦虑情绪。易激惹也很常见。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常不随使人高兴的事件或环境而好转。有些患者看见别人高兴反而感到更痛苦。缺乏乐趣,对日常活动或爱好兴趣降低,即使勉强参加也体验不到愉快感。生活也成为一种沉重负担,常感到度日如年。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甚至避开路上遇到的朋友。精力减退,容易疲劳,即使不做事也感到疲乏无力。完成日常的工作也要花很大的力气。尽量避免接受新的或额外的任务。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专心于学习或工作。大多数患者感到动作和思维迟钝。病情较重者行走和活动都很缓慢。言语的缓慢反映思想的迟钝。有些患者感到“思想开不动了”或“脑子凝固了”。严重者可不语不动不食,这称为抑郁性木僵。焦虑较明显的患者伴有激动不安,如搓手顿足或不停地来回踱步。患者常体验到自己的决断能力降低了,对一些小事都很难作出决定。脑子里充满了悲观思想。对过去感到一无是处,为过去的一些微小过失或缺点自责,甚至感到有罪;或者总是在回想过去的事情而无法摆脱。对现在的每一件事情只看到不愉快的一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别人也是这样看他。毫无信心,对将来感到绝望。认为自己丧失了工作能力,耗费了钱财,拖累了家人,因而死是最好的解脱办法;甚至周密地计划自杀。自杀可能是引起人们注意的第一个症状,也可能是抑郁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症状。有些患者的自杀企图可以在言语中流露,有些患者对其自杀企图则守口如瓶。除罪恶妄想之外,可有虚无妄想(认为一切,包括自己都不存在)、被害妄想(怀疑食物中放毒是因为他犯了罪,要毒死他)和疑病观念或疑病妄想(怀疑或坚信自己患了严重疾病或不治之症)。人格解体也常见,尤其是诉述失去了体验情感的能力;也可出现现实解体,如感到周围世界变得不真实了。可有幻觉,如听到镣铐声或哀叫声或看见愁眉苦脸的面容。失眠是一个十分痛苦的症状。可以是昼夜不眠、难入睡或睡眠中多次醒来,更为典型的是早醒,且醒后不能再入睡。食欲、体重以及性欲降低十分常见,但也有少数病人为多睡、多吃、体重增加和性欲亢进。绝大多数患者都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如口干、心慌、胸闷、胃部不适、怕冷、头痛或其他部位的慢性疼痛。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的主要根据是临床征象。本病以情感障碍为主,情感、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并与环境联系。症状典型者诊断多不困难。轻躁狂时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效率提高,患者甚至其家属都不认为这是病态。有些以易激惹为主要表现的躁狂症患者常因发脾气、好争论、甚至一些过火或违法行为而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或个性不良。有些所谓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不明显甚至没有,但主观的躯体症状却非常突出,他们到综合医院反复检查和化验,均无阳性发现,治疗效果也不好。有些较轻的抑郁症患者以心烦、失眠、头痛、疲乏、记忆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因此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多由精神因素引起,且不会出现自责自罪和自杀企图。详细的体检和适当的化验可确定是否为继发性抑郁症。同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区别是: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活动(情感、思维和行为)密切协调,并与环境一致;发作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虽反复发作也不导致精神衰退。在强烈精神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抑郁症称为反应性抑郁症,这类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但易受环境的影响,症状的内容也同心因密切相关。在更年期发生的抑郁症称为更年期忧郁症,这类患者多表现焦虑和激动,自责自罪和疑病妄想也较突出。

  治疗 锂盐,如碳酸锂和枸橼酸锂是主要的抗躁狂药、卡马西平对躁狂也有效。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呱啶醇也可用于控制兴奋躁动。三环类(如多虑平、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如麦普替林),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苯乙�)都是抗抑郁药。锂盐也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双相患者。电休克治疗对躁狂和抑郁发作均有效,尤其对木僵、拒食、自杀和过分兴奋躁动者显效较快。

  预后 一般说来情感性精神病预后良好。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均可有效控制,而且多次发作也不导致精神衰退。但也有少数患者迁延不愈或频繁地反复发作以致无正常期。自杀是抑郁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躁狂症患可因鲁莽行为引起意外。

  预防 较好的方法是在即将复发之前采取预防性治疗。有些发作频繁的患者可坚持长期服药。有本病的患者应避免同有类似疾病的异性结婚,因为这样的夫妇生下的后代有很大可能患同样疾病。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强健的体格,也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6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