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的时候,作者与客人一同泛舟,因为风景秀丽,气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怀是欣喜的。在第二段(过渡段)作者听到了忧伤的萧声,所以才有了疑问:为什么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会如此悲伤?
客人的回答解决了他的疑惑(这个客人到底有没有还有争论,因为赋就是主客问答的文体),客人说到了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连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不知何方,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此,作者的心情又有些悲戚了。
而再后来,作者想通了天地总是在变化的,但很多事物却始终没有质的变化,每一种事物都有所属,只有大自然可以任所有人观赏,如此,我们也不必羡慕永恒的事物,能拥有自然美景,也是很幸福的,最后情绪又转为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变与不变都是作者心理的自我超越穷则独善其身,作者考虑到了自己的穷困(处境艰难)的处境,于是放开胸怀,把对生死和功名利禄的虚诞看穿,这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大不同在这里,作者将自己与长江明月看作等同,认为自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王羲之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俢禊日聚好友畅叙幽情,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情感流露,令人欢愉,令人惋惜,令人慨叹。
在三月之初,王羲之与41为好友来到兰亭集会,名士都来了,老的少的也都来了。在崇山峻岭中,在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林中,在清澈湍急的流水的环绕下,他们坐在河流旁喝酒,即使没有优美的音乐相伴,能够一边畅快地喝酒,一边咏颂着诗句,已经使他们陶醉于山水之乐,沉浸于畅咏之乐。此时,王羲之心情舒畅,他尽情享受听觉和视觉,天地间万物给他的美的乐趣与享受,使他感叹“是可乐也”。
突然,他笔锋一转,从“夫人之相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与人的相处,转瞬间就度过一生,有的人面对面地交谈以倾吐自己的抱负,有的人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美好的事物中,无拘无束。人们虽然对追求和舍弃的事物都不同,但都会对遇见、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所求之物短暂地得到了也感到快乐满足,竟然没有感受到老年即将到来,这样的极乐之游生活状态着实令人向往。但王羲之转念一想,等到对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从前所喜欢的,不过是往事了,情感也随之由喜转痛。他痛于美好的事物不能永存,美好的生命不能永存。他的感慨亦是古人的感慨:“死生亦大矣”!王羲之是多么的无奈,无奈于自己的处境,无奈于与古人的“痛”感同身受,终于大呼:“岂不痛哉!”伤痛的情感跃然纸上,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每当王羲之看到古人引发人生感慨的缘由,都十分相像。他直接揭发了人生的悲剧性,快乐短暂,人生无常,生命最大的悲剧,便是发现了人生的悲剧性,原本知道将生与死视为一件事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是虚妄杜撰的,却又永恒于悲剧与痛苦之中,这与前文的“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剧的“悲”的程度,这是比“痛”更深的情感,无从摆脱也暗暗地传达出惋惜的感情。但最后,王羲之欣然发现,万物变迁,人们快乐的原因情致是相同的。
王羲之积极的入世观,对人生的思考,一次集会的情感变化,览者,颇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和朋友聚会,酒后而做, 在半麻的状态下,运起笔来倒无拘束,终于造就了旷世书法神品 也表明了作者生死观, 文中结尾部份这样写到,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做" 可见其"惜命"有余 《兰亭集序》终究被选入《古文观止》,我认为是因为他的优美,而不是以为他的境界。 我也很喜欢《兰亭集序》,是因为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却不是因为他的文章。
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乐在何处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一乐也。兰亭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谓二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三乐也。曲水流觞,可谓四乐也。饮酒作诗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之极也!这“五乐”概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应了“信可乐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行高雅风流之举,怎不令人羡慕快乐之情,自不待言。
然而作者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乐上。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和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缠绕在文人心间的话题。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形式各异。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原先自己以为欢乐的事情,在短暂的俯仰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怜!以上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本文语言清明简洁,有些已成为成语,广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较含蓄,对人生的思考点到为止,因而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