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第1张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6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7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8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扩展资料:

意象起源: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

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

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意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玉壶。是谁和谁?

王昌龄、辛渐急其他洛阳亲友

出处: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释:

芙蓉楼:在今江苏省镇江。

本诗是作者任江宁丞时送别朋友辛渐乘舟去洛阳而作,表明了自己为官的清廉无私。

作者对辛渐说,你到洛阳之后,假如故亲旧友问起我时,你就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就好了。

鲍照《代白头吟》中有“清如玉壶冰”句。“玉壶”是晶莹粹白的,“冰”是纯净明彻的。“玉壶冰”比凭借品纯洁、高尚,后用以比喻为官清廉端方。

当时王昌龄被贬官,但他自认可是无罪的,在亲朋面前是问心无愧的。所以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自白于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谁和谁的友谊

是指王昌龄和辛渐的友谊。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朋友指的是谁和谁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著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是谁

作者是诗人王昌龄,原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谁的诗句?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

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诗题是谁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韵译:

迷濛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上两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两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全诗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猜一种动物

骆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湖描述的是谁和谁。

公元741年,王昌龄为江宁丞(他后来被称为“王江宁”就是因此),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辛渐打算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着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此次分别,共写了两首诗,第二首写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第二天早上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江水不断东流逝去,友人就要远离,这一去,相见又不知何时了,于是,他拉着友人的手,叮咛再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到洛阳,如果朋友们问我的情形,你跟他们说,我还是原来的那个王昌龄。我仍然像冰壶一样光明磊落,表里澄澈,我的心啊,仍然像冰心一样冰清玉洁,透亮明净。

王昌龄胸怀壮志,在仕途失意之后表现出他天性疏狂的文人秉性,在外人看来,就是放浪形骸。这一次被贬,他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不急着处理公务,而是在太湖、浙江一带游览,这种明显的消极怠工作是诗人反抗的手段,但这种过于意气用事的行为让王昌龄在别人眼里形象尽毁,长安与洛阳谣诼纷纷,送别辛渐之时,正是王昌龄在众 毁的时间段,于是,诗人给友人辛渐说,你到了洛阳之后,跟那些互相了解而又相互信任的朋友们说,我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

“冰壶”这一概念,始于六朝时的鲍照,他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心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年宰相姚崇作《冰壶诫》里又对冰壶概念加以强化:“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遂后诗人李白、王维、崔颢都曾以冰壶自喻,意象很清楚,就是光明磊落,表里澄澈,像君子一样。

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王昌龄当然不是为了表白,他要传递这个意象,说自己一片冰心是有专指物件的,就是“洛阳亲友”,这是对友人的告慰,大家放心,我仍是“一片冰心”,对于那些平平的世人,他并不在意他们的看法。整首诗,有景有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是唐人送别诗中的佳作。而“一片冰心”由此成为典故,用来形容性情淡薄,不求名利。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两个朋友是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 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所以,其诗句中所涉及的两位朋友就是“王昌龄”和“辛渐”。 共同祝愿洛阳越来越美!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道洽:“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赏析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雁儿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出自唐朝诗人的《次北固山下》。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唐代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下,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望海潮·洛阳怀古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洛阳怀古翻译及注释

翻译 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 加。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缤纷高挂的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霜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吁嗟。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注释 梅英:梅花。冰澌(sī):冰块流融。溶泄:溶解流泄。芳思:春天引起的情思。桃蹊:桃树下的小路。西园:即金谷园。笳:胡笳,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管乐器。飞盖:飞驰车辆上的伞盖。兰苑:美丽的园林,亦指西园。烟暝:烟霭弥漫的黄昏。

望海潮·洛阳怀古英译

 Wanghaichang of Qinguan

 Plum blossom sparse quietly elegant, ice and snow melt flow, the time the spring breeze fans Want to change secretly former JinGu - to swim, copper round again, while the bustling street walking in the rain new sunny Always remember pingsha followed by somebody else, is now LiuXu jiaqi that spring, slender butterfly dances LiuYin nowadays think cao under LuanFenFen will spring blossom path, WanHuQianGu West circle to drink, gathering night play HuJia, colorful lights hung high sped up the moonlight, the trunk lid The garden flowers touch damage fades, but is water, are frost to JiuDe everything in the evening with a caravan jie XieGua flag, empty wine on hug, sometimes see habitat tournelle to crow My tree pares with water, has been secretly intolerable to the running 

望海潮·洛阳怀古赏析

 此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上片起头三句,写初春景物:梅花渐渐地稀疏,结冰的水流已经溶解,东风的煦拂之中,春天悄悄地来了。「暗换年华」,既指眼前自然界的变化,又指人事沧桑、政局变化。此种双关的今昔之感,直贯结句思归之意。

 「金谷俊游」以下十一句,都是写的旧游,实以「长记」两字领起,「误随车」固「长记」之中,即前三句所写金谷园中、铜驼路上的游赏,也同样内。但由于格律关系就把「长记」这样作为领起的字移后了。「金谷」三句所写都是欢娱之情,纯为忆旧。「长记」之事甚多,而这首词写的只是两年前春天的那一次游宴。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花园,洛阳西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每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但词里,西晋都城洛阳的金谷园和铜驼路,却是用以借指 北宋 都城汴京的金明池和琼林苑,而非实指。与下面的西园也非实指曹魏邺都(今河北临漳西)曹氏兄弟的游乐之地,而是指金明池(因为它位于汴京之西)同。这三句,乃是说前年上已,适值新晴,游赏幽美的名园,漫步繁华的街道,缓踏平沙,非常轻快。

 因忆及「细履平沙」故连带想起当初最令人难忘的「误随车」那件事来。「误随车」出韩愈《游城南十六首》的《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而李白的《陌上赠美人》:「白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以及张泌的《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则都可作随车的注释。尽管那次「误随车」只是无心之误,但却也引起了词人温馨的遐思,使他对之长远地保持着美好的记忆。「正絮翻蝶舞」四句,写春景。「絮翻蝶舞」、「柳下桃蹊」,正面形容浓春。春天的气息到处洋溢着,人这种环境之中,自然也就「芳思交加」,即心情充满著青春的欢乐了。此处「乱」字下得极好,它将春色无所不,乱哄哄地呈现著万紫千红的图景出色地反映了出来。

 换头「西园」三句,从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时间则由白天到了夜晚,以见当时的尽情欢乐。西园借指西池。曹植的《公宴》写道:「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曹丕《与吴质书》云:「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又云:「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词用二曹诗文中意象,写日间外面游玩之后,晚间又到国夫人园中饮酒、听乐。各种花灯都点亮了,使得明月也失去了她的光辉;许多车子园中飞驰,也不管车盖擦损了路旁的花枝。写来使人觉得灯烛辉煌,车水马龙,如目前。「碍」字和「妨」字,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的凄凉、寂寞。

 「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怀旧之意,与上「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追忆前游,是事可念,而「重来」旧地,则「是事堪嗟」,感慨至深。此时酒楼独倚,只见烟暝旗斜,暮色苍茫,既无飞盖而来的俊侣,也无鸣笳夜饮的豪情,极目所至,已经看不到絮、蝶、桃、柳这样一些春色,只是「时见栖鸦」而已。这时候,宦海风波,仕途蹉跌,也使得词人不得不离开汴京,于是归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同时也是无可奈何地涌上心头。

 此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其一,结构别具一格,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忆昔部分贯通上下两片。其二,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以昔衬今,极富感染力。

望海潮·洛阳怀古创作背景

 洛阳是 北宋 的西京,也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之一,词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期,对此地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有一年早春时节,词人旧地重游,人事沧桑给他以深深的触动,使他油然而生惜旧之情,写下了这首词。该词不止于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还有政治失意之慨叹其中。 诗词作品: 望海潮·洛阳怀古 诗词作者: 宋代 秦观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春天、追忆、抒情

月亮、月光—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由于“莲”与“怜”、“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恋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 赵嘏《长安秋望》)

“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 戴复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鸳鸯、比目鱼,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燕子---- 今非昔比、物在人亡

嫦娥---- 孤独、悔恨

杨花----离散、漂泊

杨柳----离别

日----暗喻明君

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

长亭----离别

南浦、西楼—送别之地

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杜鹃 磁针——坚贞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高洁

1、月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写明月的诗词不可谓不多。如我们熟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明月通常用来渲染清幽的气氛,体现出作者的思乡怀人之情。

2、杨柳

“柳”与“留”字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或“柳枝”便具有了惜别怀远的感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另外因柳树常见于屋舍前后,在古代常被视作是故乡的象征。

3、杜鹃(子规、望帝)

古代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有位明君,退位后归隐山林。之后不幸身死,魂灵化作鸟类便是杜鹃,因杜鹃叫声凄厉,声声泣血,仿佛是在鸣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被视作思念故国,故土之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另外,也有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来表现只是内容的愁苦,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等句。

4、燕

用来体现世事变迁,常见于抒发国破家亡或昔盛今衰的诗句。如“到国依栖应有梦,巢空月落旧楼台”也用来表现春光美好,体现惜春之意。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68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