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表达了作者辛弃疾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赏析

青玉案表达了作者辛弃疾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赏析,第1张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暗淡;零落。▲

有用没用完善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上元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一首“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青玉案·元夕》,深入人心。它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情词”,描述一种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读来让人不禁联想起寻找梦中恋人的漫长与艰辛。乍一读这后四句,整个给人的意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一声叹息和不期而遇喜相逢的一丝欣慰。

是这样的吗?辛老真的是看见了生命中的一见钟情而后写下了此词吗?答案是否定这里,辛老要说的是他一直追求的志向,如同每一个人的恋人,如同元夕夜的“暗香”,都曾是那么美好的东西,让他千百度的寻。直到有一天的“蓦然回首”,他有了新的发现。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意境,一种努力之后的淋漓境地。句中的“他”是人而非人。是人,是因为“他”指出了一种形象,让你感觉这是实在的,发生于生活中的,活生生跃于眼前的。而非人,是因为“他”又意指一种情操,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高于物质的生活的。如此读出此句,非但琅琅上口,并且合乎上下文逻辑,更妙的是,用一种异常简单的方式尽了抒情之极——每个人读的时候,“他”都是不一样的。

“蓦然回首”,可以理解为类似于禅宗中的顿悟,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因为辛老开始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那个“他”了!于是紧接着,他所得到的自然也是豁然不同的感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回应前句的“他”,“灯火阑珊”回应上片的花树星雨、凤箫玉壶。整首词浑然一体,大气磅礴地抒发了一种惆怅之情。

再来细读这首词。上下阕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元夕的繁闹和灯火阑珊处的他。他就是辛老本人,辛老本人就站在灯火阑珊处。

可能有些糊涂了:刚才还说,这“他”是意指,可以指代任何精神上的追求,怎么现在又成了辛老本人了?没有错,因为这是来自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说“他”是意指,那是站在去体会像你我一样的读者在诵读时候的感受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你读此词至此句时,就会有你理解的“他”出现,换一个人读来,可能就大相径庭。而说“他”是辛老本人,却是站在去体会当时辛老在写词时候的心情这一层面去理解的。两者并不矛盾。让我们想象一下:热闹的元宵节晚上,欢歌笑语。一个老人独自站在街市的一隅,偶然感触到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熟识而又陌生。熟识是因为这决不是第一次过元宵节,同样的主题每年都发生。而陌生的却又是每次主题中的角色——蛾儿雪柳,尤其是老人自己,每次心情迥异。一个落单的身影,一颗孤寂的心灵,和一个永不放弃的志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感叹道:美好的事物啊,你一直就在发生,我亦不曾停止过对你的追寻。蓦然间,回首望:望见了自己那幽独的身形走过的却是那么一条惆怅的路啊……我看到了: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我还看到了同路上许多似曾相识的心灵。尽管这一切的共鸣和慰藉来得那么突然,去得那么匆匆,但我从无倦悔于这多年来千百度的追寻之路。我依旧相信,如同这元夕一般,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即如梁启超对此词所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归怀人的思想感情

  [原词]

  青 玉 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赏析]

  本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无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目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的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春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产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像晁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轲,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多么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青玉案·元夕》表达了作者对于南宋统治阶级不顾国家安危、沉湎享乐的现状的痛心以及悲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节操及其对理想信念的坚定。《青玉案·元夕》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的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

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96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