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有什么特点?

蒙古民歌有什么特点?,第1张

蒙古民歌特点: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这与内蒙古地域广阔,地处草原有关。蒙古地区又被称为歌的海洋,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优美动人的歌声。蒙古族民歌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相传和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而且是灵魂和精神,是智慧和聪明。

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高亢悠远、且拖腔悠扬、舒缓的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

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歌曲虽有小节线划分,但实际演唱起来并不受限制,往往在一些地方运用延长音,使音乐更加连绵不断,意韵更浓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

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

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扩展资料:

蒙古歌曲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蒙古人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中,蒙古民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歌不仅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民歌堪称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最鲜艳的艺术之花。蒙古民歌反映生活深刻、广泛,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有着极其完美的艺术性,深受蒙古人民喜爱。蒙古民歌曲调优美、节奏舒展,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朴实大方,深沉内在,带着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居住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财富。尤其是蒙古民歌,其数量和种类之多更是令人惊叹,民歌在蒙古族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蒙古族广大劳动者创造了不同体裁的民歌。

-蒙古歌曲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鸿雁

作词:吕燕卫

编曲:张宏光

演唱:呼斯楞

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 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 向南方

飞过芦苇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苍茫 雁何往

心中是北方家乡

鸿雁 北归还

带上我的思念

歌声远 琴声颤

草原上春意暖

鸿雁 向苍天

天空有多遥远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酒喝干 再斟满

今夜不醉不还

电视剧《东归英雄》片尾曲《鸿雁》

《鸿雁》这首歌词作者是吕燕卫,曲作者是额尔古纳乐队(改编自蒙古族民歌,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鸿雁》原唱呼斯楞

《鸿雁》创作的背景:

《鸿嘎鲁》(鸿雁又名《鸿嘎鲁》),它的最初的词曲作者是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佛,创作年代是清乾隆55年(公元1790)。

《鸿嘎鲁》曾经是乌拉特宴会歌曲的代表作。蒙语的“鸿”是 “白色”的意思,“鸿嘠鲁”是“白天鹅”,并不是鸿雁,它原本是一首传统的乌拉特敬酒歌曲。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翻译词义的演变,把“白天鹅”译成了“鸿雁”,歌词的大意也有所变化了,由敬酒歌曲变成了思乡歌曲,额尔古纳乐队,让我们熟知了这首古老的民歌。

《鸿雁》的歌词有两个内涵,先写意境,后写情义。莫日更庙活佛创作了81首律歌,律歌主要是歌颂宗教(喇嘛们创作的敬酒歌也很多)。曾几何时,乌拉特草原宴会中,喇嘛的地位很高,他们既能喝酒,又能即兴创作,不仅是本民族宗教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早期歌词中描写的“湖”便是现今五原县境内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是水鸟的天堂。据记载,1790年盛夏,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一世活佛云游到现今呼勒斯太苏木境内。眼前不远处是,一个天然大湖泊,当地人称为“呼勒斯太湖”,里面长满了芦苇,蒙语的“芦苇”叫“呼勒斯”,“太”是“有”的意思,也即“有芦苇的湖泊”。

蒙古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三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相联系的民歌和说唱为主。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子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子歌曲)两种。前者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后者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蒙古歌曲有 《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牧歌》、《思乡曲》、《金杯》、《森吉德玛》、《桑塞玛》、《诺恩吉亚》、《红酒》、《四海》、《走马》。

1、《嘎达梅林》是一首很古老的蒙古族民歌,由蒙古族作曲家三宝担纲创作,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这首歌也是导演冯小宁执导的**《嘎达梅林》的同名主题曲 。

2、《牧歌》是一首内蒙古民歌,蒙古族青年歌手、天籁女声阿木古楞在2015年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歌王比赛六进三强之时演唱了这首《牧歌》 。2016年山西卫视《民歌春晚》高保利、阿木古楞改编并合唱了《牧歌》。

3、《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森吉德玛的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

4、《诺恩吉雅》是内蒙古奈曼旗民间流传的一首科尔沁民歌, 长达三十段,现已搜集整理的有十六段。歌中描述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

5、《思乡曲》是马思聪(1912-1987)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乡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13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