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诗词鉴赏

《燕歌行》诗词鉴赏,第1张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创造的一组七言诗。这组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以下是我整理的《燕歌行》诗词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燕(yān)歌行: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

 萧瑟: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摇落:凋残。

 鹄:天鹅。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作“雁”。

 客游:在外寄居或游历。

 慊慊(qiàn qiàn) :空虚之感。一说失意不平的样子。

 “君何”句:一作“何为淹留寄他方”。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此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茕茕(qióng 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不敢:谦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

 衣裳(cháng):古时上衣称衣,下裙称裳。

 援:引,拿过来。清商:乐名。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琴弦仅七,而有四调。曰慢宫,曰慢角,曰紧羽,曰清商。清商音节短促细微,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皎皎:洁白貌;清白貌。《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会日:聚会的日期。

 郁陶(yáo):忧思聚集的样子。

 声:信息,音书。

 雨面:泪流满面。

 展诗:赋呈或吟唱诗歌。清歌:没有伴奏的独唱。

 耿耿:总是想着,不能忘怀的样子。

 云间:指天上。

 飞鸧(cāng):即鸧鹒,在中国常见的黑枕黄鹂。

 顾怀:眷顾怀念。存:存想,思念。

 白话译文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渐转凉,草木凋落白露变为霜。

 群燕天鹅都向南飞翔,您在异地令我愁断肠。

 您也深深难过思家乡,为何还有久留在他方。

 我孤零零一人守空房,愁上心头总是把您想,不知不觉泪水湿衣裳。

 弹奏琴弦曲调是清商,短歌轻吟难以表忧伤。

 月光皎洁照在我床上,银河西转黑夜正漫长。

 牵牛织女隔河遥相望,你们何罪被阻河两旁。

 其二

 分别时容易可见面时难,相隔的山川道路多悠远。

 思念您闷在心里不敢言,寄书信犹如浮云去无还。

 泪长流毁坏了我的容颜,谁能够独怀忧不寻喜欢?

 展诗篇来歌唱姑且自宽,欢乐过哀伤来毁我肺肝。

 常想您躺床上也难入眠,披上衣走出门来到庭院,抬头看星与月出没云间。

 清晨间黄鹂鸣令我哀怜,留恋情眷恋义不堪再念。

 创作背景

 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

 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两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

 作品鉴赏

 《燕歌行二首》是描写**思念在外丈夫之诗,是今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为鲍照等人的七言诗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第一首诗叙述了征人的妻子感物伤怀,想起在外的'丈夫。全诗句句押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其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读者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这一首《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女主人公的心思非常沉重。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节极短促,音极细微,故云“不能长”。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也是难以弹成的。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像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

 《燕歌行二首》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后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第二首诗结构紧密,全部情节按照**的感情变化逐层展开。人物形象生动,刻画细微,既状其外形,又写其心理变化。

 此篇起句不凡,以别易和见难相对,状出临别与别后的心情。“别日何易会日难”几是脱口而出,好像不加斟酌,其实含义复杂。结合前篇“念君客游多思肠”“忧来思君不敢忘”,此句浸透思念之意,且“念”“忧”至此翻覆而为困惑和感慨——“会日难”,即“会日何难”,承上“何”字而省。人生一世,生计羁绊,天各一方,时或有之。至于汉末动乱,“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七哀》)的现象,竟为寻常之事。对于钟于情的室中思妇则郁结为满腹牢骚哀怨。在上篇“念”、“思”之后,此首接手,不假思索,即道出心曲,此其一;其二,由眼前的“会日何难”,相见不易,滋生懊悔当初“别日何易”,分手匆匆,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思;其三,昔日分手仓促,满意料相逢不远,岂料归期无望,这就反省出当今“相见不易”,“会日何难”之意。忧思与期望,失望与懊悔,哀怨与怅望融为一句,引发以下若许曲曲不尽之心绪,可谓“立片言以据要”,为一篇之关目,为通首之根源。次句“山川悠远路漫漫”,化用《古诗十九首》中“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句意。这是从空间的遥远申述上句“会日何难”之意。这和上篇以时令物候烘托思妇别离之久,用意相同,构思则异。这二句省透此诗主脑“行役不归,佳人怨旷”(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即脱胎于此。

 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思妇独处,自然要“思君”,以至“郁陶”——忧思聚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为人之常情。怀此深忧,当须排遣、倾诉。可是,既“郁陶思君”,何以却“未敢言”?这句实与古辞《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仿佛。是说心思君,而君在千里之外,欲睹一面而未得,拳拳心曲,所思之人岂能得知。用曹丕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短歌行》)。“未敢言”,即不能言,与前篇“忧来思君不敢言”,措词取义相同。相见不得,相诉不能,而引起“鱼雁通书”、青鸟探看之意。“寄声浮云往不还”,有人以为是所寄问讯音书犹如飘荡之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徐斡《室思》其三也有同样的意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词。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这是把“浮云”质实看之。看下“伏枕不眠”云云,“浮云”似为虚拟——以比游子,那么此句就是向远方游子“寄声”,然而回音杳然,一无反响。旧传李陵《别诗》其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涯。”唐人雍陶《七哀》:“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取意相近。这里寄书游子却往而不还,聚集思妇不少的困惑和疑虑:是役者戎马倥偬,战事紧急;还是其戍未定,“靡使归聘(问)”;还是染疾;还是负伤……这种种焦思悬念,都注入这一句不愿明言之中。这时再回头看上句“未敢言”,则有多少不安忧虑隐伏其中。

 这种无休止的巨大心理负荷不断加重,枯寂、失望,甚或绝望时或袭来,顿感青春消失,容颜无光。“涕零雨面毁容颜”就是抑郁忧伤心理的外现。此言忧郁令人老,下言忧思不解。“独(岂)不叹”,返照前“未敢言”。百忧在心,极需倾诉,却“未敢言”,欲吐还吞不能诉之,只是长吁短叹,其情之哀、忧之切、虑之深可见。二句合观,明知忧思伤人,却仍怀忧不减,此即“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经·卫风·伯兮》)用意,不过那是任情直说,此二句则前抑后扬,情思波折,跌宕反衬而加倍写忧。从首句至此,从心理展现的角度,刻画出一个“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哀思衷肠无所倾诉的怨妇形象。

 人如果遇到困扰,忧虑而感觉不安,理智上就需消除情绪的动荡,寻求心理平衡,苦闷才会消散。第七句的“展诗清歌”,是写思妇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这是主人公聊自宽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思苦歌伤,犹如前篇所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无丝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二者都是“乐往哀来”,忧上加忧,此之谓“举杯浇愁愁更愁”。

 心怀深忧,多方排解不得,则辗转反侧而愁怀难释。“耿耿伏枕”一句,是说备受忧思失眠的煎熬。耿耿,犹言炯炯。至此点明长夜是怀人者最苦恼之时。这句不仅是上句“摧肺肝”的纷扰,也暗含一句潜台词——仍是“涕零雨面”的继续。这是化用《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句意。“不能眠”者,是因“怀忧”而又“哀来”。“披衣出户”漫步中庭,是思妇“聊自宽”的又一无可奈何的措施。步立踟蹰于溶溶月光中,思飞远方。这三句“不眠”——“出户”——“看月”递进而来,显明的层次表现夜时的延展流失。“仰看”句平静不露声息,但结合下句“飞鸧晨鸣”观之,“星汉西流”意已含裹其中。读者似乎可以想见,从思妇“仰看”的倩影,断续传来深深的吁叹声,因为那“谁能怀忧独不叹”的句子给人印象太深了。不仅如此,由她“仰看”明月,自然也会想到她会低头苦思,星绕月明,以见人缺。刘妙容《宛转歌》有“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见吴均《续齐谐记》),即与此诗意同。这实际上不就是唐人所说的“情人怨遥夜,竟夕(整夜)起相思”吗?这层意思,从下句“飞鸧晨鸣”看,长夜破晓,飞动于晨雾中鸧鸟的阵阵鸣叫,那声音于彻夜未眠徘徊中庭的思妇逗起若许可感可叹的自怜之情,更为明白。“展诗清歌”——而吟唱难续,“步立”“仰望”——星月增悲,终然不能慰存。种种措施不能抚息苦苦之哀思,倒加重了孤栖自伤之情。

 曹丕富于情感,是言情高手,善于表达细腻悱恻情思,而且喜用妇女口吻,形成柔肠宛转、掩映多姿的“女性美”风格。这首诗的一、三、四句,句内各有层次,如第四句满怀苦恼,又满带希望而“寄声”,却泥牛入海,“往而不还”,前者一展为一层,后者一收却藏住,顿挫波折间见出室思之熬煎,流动递进而加深情感。七、八两句之间也形成这种波折转藏效果;再则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式:“未敢言”、“往不还”、“独不叹”、“不能眠”、“不能存”,形成希求排解而不能,再求排解又不能,情感起伏的波浪线,曲折流动,往复生姿,每往复一次,则深曲一层,形成情感上的层层涟漪。这种层次感和流动感二者的融合,就散发出微情动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有流动则变宕不定,有波折转藏层次,则“声欲止而情自流,绪相寻而言若绝”,而具丰神婉约,含蕴无穷的风味。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把曹丕乐府比作“张乐于野,泠风善月”,也正是从“悲者形心静,哀者声必约”的微情动人、密意独往的角度评价的,施之此诗,更为中的。

 名家点评

 王夫之:二首为七言初祖,条达谐和,已自尔尔。始知蹇促拘韁,如宋人七言,定为魔业。(《船山古诗评选》卷一)

 胡应麟: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诗薮》内编卷三)

 刘履:忧来思君不敢忘,微吟而不能长,则可见其情义之正,词气之柔。(《选诗补注》)

 王夫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从明月皎皎入第七解,一径酣适,殆天授,非人力。(《船山古诗评选》)

 吴淇: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

 沈德潜:和柔巽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又云: 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似自言其诗。(《古诗源》)

 张玉榖:首三,突叙秋景,即将燕北雁南,皆知时序,反兴而起,笔势飘忽。“念君”三向,先就彼边,度其客游定亦怀归,何久淹留之故,文势一曲。贱妾五句,方就己边,正写望归无聊情事,文势一展。末四,补写夜景也。然就双星银河遥望,为之代措何辜,以赋富比,阕然收住。(《古诗赏析》卷八)

 陈祚明:此七言一句一韵体,又与《柏梁》不同。《柏梁》一句一意,此连绪相承。后人作七古,句句用韵,须仿此法。盖句句用韵者,其情掩抑低徊,中肠摧切,故不及为激昂奔放之调,即篇中所谓“短歌微吟不能长”也。故此体之语,须柔脆徘徊,声欲止而情自流,续相寻而言若绝。后人仿此体多不能佳,往往以粗直语杂于其间,失靡靡之态也。(《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王尧衢:此诗情词悱恻,为叠韵歌行之祖。(《古唐诗合解》卷三)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汉家:指代唐朝。唐代诗人喜欢以汉代唐。他们这样指代,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汉朝比较强盛,所以唐代诗人在描写与敌人作战的时候,经常以汉指代唐朝,以夸耀唐军的威风。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明明封长卿是唐代的将军,却把他说成是“汉家大将西出师”。又如高适这首诗,明明是唐代发生的战争,他却说“汉家”、“汉将”,言语之间流露出一股夸耀和自豪的感情。唐代诗人喜欢以汉指代唐,还有一个原因,便于讽刺。唐代诗人在讽刺当朝皇帝的时候,也经常以汉指代唐,这样可以使讽刺皇帝显得比较委婉。如白居易的著名诗篇《长恨歌》批评唐玄宗贪恋女色,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又如李颀批评唐玄宗穷兵黩武,侵略其他少数民族,“空见蒲桃入汉家”。所以提出这一点,是请大家留心,以后碰到同类问题,就不会拘于字面,而不知所措了。烟尘:烽烟尘土。古代打仗,用狼粪点着以后报警。狼烟起就是呼唤友军前来支援,边境上常设有烽火台。这儿用烟尘指代战争。在东北:指在东北方向。唐代开元年间,唐与契丹族,奚族在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几次战争。站在长安位置上来讲,河北北部在唐朝首都长安东北,所以说烟尘在东北。这一句是说,东北边境发生了战争。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说明敌人来犯,边境告急。汉将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的敌人。请注意“残”字,一般书中无注解,这里是“凶残”的意思,“残敌”,是指凶残的敌人。今天意思是残留、残存之意,如残留的敌人,称残敌。如果当时只是残留的敌人那就不必兴师动众派兵去支援了。这句是承上句,说明出征原因。唐将离别家园,是为了奔赴沙场杀敌。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本来就看重杀敌打仗,这样方显出男子本色。重:看重。横行:纵横驰骋,不可阻挡。这句话最早出于《史记》,汉代有个名将叫樊哙,他曾与吕后说:“臣愿将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意思是说,他希望能带领十万军队,去扫荡匈奴。因为当时和匈奴矛盾很深。这里高适是活用了樊哙的话意,表唐军将士同仇敌忾,杀敌的势气很高、很旺盛。天子非常赐颜色。天子:指皇帝。国家认为皇帝是天之娇子。非常:不一般。这个词现代汉语里也有,大家很熟悉,但还要解释一下:在古代“非常”是两个词,“非”:不,不是。“常”:通常、平常。“非常”即不平常。今天“非常”虽有此意,但它是一个词,是副词。意思与古代“非常”相近,但两者不完全一致。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赐:在过去封建社会里,皇帝无论给谁什么都叫“赐”。给你官做叫“赐恩”“、赐官”,要找你的不是,定你的罪,叫“赐罪”。叫你死为“赐死”。颜色:脸色、脸面。这个词与我们现在也不一样,现在是“色彩”。古代“颜”是“脸”;“颜色”:脸色。“赐颜色”:给脸面。整句的意思是,皇帝也非常赏识男儿到边境杀敌立功的志气与行动。三、四两句是议论,说明男儿辞家破贼,报效国家,原是大丈夫本色,皇上对此非常赞赏。

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交待唐军出征的原因及出征时将士们土气旺盛,斗志昂扬。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二部分。描写唐军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容整肃,而前方军情紧急。

“摐金伐鼓下榆关”一句描写出征时的声势浩大。摐:撞击。金:古代军中的乐器,如筝、沉鱼一类东西。敲打撞击这些乐器用来指挥军队进退,古书上常有“鸣金收兵”的说法。其实指的就是这个。伐:敲打。鼓:战鼓。敲打战鼓以促进战士追击的作法,在春秋时就有了。如《曹刿论战》里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说法。榆关:山海关。是我国内陆通向东北的要隘。下榆关:朝山海关进发。下:去、到。“旌旆逶迤碣石间”一句是描写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也有人认为古代的碣石山在渤海边,如今已沉入海中。这句描述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千军万马犹如一条长龙,穿行在碣石山的蜿蜒行道上,军旗飘扬,刀枪闪光,接连不断。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是叙述唐军出征时浩浩荡荡的气势。途中又接到边防前线的告急情报,敌人又将发动进攻了。校尉:当时武官的官衔,这里是指边境前线唐军部队的长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情况紧张,十万火急。《鸡毛信》**里海娃的鸡毛信就是羽书。瀚海;本意是沙漠,这里指代与敌人交战的边境。单于,本是汉代匈奴首领的专门称号,作者在这里指代敌人首领。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准备打仗前,经常以打猎名义举行军事演习,猎火就是打猎时燃起的火光。这里用来作为战争即将爆发的征兆。猎火一起,表示战争就要爆发了。狼山:地名,全名是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西北郡,汉代时是匈奴地盘。既然用单于指代敌人的首领,这里就用狼居胥山来指代敌人活动的地区。这使得两者显得一致,也和汉家烟尘、汉将吻合起来。这两句写战事紧迫,戍唐军校尉派人火速送来了紧急情报,敌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战火。

第二部分四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两句紧承开头四句,描写唐军穿荆爬谷,浩荡出发,军旗飘扬,逶迤前行,十分壮观。后两句写军情紧急渲染气氛,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战斗场面作铺垫。本来这次增援就十分紧张,行军途中又接到告急文书,可见情况之急迫。“羽书”已十万火急,用了一个“飞”字更见形势之紧迫,迫在眉捷。“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不仅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被提到嗓子眼上急于了解下情。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是本诗的第三部分,写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山川萧条:边境的景色非常萧条荒凉。极:穷、尽。极边土:一直到边疆的尽头,也就是到了边境。胡: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是一种不尊敬的说法。骑:读第四声,一人一马叫骑。胡骑:敌人的骑兵。凭:凭借,依仗。凌:凌辱、欺凌。凭凌:敌人凭着人高马大,善于马上作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犹如狂风夹杂着暴雨而来。这两句是说,唐军开到了萧条荒凉的边境,还没扎住阵脚,凶狠的敌人就凭借优势发起了进攻,攻势猛烈犹如暴风骤雨,不可阻挡。这两句为下文与战士的英勇奋战开路。这场战争是敌人发起的,唐军所进行的是一场正义保卫战,所以尽管处于劣势,士兵们面对强敌,仍然毫不畏惧,英勇战斗。两军短兵相接,拼命厮杀,唐军兵士伤亡惨重,好多战士倒下了。“战士军前半死生”,军前:阵前,战场上。半死生,死者一半,生者一半。死生这个词,在这里是偏义复合词,作者主要强调唐军兵士战死的很多,已经有一半人战死了,其意义偏重在“死”字上。“生”是附带的。兵士们奋不顾身浴血奋战,而唐军的统帅、将军在哪里呢?他们干什么去了?“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女唱歌跳舞。“犹”字很关键,是“诗眼”,它深刻地揭露了这些所谓的将军们自食奉䘵,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顾国家利益,不体恤部下,在战斗如此激烈,伤亡如此惨重而他们依然在看跳舞、听唱歌、饮酒作乐,可见昏瞆到什么程度了;两军交战时,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平时、其他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难想见了。

需提出并加以说明的是,对“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句历来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选本,一些参考文章,有不同看法:少数人认为,这句不是揭露将军荒*,而是夸赞他们能干,能够临危不乱,在强敌压境时,学诸葛亮摆空城计。其理由是《旧唐书·张守珪传》上,有一段记载:开元15年,吐番侵略瓜州,瓜州刺史王军藩战死了,朝廷任命张守珪继任瓜州刺史,带军率众抗敌。张刚到瓜州时,就带领众人修筑了两座城墙,就在这时敌人突然又攻到了城下,城中军民相顾失色,都认为仗没法打了,也不敢抵抗了。张守珪说,敌众我寡又在刚刚失败之后,我们不能拼死力死守,于是就在城上饮酒作乐,唱空城计。敌人看到后,认为城中已有准备,不敢攻城,于是就撤兵回去了。张出城乘机追击,大获全胜。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这一点就把“美人帐下犹歌舞”说成是高适夸赞张守珪,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理由是:

1、时间不对。张守珪抵抗吐番是开元15年,那时他的官职是瓜州刺史。张任御史大夫是开元23年,而高适写这诗前有小序说,御史大夫张公出塞是开元26年,前后整差八至十年。

2、地点不对,对象不同。张守珪在开元15年抵抗对象是吐番,地点在瓜州,而这次抗击的是契丹,地点在幽州。两者相差几千里,风马牛不相及。再说高适诗前小序中写,他之所以写该诗,是因为与一个从边塞回来的客人谈话以后有所感触才写的,而这客人虽是张的部下,但并不等于说,就可以认为这首诗所写的战士一定是张守珪的。

3、这样理解与诗人诗中有关叙述不符合。据前介绍《旧唐书》记载,张守珪唱空城计时,并没与敌人交战,至到敌军撤退才发兵追击的,而高适写这首诗时,在“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前,非常明确写着“战士军前半死生”,正在打仗,而后面还有“力尽关山来解围。”我们看下去就可以知道,这次唐军是失败了,而张守珪唱空城计时唐军是胜利的。如果有人拿《旧唐书》所记载为证据,那此种说法本身也是站不住脚的。很显然高诗写的不是瓜州之战,也根本不是赞扬张守珪,而是指责、抨击那些荒*误国的将帅。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有些人可能要看一些参考文章,而且多而不同,所以提出,免遭错误领会。既然指挥官如此昏庸,那么,在他们指挥下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尽管士兵们奋力搏杀,战斗还是失败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与将帅之间苦乐悬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抵抗,死伤惨重;而主帅的帐幕中美人还在歌舞,寻欢作乐,两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对将帅的愤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就是具体形象地描写唐军失败的悲壮景象。注意这里有5个有边塞特色的景语。大漠:沙漠,这儿指荒凉的边塞战场。穷秋:深秋。塞草:边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这儿指草枯萎发黄。孤城的城:指唐军的边防城堡。这两句描写战斗接近尾声的凄惨景象。在长满枯草的旷野上,夕阳惨淡,秋风萧瑟,地上到处是尸体,到处是鲜血,失去了主人的战马发出了令人心悸的嘶鸣,剩下稀稀落落的士兵还在坚持战斗,手中刀剑相碰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而他们的背后则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既凄楚,又悲壮。如果用**来比较,相斗的士兵恰是中景,他们的大背景则是一座孤伶伶的城堡,一轮惨淡无光的落日,一片空旷无边、荒凉的原野。这个画面非常凄楚,而情韵非常悲壮。“孤城落日斗兵稀”这句写得很好。(1)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日落时分战场上的肃杀气氛;(2)是它照应了前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的叙述,使整首诗对战斗的叙述显得连贯而且完整。

“战士军前半死生”是从死的多来写失败的惨重,而“斗兵稀”则是从活着的人很少来强调伤亡更加厉害。两者前后照应。(3)是写出了唐军士兵宁死不屈、奋战到底的精神,尽管“稀少”,人员伤亡也很惨重,但依然在战斗,依然在博杀,没有屈服,因是“斗兵”吗!身当恩遇恒轻敌。当:受。恩遇:皇帝的恩惠。恒:常常,轻敌,不怕流血牺牲。这句是说,士兵们由于受到皇帝的嘉许赞赏,常常感激不尽,不怕流血牺牲,以死报效国家。这是照应前面的“天子非常赐颜色”。力尽关山未解围。兵士们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攻势。这两句描写战士心理,誓死保卫国家,但这次增援还是失败了。

第三部分写战斗进行的情况,写的既形象又概括,而作者的感情也显得相当鲜明。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是第四部分,写战斗结束以后,兵士们的心情和想法。

铁衣:盔甲,这儿指代士兵。辛勤:辛苦。这句是说,兵士们身披盔甲,远离家乡,吃尽辛苦,时间已很长了。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一双,竖起来是两行,**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的眼泪也是如此。所以用玉箸来比喻**的眼泪。这句修辞手法与上句同,也是用局部指代整体,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应:恐怕的意思,表猜测。城南:总指家乡妻子的住处,不是确指。欲断肠:**们伤心到了断肠的程度。表伤心程度非常深。征人:士兵。蓟:古代有蓟州,在天津西北,这儿说蓟北,是泛指边塞。回首:白白地回首,意思是回头远望家乡也枉然,并不能慰藉胸中的浓郁相思。汉代诗曾有“远望当归”的说法,意思是说想家乡不能回去,朝家乡望上两眼也是好的,可以替代回去。等于是回了一次家。其实远望并不能当归。这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空回首”,回家看也没用,回头看也没用,望不到家了,即使望到了也代替不了回去。安慰不了胸中浓郁的想思。以上四句是写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写的悲切动人,令人断肠。战士长年远离家园,守卫边疆,生活艰苦;妻子自丈夫出征以后,因思念而伤心流泪,**在家悲痛欲绝,征夫在外想念妻子也是徒然。边庭:边境。飘飘: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这句说边境的日子动荡不安,就像风雨飘摇一般,简直没法过下去。绝域: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苍茫:形容荒凉。更何有,一无所有。以上两句写征夫军旅生活的苦况。边境战斗紧张,塞外人烟稀少。杀气:战争气氛。三时:有的解为春、夏、秋三个务农季节,这里解为早晨、中午、晚上为好。这样可增加兵士们的紧张、辛苦。作阵云:化作战云,也就是一天到晚经常要打仗。寒声:使人听了心寒的声音。这儿指刁斗的声音。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更巡夜。这一句说兵士们因战斗不断,晚上睡觉时也提着心眼,睡不安稳,耳朵里时时传来一阵阵使人心烦的刁斗声。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进一步写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征夫的苦况。白天战场上战斗激烈,夜里戒备森严。相看白刃血纷纷:指战斗结束以后,士兵们聚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刀刃上都是鲜血。纷纷:表示多。“死节从来岂顾勋”意思说,为报效国家而死,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功名利禄。节:节义、节气。今天理解为某种理想、某种道义。死节:为某种理想、为某种道义而死。这儿指为报效国家而死。顾:顾及,顾到,想到。勋:功勋。李将军:指汉代著名将军李广。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敌人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当时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李广作战勇猛,对待部下的士兵却十分和善。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土兵不吃,他不吃,士兵不饮,他不饮。但到与敌人对阵时,李广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因而,深受部下的拥护爱戴。高适写这首诗时,李广已死去将近九百年了,但士兵们依然深深怀念着他。这想念,其实就是对当时那些昏聩的将帅们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开头:“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李白的《将进酒》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都是用“君不见”三个字。这两句总收全诗,以疑叹的句式,表现了诗人同情征夫艰苦生活,并希望良将李广再世的愿望。

第四部分作者将笔触深入到士兵们的内心,着力刻画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战斗结束了,兵士们又饿又累,默默地围坐一堆儿,心情十分沉重,他们经历了刚才那场拼命厮杀,非常疲倦。现在心情稍舒缓,就想到了许多问题:他们想到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离家后家里亲人不知生活的怎么样?或许自他离家那天起,妻子就一直在哭,哭到肝肠欲断的程度。可自己又无法回家,无法安慰妻子,最后也只能站到高处向家乡望上几眼,人却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只能在荒郊野外过这种紧张而凄苦的日子。可边境上的日子实在太苦,苦的是难以熬下去。局势动荡不安,景物荒凉萧瑟,而兵士们的生活,白天是接二连三的战斗,晚上是使人心烦意乱的刁斗声,这一切都使他们苦恼、怨恨。然而士兵是高尚的,他们一想到国家,就抛开了个人恩怨。他们感到为报效国家而死,连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个人有什么舍不得丢弃的呢?于是就把方才想的一切都抛在脑后。但他们毕竟是人,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有思想,他们虽愿为国战死,他们也希望将领能理解、同情、关心他们,给他们以温暖,体恤他们的苦衷。所以他们在战斗之后,伤心之余,不禁思念起那冲锋在前而平时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李广了。实际上“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既是表示他们胸中的怨恨,又是表现他们的希望,希望能有一个体恤他们苦衷、关心他们的“李将军”来共同作战,这种希望非常合理。整个第四段刻画士兵心理的矛盾非常细腻,作者真切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矛盾的两重性。士兵既有离家万里,为家为国牺牲的精神,又有思念家乡、亲人的丰富思想感情;既有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英勇豪气,又希望得到同情、体恤、温暖,内心世界十分丰富。作者通过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情操和思想。而这些士兵的形象也因为描写、刻画而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亲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7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