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注释
1、落魄:漂泊。
2、楚腰: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这里均指扬州妓女。
3、青楼:指妓女居处。
翻译
飘泊江湖生活潦倒,常常载酒而行。
放浪形骸沉溺美色,欣赏细腰轻盈。
十年扬州不堪回首,竟是一场春梦;
留连青楼,只落得个薄情郎的声名。
赏析
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首句追叙扬州生活:寄人篱下。二句写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以“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三句写留连美色太久,十年冶游,于今方才省悟。四句写觉醒后的感伤,一生声名丧失殆尽,仅存青楼薄幸之名。自嘲自责,抑郁诙谐。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扩展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参考资料遣怀原文|翻译|赏析_杜牧古诗_古诗文网
扬州城庆2500周年系列讲座举办第7讲,尽管天公不作美,但仍有约200人来到现场,听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文和解读“杜牧与扬州”。昨天的讲座,还首次吸引了50多位残疾人来到扬州博物馆报告厅,在市残联邀请的手语老师的帮助下“听”完讲座。
有12首诗咏扬州
直接的11首,间接的1首
讲座一开始,陈文和首先介绍杜牧的家世。他说,杜牧出身长安望族杜氏一门,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关中大姓。其中,杜牧的祖父杜佑,是唐朝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
据《全唐诗》记载,有诗篇吟咏过扬州的唐代诗人,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三十余位。据统计,唐人歌咏过扬州的诗篇总数五百余首。
陈文和指出,据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一书所收,杜牧的诗作中,直接写扬州的有十一首,间接的有一首,例如:《扬州三首》、《润州二首之二》、《题扬州禅智寺》、《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二首》、《遣怀》、《隋苑》、《隋宫春》。
在扬喜好声色歌舞
牛僧孺暗中派人保护
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四月以后,杜牧从宣州来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这一年他三十一岁。陈文和研究发现,“我们知道杜牧有贵公子的习气,喜好声色歌舞,此时来到扬州这样一个纸醉金迷的都市,正是投其所好。杜牧夜间常来十里长街一带游赏。声色歌舞场所,容易有人闹事。杜牧每夜私行出游,牛僧孺不便劝阻,但是又不放心,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跟随杜牧,暗中保护,而杜牧始终没有觉察。等到大和九年,杜牧被任命为真监察御史,将往长安就职,牛僧孺摆酒席替他饯行,席间临别赠言道:"以你的气概豪迈,前程当然是很远大,我常担心你风情不节,或至有伤身体。"杜牧回答说:"我平常自己很检点,不至于劳你忧念。"牛僧孺笑而不答,命丫环取出一个小书匣,当面打开,都是街卒的密报,上面写着:"某夜,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或是"某夜,杜书记宴某家,无恙。"杜牧看了既惭愧又很感激,于是流泪下拜,表示谢意,终身感念牛僧孺;牛僧孺身后的墓志铭就出于杜牧的手笔。”
1 杜牧关于扬州慢的诗句
杜牧关于扬州慢的诗句 1扬州慢的古诗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 ,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2姜夔在扬州慢>中大量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连总不如。
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_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_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载不动、许多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扬州慢化用诗句
一、姜夔在中大量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
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化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化用
“化用”和比喻、拟人、设问、用典等一样同属于文学修辞手法。但若沿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路途一路走来,或仅作闲庭漫步,已不难发现它又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常用大修辞。它的本质意义和使用的妙处,可从“师”、“造”、“新”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把握。
所谓“化用”,就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化”,一是“用”。简而言之就是既借用前人的句子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
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它的结构意义和功用模式与孔子缔造的中国文化承传大法——“述作”法深相契舍;从个体创作心理结构的角度而言,它又是跨越时空艺术生命延续、文人实现精神对接的最佳载体形式。
4有人认为>大量的引用杜牧的诗句,从而削弱了这首词的思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