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断头台》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苏联文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断头台》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第1张

《苏联文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断头台》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见“白轮船”条。

内容概要 一年以前,母狼阿巴拉克和公狼塔什柴纳尔在莫云库梅草原上结成了一对,并且生下了三头小狼崽。有一次,太阳已经落山,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在草草中舒展开四肢,正要昏昏入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不远处有人声。有那么一个活物,几乎光着身子,只穿条短裤衩,在那片草地上跑着。不懂事的小狼崽摇着小尾巴朝人那边爬去。母狼发出低沉的嗥叫,向那个人扑去。那人看到猛扑过来的母狼,吓得抱住了头。这一来倒救了他。扑上来的阿克巴拉不知为什么改变了主意,纵身从那人头上跳了过去,放过了这个本可以立刻置之于死地的人。入冬以来,小狼崽们都长高了,阿克巴拉和塔什柴纳尔领着它们去接受考验,对羚羊进行第一次出猎。突然上方传来奇怪的响声,原来那是直升飞机。这些草原狼怎能知道,羚羊虽然是它们自古以来的猎物,但现在人们却需要用羚羊来完成他们上缴肉类的计划。不计其数的羚羊在直升机的驱赶下,以可怕的速度向它们飞奔而来。在这股奔驰的洪流裹挟下,狼只能同自己的猎物一起逃窜。被驱赶的羊群刚如狂风般倾泻到开阔的平原上,就有人在那里恭候它们了。那些射手坐在几辆带篷越野汽车里,用自动步枪扫射。在越野汽车后面,是几辆带拖斗的载重卡车,战利品接二连三地被扔进车内,冒着热气的死羊堆积如山。母狼阿克巴拉看到了一张人脸,那么近,那么可怕,那人端起步枪,它的小狼,在奔跑中一个个被击中了,血淋淋地倒向一旁。接近洞穴时,它们意外地撞上一伙人,一辆巨怪似的卡车停在红柳丛里。两只狼瘸着腿,掉头向空旷的草原跑去。他们总共6人,专事收拾打死的野物,每只羊按半卢布计酬。卡车里,躺着一个双手被捆住的人。这人从《旧约》 里取了一个古怪的名字:俄巴底亚。他是普斯科夫附近一名助祭的儿子,父亲死后进入神学校,本来指望继承神职,但两年后因散布异端邪说被校方开除。开除后俄巴底亚立即成了共青团州报的编外工作人员。此刻他正被捆绑着仰卧在汽车里,这处境使他产生许多痛苦的思绪,越发苦恼地、难受地思念起她来。要知道正是为了她,他才回到这儿,第二次来到这片亚洲的土地上,出现在莫云库梅荒原里。他是第一次去莫云库梅草原时与她邂逅相遇的。那时,共青团州报编辑部打算让他去一趟中亚。这事的直接动因是他想研究并记述一下大麻是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渗透进国内欧洲地区的青年中间的。他的意图是,不作为一名旁观者,而是要打进他们的秘密团伙,以一个大麻贩子的身份前往,搞清除了财迷心窍,还有什么原因推动他们去冒险。几经周折,俄巴底亚在莫斯科与大麻团伙的彼得鲁哈和列昂卡接上了头,并搭上了去中亚的火车。到达扎尔帕克—萨兹车站,他们又搭便车来到乌奇库杜克。在这个孤零零的、真正是被上帝遗忘了的哈萨克居民点上,他们立刻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们认真地干了两天的活,第3天一清早就起身了。一小时后碰上了好大一片茂密的大麻。他们开始采集大麻的叶子和花,把它们铺开晒干。为了收集点大麻花粉,俄巴底亚 衣服,在草丛里不断奔跑,让大麻花粉粘到身上。由于长时间吸进那股挥发性的醉人的芳香,俄巴底亚的想象中产生了各种幻觉。直到看到身边的3只狼崽,他才清醒过来。他忘了一切,出于人的善良天性,开始逗它们玩。就在这一刹那,他看到白光一闪,一头母狼呲着牙朝他扑来……但不知为什么母狼放过了他。俄巴底亚脱险后拔腿就跑,他感到头晕,身子发沉,肚子痛得如刀绞一般,不断地喷吐着有毒的花粉。彼得鲁哈和列昂卡朝他跑来。俄巴底亚乘机要他们向上帝忏悔,遭到拒绝。他们背着塞满大麻的背包,午夜以前一直朝铁路方向行进。在330公里处,他见到了老板格里申。他指责格里申把人拉进绝望和堕落的一伙。“你怎么成了我们的审判官” “我根本不是审判官,只不过我意识到,在我们之上有上帝存在,他是良心和仁慈的最高尺度。” “好吧,如果你能让这群人跟随你去,拜见你的上帝,我立即滚蛋,接受我的挑战吗”“接受!”这时火车开近了,开始减速,响起一声刺耳的口哨声。他们拽起背包,纵身一跃,上了车。在空车厢里他被当作暗探,遭到大麻团伙的毒打。他意识到,只有格里申出面干涉,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消他喊一声: “救救我,格里申! ”那些人就会立即撒手。但乞求格里申的帮助,他不干。他浑身是血,最后遭到棍子致命的一击,抱成一团朝下栽去,列车尾部在他跌落的地方一扫而过。尘世间的怪事真是多得数不清,历史上也有那么一个伯利恒的怪人耶稣,自命不凡得也不肯说出一两句话,结果被钉上了十字架。那一天,也是星期五。草原上的一场夏雨,使俄巴底亚苏醒过来。既然复活,此刻他的思想突然变得那么明朗、那么充实……他记起自己来到耶路撒冷,竭力想找到耶稣,警告他面临的危险和犹大的出卖,对他诉说自己的忧虑,诉说千百年后人类的忧虑。他在耶稣被认出、抓走的那棵榕树下坐了很久,哭了很久。天亮后,一辆卡车把他送到了扎尔帕克一萨兹车站。他一瘸一拐走到了火车站大楼。12名大麻贩子全部落网,他被送进了铁路医院。住院期间一个认识女医生的姑娘英加来找他,因为她的研究课题与他这次行动十分相近,都与大麻有关。通过英加他了解到,同这种罪行的斗争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根除吸毒现象和根除含有麻醉物质的各种植物。他伤愈回到普里奥克斯克的第二天,立即给英加写了封长信,倾诉了对她的爱恋之情。7月末,俄巴底亚离开了编辑部,因为报纸主编对他的草原特写突然改变了态度。他只能靠变卖父亲的旧书生活。英加的生活也不顺遂。她同丈夫,一名飞行人员,已经分居3年。他们刚生下儿子就分手了。10月,他收到英加的信,希望他在10月末去扎尔帕克—萨兹一趟。但等他赶到,英加却赴江布尔通过法院解决她儿子的归属问题。他心情抑郁,在车站上踯躅。深夜,他被组织围猎的头头坎达洛夫发现,并立即同意同车队一道去莫云库梅荒原围猎羚羊。对羚羊的大围猎,给了他极其恐怖的印象,以致他要他们立即停止这场屠杀,要他们向上帝忏悔。于是他被捆绑起来。深夜,这伙人喝醉了酒,把他拖下车,用靴子踢他,审判他。“回答,败类,扔掉你的上帝,说,没有上帝! ” “有上帝! ”俄巴底亚无力地 着说。这些人气疯了,把他拖到洼地边上一棵老盐木前,吊了起来。过了片刻,车灯突然亮了,卡车发动起来,拐了个弯朝草原方向慢慢开动。黑暗重又合上。周围一片沉寂。只有阿夫季被捆在树上,孤零零一人面对整个世界。第二天清早,两只狼小心翼翼朝老窝这边接近。突然间阿克巴拉猛地跳到一旁,呆呆地站定了。在离它两步外的老盐木上,吊着一个伸着双手、歪着头的人。它想一跃而起,扑到人身上,咬断他的喉咙。在这决定性的瞬间,母狼突然认出了他。“你来了……”这是他的最后一句话。就在这一刻,响起马达的轰鸣,两只狼毫不迟疑地离开了草原,一去不返了。它们来到遥远的伊塞克湖滨地区的盆地,又生下了一窝幼崽,又有四头小狼来到了世上。这一天,生性可恶的巴扎尔拜当地质队的向导直到夜里才回来,喝得烂醉如泥,身子在马上东歪西倒。最后,他下马在水边找了一截树桩把自己安顿下来。就在这浑身疲软的时刻,他听到附近几声轻轻的吠叫。这是阿克巴拉的几只小狼崽,想念出去觅食未归的大狼,发出的吠叫。巴扎尔拜掏走狼崽上马而去。撑饱了死牛肉的母狼和公狼回窝发现不见了狼崽,惶恐不安,顺着足迹急急狂追,直追至鲍斯顿的宿营地。鲍斯顿到区里开会不在家,巴扎尔拜被人们几乎当成英雄领进了家,灌了一通酒后,由人保护着离开了。两头狼在不远处藏匿着。深夜不时传来一阵阵冲天而起的凄厉而紧张的狼嚎声。第二天上午,鲍斯顿找巴扎尔拜,要求买回四只小狼崽,放回狼窝去,但遭到巴扎尔拜的侮辱和拒绝。这一天,大狼离开狼窝,毫无顾忌地开始袭击人畜。巴扎尔拜用小狼换来的钱下酒馆足吃足喝了一顿。两只大狼变得异常凶狠,它们没有一天不在鲍斯顿的宿营地周围游荡,用那悲伤而愤怒的嚎声搅得人不得安宁。第二天一早,鲍里斯独自一人赶着羊群,肩背猎枪,不慌不忙走了很长时间。他把羊群赶进一个可以一览无遗的槽沟里,自己拿着枪隐蔽在乱石中。等了很久,一个灰影跳了两下便扑进羊群,那是阿克巴拉。鲍斯顿举起枪,正要扣动板机,只听得身后一阵响声,他急忙转过身,来不及瞄准就对着猛扑过来的巨兽开枪。塔什柴纳尔扑通一声倒毙在离鲍斯顿只有半米的地方。阿克巴拉扔下扑倒的一头母羊逃走了。自从公狼死后,母狼不再来了。一天上午,鲍斯顿的小儿子肯杰什跟着小鸡来到了草棚后面玩耍。当近处悄没声息地出现一头大灰狗时,小家伙一点也不害怕。它温顺地看着孩子,友好地摇着尾巴。那是阿克巴拉。它觉得,如果人的小崽能住在它的窝里,那该多舒心啊。于是母狼叼住孩子的衣领,只一甩,把他扔到脖子上。孩子哇地一声叫起来,声音很尖。鲍斯顿昏头昏脑拽下墙上的枪,奔出家门。他朝天放了一枪,但母狼死死咬住孩子的衣领,顽强地朝前跑去。鲍斯顿朝天放了第三枪,弹仓里现在只剩两发子弹。他明白再过一会儿他就要失去最后的机会,于是在飞跑中单膝跪下,朝狼腿打了一枪,打偏了。他把最后一发子弹推上膛,又瞄准,他甚至没听到自己的枪声,只见母狼蹦了一下就侧身倒下了。他如在梦中一般朝阿克巴拉跑去。但阿克巴拉还活着,奄奄一息,孩子却断了气,躺在狼身边,胸部被打穿了。悲痛欲绝的鲍斯顿撕心裂肺般喊叫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你这么惩罚我”他回到家,把孩子的尸体放到小床上,抓起枪,一夹子弹上了膛,纵身一跃上了马。他来到巴扎尔拜的家,对巴扎尔拜说: “你不配活在世上,所以我亲自来结果你! ”巴扎尔拜都来不及找东西挡一下,枪响了,接着第二发子弹又赶上他,打中他的背。巴扎尔拜一头撞在车帮上,扑通一声栽倒在地。鲍斯顿扫视着围上来的人,小声但严厉地说: “够了。我这就去该去的地方,自首去。”鲍斯顿牵着马离去了。他头也不回朝湖滨方向走去,为的是向 自首。那高高隆起的蓝湛湛的伊塞克湖越来越近了。他真想融进这片湖水,化为乌有。

作品鉴赏 艾特玛托夫的新作《断头台》是一部引起苏联读者广泛兴趣和评论界热烈争论的作品,也是一部复杂而重要的作品。在作家的许多作品中,动物如《别了,古利萨雷! 》中的骏马、《白轮船》中的长角母鹿,《花狗崖》中的小花狗、《一日长于百年》中的骆驼,都是他笔下富有特色的形象。在《断头台》中,作家是把本于极其残忍的狼作为贯穿作品始终的情节线索来描绘的。无论是它们的凄惨命运或是心理刻画都相当成功。狼的形象在这里融铸了作家对当今人与自然这一生态学问题和人性、人道主义这一社会哲学问题的观点和倾向,除了凶残的本性一面外,作家认为,狼还有着善良的一面: 爱子、友情和对家庭的眷恋。但是我们人类,即作品中的那些偷猎者、偷捕者、贩毒者坎达洛夫、巴扎尔拜、格里申之流却比狼更凶残、更可怕。最后鲍斯顿与狼的生死搏斗,同归于尽,可以看作是带寓意性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冲突,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作品主人公俄巴底亚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是个神学院的学生,是个基督教徒,但他又不是位“圣徒”,他对他笃信的宗教并不十分虔诚。他纯洁、善良、宽容。无论是对采集和贩运大麻的黑团伙,还是对大肆虐杀羚羊的围猎者,他都想用自己的心灵唤起他们的良知。作家把这一人物写成基督教徒,给他取名为俄巴底亚,让他被贩毒者扔下火车,在昏迷中来到两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最后又被偷猎者绑到一株盐木上,伸着双手,垂着头殉难,都是企图把他同耶稣的形象联系起来。很显然,作家在这里是试图寻找一个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又通向永恒的人类根深蒂固的基点——相互理解、信任和爱。作家把书取名为 《断头台》 ,可以说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提醒人们,人的悲剧就在于面对自己精神上的“断头台”而不自觉,但又无法逃避由“原罪”而形成的心灵挣扎和内心惩罚; 人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达坎洛夫之流在虐杀大批动物和残害俄巴底亚的同时,不也正在毁灭他们自身吗 虽然他们的肉体并没有被送上“断头台”,但他们的灵魂不早已在精神的“断头台”面前 、挣扎了吗格里申、巴扎尔拜等等不也是这样的吗 艾特玛托夫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在《断头台》里我们看到,作家对莫云库梅草原的捕猎、贩毒黑团伙的罪恶活动等等一些重大情节和现实生活都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写作的,它准确地传达出社会的现实和矛盾,成为作品的基本色调。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家为了增大时空跨度和作品的内在意蕴,使作品具有对世界、对时代的抽象概括意义,把作品的构结作了某种调整和变化。俄巴底亚到耶路撒冷寻找耶稣的情节、耶稣与彼拉多的对话、狼的命运与遭际都是被作家大大强化、虚拟和夸大了的。它们并不符合实际生活的本来面貌,甚至连耶稣的神话情节都是经过作家改造过的。这些都在作品中形成了一种近似“怪诞”的结构,它对现实主义的传统结构原则无疑是一种突破。这种突破还包括对俄巴底亚这一人物性格的夸张与变形。因为作家的本意并非要我们从这个人物身上寻找现实的典型性格,他是作家灵魂(主观意识)的熔炉里炼就的一个富有寓意和启示性的人物,以表达作家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意识,是作家通过许多非现实的中介,采取既来于生活又偏离生活的反映方式塑造的艺术典型,以追求作品艺术概括的品格。艾特玛托夫以自己的创造和开拓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现实的、悲剧性的,又是抽象的、象征性的、具有全球意识的作品。

《断头台》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冯加译本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出版的陈锌、陈宝辰、谷兴亚译本。

您好!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在《托尔斯泰传》中。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语:Ivan SergeevichTurgenev,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俄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 日,生于一个旧式富裕家庭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革命者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А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主要作品 《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柳树》 《代表》 《胖子和瘦子》 《渴睡》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坏孩子》 (《小职员之死》《变色龙》(被选入语文书八年级上册)《我的“她”》

  《拨萝卜》(仿童话) 《假面》 《牡蛎》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预谋犯》 《相识的男人》。

《苏联文学·瓦·伊·别洛夫·凡人琐事》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别洛夫(1932— ),苏联俄罗斯作家。苏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在集体农庄、乌拉尔工厂工作。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写诗歌,很快转向小说,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心态。著有短篇集《炎热的夏天》(1963),中短篇集《河湾》 (1964) 等。196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标志着作家才华的迸发以及他对现实生活观察的深度。别洛夫在这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从而展示了人的一生的艰辛和痛苦、生活的本质。英国学者霍斯金在和苏联《文学俄罗斯报》记者谈话中称这部中篇为“由一位大学者写的哲理小说”。中篇小说《木匠的故事》 (1968)既塑造了一个老木匠富于个性特征的鲜明形象,又通过他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现代农村的许多症结问题。到70年代别洛夫的创作在题材、体裁上更为广阔。创作剧本集《在清澈的水面上》 (1973) 和描写农村生活的中短篇集《彩霞相吻》 (1975) ,短篇集 《电线在嗡鸣》 (1978) ,长篇小说《前夜》以及城市生活系列,如《斯波克医生的教育方法》、《星期天早晨的会面》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别洛夫陆续发表了反映北方人民生活的特写集《和谐》探索俄罗斯传统的农村文化。1986年长篇小说《一切都在前面》的问世,引起激烈争论。别洛夫的创作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注目和好评,被认为是农村散文中的“北方文化传统”派。

内容概要 《凡人琐事》 由7章21节组成,其中各章节都有标题。小说非常朴实,又非常细腻地描绘了一家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书名原意是“平常事”,是男主人公伊万·阿弗利卡诺维奇平日最爱说的一句口头禅,也是作品主要内容。伊万是苏联北方偏僻农庄的马车夫,他在战争中一条腿受过伤,有些瘸。战后回到家乡爱上了勤劳善良的卡捷琳娜,但遭到女方母亲的拒绝。后来曾和一个他不爱的姑娘结婚,不久又分手。经过这番坎坷伊万和卡捷琳娜终于结合了,他们之间的“火热的爱情”(第十章第4节标题)的结晶是一个多子女的家庭。故事开始时第9个孩子已经出世了。他是刚满六周的小儿子伊万,他们全体是: 一岁半的小哥哥沃洛其卡,无人照顾经常哭泣的**姐四岁的玛露霞,她的六岁的双胞胎哥哥米什卡和瓦西卡,读三年级的戈利什卡和四年级的卡秋什卡。大女儿在外谋生,大儿子在寄宿学校。母亲卡捷琳娜为了能让身边这七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上书,在养牛场拼命工作。外婆心痛女儿,虽然天天讲要到儿子家去,可是舍不得一大堆小儿孙们,已经帮女儿张罗四年多了。她常对人家说女儿的事:“她3点就起床,晚上11点才回来。天天都这样,多少年来从没歇过一个礼拜天,没休过一回假。还有那些孩子哪! 老是要孩子,一年一个,这不也伤身体吗!她可好,孩子刚一落地,就急着去上工,从来都是一天也不歇。”卡捷琳娜由于操劳过度而患了心脏病,已经昏倒过几次,医生告诫她不能再生孩子,可是她却只当没事,生了第九个孩子以后仍然不休息,还因为家庭开支加重,在照管12头母牛之外,还接了别人不爱干的一栏小牛犊,于是又一次发病昏倒在干草堆上。这一大家子的家长伊万也是勤俭的庄稼汉。他除了赶马车运货以外,早晚也为家庭操劳。他从小养成早起习惯,总是在妻子起床前就劈柴,然后到湖边去捕鱼,用卖鱼的钱贴补家用。伊万家养了一头母牛,孩子们全靠它的奶长大。为母牛割草,特别是准备越冬干草是农民家家户户的一件大事。当时集体农庄规定不允许农民私人割草,伊万只好在夜里跑到远处的树林里去偷偷割草。不幸仍被人发现,其实许多农家都是一样。于是他们又遵命把干草送到农庄充公。伊万的内弟米基卡在外地干活,赚钱比较多。他来看望母亲和姐姐,得知他们家连干草都没有,而伊万在农庄赶马车一个月只有18卢布工钱,加上打猎、捕鱼、干木匠活,砌炉灶也无法养家糊口。米基卡就劝伊万跟他一起到城里去打短工。伊万从来没有离开过妻子和家乡土地,对城市和金钱怀着恐惧心理。但想到一大群孩子的吃穿问题,经过好几天思想斗争终于同意外出谋生。谁知就在伊万和米基卡动身后的晚上生产队长考虑到农民普遍的不满情绪而宣布第二天,即星期天,“允许给自家的奶牛割草了。只给一天的时间,代替休假日。这个消息刚刚传到各家各户,婆娘们就匆匆忙忙去生火炉,当夜就提着灯跑到树林里的草地上”。卡捷琳娜这天一大清早为伊万和弟弟送行后,就觉得心脏不舒服,夜里带着身边两个最大的儿女——一个10岁,一个11岁割了一通宵草。她一边割草,一边教女儿,一边还操心儿子别从树上摔下来。到了中午,卡捷琳娜感到恶心,头晕,但她强忍着想割完一块草地,凑够一小垛。结果挺不住瘫倒在地。奄奄一息的卡捷琳娜在家里躺了半天,到半夜就去世了。她的母亲守在身边。而她的丈夫伊万和米基卡出去后上火车时就走散了,车票在米基卡身上,伊万被罚了款,在一个小站下车,幸亏米基卡也赶到了,于是伊万坚决要求回家。三天后当伊万冲进家门时,正是乡亲们为卡捷琳娜出殡的时候。伊万扑到妻子棺材上就昏过去了。妻子下葬以后,伊万就滴酒不沾,整日呆坐着泪流不停,甚至想自杀,在丈母娘的劝阻下,为了孩子们,伊万才又恢复了生存的勇气。他请人宰了奶牛,卖了牛肉,把几个孩子送到保育院。这时住在邻村的表姑母来了,她和卡捷琳娜的母亲谈了很久,她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因为一只眼睛有毛病而到40岁还没有出嫁的妞什卡来顶卡捷琳娜的位子。这件事很快在全村传开了,只有伊万自己还不知道。卡捷琳娜去世40天了,为她准备四旬祭的时候妞什卡母女来到伊万家,纽什卡开始照料孩子,帮着做家务,而伊万拿着妻子最喜爱的鲜红的花揪果到坟上去,在那里他向妻子倾吐衷情,伤心得肝肠寸断。卡捷琳娜长眠了,而伊万还要艰苦地活下去,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如此循环,永无穷尽”。

作品鉴赏 中篇小说《凡人琐事》通过普通农民家庭最琐碎的日常生活,极为细致地描写了正在消失着的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在描写苏联农村变革的同时,提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普遍性问题。别洛夫对农村的观察比一般描写农民编年史的作家具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他以自己的故乡、俄罗斯北方的沃洛格达地区的农村为背景,涉及到许多农民问题。沃洛格达是苏联北方一个十分遥远而又荒凉的边缘地区,但在苏联文化生活中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别洛夫作品中的忧郁情怀发自他的一种思考: 集体化、战争和都市化把原来俄罗斯农村的中心分裂了。而人为的干扰,随心所欲的政策又使勤劳艰辛的农民无以为生,迫使伊万离开自己生命之根——土地,使农村和家庭的支柱,忘 劳的卡捷琳娜悲惨地早逝。

小说写的是凡人琐事,但却充满诗情画意。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写景注入了人情,语言丰富,叙述角度多变,结构独特。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第6章“罗古利亚的一生”。作家使动物人格化,充当女主人公的对应体。罗古利亚是卡捷琳娜家唯一的一头母牛,它是孩子们的命根子,它象家庭成员一样受到爱护,照顾奶牛是家庭主妇的主要职责。对罗古利亚来讲女主人也是它最亲近的人。作家不惜笔墨描绘罗古利亚的母性,当它第一次怀胎时,“现在,它的一举一动都很谨慎。罗古利亚那双呆滞的眼睛的深处含着一种不被人察觉的、超然物外的自尊感,它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它的心目中所形成的世界里,就连放牧员 辣的鞭打都不曾使它脱离超然物外的状态。”当罗古利亚临近产期时,它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它为之而活着的那件大事日益迫近。腹部的躁动使它越来越不安,它不许任何人接近它,甚至连女主人也害怕,也不信任了。终于,关键的时刻到来了。“那天夜里,拂晓时分,女主人正在沉睡中,罗古利亚经过短暂的痛苦之后,开始舔起小牛犊来。它的身体仿佛一分为二,从此好象有了两个罗古利亚: 它自己和这个还散发着热气的小生物。可是一到早晨,小牛犊就被人抱走了。罗古利亚惶恐而忧伤地哞叫着,好象用整个被掏空的身躯在哭泣,可是人们把小牛犊抱走了,确切些说,把它的一半抱走了,整个圈棚和罗古利亚都充满着悲剧与绝望。然而这种绝望象小孩的脐带一样,不久就消失了,化为对自己加倍的冷漠。”罗古利亚的这种深刻的母性,加深读者对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的理解。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把生儿育女当作自己的神圣天职,象远古时代一样,须应着自然规律,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连续养育了九个儿女。为了给他们吃饱穿暖,她日以继夜地干活,产后也不休息,几次劳累过度,昏倒在田里。她甚至在患了心脏病以后,仍然照旧劳动、生育。罗古利亚与卡捷琳娜相依为命,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卡捷琳娜的猝然死亡,也带来罗古利亚的末日,它无人照管而被宰了。罗古利亚的审美价值不下于它的主人。

其它章节结构也是匠心独到。如第2章从“孩子们”写起,这一大堆6周到11岁的“小鬼头们”的吃、喝、屎、尿,他们的各种睡态,他们的哭、笑、吵、闹,真是活龙活现。然后是“外婆讲的故事”,“伊万·阿弗利卡诺维奇的早晨”,“妻子卡捷琳娜”。全家逐个介绍过以后,是第3章“在圆木上”。这一章以圆木为中心展示了农村露天俱乐部的活动。人来人往,交换信息,传播新闻。全村人的基本面貌也就清楚了。而最后一章写到伊万为了振作精神,到森林去砍伐早已物色好的一棵大白杨树,结果迷了路。在大自然中的两昼夜,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生活的意义,他省悟到一切苦难都得熬过去,人只能象自然万物一样生生息息,如此循环,永无穷尽。这样全篇小说在抒情和哲理思考中结束。

  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阿·托尔斯泰,苏联俄罗斯作家,列宁勋章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代表作《苦难历程》和《伊凡雷帝》。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在《托尔斯泰传》中。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语:Ivan SergeevichTurgenev,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俄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 日,生于一个旧式富裕家庭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始于大学时代 。1834年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50年代初发表的中篇小说如《多余人日记》和《雅科夫·帕辛科夫》等。剧本《村居一月》第一次反映出平民知识分子与贵族的矛盾。1855年屠格涅夫发表著名剧本《村中一月》,开始逐渐关心知识分子与贵族的冲突问题。1856年他发表小说《罗亭》,塑造了一个具有革命激情,但是缺乏行动的小贵族的叛逆者的形象。1859年屠格涅夫发表《贵族之家》。1860年他发表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革命者英扎罗夫的形象,杜勃罗留波夫非常看重这片小说,发表了著名评论《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断言“前夜离随之而来的白天总是不远的”认为屠格涅夫描绘了革命的前夜。屠格涅夫不同意这一断语,希望涅克拉索夫不要发表这篇评论,涅克拉索夫没有同意,导致了屠格涅夫和《现代人》杂志的决裂。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父与子》主人公巴扎罗夫狂傲,重视行动,重视科学实验。是作者假想的新人形象,但是遭到民主派的抨击。

  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Аnton chekhov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主要作品 《伊凡诺夫》(1887)、戏剧《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1)、《樱桃园》(1903),这些作品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大都取材于中等阶级的小人物。其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

  《柳树》 《代表》 《胖子和瘦子》 《渴睡》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坏孩子》 (《小职员之死》《变色龙》(被选入语文书八年级上册)《我的“她”》

  《拨萝卜》(仿童话) 《假面》 《牡蛎》 《必要的前奏》

  《未婚夫和爸爸》 《小人物》 《预谋犯》 《相识的男人》。

  高尔基马克西姆·高尔基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高尔基(1868328―1936618)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3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