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薄的词语喷薄的词语是什么

喷薄的词语喷薄的词语是什么,第1张

“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意思是: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句诗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这首诗完整的诗句给大家放出来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具体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这首诗当中有一些词语可能不是很好理解,这里单独注释出来: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这首诗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 ,体现了作者对边疆战士的热爱和赞扬。

二、详解如下:

1、原诗如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2、翻译如下: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著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李白的诗《塞下曲》中“五月天山雪”的下一句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的塞下曲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五月天山雪)这首

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 ,体现了对边疆战士的热爱和赞扬。

李白塞下曲六首中“五月天山雪。”写作背景

《新唐史》记载,李白送友人去西域时,写下的。当时李白任职长安,还未贬黜。据野史《风烟典》——一部记载当时诗人的经历,送别之人是宇文基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王之涣凉州词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同之处:都是描写黄河的。

不同之处:描写的情景不一样。

李白 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属于五言< >,押的是< >韵

是五言律诗

押的是an音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著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词语解释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2]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和王月天山雪头晕到底那首才是正解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 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李白的塞下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折楼兰。

《塞下曲》属唐代乐府新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思乡的哀怨,写法上与律诗的严格讲究平仄、对仗、转合等也有所不同。李白共作有六首《塞下曲》,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凄凉独特的景致、凄婉寒苦的情怀、雄壮豪迈的意气,含蕴其中,有感人肺腑、豪情顿生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用豪纵不拘的笔触、苍凉雄浑的意境,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派“凄而不悲、苦而不怨”的盛唐气象——

“五月仲夏,天山依然积雪皑皑,冷风嗖嗖;没有关内那般似锦的繁花,也没有飘逸动人的雪花,只有凛冽的寒气侵人骨髓。美好的春色在这里是看不到的,只有从悠扬的笛声中,才能领受、回味故乡杨柳堆烟的美景了。白天,在军鼓声中冲锋陷阵、进退奔袭;晚上,抱着马鞍打盹休憩、警觉待旦。甘愿身赴绝域仗剑趋驰,只为杀敌报国,立下开疆扩土的不朽功勋……”

诗人首联扣题写景:“无花”,一语双关,既指没有鲜花,又指没有雪花;“寒”,既写天气寒冷,又写内心感受。五月,关内正值盛夏,而塞外天山却常年被积雪覆盖,寒气逼人。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气候与关内的巨大差异,盛夏犹雪,其他三季的寒冷萧索就不言自明了。没有绿树繁花也就罢了,竟连略带飘逸之美的雪花也没有!边塞将士所处的遍地坚冰、苦寒荒寂的恶劣环境,由诗人平淡之语道出,更觉苍凉凄苦。

颔联承上烘托氛围:“折柳”,乐府横吹曲《折杨柳》,多含离人羁客的凄伤愁苦。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寒风凛凛,传来凄凉的《折杨柳》曲调声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呢?春天美好的景色、故乡亲切的风物,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了。诗人就首联顺势而下,用笛声烘托边塞将士背井离乡、身处绝域的艰苦以及思乡念亲之情,意境深婉。

颈联继续描写边塞生活场景:“金鼓”,古代军中指挥士卒进退的锣鼓,击鼓进军,鸣锣收兵;“玉鞍”,马鞍,用“玉”来修饰,体现朝廷天军的高贵与威严;“晓战”与“宵眠”,互文见义,概括军中典型的一日生活:除了作战,就是休息;“随”字,写出了战士们白天纪律严明、奋勇征战的情状;“抱”字,描绘出战士们夜间高度警觉、随时准备跨马应急的情形。军旅生活的紧张劳顿、边塞将士的英勇机警,跃然纸上;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态、开边报国的豪情壮志,自然流露。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首联中那么艰苦的环境,颔联里那种凄苦的情怀,颈联中如此紧张的气氛,边塞将士会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吗?会因乡思难抑而消沉悲观吗?(即便果真如此,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啊!)他们这样舍生忘死究竟是为什么呢?

尾联抒情,揭示原因:“愿”,心甘情愿;“腰下剑”,腰上的佩剑,喻指全身的本事;“直为”,只为了;“斩楼兰”,是用典,西汉时期,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王贪财,屡次劫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子介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用计斩杀了楼兰王,建立了奇功;结句语气慷慨,掷地有声,既是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立功建勋的豪迈誓言,也是盛唐子民(包括诗人本人)以身许国、全力报效的爱国宣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执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豪情,喷薄而出,令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全诗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约束:前四句“起”,写边塞苦境,五六句“承”,括边塞生活;最后二句“转合”,抒豪迈之志;气脉直贯,别开生面。烘托精妙,用前六句极写的艰苦环境反衬出后两句豪壮卓绝的精神,景凄而情壮,事苦而意豪。笔力雄健,格调旷远,意境苍凉而巨集壮,非天才而难措其辞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自古塞下多悲声,

太白横笛奏豪情。

随鼓抱鞍等闲视,

剑破楼兰四海名。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一、忧国忧民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二、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离别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李白《乐府》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寄情山水、

(1)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青春易逝的伤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因春而起的羁旅之愁,春光老去,而“燕归人未归”,满怀落拓愁绪)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请问东流水,离情别意与之相比谁短长?)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依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六、怀古伤今

(1)触景生情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

晚唐)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用眼前的江南烟雨景物,对比映衬六朝那一度奢华无度热闹非凡又一个个竞相灭亡的朝代。

七、蔑视权贵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八、愤世嫉俗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发诗人忧愤郁悒,显示诗人郁结之浓,忧愤之深、,心绪之烈,感情一触即发不可抑止喷薄而出。

九、怀才不遇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来感叹自己多年劳苦奔波,人海浮沉所成就的低微,一事无成也。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多含有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豪情。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喷溅的词语有:喷云吐雾,喷薄而出,飞珠溅玉。

喷溅的词语有:喷雨嘘云,喷唾成珠,吐凤喷珠。2:结构是、喷(左右结构)溅(左右结构)。3:拼音是、pēn jiàn。4:注音是、ㄆㄣㄐ一ㄢ_。

喷溅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喷溅pēnjiàn。(1)汁、液等受压力向四外射出。(2)火花对焊接时由电弧引起的小金属颗粒的强烈飞溅。

二、引证解释

⒈喷射飞溅。引秦牧《花城·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

三、国语词典

液体受到压力而向四面飞射。如:「这个自动喷水器所能喷溅的范围很广。」

四、网络解释

喷溅喷溅又称沸喷。是原油或重质油品贮罐(池)着火后,一种喷射性燃烧的现象。喷溅是由于贮罐(池)底部有水垫层存在,着火后在热波作用下,使水垫层被加热到汽化温度(100℃)后而发生的。喷溅时会产生空中火柱形燃烧,高达70~120米;没有燃尽的油品落地后,还会突然造成大面积燃烧,伤害人员、毁坏车辆、装备,甚至会引起邻近贮罐(池)的爆炸燃烧,给灭火作战带来严重威胁。消防指战员在扑救这类火灾时,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火场指挥员应准确预测喷溅发生的时间,在作战部署、火情监视、人员防护、紧急撤离等诸多方面,要有认真充分地准备,采取必要的措施,力争把火扑灭在喷溅发生之前。

关于喷溅的成语

令人喷饭喷云泄雾喷薄欲出嚼墨喷纸喷薄而出喷血自污狗血喷头喷云吐雾喷雨嘘云吐凤喷珠

关于喷溅的造句

1、滑行艇试验探讨了局部垂直舭板对喷溅和艇的水动力影响。

2、另一个被划破颈部大动脉的中年男子脖子上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血痕,但是很快血液就像被炸开一样喷溅了我一身热腾腾的鲜血。

3、当上下牙齿碾碎这粒粒鲜美时,那些油润多汁的蟹油在口腔中喷溅开来,为这道广东蒸点加分不少。

4、一声凄惨的哀叫声响起,艾伦瞧着那个跑在最后头身材硕壮的男子被锯齿狮扑到在地,锋利的獠牙撕碎了他的喉咙,鲜血喷溅在狮兽凶残的面孔上。

5、漆膜既耐海水、淡水和柴油,又耐汽油、燃油、润滑油及此类物质的喷溅污染。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喷溅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3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