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第1张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喜,悠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滋味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结尾处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分析:

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美丽的境色?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之隐尽在其中。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出。

这是我上课的笔记,希望能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12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