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和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陋室铭和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1张

两首都是表达被贬谪的悲凉;自我解嘲的达观;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 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刘禹锡所作散文简练深刻,自成一家《陋室铭》是他的一篇传世杰作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行",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喻“室”,以“仙”、“龙”喻“室主”,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 自矜 自嘲之情

下面这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变化。

前面都是安心游逛,这里反思,感情起伏了。

送白话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几十字,写出了东坡被贬谪后的落寞心情,也表现了他面对人生逆流,能够处之淡然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文中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是什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乐观、豁达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的心情从开始的郁闷、知音稀少,寻友访寺几多转折后终于稳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

其实达到  乐观,豁达,就行了。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的关系之好,首先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当时作者被贬官,空有官名,无实职。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流连于光景的人,苏轼这时正是这样的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苏轼描绘了一个月光橙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清幽迷人的月夜常有,但也需要高雅的人才能欣赏,这里高雅人就是苏大家自己和张怀民啦。这个时候苏大大被贬黄州,他似乎官场总不如意哈,不过,苏大家性格向来豁达,从 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可以看出,所以即使成了闲人 也不忘享受这迷人的夜色

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复杂情感阔达胸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情感变化是乐——悲——乐

乐:第一节:江山风月(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美不胜收)

歌咏、纵、凌、凭虚御风、飘飘乎、羽化登仙

第二节:饮酒乐甚

悲:第二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箫声呜呜然(凄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之前可能是或躺或卧的愉悦放松的姿势)

三个反问:追述英雄功绩、感叹英雄不在空留山川遗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哀吾生之须臾,托遗响于悲风

乐:第四节: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清风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五节:喜而笑、枕藉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0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