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和社会的朴素情感

对党和社会的朴素情感,第1张

重温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是毛主席在延安追悼张思德同志时的讲演。张恩德,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主席就为这位普通的***员、烧炭的红军战士开追悼会,并发表著名的讲演,称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从此,《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和革命群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张思德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l、学习他看淡泊名利,正确对待得与失。张思德当兵11年,从士兵到班长,从班长到士兵,他从不计较职务的高低,以能为党工作为荣。这正是一名***员应有的思想境界,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忘我工作。然而,时下有少数人名利思想严重,患得患失,图回报、争荣誉、争地位,而忘记了一名***员应担负的责任。我们要摒弃这种思想,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2、学习他时刻牢记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之所以深受全国人民拥护支持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最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也是中国***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而现在我们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处处搞特权,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时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做群众的好榜样,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学习他用崇高的无产阶级感情正确对待同志。张思德敢于给领袖提意见,对于同志的“错误”他痛心疾首,对老革命老战友他像对父亲一样关心,他用朴素的道理教育同志,尤其是他“把本职工作当作前线”的话语更是闪耀着伟大的光芒。他那种“与人为善”的美好品德,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像甘露一般滋润着、温暖着、激励着我们。 4、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张思德打过仗、纺过线、烧过炭,无论是在战斗一线还是后勤服务,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切从党和人民需要出发,这种思想境界永远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像他这样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人。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要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喜好和利益出发,在工作中去除浮躁之风,脚踏实地地工作。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昵!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总之,时代在变,我们的崇高理想不能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正确对待职务、正确等工作、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地位、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和眷念,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外族入侵,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忠于君主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敌御侮,壮心报国。爱国总是和反对外族的压迫和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千百年来,抗敌御侮、尽忠报国的壮举构成了一部悲壮、雄浑的交响曲。春秋时期屈原曾歌颂保家卫国的士兵“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汉代霍去病豪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唐代王昌龄赞咏戍边将士“黄沙百战穿全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代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啖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唱出了民族英雄的风采。南宋文天祥为抗元救国,坚贞不屈,绝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郑成功“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更表现了抗敌御侮的艰苦卓绝和卫国驱寇的英雄气概。

(二)忧国忧民,公而忘私。中国古代有不少名人志士矢志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私利以至生命,其传世的名言警语表达了坚贞的心声。春秋时期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汉代贾谊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唐代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杜甫“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韩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苏东坡“为国者终不顾家”,“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顾宪成主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人志士的节操高行,无一不体现着一腔壮伟的爱国主义豪情。

(三)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先秦时期韩非的“自恃无恃人”,“恃人不如自恃”,《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扬雄的“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唐代张九龄的“国之所以能强者,亦云惟信与义”,刘禹锡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宋代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朱熹的“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甚至一也”,等等,这些都是讲于人于国均要自尊、自强、自信、自立。《尚书》中的“业广唯勤”、“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先秦时期荀子的“劳苦之事则争先,饶禾之事则能让”,唐代柳宗元的“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欧阳修的“强者不自勉,或死而泯灭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则必有称于后世”,清代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奋发进取的重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奋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之一。

(四)忠君意识,正统思想。由于古代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其爱国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忠君意识,认为君即代表国家,忠君便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如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辅君治国的壮志难酬后,便以投江“死谏”来表达其忠君爱国的情愫。还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愈的“赤心事君,忧国如家”,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等等,都带有忠君色彩。与此相联系,正统思想在古代爱国主义中也较为浓厚,并强调“夷夏”之别。如《论语》中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诗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贾谊的“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等等,都反映了这种正统思想很早就有了。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近代的爱国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它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救亡图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一)抵抗列强,救国图存。近代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首先来自于因国耻而激发的义愤。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进行的残酷的军事侵略、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使独立自主、领土完整、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被弄得主权丧尽、山河破碎、经济凋蔽、民不聊生。面对民族危亡,许多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首先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矢志抗敌禁烟,“殚竭血战”。继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边疆危机中,涌现了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僧格林沁、冯子才、刘永福、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左宗棠等一大批爱国名将,其中有的在为拯救民族危亡的战斗中壮烈殉国。在此同时,中国农民阶级也积极投入抵抗列强的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献身精神,使侵略者看到,中国“民气坚劲”,“故所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①〕。中国近代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它与古代汉族反对其他民族侵挠的抗敌御侮已大不相同,其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古代深刻得多。

(二)师夷制夷,自强求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人们看到其“船坚炮利”和中国武器的落后。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要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为我所用,以强国御侮。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姚莹的《康yóu@①纪行》等论著,都反映了要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特别是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突破了“夷夏大防”的正统观念,是对强国御侮道路的大胆探索。后来的洋务派把“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付诸实践,倡导和主持了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中心,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可以说,从魏源、林则徐开始的爱国主义,已经跳出了古代爱国主义狭小的区域界限,把眼光从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延伸到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开始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这与古代狭小区域范围的爱国主义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勇于变法,维新图强。近代中国的爱国志士为寻求国家富强之道,在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之后,又把中国的弊端瞄准了与政体有关的“制度”问题,开始学习西方的政体思想。洪仁gān@②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从政治制度方面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他在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甲午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使许多爱国志士感到,中国再不变法,再不图强,后果就不堪设想。他们提出“要报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积极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勇敢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振衰去弊而力主全面变法,提出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社会改革方案。喋血刑场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更是以“中国以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变法图强的报国雄心。

(四)反对专制,创建共和。变法维新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重新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和以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最高成就。自此,在三民主义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承担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发动武装起义,屡仆屡继,最后终于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翻封建专制,创建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它超越了古代儒家安邦定国的传统政治伦理道德规范,第一次跳出了古代爱国主义的爱国必须忠君、忠于正统王朝体系的窠臼,实现了爱国主义观念上的飞跃。

中国现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澎湃潮流在千年古国奔腾不息,成为新的时代特征。与此相联系,中国现代的爱国主义在近代爱国主义基础上又有了崭新的发展,它以中国***人的革命斗争为红线,主要表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索不息,寻求救国真理。鸦片战争以来,多少爱国先哲为拯救中华而不畏艰难、前仆后继地探索和寻求救国真理。但是,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终于找到了救国的革命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彻底地反帝反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从此,中华民族的前途开始出现了曙光,饱受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有了新的希望。中华爱国主义者探索寻求救国真理的艰辛历程,反映了现代爱国主义既是近代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

(二)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野蛮侵略战争。面对民族沦亡,中国***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中国***已成为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而为中华爱国主义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其一,由少数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发展到全民抗战的爱国热忱,传统的爱国主义只注重少数名人志士的爱国精神,而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一些民族英雄“空怀移山志,无力正乾坤”,甚至功败垂成的悲剧所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战主体,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从心底唱出了“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强音。在日寇入侵之地,到处都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齐心合力打东洋的壮烈场面,凝聚成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奋勇之师,终于陷敌于灭顶之灾。其二,从封闭的爱国意识发展到开放的爱国观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传统的爱国主义不免带有狭隘封闭的色彩。而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抗战已经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东方的主战场。这就使人们打破了狭隘的眼界,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中国***人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出发,提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②〕,既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又积极支持兄弟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事实已经表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既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胜利。其三,从正统的忠君报国行为发展到为人民利益和共产主义理想而战。由于千百年封建礼教的影响,传统的爱国主义被打下了“忠君报国”的烙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并与共产主义理想融为一体,提出“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③〕的奋斗目标,领导军队和人民为不当亡国奴的自身利益而战,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战,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战。这就使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唤起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忱,最后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三)推翻三座大山,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所有的爱国者无不梦寐以求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并为之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道路。然而,地主阶级改革派希望通过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救国,没有成功;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起义虽创建了农民政权,但历经14年而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欲图通过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也终成泡影;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被北洋军阀窃夺了革命果实。只有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中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第一次解决了如何正确地爱国救国的问题,指明了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赶走了侵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帝国主义势力,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而又以崭新的雄姿走向社会主义,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实现了救国强国的百年梦想。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才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精神和爱国力量,其爱国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对中华爱国主义前所未有的重大贡献。

注释:

①《义和团》第四册,第24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0页。

(责任编辑 张圆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车加酋

@②原字王加干

徐晨光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发表文章《百年大党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文章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是党的力量源泉。一百年来,中国***在革命、建设及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紧密联系群众、扎实服务群众及紧紧依靠群众的宝贵经验。具体而言,这些经验包括: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让人民在政治上认同中国***;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人民群众从情感上拥护中国***;三是坚持群众观点,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实际行动中支持中国***。

  摘 要:群众路线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新时期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法宝。在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关键词:群众路线;创新;监督机制

作者简介:马剑(1979-),男,陕西洛南人,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蓝图已经向我们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何解决好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是我们今天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做群众工作,如果对群众缺少感情,心没有入,态度生硬蛮横,方法简单粗暴,往往会把小矛盾闹成大问题,将容易办的事弄得很难办。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的问题漠然视之,只会“朝上看”,从不“朝下看”,对群众缺乏感情,与群众关系越来越疏远。正是这些干部的自身问题,使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以至于群体性事件频出,致使老百姓对党产生误解,失去信心。如果类似的问题不断增多,就会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分析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主要的原因都在于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时刻想群众之所想,就能充分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着手,遇到难题绝不退缩,想尽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牢记***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从思想上自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就是要在工作中要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真正做到廉洁公正,从群众的角度去衡量工作的成败得失,真正通过自己深入细致的工作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还要积极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多听真话、多看实事、多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地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真正地从群众角度去看问题,办事情。总之,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带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不断创新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

在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一些干部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新情况,对此,一方面我们要有底气,只要我们坚持为民谋利的宗旨,相信群众工作是可以做好的;另一方面,注意在实践中创新思路,学会新办法,运用新渠道、掌握新信息、发现新变化、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首先,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的动力机制上下工夫。很多领导干部之所以对群众漠然视之,缺乏感情,最基本的是缺少“朝下看”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选拔环节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扬民主,让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干部评价环节中如何让群众的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体现出其评价的权威,而不是让上级领导的满意度成为评价干部的标尺;在干部监督环节中如何创造性地体现群众监督的有效性,使领导干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真正的沉下身子干工作。

其次,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的理念上下工夫。有些领导干部喜欢写文章、搞讲话,从空中来,又到空中去。把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噱头,喜欢搞一般号召和政治动员。如果把这些精神头都放到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上来,放到促成公共政策的平衡与公平上来,特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才能真正地用群众看得见的切身利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来。

再次,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上下工夫。一些领导干部受官僚主义的影响很深,喜欢打官腔,说空话、套话,甚至于说假话。总之从不用老百姓的语言去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让老百姓听的云山雾罩,让一些基层干部趁机阳奉阴违,致使党的很多好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而让一些心怀叵测的人钻了空子,得了好处,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所以,我们要广泛发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去,给人民群众带去新的思想和科技支持,同时也深刻理解中国最基层的问题,真正做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最后,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载体上下工夫。贯彻群众路线要与时俱进,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载体上更要与时俱进,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和群众沟通,去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去占领群众的意识形态领域。为此要集各方之智,寻找和建立有效载体,拓宽畅通渠道,特别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如互联网、论坛、微博、短信、新兴媒体等,并与主流媒体、各类便民服务中心、创先争优示范点、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等许多有效载体一起构建立体化的有效的党群互动平台。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保证

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仅仅依靠领导干部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来促进和保障群众路线能得到真正执行。当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在领导干部中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够,党性不纯的问题,也暴露出领导干部的选拔、评价、监督等环节存在问题,特别是监督环节。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成为腐败的温床,官僚主义的平台。所以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关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就市的控制极现先户产所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根借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我党制定了一列政策,减免农业税,减免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扩展资料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以1000多字的篇幅,精炼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这本书一经发表就奠定了它在整个马克思的著作中的历史地位,它成了表达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最经典文本。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历史上,人们经常会提出很多不同的政治主张,并且还习惯于把这些政治主张说成是普遍的、全人类通用的。

其实,这些主张只不过是一些特定经济利益的表达,“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不同立场的人,他们的观点是不会一致的,也不存在代表一切人利益的普遍真理,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教给我们的基本前提。

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我们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依据。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刻认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有九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鱼和水的关系。水里可以没鱼,鱼可是永远离不开水,我们对群众要深怀感激之情。要牢固树立“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二是血和肉的关系。任何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没有资格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决不能搞特殊化,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是舟与水的关系。古人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员,更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水”,我们是“舟”,要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是种子与土地的关系。离开了土地,再优良的种子也无法生长。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着赤子之情,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五是末与根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最根本的是维护和发展好群众利益。我们一定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六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广大干部扑下身子,问计于民,虚心诚恳向群众学习、请教。

七是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人民群众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

八是仆与主的关系。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明白: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除了人民利益,我们别无私利;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

九是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我们要让群众感到工具好使好用。否则,群众就会将我们丢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和执政之基。决不能“公器”私用,为己谋利,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无论从理论上、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党员和人民群众无一不是密不可分的。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历史是依靠人民壮大的历史;从现实来看,中国***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和群众密不可分、荣辱与共。

党员和群众这两大群体永远都是同生同灭,荣辱与共的,党员只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普通群众也有可能成为党员,他们相互交织,谁也离不开谁。

要明确现阶段群众路线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党的群众路线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任务也成为群众路线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进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现阶段,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就是群众路线的价值引领和目标追求。它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梦与群众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和践行群众路线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认识扎实开展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要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高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排民之忧、解民之困、谋民之利,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家人,使群众对同心协力实现中国梦产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要教育党员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自觉将自身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具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梦与追求幸福、健康、富裕、尊严的个人梦完美统一起来,将中国梦的远景目标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中,使中国梦真正成为人民生活美好的幸福梦和祖国繁荣富强的复兴梦。

要把握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即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化社会转型。由此,从社会结构横向关系上看,整个社会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群体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各利益群体日益呈现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获取利益途径的差异化和相互之间矛盾的凸显化。从社会发展纵向结构上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发展,从吃饱穿暖的生存需要到人生出彩的发展需要,从生活富裕的经济需求到公平正义的政治要求,从欢乐祥和的文化追求到碧水蓝天的生态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要求更加热烈和持久。对此,我们应该自觉实现从革命时期群众主体到和谐社会建设时期群众主体的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和把握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掌握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具体特征,认真考虑、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将不同利益群体整合吸收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既要维护新兴阶层的合法权益,保护其创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维护好广大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始终将党的工作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上,不断增强党的工作与最广大群众现实利益的契合度,确保党的工作能够代表最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

要研究关乎群众利益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伴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面临的改革困难和发展阻力前所未有,影响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亟待解决。例如,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影响了一些群众对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步分享;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化格局使得农民群众不能合理共享社会福利的增长;少数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破坏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干群关系,弱化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社会阶层纵向流通通道有待拓宽,人民群众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生活现状仍存在诸多困难;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严峻,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好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期望和要求更加强烈。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党中央“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从自身宗旨意识、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查摆问题,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高服务本领,在艰苦奋斗中磨炼坚强意志、实现人生抱负,以迈出屋子、走下车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式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生存状况,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倾听群众的呼声、心声,认真研究群众的需求发展和心理变化,发现总结新问题和新矛盾的发生机制和产生原因,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找准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的着力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愿望和新要求。

要掌握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规律和新方法。群众路线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论是井冈山上朱老总挑过的扁担,还是延安时期周总理用过的纺车,都是***员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深刻写照。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发扬光大老一辈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时刻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探索群众工作的新规律,不断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方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生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及时准确掌握广大群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利益诉求,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建立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早发现改进自身工作的线索,重视群众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使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新形势下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既要避免一味使用“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制度健全、效果显著”之类的官话、套话,又不能说将群众利益与干部利益对立的昏话、胡话,要用清新朴实、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的群众语言消除误会、增进感情,要用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一诺千金的工作语言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实现工作方法创新,要真正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戒以拯救者自居的空洞说教,以旁观者心态的走马观花,以应付上级做表面文章的心口不一,以装点门面为目的的装模作样,坚决抵制在群众工作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群众、搞形式主义的“坏方法”“歪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18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