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第1张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

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尚书》有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快乐和痛苦。情从何来?所谓“触景生情”,“情”来自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可是对同一个客体, 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由于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时意志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一个生活的例子,你/我同时喜欢上一个人(认知), 对她/他朝思暮想,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情感), 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我不敢表白,只是日夜默默思念 你却频频主动出击,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这些行为就体现出你坚强的意志!

人生是发展的一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时间顺序上,最先出现的是情绪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比如婴儿,一旦有奶喝了,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没人抱了,他的情绪就可能是差的。这时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婴儿与猫狗在情绪的表达上没有区别。

长大成人之后,“人与动物在情感的表达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人类不再重视情绪的自然性,而强调情绪的道德性。”(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此时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所以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我们也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

人生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憎惧。人由情而生,也为情所困,情感又以发泄为快乐,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人们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用到极致,就有了“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在当下的社会,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恰当的呢?《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后一百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箴言:“谁都会发火, 这很容易但在恰当的时机出于恰在此时当的原因, 以恰当的方式发火, 就很不容易---这是艺术。”

春秋战国与变革竞争的当代,两个朝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境。道德缺失,礼崩乐坏,社会关系紧张。而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出“和”的观念,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主张,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圣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

要“致中和”,就要驾驭情感这匹脱疆本能的野马,首先需要认知的帮助。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其本质的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也把认知放在最根本的位置,《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要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格物致知”。认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从而洞悉人生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完善和治理国家的基础。

认知对情感有何影响?举个实例:一日我在上海火车站拥护的售票窗口排队,不慎被人从背后踩了一脚,感觉脚痛,血液加快流动,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肌肉收缩,当下心里很生气,就要责怪那人。一回头,却见一美女,轻启朱唇,柔声说了句“SORRY”,还是英文呐!刹那之间,我身心愉快,肌肉放松,怒气全消,笑眯眯地说声“没关系”。观察这个心理生理的变化过程:从不知何人到看到是被美女踩了,认知发生改变后,情绪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通过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生理唤醒进行解释而导致相应情绪的产生。所以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产生的基础。您也别笑我,要是你老板踩了你,你也可能会说“没关系,只管踩。”所以认知过程可以影响情绪,当然情绪过程也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如正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的认知过程;而负性消极的情绪会妨碍我们正确的认知。

最后我们来探讨意志过程和认知与情感过程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因为要自觉地确定目标,所以一定要有认知为前提,同时如果没有意志努力,就不能使认知活动深入和持久。同样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能成为阻力。但作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意志应该在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情绪。如那些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们,首先是认知到只有***才有新中国的道理,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她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程,始终不屈不挠,热爱***,痛恨反动派,直至为了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性的光辉写照!

人要有完善的情感,快乐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不能只追求情绪而没有情感;人要有正见,正确的认知是人存身立命之根本;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切正确的知见,一些美好的情感都要靠意志和行为来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三者合一,就组成我们的态度,态度影响每一个人发展的一生。

最后请让我用孔子的三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坐标,总结这三个过程,也献给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那些勇士们: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认知过程、情感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绪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情绪对意志有积极或消极情绪作用;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使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心理过程的简介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三者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统一心理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带存情境的性质。当某种情境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而减弱或消失,所以它是不断变化着的一时的状态,是比较现象的东西。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它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约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祖国受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时,会无比的愤怒和激动;当祖国处于危难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则常用于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各种典型情境下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转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就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它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它是对人的生物及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例如,当小孩子又累又困,特别想睡觉时,家长非要他学习,他就会表现得很烦躁。如果我们能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感到幸福。认知则包括感知、思维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我们接触一个人时,对他的外貌、言谈举止的印象,考虑他说的话有什么含义,我们是否想跟他作进一步的接触,等等。情绪和认知虽然都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包括对活动的瓦解或促进。一般来说,正性情绪象愉快、兴趣等,对认知活动起协调、促进的作用,负性情绪象担忧、沮丧等,则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具体来说,正性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情绪的强度水平。研究表明,愉快和兴趣的情绪强度与被试的手工操作效果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下认知操作达到最优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愉快唤醒均不利于认知操作。这一不同唤醒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不同效应称为"叶克斯-道森规律"(A Welford, 1974:Yerkes-Dodson Law)。

然而,负性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由于对成人情绪的诱发和确认都存在相当的困难,这方面的研究很难得出明确的结果。这里我们引用孟昭兰所做的婴儿各种情绪对认知操作影响的研究结果。(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p347--p350。)

实验是在如下的条件下进行的:在4个实验中,均以1岁4个月到1岁6个月的婴儿为被试,在实验室内通过人工方法分别诱发实验1:愉快与痛苦;实验2:兴趣与惧怕;实验3:愤怒与无怒;实验4:爆发怒与潜在怒,历时3分钟。然后向婴儿呈现操作任务,性质为问题解决,转动迂回杠杆取玩具或组装机器人。4个实验的结果显示:

(1) 不同性质情绪对认知操作有不同的作用,愉快比痛苦显示更优的操作效果;兴趣状态比惧怕有更优的操作效果;无怒的中性状态比愤怒状态下操作更好;爆发怒比潜在怒的操作效果更好。

(2) 情绪强度差异对认知操作有不同的影响。以愉快和爆发怒为例,在这两种情绪的背景下,认知操作呈"U"型曲线,表明最弱和最强的激活度不如中等强度能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然而在负性情绪背景下(痛苦、恐惧),则发现情绪激活越强烈,操作效果越差。

(3) 情绪对操作策略选择的影响。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婴儿采用的操作策略有所不同。以迂回获取玩具的操作任务为例:愉快状态下婴儿采用有效的迂回获取策略较多,因此在操作中获得成功较快;而痛苦状态下婴儿更多采用径直抓取(难以成功)和被动呆视不动,从而延长了操作时间。

3 48

儿童测试功能有哪些?儿童测试自闭如何鉴定真假自闭

自闭症测试量表帮助判断孩子是否有自闭倾向,符合条件即可免费训练!东方启音万人免费

启音言语康复科技(广告

小孩孤独症有什么好方法?自闭症应该这样治!孩子恢复

孩子自闭症,不合群,2岁了任然不会说话,不与父母对视,大小便不能示意,不听指挥,

南京德尔森医疗科技广告

别再伤害孩子,自闭症应该这样治

孩子自闭症,不合群,2岁了任然不会说话,不与父母对视,大小便不能示意,不听指挥,

南京德尔森医疗科技广告

为您推荐

情绪与认知、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一个个体的认知会影响他对一件事物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对人的情绪、情感、动机还有行为,有比较

11 浏览3739 2017-10-10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答: 1、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

21 浏览2907 2018-05-11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沙赫特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情绪的认知理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外界环境刺激,集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的表现。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化的过程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接收反馈和引导,逐渐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逐步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

具体来说,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情绪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塑造,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幼儿在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和指导,对于他们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和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幼教工作中,需要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情绪和个性发展的协调性,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情感氛围,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尊重和支持幼儿个性的表达和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化和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个体情绪处于积极或消极情绪状态时,会影响他认知的过程。

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感受性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他的感受性,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他的感受性。当他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他的感受阈限会降低,对外界刺激更加刺激;而当他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他对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感觉阈限会明显提高。例如,当他高兴时,他去看这个世界是五颜六色的,所有的事情都染上一层积极的色调。画面生机盎然,鸟儿喳喳叫,小河哗哗流,蝴蝶在飞舞,蜜蜂勤快劳作。当他情绪消极时,情况就不大相同了,一切都那么不顺心,吃饭咬到舌头,走路碰到墙壁,说话没好语气,做事效率低。

情绪对知觉的影响。 当他处于积极情绪状态,它会用赞同的眼光去知觉和评价刺激。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当他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时,能有更广的记忆信息范围。

情绪对思维的影响。 当他处于良好情绪状态时,他的思维活跃而敏捷,条理清晰,推理严密;当他情绪不佳时,脑子似乎不听使唤,看上去显得迟钝,严重时会出现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的逻辑混乱状态。处于良好情绪状态中的个体,更有创造性。

二、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沙赫特理论指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制约的,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人通常并不直接知道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这些反应是由自己外部行为或外界的其他情绪性质线索决定,即情绪体验是由解释决定。激活含有情绪表达成分的认知模式,会影响人当前的情绪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2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