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特别会共情?

为什么有的人特别会共情?,第1张

共情能力也可以叫做同理心,我们身边会有这么一些人,特别善于察觉别人情绪的变化,不管是与家人、朋友、老师还是领导相处,只要别人情绪有一点点反常,这些人很快就能捕捉到,即使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察觉出异样。而且,这些人还会深受这些情绪的影响。

这些人他们是属于共情能力很强的人,但共情能力很强的人生活中多数会不快乐。他们在生活中不仅需要承担自己的情绪,还需要额外肩负一份别人的情绪,虽然很多时候要视而不见,但总是做不到。

伊莱恩·阿伦博士一直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约 20% 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 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研究表明,除情绪以外,高敏感人群对包括声音、气味等任何细微的外部刺激都有着超高的意识,他们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会更加彻底,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这种对他人情绪过于敏感的特质,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培育出来的。

共情能力强的人没有一个活得快乐是事实,就好比很多演员如果他们没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就很难走进一个角色中去,也很难彻底理解这个角色。所以一直都有一句"不疯不成魔"的谬论,一个演员为角色付出的同时,这个角色也会一直羁绊着他们,他们要会很久很久的时间去消化。

共情能力强的人为什么活的不快乐 共情能力强的利与弊

共情能力强的利与弊

坏处是:

过度的换位思考,因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已经有些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了,和同类人相处会觉得很舒服,和共情能力低的人相处很痛苦,很容易受伤,所以会尽量避开这些的人,交友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温柔。

包容性很强,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基本会理解别人,给予别人的最大的善意。

害怕拒绝别人,怕对方难过、不开心。

好处是:

社交方面挺成功,因为会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懂事,温柔,没脾气,会说话,聊天舒服是很多人对我的评价,有时候连小细节也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会不会让对方不舒服之类的。

总得来说,一件事过度了都不好,会放大很多情绪,有时候会觉得累吧。

高共情能力者从某方面看是情商高、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包容性极强、有很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共情者也是极度敏感、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容易过度付出,错误牺牲、太在乎别人看法,容易丢失自己,是更容易为人际关系和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折磨的焦虑抑郁的一批人。

这只是从个人角度来讲,而从社会角度来讲,过于强烈且泛滥的共情能力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适当的共情可以帮助到很多人和事,网上求助的弱势人群、汶川地震与这次疫情各方势力的援助,举国之力为武汉捐赠的医用生活物资

而过于强烈且泛滥的共情能力也会造成错误的网络暴力,跟风跑偏,因为不理性的捐赠造成浪费,无法做出数据化且有效的行为。因为聚焦个体,而忽略影响伤害大部分人,聚焦眼前,忽略长远。

俗话说得好”一样米养百种人“,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我们的性格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这也是这个社会如此多元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你会发现,有些人,他们的情绪是不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的,很多时候,他们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绪的感染,那么是不是这样就说明,他们非常的弱小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解释吧!

一,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只是说明他感性

我们可能其实都听说过,感性和理性这两个词,那么自然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也是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偏向于理性,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可以保持一个理性的思维,但是有些人的感情就是偏向于感性,这些只是情绪的不同罢了,并不能够说明一些什么事情。

二,感性的人也可以很强大

在翻阅过历史之后,你会发现,在很多历史时期往往感性的人,他们能够取得一个更大的成功,因为他们对于那些理性的人来说,更加的有人情味,也就更加的能够受到其他人的爱戴,从而更好地获得一个成功。所以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是非常感性的话,并不是弱小的表现。

三,明白情绪虽然容易受到感染,但做事方式却没变

很多时候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弱小,并不是在于他们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更多的是在于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处理的的能不能够果断。同时有没有能力很好的处理掉问题,这些方面的话,跟情绪都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即使一个人的情绪容易被其他的人情绪所感染,也并不是说明他就弱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要通过多方的考量才能够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共情能力有两种。

一种是天生觉察他人内在状态的能力。这会体现在一些人际交往高手,领袖人物或者是心理咨询师身上。这是一种中立的能力,好人可以用它来做好事,坏人可以用它来做坏事。比如,有罪犯头目,就会运用这种能力控制手下,通过制造恐惧来获得稳固地位,这是他们运用同理心。

一种是因为人际创伤带来的敏感反应。这是因为早年依恋关系、回应错位或者严苛等带来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他们会将自己的稳定感交付环境。环境安全、他们自体感稳定;环境稍有变化,他们跟随者陷入糟糕状态。这其实是需要成长的心理议题。

这两者非常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自己的稳定感是否受到外界影响。共情力好的人,相当于多了一双探测他人自己的“超声波”,但因创伤带来的敏感,虽然也有一定共情能力,但往往是负性情绪、他人的攻击反应等方面。而对其他方面则可能显得过于迟钝。

那些自己敏感的往往是自己创伤所在。

一个早年失去亲人,有分离创伤的人,可能对朋友生病过度反应,产生惶惶不安,并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朋友身上,觉得他将不久要离开人世。结果是这种交流,被对方嫌恶,觉得这是诅咒,而自己还觉得是好心一片。

这种敏感是创伤的。可能在关系中让他人很累,自己也很累。

而你的朋友的情况,就很明显。她听到别人不快乐,内心不快乐。

是因为他人的不快乐唤醒了她内心暗在的“不快乐回忆”。

人的反应如同电脑。

大部分经历和人生体验存在硬盘,内存中只处理一些关键信息。被环境刺激反应,则会调动硬盘中的信息到内存中,处于“运作”状态。这是唤醒了硬盘原本的“坏扇区”。

好的心理咨询师之所以会越来越好,是因为自己粗大的成长议题整合完成后,在咨询工作中会被触及唤醒一个个小的“硬盘区议题”,这就会形成工作动力,不断清理整合自己,变得越来越顺畅。每个人都有“病”、“创伤”、“情结”,这些不断被碰触和看到,就会形成领悟的土壤。

无论是哪一种。

共情力都会带给人成长。借助共情发现的问题,可能是自己意识不到的,也是真正需要成长的所在。有不少人走的路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正确的方向,恰好可能是在自我修饰、自我防御固化的路上。这些可以借助共情力来提示自己。

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因为个人痛苦,学习了中医,接着学习了禅修,她开始痴迷于禅修体验,并远离自己的家庭。在禅修中她被他人赋能,但是就像成瘾一样,无法回归生活。家庭变得越来越糟,说话越来越“玄乎”。她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后来又因她的美貌,被很多“导师”诱惑,这让她在矛盾和被吸引中纠结冲突。

这其实是回避问题,饮鸩止渴。

她的共情能力让她发觉了这些人的用心,陷入了个人痛苦中。终于发现了问题,最后在咨询中成长,用了三年,她回归了本心的自己,回归家庭,开始了健康的生活。

真正的成长其实很简单,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生活在当世,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和获得关系。越来越快乐一些。是发自内心的力量,而不是一直依赖外在。

共情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助力。

它还可以发展为更多其他的能力。

共情就是共同的情谊,俗语好的好“情义无价”,他是最昂贵的,也是最美好的。炮火连天的兄弟情,危难之处,显身手的援助情,这些都是对共同情谊淋漓尽致的体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我认为人间最美的是“共情”是最恰当的词句之一。两个人的交往相处,如同"鱼水相融",如同"游人如织",如同"空气阳光",如同"同舟共济",如同"患难夫妻",如同"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这是"共情"的相互作用,这是"共情"的共同努力,这是"共情"的"共处共有"。共情和移情基本可以理解成一个意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共情的最好体现!

有句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共情可以说三观相近性格相投!而移情能力是说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你的经历但能做到感同身受!能共情的人情商一般不会低!共情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沉淀和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也就是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是不是感觉自己心里很开心,特别的美。发现自己总是过于包容,过于忍耐别人,太过迎合而失去自我时,当别人得寸近尺冒犯自己时,请及时发现自己是否出现了焦虑心理和压抑状态,先察觉,再来分析: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别人,但是过度“共情”已然失去自己变得无原则、无底线,无坚持!

共情能力的培养一定离不开我们理性的判断和分析,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如果利他行为出现,那一定是有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这个坚定的心需要接受自己,建立自己的防御机制,也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允许别人越“雷池”半步!当“共情能力”建立在有效的理性分析上,那我们就可以在清晰的自我意识中合理的共情!

“共情”这个词并不陌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如果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但真正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的,明明两个人平时相处的很好,两个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有些时候的交谈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陷入了不愉快之中,甚至让人很烦躁。其实,向别人倾诉所想或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对方不理解我们说的话的时候,就会让彼此不愉快,最后可能导致吵架。

如果能够有共情,能够体验到对方所经历的事情,能够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就能够避免误解和冲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在交流中会说出对方不喜欢听的话或做了不喜欢的事。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做出回应,我们就会很失望或很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我就跟我的另一半说这周末安排一整天的时间陪我,虽然他平时也会在忙的情况下安排时间陪我,但在这种时候就想要特殊的安排,他就安排了半天,但我就觉得不满足,觉得这种特殊时候就应该安排一整天时间其他事都应该放一放,他只安排半天我就很生气。而在他的角度他觉得平时也都在陪,后面有时间也会陪,而且在这么忙的情况下,也主动安排了半天专门陪我,我怎么还怪他,就这样的两个人还闹了很不愉快,本来可以好好待一起的时光都用在了赌气上。1制造仪式感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情境产生共鸣。仪式感可以让彼此的目标和行为保持一致,目标越接近,越容易相互理解。比如我们和家人之间可以约定好每周几是放松日,这一天我们一起做什么事。还有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在月头跟团队一起制定当月目标,目标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这样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就可以建立在完成目标之上。

2建立模仿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通过模仿形成共同的理解代码。比如下级可以模仿上级的处事方式和工作方法,就可以有更多工作细节上的体会,从而增加感触

3制造“情绪感染”

有人与我们相似时,容易产生共情。比如共同回忆一些事情,或者与对方讲述类似的经历或者共同处于某种气氛下,利用“情绪感染”促进共情”

4增加曝光效应

如果我们感觉与某人存在某种关系,那就是我们与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便会感受到共情。比如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促进共情。认老乡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果发现有跟你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就会感觉到这个人会亲切一些

我们也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

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

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

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

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

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

如何实现与他人的共情?

敲黑板:公式:共情=镜像+同频+倾听

这个公式其实是三种实现共情的方法,即在行为上与对方产生镜像,在言语与保持同频,再加上认真倾听,必须实现你意想不到的强共情。

1、镜像

最形象的理解,就是照镜子。人一般对自己最熟悉,当你对他人的照镜子的感觉时,就会莫名其妙地喜欢。

这其实是大脑中叫镜像神经元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在生活中,如何才能产生镜像的效果。我们可以从穿着上与对方保持类似,行为上保持一致,就能减轻你的紧张,降低格格不入的感觉,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在保险行业有一位很成功的推销员,她就是将这个能力发挥到了最大,让自己居于成功功。这个人叫王妮。

王妮说她的主要客户群都是高收入群体,所以她先研究了这些人的特色,喜欢健身,所以她就报名加入其中,并让自己成为这些人想成为的那类人,于是,镜像关系就成立了,她的产品当然也就轻而易举地销售出去了。

2、同频

同频强调的是开口说话,在说话时要让对方有一种“你好懂我”的感觉。

职场上,下属遇到了难事,向领导反映情况,这可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但不同的领导却有不同的回复。

“这事有什么难的,你怎么就怕了呢?”

“在你这个年龄段,这确实是个很难的问题。”

你说,这两种回复的话,哪种更容易让下属喜欢呢?肯定是后面这位。要想快速达到同频,还有一个小秘诀,那就是“跟+领”。

“跟+领”是心理学的方法,有两个动作即跟进和引领。“跟”,是对人情绪的确认,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顺毛捋;“领”,是引领行为,给对方一个定心丸,让动作形成闭环。

一个公务员,他的工作是在办事大厅轮值,但这种事情解决不好投诉特别多,但他学会“跟+领”这个方法后,就改善了原有的情况。

作为基层人员,面对的是前来办事的人,人还特别多,要排队,即便排队了还不一定能办事。所以人就难免着急,容易发火。

他先用跟确认对方的情绪,顺着走,知道大家心里不踏实,办事流程有时复杂。再用“领”,给前来办事的人,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按纸上的这个流程办,如果哪个环节有问题,可以给他打电话,电话号码就写在旁边。

自从他这样做后,办事效率高了,投诉率低了,为什么?因为人心里踏实了,心不慌了,办事就容易了。当然也就不投诉了。

3、倾听

我们都知道,交流沟通的关键是倾听。只有会倾听才能了解信息,明白需求。共情的关键也在倾听这个动作上。

不仅要你真的听懂对方在说什么,还要让对方觉得你听明白了。

倾听不仅仅是“听”,还要用尽全力地去“听”。这里分享一个小秘诀——万能的小本。

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你准备一个小本子,遇到事情就记下来。例:领导来布置工作,你赶紧拿出小本本,记下领导安排的事情。你的这个动作就向领导反映,你在重视这项工作,尊重领导,给领导一种可以放心的感觉。任何一位领导都会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

跨部门的同事来沟通工作,你也一边记一边点头,相信这位同事也会心里很踏实。凡事都有方法。即使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做了就能取得肉眼看到的效果。

镜像法,同频法,倾听法,这三种方法,如何你掌握了,并能灵活运用,相互迭代,合理配合,必能掌握好共情。

在共情时,我们还在牢记,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就是被看见!

所以不管你在哪个场景,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掌握共情,你就能看到他人的需求,把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按照对方喜欢的方式传递给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30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