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第1张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掩盖深藏内心的郁愤。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中秋月所引起的人生感触,思想感情似乎是表达作者对于人间的分分合合发出感叹,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年年平安,早日见到自己想念的人。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放达的情怀。

希望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4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