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的意思古诗翻译

竹石的意思古诗翻译,第1张

《竹石》的意思古诗翻译如下:

1、翻译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2、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作者生平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乾隆十八年因岁饥为民请济,得罪显官豪门而罢官。他以书画名,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晚年寄居扬州,卖画度日。其诗抒情写意,痛快淋漓,以白描胜。

《竹石》的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晓畅,但它的意义却深刻宏远。诗人运用正面描写和反衬的手法,正面描写竹子的刚健挺拔,反衬出诗人的高风亮节。写竹子“坚劲”,也就是写人的坚韧劲拔。诗中以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于“破岩”,经得起“千磨万击”,受得住四面狂风,即象征着一个人不怕社会上和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和排挤打击。

全诗通过咏竹,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精神强者的形象,像是信笔挥洒,而又铿锵有力,形象鲜明,诗风洒脱,颇有豪放余味。

竹石的诗句原文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下文是诗句翻译及赏析等内容。

竹石的诗句意思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是:竹子的根系像是嘴巴一般紧紧地咬住青山,丝毫不放松,它将自己的根深植于岩石缝中,即便经历过千万次风雨雷电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东南西北风吹来,它都依旧坚挺在那里,不为所动。

《竹石》这首古诗是一首咏物诗,古诗的作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与文学家郑板桥。表面写的是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特点,其实是在借写竹子,来指代作者自己不畏强权,刚强勇敢,刚正不阿的的高洁品质。

竹石的诗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古诗"的意思是: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

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原文: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

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官范县、潍县知县,因得罪豪门而罢官。为“扬州八怪”之一。创“六分半书”,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画专长兰竹松石,简洁遒劲。工诗词,抒情志感,痛快淋漓。著有《板桥全集》。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竹石的翻译:紧紧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缝隙中。历经无数的磨难和打击身骨仍然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作者晚年作《竹石图》,就是本人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诗人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竹石》译文及赏析 篇1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赏析]

 郑板桥这首《竹石》,是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的。开头的两句,显然是描写竹根。“咬定”二字,逼真传神,深刻有力,将竹子坚韧顽强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紧随其后,叙述生长位置的一个“破”字,又准确而生动地表明了竹子所处的环境之险恶与贫困。读完这两句,我已经对生存如此不易的“竹”肃然起敬了。延续下来的第三、四句诗,又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神采、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的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不难想像,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已经栩栩如生,很有立体感,充满生命力了。

 诗句和画面互相配合,的确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使人浮想联翩。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读着这首诗,一个不向恶劣环境屈服,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像“竹”一样站立在读者面前。鼓励人们为了美好的今天,树立“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

 《竹石》一诗就可以体现出他的品格。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我喜爱这首诗也正因为此。

 诗中运用“咬定”、“立根”等动词把岩竹拟人化,展现出了石竹的坚定,刻画了石竹所处的环境的恶劣,传达出了它顽强拼搏的精神。第三、四句又进一步写了在狂风以及其他无数次的磨难面前,它都不曾惧怕,依旧坚忍不拔,茁壮成长。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

 这个光辉形象恰恰就是诗人自己。石竹的品格正象征着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作者托“竹”言志,借助石竹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竹石》译文及赏析 篇2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练习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á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

 生:用部首查字法。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è”。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学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独自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因为教师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扩大学习空间,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巧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语文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课本学习,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来自于课内外其他方面学习资源的摄取。课堂中当学生对郑燮这个人感兴趣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巧妙展开,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虽然“郑燮是个怎样的人”不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麻雀飞进教室,学生群起而观之;如准备写字时学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跃;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学生对矿石产生了兴趣……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的,但是它也是教学资源。因为它是学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师好好利用,它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关注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愉悦还是愁眉苦脸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要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以及对学生的爱融人课堂,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乐学的积极状态中。

 教师要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让学生读读诗,说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诗说说郑燮爱画什么。教师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激励他们,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就必须尊重学生,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永保轻松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很令人称道。当他发现一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时,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就滚到地上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教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来。”

 试想,如果该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讷地对待,不加询问,该学生还会乐于学习美术吗

 另外,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习的参与者。如“老师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来交流。”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在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愉悦的、积极的。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点拨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不是纯粹地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暗示、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并且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读不准“燮”这个字时,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知识“部首查字法”来解决。以上案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如“读了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诗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

 学会,重在掌握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让学生会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学习阶段比作一条长长的跑道的话,那么每堂课都是一道起跑线,它提醒、激励学生永远向前,迈出踏实的每一步。而教师,就像是他们的教练员,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的意志,鼓励他们不要停下脚步,但是永远无法伴着他们跑完全程。

全诗大意: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思想感情: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6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