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服、舒坦: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适痛快。
甜美:愉快、舒服。
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甜丝丝: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畅快:舒畅、快乐。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愤慨:气愤不平。
愤怒:生气(激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愤:生气;愤恨。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痛。
伤感:因感触而悲伤。
伤心:由于遭受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惨然:形容心里悲惨。
痛心:极端伤心。
心酸:心里悲痛。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恐惧:惧怕。
受惊:受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
入迷、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心醉:因极喜爱而陶醉。
仇恨:因利益矛盾产生的强烈憎恨。
敌视:当作敌人看待;仇视。
敌意:仇视的心理。
妒忌、嫉妒、妒忌:对才能、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反感:反对或不满的情绪。
可恨:令人痛恨,使人憎恨。
可恶:令人厌恶恼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
憎恨:厌恶痛恨。
别扭:不顺心。
不快:心情不愉快。
不爽:心情不爽快。
烦闷:心情不畅快。
难受:心里不痛快。
窝火: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
心烦:心理烦躁或烦闷。
厌烦:嫌麻烦而讨厌。
担心:放心不下。
担忧:发愁、忧虑。
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
犯愁:发愁。
忧虑:忧愁担心。
忧郁:愁闷。
压抑:对情感、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郁闷:烦闷;不舒畅。
无能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得意: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狂妄:极度的自高自大。
体面:光荣、光彩。
优越感: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抱屈:因受到委屈心中不舒畅。
冤枉:1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该有的罪名。2不值得,吃亏。
浮躁:轻浮、急噪。
急切:迫切。
急躁:碰到不顺心的事马上激动不安。
焦急:着急。
焦虑:着急忧虑。
心急:心里急噪。
心急火燎、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心切:心情急迫。
发慌:因害怕、着急或虚弱而心神不安。
恐慌:由于担心害怕而慌张。
心慌意乱:形容心神惊慌忙乱。
不好意思:害羞。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或做错了事、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舒畅。
丢脸、丢人、丢丑:丢失体面。
害羞: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了事怕人耻笑心中不安,难为情。
亏心:感觉到自己的言行违背正理。
愧疚:惭愧不安。
腼腆:害羞,不自然。
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难看:不光荣,不体面。
怕羞:怕难为情;害臊。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羞辱:耻辱。
悔悟:认识的自己的过错,悔恨而醒悟。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后悔:事后悔恨。
过意不去:心中不安,抱歉。
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吃惊:受惊。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惊讶:惊奇诧异。
震惊:大吃一惊。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感觉。
怀疑:疑惑,不很相信。
可疑:值得怀疑。
困惑:感觉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迷茫:迷离恍惚。
为难:感到难以应付。
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
敬仰:尊敬仰慕。
敬重:恭敬尊重。
佩服:感到可敬可爱;钦佩。
仰慕:敬仰思慕。
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尊重:尊敬或重视(个人、集体或有关的抽象事物)。
赞赏:赞美赏识。
赞美、赞叹:称赞。
感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可怜:值得怜悯。
可惜:值得惋惜。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心疼:疼爱;舍不得;惋惜。
怀念:思念。
牵挂:挂念。
想念: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
藐视:轻视、小看。
蔑视:轻视、小看。
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如意:符合心意。
如愿:符合愿望。
顺心:合乎心意。
随心:合乎自己的心愿,称心。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幸福:(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圆满:没有缺乏、漏洞,使人满意。
期待:期望、等待。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悲观: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
沮丧:灰心失望。
失落感:与遗失、丢失相关的感觉。
无望:没有希望。
心寒:失望而又痛心。
孤单:孤独。
孤立:不能得到同情或援助。
寂寞:孤单冷清。
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烦躁:烦闷急躁。
惊喜:惊和喜。
苦闷:苦恼烦闷。
苦恼:痛苦烦恼。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欣慰:喜欢而心安。
羞怯:羞涩胆怯。
忧伤:忧愁悲伤。
安宁:(心情)安定、宁静。
安然:没有顾虑,很放心。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安心:心情安定。
安慰:心情安适。
淡漠:没有热情、冷淡。
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放心: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冷静:沉着而不感情用事。
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
漠视:冷淡地对待。
宁静:心情安静。
轻松: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
塌实、踏实:情绪安定、安稳。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心安理得:事情做得合理,对自己和别人都很坦然。
心静:心里平静。
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噪,不生气。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昂扬:情绪高涨。
冲动:情感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
鼓舞:兴奋、振作。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
紧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
兴奋:振奋;激动。
振奋:精神振作奋发。
振作:使精神旺盛,情绪高涨、奋发。
低沉:情绪低落。
消沉:情绪低落。
心灰意懒、心灰意冷: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沉甸甸:形容沉重。
放松: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
解气:消除心中的气愤。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而发怒。
气馁:失去勇气。
丧气:因事情的不顺利而情绪低落。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消气:平息怒气。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
欢畅:高兴、痛快。
欢快:欢乐、轻快。
欢喜:快乐、高兴。
豁朗:心情开朗。
可喜:令人高兴,值得欣喜。
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宽畅:心里舒畅。
狂喜:极度高兴。
舒心:心情舒展;适意。
怡然:形容喜悦。
愉悦:喜悦。
愤激:愤怒而激动。
恼怒:生气,发怒。
激愤:激动而愤怒。
气恼:生气、恼怒。
盛怒:大怒。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悲苦:悲哀痛苦。
悲酸、悲辛:悲痛辛酸。
哀伤、哀戚:悲伤。
哀痛:悲伤、悲痛。
悲怆:伤心难过。
惨苦:凄惨痛苦。
苦涩:形容内心痛苦。
凄惨:凄凉悲惨(凄:形容悲伤难过)。
伤神:伤心。
酸楚:辛酸苦楚。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疾首:头痛)。
辛酸: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
诚惶诚恐:惊恐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
惶惑:因不了解情况而害怕。
惊恐:惊慌恐惧。
惧怕:害怕。
畏惧:害怕。
畏怯:胆小害怕。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倾慕:倾心爱慕。
抱恨:心中存有恨事。
可憎:可恶。
痛恨:深切地憎恨。
痛恶:极端厌恶。
嫌怨:怨恨;对人不满的情绪。
嫌恶:厌恶(嫌:厌恶、不满意)。
嫌隙:因彼此不满或猜疑而发生的恶感。
嫌憎:嫌弃厌恶。
憎恶:憎恨;厌恶。
憋闷:由于心里有疑团不能解除或其他原因而感到不舒畅。
憋气:窝火。
涔涔:形容烦闷。
烦扰:因扰乱而心烦。
糟心:因情况坏而心烦。
愁闷:忧虑烦闷。
穷愁:穷困愁苦。
殷忧:深深的忧虑。
沉郁:低沉郁闷。
阴郁:忧郁,不开朗。
自惭形秽: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自馁:失去自信而畏缩。
怏然自足:形容自大的样子。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自恃:过分自信而骄傲自满。
焦躁:着急而烦躁。
情急:因为希望马上避免或获得某种事物而心中着急。
心焦:由于希望得事情迟迟不实现而烦闷急噪。
烦乱:心情烦乱,思绪混乱。
纷扰:混乱。
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抱愧:心中有愧。
愧恨:因羞愧而自恨。
无地自容:形容非常羞惭。
羞人:感觉难为情或羞耻。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悔恨:懊悔。
失悔:后悔。
痛悔:深切地后悔。
追悔:追溯以往,感到悔恨。
自怨自艾:指悔恨。
歉疚: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愕然:形容吃惊。
惊诧:惊讶诧异。
惊异:惊奇诧异。
崇敬:推崇尊敬。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敬慕:尊敬仰慕。
钦敬:敬重佩服。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悦服:从心里佩服。
尊崇:尊敬推崇。
赞佩:称赞佩服。
迷惑:辩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彷徨:忧郁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疑忌:因怀疑别人而生猜忌。
哀怜:对别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怜惜:同情爱护。
痛惜:深痛的惋惜。
挂念:因思念而放心不下。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怀念。
渴慕:非常思慕。
贪恋:十分留恋。
鄙视、鄙夷:轻视,看不起。
侮蔑:轻视、轻蔑。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遂心、遂意:合自己的心愿;满意。
遂愿:满足愿望,如愿。
宜人:适合人的心意。
期求:希望得到。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很切。
殷切:深厚而急切。
失意:不得志。
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抱憾:心中存有遗憾的事。
惆怅:伤感失意。
落魄:潦倒失意。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孤寂:孤独寂寞。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哀怨:因委屈而悲伤怨恨。
悲愤:悲痛愤怒。
悲郁:悲伤忧郁。
怅恨:惆怅、恼恨。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愁苦:忧愁苦恼。
仇怨:仇恨、怨恨。
愤恨:愤慨痛恨。
感愤:有所感触而愤慨。
戒惧:警惕而畏惧。
惊疑:惊讶疑惑。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快慰: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欣慰。
愧痛:因羞愧而感到痛苦。
闷倦:烦闷厌倦,无精打采。
恼恨:生气和怨恨。
恼人:令人感觉焦急烦恼。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清爽:轻松爽快。
危惧:担心害怕。
衔恨:心中怀着怨恨或悔恨。
欣幸:欢喜而庆幸。
羞愤:羞愧和愤怒。
疑惧:疑虑而恐惧。
疑虑:因怀疑而顾虑。
忧烦:忧愁烦恼。
忧愤:忧闷愤慨。
忧惧:忧虑害怕。
忧闷:忧愁烦闷。
怨愤:怨恨愤怒。
厌弃:厌恶而嫌弃。
宽慰:宽解安慰。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闲适:清闲安逸。
自在:安闲舒适。
激昂:情绪激动昂扬。
激奋:激动振奋。
激越:情绪强烈、高亢。
亢奋:极度兴奋。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颓:委靡)。
颓靡:颓丧,不振作。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
颓唐:精神委靡。
委靡: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解恨:消除心中的愤恨。
宽心:解除心中的焦急愁闷。
如释重负:象方下重担一样,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吐气:发泄出积在胸中的委屈或怨恨而感到痛快。
垠杉百货网为您整理编辑
按照慈继伟的解释,所谓相互性指的是“合理规范下的相互性”,根据这一定义,相互性是正义秉性的固有特性、恒定因素,而“合理规范”的具体内容则是一个变动因素,后者在不同的正义观中有不同的定义。
要想彻底了解相互性的道德心理机制,就有必要引进“愤恨”(resentment)这个概念。但凡有排队经验的人都了解,如果你花了大量时间循规蹈矩安心排队,到头来却被插队者捷足先登买去最后一张票,这时候你就会有“气血翻涌”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就是道德心理学中所谓的“愤恨”情感。何谓愤恨?根据彼得˙斯特劳森的定义,就是“我们为自己而要求于别人的考虑”。斯特劳森把愤恨归结为“在正义观念主导的人际交往中”的三种基本反应性态度(reactive attitudes)之一,另外两种是义愤(indignation)以及负罪感(guilt),分别对应于“我们为别人而要求于别人的考虑”以及“我们为别人而要求于自己的考虑”。[3]慈继伟接受斯特劳森的这个区分,但认为它们的优先顺序有所不同,因为在经验层次上,“我们最初产生的要求是为自己而对别人提出的要求”,与此相应,“我们最先体验到的反应性态度是愤恨。”(第14页)相比之下,义愤和负罪感则是长期道德教化的结果,因此也就是次级和衍生的。
慈继伟认为,尽管愤恨属于“我们为自己而要求于别人的考虑”,但并不是所有“因别人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不满”都是愤恨,这一点尤须明确,否则以愤恨为重要特征的正义感“将无异于自我中心主义”。通过对斯特劳森、哈贝马斯等人的借鉴和批判,慈继伟指出使某人产生愤怒的必要条件包括如下几点:1,其他人的行为违背了“非个人性规范”(impersonal norms);2,其他人的这种行为侵犯了某人的个人利益;3,某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违背过非个人性规范或者说道德规范,尤其是针对那个侵犯了某人的人而言。(第15-17页)
根据以上判准,排队者对插队的人之所以感到愤恨,不仅因为他们违背了“不准插队”的社会规范,更重要的是插队行为严重损害了排队者的个人利益。由此可见,愤恨是一种“特殊的、既含道德愤慨又含利益计较的”情感反应。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有别于纯粹的怨气——那些因为来晚了没买到票的人心怀的是怨气而不是愤恨;作为一种涉及自我利益的情感,它又有别于纯粹的义愤——我作为路人去制止排队现象是出于义愤而不是愤恨。愤恨兼具条件性和道德性,可以说它一方面最为集中地体现出正义的相互性也即有条件性,另一方面,正义的无条件性又要求以各种方式去转移、释放或者化解这种愤恨,正因为愤恨在“正义的两面”中所起到中枢位置,慈继伟甚至一度曾经想把本书命名为《正义与愤恨》。
让我们回到“相互性”这个概念。之所以不按惯例把reciprocity译成“互利”而是译成“相互性”,原因在于“互利”只是“相互性”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规范内容,无论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没有穷尽“相互性”的可能。例如,在经验上我们至少可以给相互性这一纯形式概念填充进如下四种可能的规范模态:相互仇视(mutual hate)、互不关心(mutual disinterest)、互利(mutual advantage)以及相互善意(mutual good will)。显然不管是哪一种规范模态,它的结构性特征都是“相互性”或者说“有条件性”。为此慈继伟提出“最低限度的相互性”这个概念,认为这是正义秉性中的最基本要素。(第41页)
打个形象的比方,正义秉性的固有特征好像是“飞去来器”,不管是发出去的“利益”还是“善意”,它都必然要求“有去有回”,一旦“有去无回”就违背了飞去来器的基本特征;不仅如此,这“一去一回”的东西还必须是一样的:要么都是仇恨,要么都是冷漠、好处或者善意。所以不管是“以德报德”还是“以血还血”都符合相互性的基本特征,而无论“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德”都是对相互性的一种逾越,尽管前者是肯定性和建设性的,后者是否定性和破坏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慈继伟认为正义是一种介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间的品德,因为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都是有去无回的交往模式,破坏了相互性的最根本特征。所以慈继伟说:“假如一个社会取消了人际关系中的‘最低限度的相互性’,代之以无条件的利他主义或无条件的利己主义,那么,正义秉性和正义观、正义制度本身都将不复存在。” (第42页)
在相互性的四种可能样态中,相互仇视最接近于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它只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分崩离析;相互善意最接近道德的完满状态,但失之动机资源不足,无法作为正义社会的“先决条件”,而只能是正义社会的“预期结果”;比较而言,相互冷漠或者互利更为切实与可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即使是一个道德心理上互不关心的群体也可能出于理性利己主义的动机而营造出一个互利的局面——这是人类社会所以可能的最低条件,也正是慈继伟所设想的探讨正义主题的逻辑起点。
把互利作为正义的逻辑起点,或许有人会认为过于卑微和市侩,远不如康德式的绝对命令来的庄严崇高。可是在慈继伟看来,放弃自律概念,把他律(亦即基于利益的条件性)作为正义秉性中一个无法消除的因素,不但契合当代正义论对他律所持的宽容态度,而且也适足弥补哈贝马斯所说的后传统道德中‘动机不足’的缺陷。相比之下,那种动辄诉诸良知本心、仁爱无私的道德理想固然高亢迷人,却总有“一口想吃成个胖子”的不实之感。比较而言我更欣赏慈继伟这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更进一步说,选择“基于利益的条件性”作为探讨正义秉性的逻辑起点,在道德哲学方法论上也符合罗尔斯所说的“阿基米德点”的各项指标:它既不会因为过多地卷入世界而受损伤,也不会因为超然物外而被剥夺了资格;它不是在世界之外的某个视角,更不是超验存在者的观点,而是在世界上的所有理性人都能够接受的某种思想和情感形式。[4]
互利虽然能够为人们实践正义提供充足的动机资源,可是正义作为一种道德上的德行,毕竟不等于冲突利益各方的策略性妥协,它必然要求超越与克服人的自利欲望,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他向关注。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因为策略性妥协只是权宜之计,缺乏实现正义的稳定愿望,所以也远不如道德共识那样能够构成社会统一和稳定的基础。然而在这样一个动机不足的后传统时代,要想使人克服利己冲动达成道德性共识,从相互利益上升到相互善意,谈何容易?鉴于这是一本解释性的著作,所以那些希望在里面找到“怎么办”的读者或许会失望,因为作者只是告诉我们“是这样的”。这就好比面对一件已经完结的作品,解释者的工作不过是回头摩挲它一路走来的脉络与纹理,标定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位置。解释者既不事生产,也不预言任何可能的未来。
不读宋词,不足以谈感情
每个人都睁着眼,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自己的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周国平
当你爱上一个人,你会怎么表达?而这正好宋朝人最擅长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对爱人的寂寥情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两情相悦的欢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人间的难分难舍。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是分别许久的相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生死相隔的悲凉。
我们很容易被词打动,因为没有一种文体,可以把人类幽微的情感表达得如此精致而婉转,能够把那些莫名的情绪描述得这般贴切而动人。
当下的我们,利用各种电子媒介,互通消息,我们真的能够用最明白、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们用的文字、贴图能够充分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吗?
想成为一个会表达的人,一张口就充满魅力,那么读宋词,再合适不过了。
说尽寂寞,不如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说我爱你,不如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劝人看淡离别,不如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听琴图 宋徽宗绘
更难得的是,宋词表达的情感并不是一味的缠绵软弱,而是有一种坚定的生命力,可以称之为韧性。这种韧性来自认真、热忱的生命态度,不屈不挠的精神,抒发为文,自然有一种格调,一种骨气。用宋词来表达情意,不会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虽然胸中堆积壮志难酬的郁闷与焦虑,却并无怨怼、愤恨。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历过风雨也经历过骄阳,终而乐观、旷达、洒脱。
《渊明扶醉图》南宋 钱选绘
极尽描摹之能,却不耽溺其中,提高我们抒情表达的能力,没有比宋词更适合的了。
像看**一样读宋词
宋词对现代的回应是无远弗届的,只是时空的尘埃遮掩了宋词的光彩,很多时候我们习而不察。
如何走进宋词的世界,品味每一首词当中不同的美感,随时提出当下最需要的那一首词呢?
台大终身杰出教师,刘少雄教授说很简单——像看**一样读宋词。
台大的词学研究,从郑骞、叶嘉莹,到吴宏一,是台湾词学界最坚强的一脉。刘少雄深受三位的影响,吴宏一更是他的指导老师,所以在从事词学研究的三十多年里,刘少雄在诗词的义理、词章、考证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刘少雄老师授课时重于造境,他将宋词分解为一幕幕画面,使得每一阕词都有如一部微**,词人经历的情与事,穿越时空来于目下,使得听者心莅其境,融情其中。
因为刘少雄老师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他讲宋词的通识课成了台大的大热课程。一直到现在,每个学期选课的同学少的有八百多人,高的超过一千人,也因为这样,他的课还被评为台大最受欢迎的课程。
你知道怎么读宋词吗?有了刘少雄老师的引领,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想,喜欢上宋词不会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
唐宋词的情感世界 来自北大清华讲座 00:00 14:2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