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本职工作的办法:
增进群众感情,是服务群众的思想基础。
提高服务能力,是为民办事的质量保证。
做好本职工作,是满足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详细分析如下:
(1)增进群众感情,是服务群众的思想基础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
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明确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忘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引导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工作。
(2)提高服务能力,是为民办事的质量保证
群众工作无小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教育、组织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有效的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就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要始终站在群众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群众。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改革措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做好本职工作,是满足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个人是集体的螺丝钉。每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尽心工作,才能组成一个高效服务群众的整体。
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创新的工作意识,从自身做起,勇于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尽心尽责,乐于奉献,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件事,群众就会满意,就会拥护。
做深做细群众工作的方法有换位思考、培养群众感情、民主协商等等。
一、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意思就是要站在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来思考、处理问题,通俗地说叫“将心比心”。实践证明,“换位思考”是做好群众工作中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基本经验之一。
二、培养群众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我们淳朴的群众,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你好。群众只要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尊重,才可能更好理解我们、支持我们、配合我们。过去提出的到基层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户走访等方式,培养了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同群众的联系,在如今也是非常切实有效的。
三、民主协商
群众是基层土专家,办事情、作决策,要采取“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方式。也就是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那种命令式的方法,坚决不搞一言堂,把要办的事情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协商,最后达成共识。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办事情、做决策,才会有无穷的智慧和动力,也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群众工作,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支持,在于是否有稳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做好群众工作,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有的方针政策都将无法贯彻落实。我们党既是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更是群众生活、群众利益的领导者、组织者。
一、解决涉及民生问题的差距大。 整改措施:一是梳理涉及人社部门的民生问题。二是明确责任部门,具体细化到人。三是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解决措施。四是设定解决落实时间表,按推进时间点督促检查完成情况。五是制定考核办法,对解决民生问题不力、完不成任务的进行处罚。
二、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不力。
整改措施:一是制定解决方案,落实专人负责。二是根据突出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按解决方案限期解决。
三、对群众诉求解决不及时。
整改措施:一是积极受理群众诉求,二是及时针对群众诉求展开调查。三是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四是根据解决方案及时解决到位。五是反馈解决情况。
四、社保、医保宣传不力。
整改措施:一是成立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宣传方案。二是印制政策宣传手册、宣传单。三是在电视台开展政策讲座和利用LED显示屏制作政策宣传条目。四是到参保单位开展宣讲活动。五是利用节日或农民工返乡开展宣传活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风不浓,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仍有差距
目前干部队伍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修养和提高工作技能的作用,没有形成我要学的意识,使目前的机关学习、定期培训等学习机会流于形式;有的干部工作凭习惯和经验,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适应不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工作,习惯于做好眼前工作,对新观念、新事物接受慢,市场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起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有的干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善于研究、总结经济规律,一些干部工作中还存在着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的问题,习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经济方式管理和决策,不善于用法律和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引导和调控。
(二)作风不实,干部队伍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有的干部淡化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与群众的关系由鱼水关系转变为蛙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落实上级任务,没有脚踏实地、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有的干部进取心不强,感到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不思上进,消极怠工,出现混日子的现象,工作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了解社情民意不够,对村(社区)安排布置多,检查督促少,具体指导少;一些干部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重点不突出,一些干部缺乏活力、干劲,工作不深入,工作效率不高,再加上农村工作环境较艰苦,一些干部无心工作,千方百计找门路、跑调动,对本职工作往往敷衍了事。
(三)制度不适,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相对滞后
首先是岗位设置不科学,按照目前的“三定”方案,机构设置上与工作实际不相配套,混岗、一人多岗、一个岗位多位领导分管、职责不清,岗位不明的情况十分突出,编制和岗位不对口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或者是不到位;其次是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虽然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年终考核时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失去工作积极性;三是绩效考核难对应。公务员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了年终奖,使得乡镇可以利用的等次考核不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仅靠评优评先兑现考核评价结果,很多人误认为绩效工资是自己工资的组成部分,是自己应该得的,所以绩效工资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
(四)出口不畅,基层干部合理流动和未位淘汰有待完善
我县机关干部交流的力度不大,特别是长期以来没有进行交流,使乡镇干部本地化现象严重,在同一地方工作久了,一些干部工作缺乏上进动力,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降低,而惰性增大,还有一些人因此形成利益小集团,影响正常推行政策和落实工作的情况;同时一些年龄偏大,或者升迁无望的机关干部,不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或者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甚至公然跟党委政府对着干,无视机关管理制度,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对待这样一些人,缺乏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和约束。
原因:
(一)思想教育隔靴搔痒,导致张力不强。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使部分干部对教育不感兴趣,只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教育没有入脑入心,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教育作用弱化。一是内容多杂。在当前的干部管理教育中,内容包罗万象,说教多于引导,使各级干部疲于应付,把教育当负担,抓教育求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二是方法滞后。现在的干部与干部之间文化程度、社会见识等方面相差无几,从而使受教育的干部觉得学不到东西,对教育不感兴趣,加上一些干部开展政治教育、做思想工作缺乏经验,方式方法简单,很难收到实际效果。三是流于形式。现在的干部普遍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抄笔记”任务来完成,用来应付检查,表面工作多,实际教育少,单位领导和干部业务交流的多,思想交流得少。
(一)队伍管理瞻前顾后,导致威力不大。党管干部缺乏力度,个别基层党委正副书记在干部管理中瞻前顾后,既不愿管理也不敢管理,推卸责任,生怕引火烧伤自身。一是自身不硬,管理上底气不足。有的领导干部自己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又不善于学习研究和虚心求教,对干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想管管不好,甚至觉得不管不乱,越管越乱,不敢严管,致使有的单位班子没有凝聚力,人心涣散;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但管不好别人还管不好自己,甚至带着下属整天忙于社会交际和应酬,自身不正,威信不高,因而在管理上底气不足,导致对下属干部不敢管、不会管现象。二是不愿较真,管理上硬气不够。由于长期受社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干部价值观发生蜕变,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事关系等因素,一些干部对自身职业产生倦怠心理,造成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三是不敢批评,管理上锐气不多。在对干部的管理教育上,“情”和“理”结合不够,重“情”轻“理”,一些干部在管理上遇到问题,回避绕道走,不敢批评,存在“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难搭挡,批评下级怕伤感情”的错误思想,怕丢荣誉、丢选票,对下级管理讲哥们义气,和气过盛而锐气缺少,讲一团和气甚至放弃原则,精力投放在谋“人”上,而对谋事谋管却浮于表面。
(三)奖励惩处举重若轻,导致动力不足。一是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执行力度偏软。在各项绩效考核中,考核和被考人员都不愿得罪人、惹麻烦,奉行“好人主义”、“平均主义”,加扣分凭主观印象,对业绩突出者不多奖,对碌碌无为者不多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受制度不完善的影响,执行效果有失公允。干部素质能力不同,责任分工也有多有少、工作任务有重有轻。各单位在分配任务中普遍存在“能者多劳”,而完成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干得多失误多、受到的批评多、压力大,不干或少干的反而出现错误的机会少,自然受到的批评少,从而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绩效评价顾此失彼,导致压力不够。干部考评标准本身存在一定的难操作性。一是标准相对较“粗”。从机关干部到基层干部,没有按照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的不同来区分,而是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二是标准相对较“偏”。干部考评突出了对日常管理的“原则”性考评,但与业务工作、与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结合不够紧密,难以真实应证核心履职情况。三是标准相对较“虚”。一些考评的标准看似很具体,但具体怎样去“量”,没有“量”的具体办法,似乎干部民主测评成了干部考评的“唯一”定性依据,甚至出现工作任务越重付出越多的干部绩效考评结果却越差的倒挂现象,造成部分分值失实,达不到真正竞争激励的目的。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按照中省和委党组的要求,认真参加委教育实践办和支部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把自己摆进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对照检查、自己反省、群众反映、同志批评等多种方式方法,查找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切实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目标,现将个人整改方案汇报如下:
一、关于理论功底不高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汇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整改措施:一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中省和委党组的各类方针政策,提高理论认识水平。要坚持不懈地学,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学深学透。同时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带着问题向书本、向专家、向同志多学多问。二是建立良好的学习制度。
持之以恒的自觉学习各类理论精神,要力争做到 “五个有”,即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笔记、有学习成果。三是处理好学用结合的关系。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找好工作着力点,力争做到想干、会干、干好。
二、关于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一是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和督促还不够深入,致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整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围绕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委党组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各项 规章制度 ,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三是要努力做到善于克
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四是要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关于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一是虽然也经常下基层调研,但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二是在工作上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系统,联系群众不广泛,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对基层群众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
整改措施: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宗旨意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同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二是加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加强群众观念,认识群众的首创精。
四、关于勤政廉政不深,廉洁自律的力度不够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
存在问题:树立勤政廉政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方面还不够深入。
整改措施:要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要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做到在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摘 要:群众路线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新时期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法宝。在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关键词:群众路线;创新;监督机制
作者简介:马剑(1979-),男,陕西洛南人,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蓝图已经向我们展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何解决好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是我们今天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做群众工作,如果对群众缺少感情,心没有入,态度生硬蛮横,方法简单粗暴,往往会把小矛盾闹成大问题,将容易办的事弄得很难办。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漂浮,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的问题漠然视之,只会“朝上看”,从不“朝下看”,对群众缺乏感情,与群众关系越来越疏远。正是这些干部的自身问题,使一些地方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矛盾激化,以至于群体性事件频出,致使老百姓对党产生误解,失去信心。如果类似的问题不断增多,就会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深入分析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主要的原因都在于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如果领导干部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时刻想群众之所想,就能充分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着手,遇到难题绝不退缩,想尽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牢记***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从思想上自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就是要在工作中要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真正做到廉洁公正,从群众的角度去衡量工作的成败得失,真正通过自己深入细致的工作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还要积极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多听真话、多看实事、多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地了解群众的呼声,才能真正地从群众角度去看问题,办事情。总之,领导干部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对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只有把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带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地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不断创新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
在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一些干部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新情况,对此,一方面我们要有底气,只要我们坚持为民谋利的宗旨,相信群众工作是可以做好的;另一方面,注意在实践中创新思路,学会新办法,运用新渠道、掌握新信息、发现新变化、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首先,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的动力机制上下工夫。很多领导干部之所以对群众漠然视之,缺乏感情,最基本的是缺少“朝下看”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干部选拔环节中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扬民主,让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干部评价环节中如何让群众的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体现出其评价的权威,而不是让上级领导的满意度成为评价干部的标尺;在干部监督环节中如何创造性地体现群众监督的有效性,使领导干部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真正的沉下身子干工作。
其次,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的理念上下工夫。有些领导干部喜欢写文章、搞讲话,从空中来,又到空中去。把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噱头,喜欢搞一般号召和政治动员。如果把这些精神头都放到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上来,放到促成公共政策的平衡与公平上来,特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来,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才能真正地用群众看得见的切身利益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来。
再次,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上下工夫。一些领导干部受官僚主义的影响很深,喜欢打官腔,说空话、套话,甚至于说假话。总之从不用老百姓的语言去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让老百姓听的云山雾罩,让一些基层干部趁机阳奉阴违,致使党的很多好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而让一些心怀叵测的人钻了空子,得了好处,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所以,我们要广泛发动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去,给人民群众带去新的思想和科技支持,同时也深刻理解中国最基层的问题,真正做到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最后,要在创新群众路线工作载体上下工夫。贯彻群众路线要与时俱进,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载体上更要与时俱进,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和群众沟通,去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去占领群众的意识形态领域。为此要集各方之智,寻找和建立有效载体,拓宽畅通渠道,特别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如互联网、论坛、微博、短信、新兴媒体等,并与主流媒体、各类便民服务中心、创先争优示范点、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等许多有效载体一起构建立体化的有效的党群互动平台。
三、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保证
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仅仅依靠领导干部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来促进和保障群众路线能得到真正执行。当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在领导干部中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够,党性不纯的问题,也暴露出领导干部的选拔、评价、监督等环节存在问题,特别是监督环节。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成为腐败的温床,官僚主义的平台。所以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权力真正运行在阳关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楼主你好~~~!!!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6月18日启动。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因此必须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真抓实干,言行合一。
基
层党员领导干部在践行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中,既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又要喊响号子甩开膀子实干,更要坚持真说真做、言行合一。在做好宣传的同时不断加
强学习,力争在学习认识上先一步、深一层。坚决力行实践,不喊空口号,坚持做到“说话”与“走路”相结合,努力在改进作风中作表率,当先锋。坚决做到想问
题、办事情尊重群众意愿,多搞调查、多听民声,符合基层群众的愿望。要融入群众,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坚持做到言行合一、实事
求是,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行动中。
情感上贴近群众,工作中凝聚群众。
基层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做
群众的贴心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改善为民服务的态度,把人民群众放在自己心头,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
忧难、谋利益,真正做到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中要凝聚群众,充分调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深入
群众,虚心学习,扎实调研,广泛发动,凝聚力量。真正把为民服务落实到基层工作当中。
杜绝“四风”,落实八项规定。
“四风”问题在基层党员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基层党员干部要自觉主动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以此来凝聚崇俭仰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
首
先必须加强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公仆情怀。让为民爱民、利民惠民成为固化思维和自觉行动,真正达到干部受教
育、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其次要制约权力,合理分割“一把手”的用人权、财政权和支配权,要重视和采纳基层一线、普通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有
效,更加民主公正。最后要保证常态践行,要看整治“四风”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效,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检验。
基层党员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人”,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问题一: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全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 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 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 !极、 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远离家乡外出求学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成人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此话也许说得绝对些,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所以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其途径,无论是对在校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是对毕业后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最为主要,同时又可以有效地为每一个人所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交往伊始,谁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呢?同样,谁不想与留下好印象的人继续往来,以此作为深入交往的基础?我们在与别人发生最初交往时,应该怎样表现才能使自己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要注意仪表美。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们总是倾向于觉得仪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泼愉快,更友善合群。衣着整洁、大方,仪表举止自然会给人一种亲近感,反之,过分修饰,油头粉面,浓装艳抹,则会给人一种不合宜的印象。
要注意交往中的SOLER技术。在这里,S(SIT)代表坐要面对别人;O(OPEN)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LEAN)的意思为身体微微前倾;E(EYES)代表目光接触;R(RELXX)表示“放松“。心理学家发现,在社交场合,有意识地运用SOLER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给别人的好感,让别人更好的接纳,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待人要真诚热情。一般情况下,交往双方总是先接受说话的人,然后才会接受对方陈述的内容。因此,对人讲话时,态度应该诚恳,要避免油腔滑调,高谈阔论,哗众取宠,垄断话题,否则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实事求是,态度热情,往往给人一种信赖感,亲近感,这有利于交往的继续深入;反之,如果言不由衷转弯抹角,态度冷谈,则给人一种虚假、冷淡的感觉,交往很难再深入下去。
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初次交往中,有效地表现自己固然重要,但做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同样是不可少的。
当然,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讲信用,守时间,文明礼貌,等等。
第二,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因此,虽然他们同样处于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却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孤寂。要知道, 别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我们要想赢得别人,同别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人际关系世界,就必须做交往的始动者,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就应>>
问题二:人际交往的要素 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
1交往者 包括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以及旁观者,发送者和接受者在交往中不断转换,因此,一个人在交往中要交替扮演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交往者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关系。
2信息 有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有口头语言(说话、交谈)和书面语言(书信、文章、报纸、黑板报等)。非语言信息包括辅助语言(语音、语调、语速)、眼神、表情、仪表、手势、姿势、距离、接触、气味等。交往者的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将影响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质量。
3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会受个人知识、经验、兴趣、目的、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光环作用、迷信心理、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交往时的环境和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
4人际反应 有直接的人际反应,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思想;有掩饰的人际反应,经过有意识的伪装,已不再表达内心的真实思想。
5人际关系 可以有许多类型,如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医患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包含不同的交往目的和交往方式,应该采用与人际关系相适应的交往方式。
6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的程度,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人际交往的成败。
7交往情景 交往的环境、场所、气氛、空间安排、时间安排等。
8背景影响 政治地位、经济水平、文化层次、生活阶层、宗教信仰、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传统观念、伦理、道德、职业、年龄、性格等。
问题三:社会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适应社会规则,适应社会给你的不公平,抗打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问题四:人际交往的优势 1交往者 包括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以及旁观者,发送者和接受者在交往中不断转换,因此,一个人在交往中要交替扮演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交往者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关系。 2信息 有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语言信息有口头语言(说话、交谈)和书面语言(书信、文章、报纸、黑板报等)。非语言信息包括辅助语言(语音、语调、语速)、眼神、表情、仪表、手势、姿势、距离、接触、气味等。交往者的表达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将影响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质量。
图1 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
3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会受个人知识、经验、兴趣、目的、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光环作用、迷信心理 、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交往时的环境和个人精神状态的影响。 4人际反应 有直接的人际反应,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思想;有掩饰的人际反应,经过有意识的伪装,已不再表达内心的真实思想。 5人际关系 可以有许多类型,如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医患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包含不同的交往目的和交往方式,应该采用与人际关系相适应的交往方式。 6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的程度,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人际交往的成败。 7交往情景 交往的环境、场所、气氛、空间安排、时间安排等。 8背景影响 政治地位、经济水平、文化层次、生活阶层、宗教信仰、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传统观念 、伦理、道德、职业、年龄、性格等。 根据系统整体论的原理,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人际交往的基本要素: 背景影响及相关关系。 人际交往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交往的目的、价值观念和交往计划。 二、人际交往的作用 1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2满足个人的需要,保持个人的心身平衡和发展。 3实现个人抱负,体现自我价值。 4学习知识和经验,评价自我,完善自我。 5寻求帮助,克服困难。 6宣泄消极情绪,促进心身健康。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往优势和交往风格,也会采用不同的交往技巧。人际交往也有很多共同的规律性,会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交往技巧。因此,交往技巧应该有二种类型:一种是体现个人风格的特殊交往技巧;另一种是体现人际交往共同规律性的一般交往技巧。这里只介绍后者。
(一)明确目的,排除干扰,求同存异
任何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可能是潜在的、长远的目的,也可能是直接的、眼前的目的;可能被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被意识到。如果有明确的交往目的,那么,干扰、欲望、杂念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与你讨厌的人交往,但为了达到目的,你应该表示喜欢。如果你去领导那里请求批准做某件事,结果与领导在如何做这件事上发生了意见分歧,那你不必据理力争,可以求同存异,因为你的目的不是与领导讨论如何做这件事,而是让他批准做这件事。如果据理力争,伤了领导的自尊心,引起领导的反感,就不可能达到交往的目的了。
在交往过程中,还存在交往目的与个>>
问题五:生活能力包括什么,社会能力包括什么。 一:生活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1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等。
2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好人事关系,独立处理一些事务。
3在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
4在学习上能独立思考,独立理解。
二: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1)适应性行为;(2)社会技能。
适应性行为包括: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哗;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其他行为。
社会技能包括:1;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2;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为认识自我的能力,了解自我能力得以在团队合作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3;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为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以社会认知能力得以与别人更加好的交流;4;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会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结就是力量,英雄主义决定不了一切,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5;完成任务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为能灵活运用自己会的技能去完成自己要做的事等。
问题六:大学生人际交往核心圈子应该包括哪些人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
问题七:不是人际交往能力的要素 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的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从历史上考察,它是同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其外延很广,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生活费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中,是社会产系的横断面,反过来影响社会关系它直接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好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四种心理因素和行为举止因素的影响
1认知因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包括三个方面,即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对他人的认知会左右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影响交往的目的,广度和深度人际交往是双方彼此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的过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满足而忽视对方的需要,否则会引交往障碍
2情感因素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交往双方相互之间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情绪的敏感性,对交往现状的满足程度以及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表现应该适时适度,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良情感反应会影响交往比如,如果交往中反应冷漠,对常人可因之而喜怒哀乐的事情无动于衷,会被他人认为麻木,无情,不宜交往;如果情感反应过于强烈,不分场合对象地恣意纵情,别人会觉得你轻浮不实,如果情感不够稳定,变化无常也会让人觉得你不宜交往
3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对人际交往有至重要的影响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虚伪,自私自立,不尊重人,报复心强,嫉妒心强,猜疑心重,大过苛求,自卑,自傲,孤独固执等等,给别人留下不愉快的感受乃至一种危险感,会影响人际交往因此,好的人际交往离不开双方的人格品质
4能力因素
交往能力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人,交友原望强烈,然而总感觉到没有机会;想表现自己,却出了洋相;想关心他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想调解他人的予盾,可好心经常办坏事,等等人际交往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来提高,关键要多进行交往实践,多动脑筋
5行为举止
交往行为举止,包括交往的举止,气度,表情,手势以及言语等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先适度,优雅的交往举止,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有效改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的决定因素是交往心理,当然,培养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在上述几个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广度,深度和稳定度通常所言的友情,亲情,人情都是着重从情感方面来说的可以说,情感的相互依存是人际关系的首要特征但一般来说,在非组织关系中,是情感成分承担着主要的调节功能;而在正式组织关系中,行为举止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导成分
人际交往的几点技巧了解人际交往的心理很重要,而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样重要,也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问题八: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功能有哪些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催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社会实践最为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
2、 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通过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通过了解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克服偏激急躁情绪,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3、 催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
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4、催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才与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5、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和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郑州工作的新路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动推行改革,有利于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在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
通过社会实践,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使教育走出封闭式的学院,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制。
6、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地方和活动接受单位做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了解社会实践的具体作用,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的评估。我们应当以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否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建设,作为衡量社会实践成效的主要尺度。
问题九:人际交往有哪些功能 提高自我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洞察能力,人际交往反侦察能力,人际交往心理观察能力! 很多很多,只是例举一二!!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上指出,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认识理解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什么?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记者采访了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品彦和新疆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于尚平。
记者:如何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马品彦:交往就是相互往来,有了往来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情感、文化、经济等方面,经过交流增加情感,彼此相互了解,最终达到交融的目的,各民族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相互理解、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新疆。
于尚平:交往交流交融的最终目的就是拉近各族群众心与心的距离,让各民族团结一心、亲如一家。交往交流交融要落实到各民族百姓生活、生产、学习的方方面面,要从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
记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和基础是什么?
马品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是平等和尊重,尊重差异、尊重规律、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比如在风俗习惯上,不能只强调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要营造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从历史基础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众经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可以说,没有哪个民族在其历史中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员的。除了各民族成员的吸收融合外,还包括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饮食也是相互学习影响的。
现实基础是指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各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只有国家强大兴盛,各民族才能不断繁荣发展。
于尚平:现实基础又有四方面:一是政治基础,新疆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实践,其制度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证明,国家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权利,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等,这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治基础;二是文化基础,长期以来,新疆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各民族格局呈现的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灿烂的一颗明珠,既丰富了中华文化,又融合了中华文化,也就是“一体多元”的鲜明特征,这种文化基础是新疆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牢不可破的重要基础;三是思想基础,“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基础筑牢了各族群众根连根、心连心,相互离不开,各族一家亲的情感,同时也是今后促进进一步民族交融的思想基础;四是经济基础,新疆各民族之间,以及与内地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往来、相互依赖、互相嵌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记者: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哪些方式方法?
于尚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要前提是思想上的重视,要把民族团结放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上去看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是筑牢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相互认可、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情感,只有情感上拉近了,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是创新活动载体,在全社会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氛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是干部的引领作用。
具体来说,第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各族儿童生活在一起,玩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种子。学校也要把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工程抓牢抓实;第二,在全疆各个层面开展互学语言活动,要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各民族之间通过互学语言,拉近情感,不知不觉中升华团结;第三,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职工要通过比、学、赶、帮、超等活动,在相互学习技术中自然而然地增进情感和友谊;第四,把援疆工程真正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工程,开展结对子活动,多层面组织交流交往活动,以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国家认同感;第五,政府可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城镇社区有序地推进各民族嵌入式的居住格局,让居民在多民族社区环境中,从日常生活中增进交流;第六,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予以依法处置。
马品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绝空喊口号,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尊重彼此,不做伤害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晨报全媒体记者 任春香)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