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开门见山地告诉你,双向情感障碍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主观上感觉记忆力下降是由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状态下所导致的思维迟缓,情绪下降,注意力下降等因素所导致的一个错觉。
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它分为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这是两个几乎完全相反的状态,所以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在躁狂状态下思维敏捷,甚至可以称之为思维奔逸,情绪高涨,睡眠下降,活动增多,精力旺盛,躁动不已,有伤人倾向。在抑郁状态下恰恰相反,思维迟钝,情绪下降,失眠多梦,活动减少,有比较严重的自杀倾向。双向情感障碍的一个特点是不承认自己有病,也就是说没有自知力。
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状态应该跟抑郁性神经官能症进行区分。双向情感障碍属于重型精神疾病,而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属于心理障碍。两者区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有自制力,也就是说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往往承认自己的疾病状态,而双向情感障碍是不承认自己有病的。
抑郁性神经官能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状态,在症状方面也有不同。抑郁性神经官能症较少有自杀倾向,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症状也比较轻。
双向情感障碍和抑郁性神经功能症的记忆力都是正常的,没有记忆力下降。患者往往会由于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中,主观上认为自己精力不济记忆力下降了。
以上回答供你参考,觉得我的回答有用,请点个赞。
一、什么事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
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
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著,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三大特征,并呈躁狂、抑郁交替发病。
二、双向情感障碍症的危害:
1、偏头痛:躁狂抑郁症患者得偏头痛的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尤其对于低收入人群,并以女性和躁狂抑郁症型更为多见。
2、多发性硬化: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事实表明至少1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被确定同时患有燥狂性抑郁症。并且医学表明,躁狂抑郁症的产生与多发性硬化所致的神经损伤有关。
3、哮喘:据有关资料统计,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郁症的危险多出5倍。相应地,躁狂抑郁症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4、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躁狂抑郁症患者较无病患者发生多种致死性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性高。其中包括心律失常病、卒中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和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
5、行为失控:有的狂躁抑郁症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绪为主,尤其当有人指责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大发雷霆,严重听不得一点反对意见;还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从而行为失控,事后后悔不已。
6、自杀:自杀行为在自杀患者中,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观念,15%的抑郁症病人最终是自杀死亡的。狂躁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类型,仍然有自杀的行为出现。
三、双向情感障碍症和双重性格的区别
双重性格是指正常人在相同时刻存在两种(或更多)的思维方式,其中,各种思维的运转和决策不受其他思维方式的干扰和影响,完全独立运行
1、本质不同
双向情感障碍症病发时有狂躁和抑郁两种情感轮流替换。
双重性格是在同一时刻存在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
2病因不同
双向情感障碍症病因未明,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其发病过程
双重性格由不良的外环境和不良教育所造成
扩展资料
1、随访研究发现,经药物治疗已康复的患者在停药后的1年内复发率较高,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相抑郁障碍,分别为40%和30%。服用锂盐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防止躁狂或抑郁的复发。
2、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双向障碍
-双重性格
作者简介:
塔拉 韦斯特弗, 1986年出生 在美国爱荷华州的山区 。 17岁 前 从未 上过学。通过 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简读:
01
塔拉 , 一家都生活在大山里。
家中7个孩子,其中四个没有出生证明。他们在家里出生,从未去医院。他们也没有入学记录,因为从未踏进教室一步。
父亲吉恩 是虔诚的摩门教徒 ,也是有着 “双向情感障碍” 的精神病人。
他认为医院和学校都是魔鬼开的,政府是魔鬼派来要污染人类的。父亲告诉孩子们,不远处的韦佛一家因为不送孩子去公立学校,而被政府包围射杀。
父亲相信世界末日的存在,整日忧心忡忡。他带着家人储备罐头和枪支弹药,开始了无止境的未雨绸缪。
每天,父亲带着孩子们去废料场拆卸废品:将废铜烂铁整理分类、切割,然后卖掉换钱以养活一家人。
因为他的偏执和狂躁,总是会把信念置于安全之上。他带着家人经历了第1次车祸、第2次车祸、垃圾箱疗伤、“大剪刀”机器剪伤、着火、托盘坠落等各种危险事件。
母亲、几个兄弟姐妹,塔拉……几乎每个人都伤痕累累:淤青,擦伤,烧伤,断裂,腿着火,脑袋开花。家人一直生活在一种警觉的状态和持续的恐慌之中。
塔拉的 母亲 法耶 是 位 草药师,一个没有执业资格的助产士。
母亲出生于精致教养家庭的乖乖女,却偏偏喜欢上了山区的广袤与安静以及父亲吉恩的彪悍气质。她不顾家人反对与父亲结婚生子。由于家庭文化的巨大差异,母亲和她的原生家庭变得不能并存。
家里人不管受什么伤都是由母亲来治疗。
一度曾主张对孩子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母亲,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也都放弃了。
“讨好者”性格的母亲纵容着父亲的偏执和固执,就算母亲聪慧又能干,但她始终是吉恩温顺的妻子。
“父母患有躁郁症的孩子受到双重风险因素的打击:
首先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和患病父母糟糕的养育方式
其次,因为他们在基因上更容易患上情绪障碍。”
确实, 当 塔拉的二哥 肖恩长大后,成了 父亲 的加强版 。
肖恩屈服于愤怒。生气时不受控制地说着污言秽语,甚至让塔拉承认自己是“妓女”。稍不顺意就对塔拉大打出手,直至昏厥。他不知道多少次将塔拉的头塞进马桶里。
从高空坠落后,肖恩变得更加喜怒无常,不管是对自己的妹妹、女朋友们,以及后来的妻子拳脚相加,用恐吓折磨她们,甚至用死亡相威胁。
02
家中的孩子一旦长大,都曾试图离开这个家。
但真正脱离家庭的第一人是老三 泰勒。
哥哥 泰勒 因为口吃,所以话少。但渴望求学的目标是那样清晰与坚定。他鼓励塔拉学习。
和泰勒在一起的时光,塔拉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他让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自己”。
泰勒成为家里第一个去上大学的人。
当肖恩又一次把塔拉的手指与手掌拧成螺旋状时,泰勒及时出现,制止了一切。
“是时候离开了,塔拉。你待的越久,离开的可能就越小。外面有一个世界。 ” 他声音很轻,但他说这话的时候像是吼出来的。 “一旦爸爸不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塔拉开始自考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每天6点起来学习,然后再去拆卸废料。
父亲得知塔拉想离开,不是加重工作量来阻挠,就是在她耳边说教: “上帝召我见证,他很不悦,你弃绝他的祝福,去无耻地追求人类的知识。他的怒气因你而起,不久就会降临。”
塔拉学的很艰难。几经犹豫和挫败,塔拉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17岁那年,没有经过一天正规教育的塔拉,奇迹般地被杨百翰大学录取,拿到了大学的入场券。
03
学校,对于塔拉来说,一切奇怪又陌生。
室友们身穿的紧身吊带的露肩服装,在塔拉的认知里是“不道德的异教徒”。
塔拉不懂得宿舍要打扫,也不怎么洗澡,不知道香皂,更不认为入厕后要洗手。因为父亲说污垢是诚实的结果。
塔拉患上了胃溃疡,无论舍友如何劝说也不敢吃任何药物、也不去医院,她等着感恩节回到家,母亲的草药能治好她。
塔拉学业更是与其他人相较甚远。
她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在课堂上不知道holocaust(专指二战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被视为怪胎。
在西方文明课上第一次看到《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头颅》这幅画时,塔拉想到且只能想到的是和爸爸一起杀鸡,她握着脏兮兮的鸡腿,爸爸砍下鸡头
塔拉也触及到了一些真相。原来,韦佛家被政府包围的原因,并不是反对送孩子上学,而是关于白人至上主义。
塔拉发现止痛药确实缓解了牙疼,那些穿露肩装的女孩子们,明明善良又可爱。
在基础心理学的课堂上,塔拉第一次接触了 “双向情感障碍” 一词。教授从头顶的屏幕上大声读出该病的症状:抑郁、狂躁、偏执、欣快、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塔拉坐在那里饶有兴趣的听着,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教授描述的正是他的症状……”。
当然,为了凑得大学的学费,塔拉假期还回到山上在废料厂干活。更可怕的是,肖恩的暴力也在继续。
她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穿梭,感觉是被分割成了两个人。
塔拉在大学的 这 一年里过得异常艰难。 学校的一切与塔拉过去十七年来所知所感的世界大相庭径,儿时在家庭所建立的“常识”在崩塌。
无处倾述的塔拉借助着日记来排解着自己的困扰。
所幸的是,主教、塔拉的室友以及教授给予了她巨大的温暖和勇气 :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当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即便是金子,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 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
教授建议塔拉报考剑桥大学的留学项目。
塔拉下定决心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她搬到小镇的另一边,交了新的朋友,还谈了一场恋爱。她努力学习,阅读的书目远远超过了教授所指定的数量。她开始接受自己是一个来自偏远山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是个做垃圾分类的小工,是一个狂热疯子的女儿。
塔拉得到了去剑桥大学的机会。
故事到这儿,似乎是完美了……。
然而并没有。
04
塔拉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但在获得教授的赞叹和关怀时,仍然不知所措,自我否定,认为“赞美是一种毒药”。
“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令人作呕,仅凭衣服无法掩盖。”
也就是那段时间,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羞耻感来源于一个置其家人于危险境地而丝毫不顾的疯子父亲和一个明知道孩子们正遭受暴行而闭目塞听的软弱顺从的母亲。
当塔拉知道肖恩的妻子正在遭遇着自己曾经遭遇过的暴行时,她认为,是时候该向父亲控诉肖恩的暴行了。她希望父亲能够出面干预,改变肖恩拯救家人。
父亲却完全不相信塔拉,认为塔拉受到了魔鬼的引诱。
塔拉数次回到家中,试图取得母亲和同为受害者姐姐奥黛丽的支持,可是她们不是临阵倒戈相向,就是沉默不语。如果继续深究,母亲只会告诉她:“是你的记忆出错了,你哥哥没有问题。”
最终肖恩以一种极端的恐吓行为——丢给塔拉一把鲜血淋漓的刀,摧毁了塔拉改变他们的意志。
她不得不在绝望和恐惧中选择再一次离开家庭。
父亲和母亲千里迢迢跟随着塔拉来到她的学校宿舍,目的却只想着给塔拉举行一个摩门教净化仪式来清除塔拉身上的恶魔。
塔拉觉得“ 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 我 自己。”
“ 我爱你,”于是我回答道,“但我不能,对不起,爸爸。”
父亲将塔拉抛弃家庭和信仰的“事实”告诉了故乡的每一个人。
塔拉终于茕茕孑立,开始自暴自弃。
05
塔拉彻底崩溃了,没日没夜的噩梦,在梦中惊醒却发现自己在街上大喊大叫。她开始怨恨自己的改变,开始怀疑教育让她付出的代价。因为心理的问题无法继续学习,没完没了的看着肥皂剧也无法排解情绪…………她开始求助于心理咨询。
“当我以为我失去了全部亲人,我收到了泰勒的短信。没想到我的哥哥在听到了我父亲对我的所有评论后,仍站在我这一边。就在我决定不再挣扎,任凭自己下沉时,正是他又一次抓住了我的手,将我拽上了岸。”
也许是哥哥泰勒给的温暖,也许是心理咨询的作用,也许是时间的流逝,她终于完成了剑桥博士作文。 塔拉渐渐明白 没有什么能够拯救自己的家庭,自己反而深陷其中 。
尽管如此,塔拉对这个家庭还有很多依恋。是的,“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
06
书的最后,是在外婆的葬礼上。
肖恩没有看塔拉一眼,奥黛丽则抓住塔拉说违抗父亲是严重的罪过。
来自大家族的人们自发地分成了两拨,一波是高中没有毕业的而虔诚的摩门教徒,一波是大学毕业接受正规教育的博士,还有按照这两种人各自吸引的家庭成员。
塔拉的家人从中间一分两半——三个离开了大山,四个留了下来。三个获得博士学位,四个没有高中文凭。
裂痕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深。
“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这本书名来自英文直译“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书的英文名很简单,就一个单词 “Educated”。
全书实为自传。主要讲述了作者如何从一个山里的无知女孩成长为对世界对自己有清晰认知的女学者。就读后理解来看,主要包括了作者幼时的家庭生活、求学之旅、自我重建三个部分。
在看作者简介的那一瞬间本以为是本励志书,结果作者对其学业的奋斗只是寥寥几笔轻松带过,大量的笔墨却聚焦在如何超越原生家庭,重新构建自我的艰辛历程,以至于在整理“简读”时都觉得这部分太过冗长。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她,怎能真正理解她重塑自我的艰难?
近两年已有太多有关“原生家庭”的话题,在看这类书籍或者文章时发现一个共性:就算原生家庭荒诞离奇,却依旧不能否认爱的存在,只是这种爱了充满控制与偏差。就像塔拉跟父亲说的最后一句对话:
父亲似乎看出了我的意思 ,说道: “我爱你,你知道吗?”
“知道,”我说,“那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爱与不爱,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塔拉和父亲、和家庭的隔阂源于自我的改变。塔拉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这种自我的改变,来自于多年的学习。
教育使她的思想得到拓展,同理心得到深化,视野得到开阔。教育让塔拉拥有了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了超越父亲所给予她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建构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全新的自我。
塔拉的家庭确实离奇。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经历都不会如塔拉一般极端,起点没她的低,成就也难有她高。这也不免赞叹塔拉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如此百折不饶。或许长期在一种高压环境中形成的机敏,直觉真的能激发人的巨大潜力。
塔拉也验证了一个道理:不管原生家庭带来多么可怕的负面影响,都能改变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
这就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通过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生活经验,慢慢塑造着自己。
我尽管还是那个我,但看世界的眼光已经改变,映射到大脑中的自我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我不再是我了,这就是成长吧。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摘录:
1可是你知道吗?家庭永远是人生的底色。即便父亲不再无所不知,而且皮肤开始出现褶皱,变的干巴巴,幼时的蜜蜂也不再留恋午后水龙头的甘甜。可我还是会想起小小四方天井里的哗啦啦的水声和笑声,抬头可以看到三分之一的葡萄架和浅色弯月的构图。走进去,每一件器物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那些划痕是争执,那个磕角是伤害,光滑温柔的表面是理解。
2父亲所有的故事都关乎我们的山,我们的山谷,我们成锯齿状的爱达荷州。他从来没告诉我,如果我离开这座山,如果我漂洋过海,发现自己置身于陌生的地面,再也无法在地平上搜寻那位公主时,我该怎么办。他从未告诉我如何知道,我该回家了。
3但这里没有什么可拯救的,也没有什么可把握的。只有流动的沙粒,转瞬即逝的忠诚,以及不断变化的历史。
4我一直身处一个迷宫。迷宫的高墙是用粮袋和弹药堆砌的,也是用我父亲的恐惧和偏执,经文和预言筑成的。我曾经想逃离这迷宫。可现在我明白了,珍贵之物就是迷宫本身,就是我在这里生活留下的一切:一个永远无法理解其规则的谜团,因为那些根本不是规则,而是一种意图围困我的牢笼。我可以留下来,寻找曾经的家;我也可以现在就走,在墙壁移动、出口关上前离开。
5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的一样有力。
6这座城市中,陈年的白色大理石和黑色沥青在红绿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让我看到一种东西,指引我可以欣赏过去,却不再沉默不语。
1表达你的同情,但收起你的遗憾。
没有人想听到“我为你感到抱歉”。他们想做的是意识到生活为他们准备着挑战,而你会陪伴并帮助他们面对挑战。
2接受他们情绪的起伏波动。
躁狂的时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给人的印象是生活在聚会中;而低落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觉得好像失去了自己再社交圈子中的价值,因为他们不再有趣。不要施加这种压力,让你的朋友知道,不管他们情绪高昂还是低迷,你都在那里陪着他们,并帮助他们走向中间过渡带。
3不要说“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
当你的朋友处于极端躁狂或者极端低落时,你可能很难知道该怎么做,但这样的陈词滥调只能起到反作用。毕竟,如果他们能冷静下来或者高兴起来,他们会这么做的。更好的回答是,问问你该怎么帮助他,或者提议做点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甚至像是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当你的朋友不再苦恼,跟他们谈谈,下次做点什么有用的,并预备些方法。
4当他们表现得不像是你想交的朋友时,多理解他们。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在处理会使他们烦躁、过度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容易爆发的情绪波动问题时,如果你不了解他们情绪的源头,那些行为可能会被当做是对你的冒犯。尽量给些耐心和理解,就像你在处理自己情绪时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耐心和理解那样。记住让他们感到沮丧的是情绪的失调,而不是你。
5理解情感障碍不是他们自己带来的。
你的朋友并不是自己选择要患有双向情感障碍。这既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弱点。相反,研究指出这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包括基因、环境和大脑结构。这意味着他们没法简单地摆脱它或者选择成为快乐的人,不管你的建议是有多善意。
6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好,充分锻炼,充足的睡眠,不喝酒不吸毒,这些可以帮助你的朋友最大化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调。他们不需要你表现得像他们的保姆一样,但他们的确需要一个能与他们分享健康的活动的朋友,而不是沉迷于party的朋友,尤其是因为沉迷与双向情感障碍通常紧密相关。
7倾听。
支着耳朵同情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期待他们摆出一张勇敢的脸。问问他们过得如何,真诚地倾听。如果他们提起自残,要认真对待,确定他们的治疗师或者医生知道这件事情。
无论你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中有座山,像鸟一样奋力飞去,终究会到达另一个精彩的世界。
这是读完美国青年作家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给我的启示。本书讲述塔拉回忆亲身经历,关于在疼痛中如何蜕变成长。在读的过程中心被强烈的撕扯着,疼了一次又一次。既心疼她的不幸,也恨其家庭人性的扭曲,缺少起码的温度,但更多的是对她改变命运所付出的种种努力,由衷的感到敬佩欣赏。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念头,可能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瞬间的刺激而已,从未真正的为此付出,因此命运对于我来说其实是模糊的,总是以随遇而安的借口来自欺欺人。塔拉,17岁以前从未上过学,只因为父亲是虔诚的基督徒,认为进公立学校读书是会成为政府欺压平民的帮凶,所以禁止塔拉上学,只允许接受家庭教育。母亲原本是位知识青年,只可惜出嫁从夫,按中国的话说妻为夫纲,一切以丈夫的信念为准,在塔拉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并未引起重视。虽然她内心一直认为在七个孩子当中,塔拉是最特别的那个。哥哥肖恩患有双向情感障碍,总是出其不意的将塔拉暴打一顿,过后又去求其原谅,如此反复给塔拉留下长期难以磨灭的心里阴影。幸而奶奶和外婆一直鼓励她要读书上大学,还有泰勒哥哥以自身成长的励志鼓励帮助塔拉,离开昏暗的家庭走出去,去往山的那一边读大学,以此改变命运,认识不一样的世界。因此本书走来就说:献给泰勒。
由于没有正儿八经的接受学校教育,塔拉凭着勤奋自学,第一次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考了22分,以五分只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虽然遗憾,但同时也让她看见了自身隐藏的无限潜能。因为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每天六点以前背完英文,再赶去父亲厂里上班,然后去别的超市打工,一有空隙就读书做题,废寝忘食的学习。第二次终于以28分成功进入杨百瀚大学,而后更加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从此人生开挂。我想起了同是励志题材的**《风雨哈佛路》,**是根据美国作家莉丝·默里的成长经历改编,此**一上映便温暖鼓励了无数迷茫中的人。孩子的老师也曾经强力推荐过这部**,非常励志非常值得观看。常常有种错觉,塔拉就是莉丝,莉丝就是塔拉。其实,就某种成度而言,二者又何来区别呢?
小时候父辈们总说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可能鲤鱼跃龙门,不信,你看你叔还有咱们村谁谁谁。而现在自己也一如父辈那样念叨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小时候不懂父亲的苦口婆心,又或是家境虽寒,但父母亲疼爱有加,童年的快乐又岂能让我居安思危。如今自身经历的种种困惑正是对孩子最好的现实成像,深知我此时的模样便是她当下不努力未来的样子。记得华坪女子中学张桂梅校长说过:将来考不考得上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尽力。尽力,人生当无憾。但尽力的程度只有自己清楚,你在应当努力的年龄选择安逸,将来岁月都将残酷的一一还给你。
那天我跟孩子聊天,有关此次期末考的作文趣事。她说有的同学直接拿以前写过的高分作文再写一遍,她爸说这个方法可以啊。她说她没有,因为妈妈说过以前再好都过期了,不可以重复写。她爸问:“怎么不可以呢?都是自己写的,分数说了算。”还说我死脑子一根筋。我反问她爸:“重复以前的作文等于重抄一次,脑子不用会僵化的,你是要让孩子有这种投机取巧的习惯吗?别人家的孩子我不管,但我的孩子相信不会这样。”我告诉孩子:“你爸爸的话本意是好的,但是用错了地方,脑子就像齿轮越用越光滑,越用越灵活。还有就是大人讲的话并非都是对的,你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你看看妈妈就知道了,妈妈年龄大了,记性也不好,在该读书的年龄没能好好把握机会,这是我不堪回首的以往,希望你借我的前车之鉴好好思索,莫等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究竟在她心里起了多少波澜,我想时间会给我答案的。
我跟她讲了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了我对塔拉的钦佩。人心中要有一座山,山的那一边藏着太多太多未知的世界,这一边的平淡如水也好温馨快乐也罢,终究不是久留之地,你应该追寻更遥远更广阔的天地。而通往此山的必经之路上,困难艰辛在所难免,你的态度决定你飞翔的高度,因为万物唯心所造。这么多年我心中似乎也有座山,一直在遥远的前方,但我却一直未曾付出过。有时飞翔的翅膀还未曾长出就被自己连根带羽拔除,总以为自己是在痴人说梦,久而久之那座山便日渐模糊,我已然看不清我的山在何处。也罢,就让它静静的模糊的矗立着,而我只要偶尔想起便不失为是一种幸福了。
以前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女孩子念那么多书干嘛,迟早都要嫁人的。小时候不知道念书和嫁人有什么关系。后来在学校,老师常常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去看外面的世界。长大了,才明白老人讲女孩子不要读许多书,是因为女孩子读不读书以后都是别人家的,干嘛花那些钱。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农村太穷太落后,挣钱不容易,当然也有固有的传统思维在里面,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到了我父辈那一代就明显不一样了,他们已经清醒的意识到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但他们那一代所处的大环境之艰深,非人人都读的起书,因此把更多的希望放在子女身上。而我们的童年亦未曾遭受过贫病饥荒,也就体会不到读书的重要性。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人生路上早已蹉跎了青春,辜负了岁月。
一个人能走多远,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最初的教育。若想改变这种教育的带来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内心的觉醒爆发,以及外界对于这种觉醒给予刺激的作用力。在这一点上,塔拉又是幸运的,包括最初的奶奶外婆哥哥,还有后来在大学遇见对她有着知遇之恩的教授们。
对于父亲的冷漠,母亲的麻木,肖恩的性格缺陷等等,多年以后当塔拉再次提及旧时种种,她没有选择记恨而是决定将往事尘封。她说这并非是原谅了他们而是放过自己,并说以付出所有努力来改变看似既定的命运,归根于所接受的教育。
内心的觉醒是改变外界一切的最初动力,觉醒之后所做出的快速反应,以及将此反应长久的持续下去,最终便会达到或者接近想要追寻的世界。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其实山一直都在,等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