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情感

《采薇》这是一首什么诗,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情感,第1张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表达了作者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想感情。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无名氏。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节选)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译文如下: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小雅·采薇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 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 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 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 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 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 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 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 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 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 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 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 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 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 母妻孥的担忧。

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 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 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 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 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 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 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 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 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 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纵观全诗,《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0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