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台城古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第1张

1 关于台城的古诗句

关于台城的古诗句 1关于台城的诗句

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孙诒让间诂:“台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行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当时建康从外到内由郭城、都城(京师)、宫城(台城,另台城内还有一道内城)几个主要城圈构成,郭外为郊。宋·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按,晋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咸和中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宋·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台城在钟阜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

“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陈书·不害传》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唐·刘翰《石头城》诗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宋·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 台城 作者张乔,唐朝,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 诗二卷。

正文

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 台城 别名《金陵图》作者韦庄,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

正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金陵五题·台城》

作者刘禹锡,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出处《全唐诗》卷365-35

正文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作者赖汉屏,来自《唐诗鉴赏大辞典》) 台城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 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2古诗 台城

唐代张乔《台城》诗

作者张乔,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 诗二卷百。

正文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度樵四五家。

唐代韦庄《台城》诗

别名《金陵图》作者韦庄,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

正文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译文江上春雨霏霏岸边回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的笼罩十里长堤。

唐代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诗

作者答刘禹锡,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出处《全唐诗》卷365-35

正文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3南京台城的诗词

台城1

作者

张乔,唐朝,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 诗二卷。

正文

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

台城2

别名

《金陵图》作者韦庄,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

正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4台城古诗注释

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译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暮春三月,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江边绿草如茵,四望迷蒙,烟笼雾罩,如梦如幻,不免引人遐思。

“六朝如梦鸟空啼”:佳木葱茏,草长莺飞,处处显出了自然界的生机。诗人在欢快婉转的鸟啼声中,追想起曾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都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瞻仰凭吊的历史遗迹。

“无情最是台城柳”: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也不管诗人凭吊历史遗迹引起的今昔盛衰的感伤与怅惘。 “依旧烟笼十里堤”:(繁茂的杨柳)依然在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依旧能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让人想起当年繁荣昌盛的局面。

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作者赖汉屏,来自《唐诗鉴赏大辞典》)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

可怎料笙歌未彻,隋兵已迫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

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

“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

“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

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

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

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

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5台城最后一句让我们想起哪位诗人的哪句诗句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刘禹锡的台城是用野草营造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借古讽今,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韦庄的台城是用堤柳营造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繁华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以柳之无情反村人的无限伤感,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感。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此诗作于中和三年(833年)韦庄客游江南时,诗题一作《金陵图》。韦庄的这首七言绝句是凭吊诗中的佳作,感叹兴亡尤为深沉。

开篇诗人便施以笔墨,以“霏霏”二字道明江南春雨的特点——绵密细腻,又写江草初齐,翠绿如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次句笔锋突转,只言“六朝如梦”,一下子把人的思绪从烟雨朦胧的江南盛景中拉出来。

台城为六朝禁城,是皇宫贵戚的活动中心,自然有无数的歌舞饮宴,也有道不尽的繁盛奢靡。萧齐诗人谢眺在《入朝曲》中这样描写金陵:“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由诗可见,六朝是那样的富丽堂皇。诗人是文昌右相韦待价的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四世孙,也算是出身贵族,而今他所处的时代正在走向衰落,曾经那样强盛开放的唐王朝也有着落日的前兆,再加之眼前的景象触及了诗人敏感柔软的内心,诗人心中自然是万般情愫杂陈,融情于景。

铁蹄踏碎六朝山河,也踏破黎民的家和国兴之梦,昔日辉煌的六朝也在百姓的梦醒时分如烟般飘散殆尽。清代陆次云这样评价韦庄的《台城》:“多少台城凭吊诗,总被‘六朝如梦’四字说尽。”是的,唐朝身上有着金陵的影子,因为它们是那样的相似。诗人在凭吊的同时,不愿唐朝重蹈金陵覆辙,借六朝之事伤今。

诗人用一字“空”来奠定全诗基调。这里的“空”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音”的“空”有异曲同工之妙,精炼而不缺乏韵味,是炼字的典型代表。“空”与“梦”相照应,更能营造出那种无奈世事走向,只与沧桑一道的悲伤。

诗人没有直接表明内心的情感,而是对鸟进行刻画,塑造了一只“不问世间兴衰”自在啼鸣的鸟。鸟既是如此,那树又如何呢?树应是历史的见证者吧,该懂得兴衰骤变之伤吧。可这台城柳着实让诗人失望了,暮春里的柳树也如那鸟一般,不知洞悉人心,甚至更加无情,依旧堆烟笼罩十里长堤。

“柳”被拟人化了,诗人说它无情就果真无情了吗?实则不然,诗人在心里并没有怪罪于台城柳,实在是因为自己悲之切,忧之深,才加罪于柳树,借柳树的“无动于衷”来反衬他的惆怅迷惘、无限感伤之情。

柳作为一种媒介出现在诗中,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使诗人的想传递的情绪更有感染力。全诗共有28个字,期间含有江雨、江草、鸟、台城柳这四个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意境。诗人身上不仅仅有着诗赋才华,还有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一诗一词,足以窥见文人风骨。

歌咏南京的古诗词如下: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金陵五题·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怀古》——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南京的景点、建筑:如秦淮河、乌衣巷、台城(历史上的建康宫)、赏心亭、钟山(古代也称蒋山)、新亭、长干里(南京古地名)、桃叶渡、胭脂井(景阳井、辱井)等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钟山即事》——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宋·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宋·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