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例的记录制度。总的来说,《史记》分为本纪(十二个,主要用来记述帝王生平和政绩)、世家(有三十篇,主要记载的是重要诸侯国和一些汉代的诸侯、权贵兴亡史)、列传(有七十篇,记述一些重要的人物事迹,还有最后一篇自序)、表(十篇,记述历史上一些大事)、书(记述一些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方面的事情)。除了十二本纪之外,对于何人入选世家,何人入选列传,作为一部非官修史书,《史记》中多了几分个人感情色彩,多了一份司马迁本人对人物的喜怒哀乐。
《史记》中,除了书这个体例是记载制度方面的内容,其他的基本都是围绕人物为中心去展开,至于什么人该添加到什么体例,司马迁大体上是按照上面这个标准去执行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而这个例外,一来是因为政治影响,逼得司马迁不得作出特殊调整,二来则是因为司马迁个人的对人物褒贬喜恶。首先来看萧何张良所在的世家,能够入世家人无非是两种,一是自己本身就是诸侯王,一个是这个诸侯王有后代。而列传的标准则很简单,只要这个人曾经做过伟大的事情,比较出名,就会加入。
本着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萧何张良。这两个人都是对西汉建立创史记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张良祖上是韩国的贵族后裔,身份显赫,之后因功劳被封为侯王,而萧何因为西汉开国的首功也被封为候。这两个开国功臣被列入世家之列,合情合理。但是对比之后就会发现,韩信曾经也是作为候王的,而且论功劳,他比张良萧何对于西汉的建立,功劳更大,作用更重要。那为何司马迁要将韩信列入列传一类?其实很好理解。
一来,韩信本人是作为一个罪人的形象在汉朝历史上存在的。韩信最后被萧何和吕雉合计杀死,给出的罪名是谋反之罪。封建社会,谋反之罪有多严重,不再多说。且不论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单就整个汉朝历史上,韩信这顶谋反罪名的帽子是脱不掉了。司马迁是西汉的司马迁,韩信谋反是铁案,司马迁不得不尊重这一“事实”。二来,司马迁本就是传统的读书人,对于忠义之事,极为看重,韩信谋反之事司马迁内心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有很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在里面。
原文: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字词解释:
⑴君贶(kuàng):王拱辰(1012-1085年),旧名拱寿,宋仁宗赐今名,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历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三司使等。司马光与之有交谊,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文彦博封潞国公。东庄:文彦博洛阳居第。《蒙斋笔谈》:“文潞公居第不甚宏大,晚得其旁隙地数亩为园,号‘东田’。”
⑵嵩(sōng)峰: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叠:一作“迭”。
⑶伊:伊河、伊川,水名,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浦(pǔ):水滨。
⑷平皋(gāo):水边平地。皋,水岸。别馆:别墅。
⑸柱石:比喻担当重任的人。丕(pī)构:犹言大厦。丕,大。
⑹楼船:有叠层的大船。济:渡。巨川:大河。
⑺“萧相”句:以萧何比喻文彦博。沛人萧何(?-前193年)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为第一功臣,汉律令典制,多其制定。左右手,比喻得力的助手,《史记·淮阴侯传》:“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⑻穷僻:贫困不遇之地。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翻译:
遥远的嵩山堆千重白雪,低低的伊水映一片蓝天。水滨百顷田地连接着别墅,两行疏落的柳枝拂动清泉。国之大厦正须柱石般的重臣支撑,谁想渡过大河必得凭借高大楼船。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田。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创作背景:
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作者自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1085年(元丰八年),退居洛阳。1082年(元丰五年),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富弼(韩国公)等人也因反对新法入洛阳定居。他们组成了一个在野集团,名之“耆英会”,常在一起聚首,置酒相娱。君贶,即宣徽使王拱辰,为耆英会成员之一。此诗作于作者与诸位耆老在文彦博庄园宴乐之时。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这些“耆老”们表面上优游闲散、遣情世外,实则身在江湖,心念朝廷,为不得在朝而耿耿不快的真实心情。
前四句写潞国公庄园的景色。作者采用中国画以写意为主的泼墨笔法,粗线勾勒出了一幅“山沓水匝、树杂云合,”(《文心雕龙·物色》中语)的山水画图。那淡淡的远景是嵩山,山峦重叠的峰顶上覆盖着白皑皑的积雪;那茫茫的一片是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画面近处,浓墨点染的是大片平整的土地,矗矗楼台、潺潺清泉镶嵌其间;小溪两旁,柳枝低垂,轻拂水面。远近相宜,虚实相生,浓淡相间,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历历在目。置身其间,使人流连忘返。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五六句作者笔锋突兀陡转。“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两句,耸然挺拔,别开一境,将前四句闲淡平和的气氛拓宕开去,而转以“正肃之气”代之。面对如画的风景,作者却无心观赏,反而勾起了他满腹愁绪、无限心事。那高峭入云的嵩山,如同撑起了苍穹一角;国家这座大厦,也正是需要如嵩山这样刚直有力的柱石来撑扶。那茫茫一色的伊水,深广莫测,人若想到达彼岸,小船独舟是不行的,需凭借楼船才能征服它。这两句承接首联,隐喻国家的治理须依靠大臣之力,而辅弼大臣又须仰仗皇帝的威势才能使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纲领得以实现。此联从前四句淡远的景致中振起,气魄很大,气势很盛,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符合司马光的大臣身份。
正当作者雄心勃勃策划“扶丕构”、“济巨川”之时,历史的阴云却又飘至他的心头。他抚今追昔,又生感慨,笔势又陡然下跌:“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当年的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贯贷以自污。”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且”字点出了昔日的萧何、后来的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此自娱消遣。作者把潞国公比作萧何,实际上也是自况,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隐隐讽喻了宋神宗如当年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
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前四句写眼前景,笔起云烟,历历如绘,平和匀称。眼前景勾起心底情。五六句触景生情,骤然振起,气势轩昂,情感冲动。结尾又陡然抹倒,历史如彼,现实如此,不尽之意,尽在言外。这并不是出于作者的有意做作,而是由生活的矛盾所决定的。闲散的生活和宏伟的抱负、平静的风景和强烈的感情构成了生活中的巨大矛盾,作者把这个矛盾写出来,就形成了诗中起伏的波澜和抑扬的章法。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即然会有这么高的点评,为什么高渐离与刘邦却排行这般靠后呢?
针对汉高祖封萧何为第一这件事情,还惹出一个笑话,那时候汉高祖要为萧何首功之臣的封禁,将领们纷纷不服气,觉得萧何一个文人墨客,肩不可扛,手无法抬,入手杀败给,落马不可以护家的人,为何坐这第一把贡献桌椅。汉高祖举了一个事例,将将领比成强悍的猎狗,将萧何比成猎手,有了这个”功人功狗论“,大伙儿才算瞬间静了出来,便不再坑声。
那样问题就来了,汉高祖为何要为萧何第一元勋位置呢?实际上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汉高祖的势利眼和明智的地方,汉高祖最厉害之处就在于辨人,及其掌控人。这时,天底下职称申报,最需要的并不是能打的将领,往往是能施政的文将,显而易见萧何就是属于施政良臣,并且萧何是前秦的官员,对秦律十分熟悉,当初汉高祖在攻进陕西关中时,将领们都忙着掠夺财产,仅有萧何忙于找寻地形图和人口数量登记册。
并且汉高祖在外面争霸时,萧何将关中平原整治得井井有条,聪明如汉高祖,当然萧何这种治国之臣才是时下最需要的。这时汉高祖为他第一名的部位,无非是想使用他整治天底下。
从汉高祖封为的这群人看来,大部分以将领占多数,文人的总数却寥寥无几,并且还惹出以士大夫帽子当夜壶的嘲笑,这充分体现了重武轻文在汉代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状况。
战功卓着的高渐离为何却排第26位呢?即然汉代重武轻文,那拥有兵仙之称的高渐离,为何却排第21位呢?论战功,坚信应当没有人能与高渐离对比,但是它的结果则是被灭三族,自然很有可能很多人会说汉代君王多薄情寡义,安宁原是大将定,却不许大将见安宁。
飞鸟尽、良弓藏,这也是开国之君的常见问题,这话并不是没理由,但却又不是完全有些道理。刘邦是领导干部,但高渐离这一属下就真的是称职的属下吗?
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在荥阳一带被刘邦猛揍,就盼着北伐战争获胜以后的高渐离能领兵来救场,但是高渐离灭齐后,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领兵主耶稣,反而是写了一封信,要让汉高祖封他当公输。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汉高祖等着他救人,但是高渐离的处理方式则是先给自己造福,显而易见一种奸险小人个人行为,这封信本身就是威胁信,倘若不答应我,我不来救你。若论个人情感,汉高祖当初对高渐离那也是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我拿你当弟兄,我却过河拆桥。
显而易见,高渐离这样的不地道的处理方式,早就在汉高祖心里挂掉号。并且之后高渐离又失约不发兵,直至汉高祖提升封地,这才发兵,这贪得无厌的无耻行为表现,秋也是日后汉高祖明知道他的罪有冤,却仍然趁机夺他军权,贬为淮阴侯的主要原因,以至于后来高渐离造反被灭三族,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作自受。
这一切看似是汉高祖的鸟尽弓藏,具体是也是高渐离这一属下满意度有什么问题,并没有放正领导与下属的关联而致。因此论功排行时,给有第21名,已经是很很好了。一个有谋反之罪得人,排行当然不太高。刘邦排第62位,聪慧至极
汉初三杰中,智商最高的人一定是刘邦,其实从高渐离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汉高祖绝不是一个可以天下共主得人,这一点,在很久以前刘邦就已懂了。
因此在礼贤下士时,汉高祖要为刘邦齐地三万户的封地,刘邦却回绝了。齐地是当年经济发展更为发达地区,而且还是军事重地,那时候排第一的萧何也不过一万户,第二的曹参也才一万零八百户,而刘邦则是三万户,由此可见这工资待遇之高。
但是刘邦却这样说,如今天底下早已订了,仇我就报了,我觉得来过消遥的日子了,要这么多封地也不行,还把我们最开始认识的留地(沛县)赐给我吧。
沛县是汉高祖的老家,经济发展水平,刘邦要这个地区,一是提示汉高祖咱们是一起同甘共苦出去的好兄弟,二是对他说,我是一个很记旧爱得人,与此同时我也没什么欲望。
此后,刘邦就过冒了半隐居的生活状态,淡出了朝廷,因此排行多少对刘邦而言,无可非议,能关键时刻懂得放手,独善其身,刘邦真不愧是最聪明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