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包括哪些

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包括哪些,第1张

1、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在画面中,体现的往往是高兴的或悲剧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体现的就是浓重的悲味,在他的作品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压抑的、悲惨的,在画面中有一种类似被抽干血肉的干尸或骷髅的感觉,他们像幽灵一样在画面上晃动。而他通过使用纯度较高的亮色与暗色的混合使用强化了这种感觉,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 在色彩情感表现的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毕加索,他的一生是可以用颜色总结的:忧郁的蓝色时期、快乐的玫瑰时期。在孤独无助的蓝色时期中,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而在玫瑰时期的作品,画面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对和谐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又已从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关注及信心。 所以我们在表现中,就要利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亮与暗寻找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使其描绘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让它们产生精神上的含义。

2、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作的世界里,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二是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第二,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丰富的、细腻的、繁琐的,也许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单调的、狂野的、简洁的,拥有更多的是作画者的个性展现。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把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拥有自我真实情感的作品。 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他的作品受蒙克、克里姆特等人画风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表现是席勒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家作品最明显的标记。席勒的绘画作品充满灰暗、焦虑、扭曲、痛苦、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充满震撼力量的线条,使得艺术家的内心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死神与少女》、《自画像》、《干洗房》等以扭曲的人物造型、神秘的自然风景表达对人类生存、对生与死的思考,运用颤栗紧张的线条和夸张变化的色彩加强感情的力量,致使画面笼罩着一种痛苦、憔悴、紧张和性压抑的气氛,体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

3、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情情情情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 如果说色彩是画面的灵魂、线条是画面的骨骼,那么创作内容就是画面的血液,时刻流淌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内容去表达,才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甘情愿地为创作去付出、去思考。 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有两种误区:一是“题材决定论”就是认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只有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才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平凡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能具有平凡的艺术价值。这是不正确的,它否定了油画创作的表现性和多样性。达·芬奇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他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论是可能存在、实际存在还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都能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然后移到他的手上”,称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其次,题材不能决定作品艺术价值。18世纪的英法艺术家认为,“历史画”是高贵的,“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是低贱的,这是不对的。19世纪德国画家马克斯·李卜曼有句名言:“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画什么,而是看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在创作中所投入的真实情感。 二是“题材无差别论”,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是无关紧要的。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作品的题材,如“叙述性绘画”,具有“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乃至连环画中所讲的动人故事都是非艺术因素,“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题材在艺术创作中不具有破坏干扰作用,也不是无关紧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有符合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容易地唤起自身的情感,将之描绘在画布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达维特的《马拉之死》等题材都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的价值。 总之,创作内容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表现画家情感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创作内容,才能呼唤起画家对创作的兴趣和激情。

摘自赵君超、马信中《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希望对你有用。

1793年,巴黎的又一次大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然而外国封建势力和本国的反动叛乱使这个动荡的时代变得异常紧张。就在这一期间,大卫创作出他那幅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不朽之作——《马拉之死》。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cūn>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本书:指作者《艺术修养基础》一书,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画简史》篇)。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报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人们了解周围事变的需要同时,报纸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又可以直接传布办报人所代表的集团或党派的政治主张因此,政党出现以后,往往有意识地利用报纸这种传播新闻的定期出版物来进行宣传鼓动,争取更多的政治同情者,并把他们组织到一定的政治活动之中去这种情形在阶级斗争激化的革命时期尤为明显,法国大革命(1789~1793)中就是如此在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中,生机勃勃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政党和集团非常重视利用报纸、期刊和小册子进行革命的政治宣传仅首都巴黎一地就出有《人民

  DOI:cnki:ISSN:1006-146001982-02-047

  正文快照:

  报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人们了解周围事变的需要。同时,报纸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又可以直接传布办报人所代表的集团或党派的政治主张。因此,政党出现以后,往往有意识地利用报纸这种传播新闻的定期出版物来进行宣传鼓动,争取更多的政治同情者,并把他们组织到一定的政治活动之中去。这种情形在阶级斗争激化的革命时期尤为明显,法国大革命(1 789一1793)中就是如此。 在震撼世界的法国大革命中,生机勃勃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政党和集团非常重视利用报纸、期刊和小册子进行革命的政治宣传。仅首都巴黎一地就出有《人民之友》、《人民…

  马拉---人民之友

  正在读苏联作家阿·列万多夫斯基著的《马拉传》,本书以第一人称(让·布格连)小说形式的传记,里面部分内容被书信体所占,该传记向读者展示了人民真正的朋友---马拉。马拉是一位智者,一位预言家,更是一位将自己的学说理论付诸行动的革命家。他在自然科学上的学术水平已经很高,但就像鲁迅一样,他放弃那所有的安宁与荣华,拿起了笔杆,向人民揭露革命没有完,革命的成果被阴谋家所夺取,以及路易十四和他的奴人们的无能与反人民的行为。

  无论什么时候马拉都和人民并肩作战,虽然作战形式不同,他在鼓舞着蒙在鼓里的人民,让他们认清现实,认清反革命分子的嘴脸,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毫不客气地消灭掉那些人民的叛徒、败类。但人民是容易被叛徒利用的,毫无疑问他们我们的导师那么深刻地洞察所发生的一切,他们有时会违背我们可怜导师的好心劝导,直到事情发生在身上了,人民才开始自觉。马拉有足够的耐心来教导受骗的人民,他不辞劳苦的奋笔疾书,在地窖里,在破房里,在别人的家里,在国外,他都没有停止印刷他的《人民之友》,虽然叛徒也没有停止追捕他。

  马拉是仁慈的,他不仅对人民仁慈,也对敌人仁慈,也对背判自己的信徒仁慈,不过信徒的背判使他伤透了心,虽然他已经对人分析透彻,看透了每个人的心思,但他从情感上依然不能接受这些事实,此时他会痛哭流涕。当人民遭到当权者的迫害时,他也会痛哭流涕,他认为这些悲剧不应该发生,是的,如果人民信任他,听从他的预言,就不会有流血,但没有流血,人民会醒悟吗?他也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流血确实使他很痛心,痛到了脊骨,犹如自己在流血。(后续)

  的介绍

  Jean-Paul Marat (1743~1793) 法国政治家、医生,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革命家。1743年5月24日生于瑞士纳沙泰尔州一设计师家庭。1759年到法国攻读医学。1765~1776年先后到荷兰和英国行医。获得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776年马拉回到法国,翌年受聘为国王路易十四之弟阿图瓦伯爵的私人卫队医生。除从事医学和物理学研究外,还十分关注法国的政治局势。1780年出版《刑事立法计划》,遭当局查禁。1783年辞去医生职务。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马拉即投入战斗。他创办的《人民之友》报(初称《巴黎政论家》),成为支持激进民主措施的喉舌。曾几度停刊,到1792年 9月21日出版近1000期。马拉以惊人的毅力同政治迫害、贫困与疾病作斗争,几乎独自承担撰稿、编辑、出版等全部工作,被誉为“人民之友”。他猛烈抨击当权的君主立宪派的温和政策,要求建立民主制度,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状况,反对富有者的统治,尊重穷苦人的地位。马拉是科德利埃俱乐部和雅各宾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他成为巴黎公社的***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主张进行改革,实行累进所得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人民之友》报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他激烈反对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4月初,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分向全国发出组织控诉运动的通令,1794年被吉伦特派交付法庭审讯,后被宣判无罪。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政权之后,马拉强调要建立革命专政,用暴力确立自由。1793年 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一名伪装革命家的吉伦特派支持者C科黛刺杀。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 7月16日,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国民公会决定给他以进“先贤祠”的荣誉。

  马拉撰写的大量政治、文学和科学著作,死后辑为《马拉文选》、《马拉通信集》等出版。

  1月11日补记:

  读到马拉被刺的地方,便放下不读了,因为今天的病情又加重了,也因此我才能有机会把这本书尽快看完,我艰难的爬到电脑前,把一些感想及时地记下来,我是一个经常忘事的人,还是回到主题吧。

  马拉最终还是死在他所信任“公民”手上,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呢!他信任公民,这是他值得颂扬的一点,也是他致命的一点。他死在了工作室里---他把所有的地方都当作工作室,包括他的浴室。他在不停的劳动,不断地创作,没有一刻停止对人民敌人的揭露和批驳,他到死也在努力按时出版他的报纸,这报纸是他强力的武器,也是人民开阔眼界,看清敌人本质的源泉。然而最后,人民还是让他猝然离去了,留下的只有悲痛和惯常的愤怒,事实就是这样,只有流血才能使人民愤怒,但这个代价太高了。

  纵然可以说,我对马拉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但这本传记给我留下的是高大雄伟的形象,这也得益于翻译者的功劳,他的翻译读起来十分流畅,让人感觉很愉悦。马拉是否伟大是不消说的,但我渴望曾经有过和将来会出现这么一位像书中所描述的的智者。

马拉是科德利埃俱乐部和雅各宾俱乐部的重要成员。在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中,他成为巴黎公社的***之一,随后又当选为国民公会代表。主张进行改革,实行累进所得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人民之友》报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他激烈反对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4月初,马拉以雅各宾总部主席的身份向全国发出组织控诉运动的通令,1794年被吉伦特派交付法庭审讯,后被宣判无罪。1793年6月雅各宾派取得政权之后,马拉强调要建立革命专政,用暴力确立自由。雅各宾派执政期间,血流成河,在马拉的煽动下,至少50万人被处死。在断头台不够用的情况下,使用了枪决、水淹、炮轰等集体处决手段。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巴黎寓所被一名伪装革命家的吉伦特派支持者夏绿蒂·科黛刺杀。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 7月16日,巴黎人民为马拉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国民公会决定给他以进“先贤祠”的荣誉,但不久又迁出先贤祠。 大卫是马拉的好友,在马拉被刺之后不到两小时就到了现场,目睹了马拉的惨死,难忍悲愤之情,创作了著名的《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那么网友们知道《马拉之死》创作背景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血腥,也是伟大的变革时期。

2、 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一场危机中,这一波灾难的导火线照例是金融危机,法国因资助美国争取独立而洋洋得意,但财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国王向人民增税。以避免破产。因为贵族、神职人员可以免税,但是穷苦的平民们却要为此掏空口袋。1789年,法国作物歉收,物价飞涨。

3、 1793年7月13日夜晚,法国大革命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保尔·马拉遇刺身亡。7月14日,法国召开国民大会,谴责保皇党的反革命阴谋。一位名叫希罗的代表发言,呼吁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发抖。大卫是法国绘画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国民大会议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立即赶到事件现场,了解情况,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下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还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

4、 科黛以向马拉举报康恩地区的吉伦特党人为名,进入马拉的浴室。事后的审讯记录表明,当时科黛向马拉举报了18名吉伦特党人,马拉一一记下,并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单抓人并送他们上断头台。此时科黛掏出小刀,一刀刺杀了马拉,然而她并没有逃走,而是静静地等待抓捕。所以,当时马拉手上的便笺,应该是那张他准备处决的18人名单。因此,有理由怀疑,桌子上充满慈善温情的钱和抚恤信,也来自大卫的杜撰而非事实。马拉死后,雅克·路易·大卫为马拉画了《马拉之死》画作。

以上就是对于《马拉之死》创作背景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雅克·刘易斯·大卫(1748~1825),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创立者,他创作的完美肖像画使他名闻遐迩。《马拉之死》是他1791年所作的布面油画,宽165厘米,高128厘米,现藏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2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