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结构、制度有关
古希腊采用一种奴隶制民主政治,城邦的统治者是自由民(属奴隶主阶级)选举产生的,这样使城邦自由民的创造力就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这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从政治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城邦只不过是一座神庙林立的卫城,里面埋藏着创始英雄的遗骨,供奉着本民族的神像;还有一个广场、一个剧场、一个练身场;几千个朴素、健美、勇敢的自由民从事哲学争论或公共事业;有侍候他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生产手工艺品。这就是国家,就是一切。所以,希腊人把社会制度仅仅是作为求得自身的健美、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他们可以同时是诗人、哲学家、批评家,是行政长官、祭司、法官,也是公民、运动员和战士。他们聪明、讲趣味,勇于探索自然,能集中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而且不会使一种才能妨碍另一种才能的发展。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泼,身体又敏捷,才算是真实的人。他们都是乐天派,把人生看作行乐,连最严肃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也变成了愉快的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想与神同乐,给神看健美的裸体,为了神而装点城邦,用艺术和诗歌创作辉煌的作品,使人暂时脱离生活来与神同乐。希腊人认为这般热情就是对神的虔诚。在这种社会风尚下,城邦政府变成了一个管理演出和体育比赛的俱乐部,是发展公民的艺术和体育才能的机构。
二、希腊的艺术一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雕塑、建筑、绘画,乃至音乐,都不过是有助于培养和教育希腊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荷马的诗歌经常在希腊宗教的文牍中被引用。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荷马诗歌作为必不可少的资料的突出地位。荷马在他们的诗中塑造的众神形象,在随后的几个时代里,除了少数例外,一直占主导地位,运用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创作诗,诗里众神控制着希腊人的行为,或阻挠或帮助英雄回归故里。
希腊人信奉“神人同形同性说”。就是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人的性格、欲望,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爱情和欲望。这反映了形成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那样,部落首领是占有一切的,不但财富,连人在内都是他的私有财产,这是私有制的开始,阶级统治的开始。这样的社会生活反映到神话中去,在神的世界中也形成了神的家族,神的占有。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神话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神。神与人不同,只有神比人更美、更健全,更有智慧和力量,而且是长生、不会死的超人。希腊人把神从天上拉到人间,神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所以,反映在雕刻中的神像,实际上是一种更理想、更具有和谐美的人像雕刻,富于人情味,没有宗教神秘感。因此,古希腊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本身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
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关于神的概念所经历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神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形象去追寻。那些一度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的着名的木像和所谓的毛坯、石块,都被后来的大理石所代替,木像、毛坯、石块,成为艺术——宗教发展史上的路标。希腊雕刻变成了与城邦利益紧密相连的集体宗教的体现者。这一点比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为明显。雕塑的首要目标是为神和英雄们雕像,绘画的首要目标是表现神话的场面。由于神与人没有什么严格区别,所以要表现神,就得研究人,了解人体解剖结构。这样才能更逼真、更生动地塑造神的形象,使整个雕刻的语言,从一开始就跟人体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渐渐促成了人体雕像的繁荣。这就是希腊雕刻之所以特别重视塑造人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尚有关
由于古希腊经常发生战争(如镇压奴隶起义、城邦之间的战争、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等),就需要培训身强力壮、行动敏捷、有格斗能力的战士,所以,古希腊有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尚。
古希腊人的教育理想,是要通过锻炼健美的体格来培养所谓“美”的灵魂,即美育,把增进人的智慧与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古希腊人人都是运动员,是战士,这是作为社会公民的最基本条件。而且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有一个健美的体格是最受人尊敬的——运动会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享受最高的荣誉:得奖一次,给立座雕像留念;得奖三次,其雕像就要放在作为公共场所的神庙内外。同时,希腊人认为神是最喜欢检阅健美的人体的,所以不论是在练身场,还是在体育比赛或是敬神的节日中,庆典中的舞蹈往往都是赤身裸体的。这样一来,这些活动就等于是健美比赛。为雕刻家们研究人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表现了人体美的客观标准。
四、与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有关
古希腊人很早就注意到美的探索。雅典首席将军、政治家伯利克里就自豪地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人认为: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部分取得调和关系后产生的。而求得这种调和的美是直接来源于人体。他们相信人体是美的,认为人体是表现了宇宙间所能发现的智慧和秩序。他们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要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所以,雕刻家们一再探索人体的标准比例,其目的也是在寻求一种什么样的人体标准才能表现出美的体格,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这样,也使艺术家避免描写那些肉体残废和精神病态的事物,要表现心灵健康与身体的完美,这就成了希腊艺术所固有的主题。
五、希腊雕刻美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定型
历史和艺术表明,尽管希腊因地处地中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而在历史上屡遭入侵,长期被异族占领,希腊人却从未失去其民族的连续性,从未失去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美的追求和她的大同精神①。深入研读希腊人的集体价值观,(转第119页)(接第143页)可以看到希腊既是重情感的,又是唯理主义的。美和精乃众神拥有的品德,奉献给他们神庙不能不反映之、体现之。为表现心目中理想的美,希腊雕刻一向把视点放在人体上,它吸引艺术家注意力,成了他们从各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其最根本的是要尽一切可能捕捉到人的自然状态所提供的各种选择。这种追求,他们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甚至在屡次遭到入侵造成严重危机却未能使它有所衰减。雕刻家们一步一步前进,经验代代相传,而雕塑类型却从不超出有限的几种。各个时期最好的艺术家创造出伟大作品,这些作品几乎不知不觉成为后人必知的参照物。②经历几个时期的不断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改进,开始是借鉴东方模本,但很快就凭着自己的本能和创作能力,朝着创新的方向摸索前进。在雕刻中和观念上却使人体艺术发展了,终于达到古希腊对人体美的理想模式。这个理想模式,启示并指导着后人进行创作。
从上述可以看到,古希腊雕刻艺术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以及采取裸体的表现手法就不是不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欧洲美术欣赏,追求人体美的艺术传统
《马拉之死》,1794年,雅克路易达维特,法国,画布油彩,136x157cm,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马拉之死》是雅克路易达维特的一幅名画,是一副具有新古典主义美术绘画风格的伟大油画作品。它因马拉的特殊身份和简洁有力的形式而为人们所熟知。马拉是雅各宾派的核心***之一。雅各宾派当政以后,他因为卓越的号召能力而成为该派的主席,但同时也是一位残忍嗜血的活动家,往往不经审判便将政敌送上断头台。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反对暴政的女士借口商谈事宜,进入马拉的浴室,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行刺,结束了这位暴戾政客的生命。
雅克路易达维特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各宾党执政期间,达维特成为共和政府的文化与教育委员。他以充沛的感情创作了《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 《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讴歌法国大革命的优秀作品。雅各宾党失败后,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仑执政,他又成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师, 以古典主义的宏大形式创作了《皇帝的加冕礼》、 《皇后的加冕礼》、《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等歌颂拿破仑的作品,极受恩宠。1816年,拿破仑失败后,达维特流亡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作有《萨平的妇女们》、 《疲倦的战神马尔斯》等,流露出对于斗争的厌倦。
马拉(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十分厌恶他残忍行为的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画面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抛在地上,鲜血从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着便笺,脸上露出愤怒而痛苦的表情。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达维特本来就对革命报以同情,又与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杀发生的前几天,他还曾访问马拉,亲眼见到过他在浴缸中办公的情景:“浴缸旁边有一只木箱,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在浴缸外的手却在书写关于人民福利的计划。”马拉死亡的消息传出,达维特便开始着手创作这幅作品,他认为将死者生前为公众操劳的生活情景展现出来对人们是有益的。
《马拉之死》画面以它的单纯、简洁打动人心。除了安详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其中,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凶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那里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一封便条,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论现实中的样子是否如此,这一切显然都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作为纪念,画家在木箱下部题了两行字:“献给马拉,达维特。”既然这是一张以表现死亡为主题的画,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刻画了死亡本身吧。画家如同现场的目击人,记录下谋杀刚刚发生过后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仍然会带给人时间已凝固的印象。
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中,马拉锁骨下的一道伤口以及掉在浴缸边的匕首提示人们这是一次暗杀。血仍在滴,染红了池中的水。在虚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衬下,一束光线照到遇难者身上,马拉的头倒向一边,胳膊无力地垂着,那样子很像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一件雕塑《哀悼基督》,尽管已经失去生命的知觉,可他的形体仍具有一种高贵的美。画家有意将马拉的死表现得如同基督教的圣人一样,从而使他的死富于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的牺牲是为了善,是为了普通人的福利。画作完成以后,达维特将《马拉之死》递交给1793年11月14日召开的国民大会。
作为一张画,《马拉之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能够博得众多人同情的革命***形象,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对马拉的所作所为则颇有争议。他的言论过激,煽动性强,革命的狂热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雅各宾派对旧式贵族和反对派采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与马拉的倡导不无关系。政治,不是一种能用好与坏、善与恶来简单概括的东西,尤其当身陷斗争的漩涡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达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立场,便会导致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好在不管怎样,《马拉之死》并没有因为雅各宾派的倒台而过时,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为一次祭奠、一种理想。
雅克路易达维特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据说达维特在马拉被刺死的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现场,并被眼前的惨状所震惊,于是他决定用画笔来记录这悲壮的历史场面。
《马拉之死》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特,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很多方面都与人类相似,这反映了希腊人对神灵的想象和认知。这些相似之处包括:
1 形象:希腊神话中的神灵在外貌上与人类相似,具有人类的身体和器官,也有不同的外貌特征,如高挺的鼻梁和雪白的肌肤。这反映了希腊人希望神灵具有人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近他们。
2 情感和欲望:神灵像人类一样拥有情感和欲望,如爱情、嫉妒、愤怒、贪婪等。这使得他们看起来更有人情味,也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他们。
3 个性和性格:神灵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和性格,如勇敢、智慧、懒惰等。这使得他们更具人性化,也使得人们能够根据他们的个性和行为来理解和评价他们。
4 工作和生活方式:神灵也像人类一样需要工作和生活,他们会有各自的工作和娱乐活动,如农业、狩猎、游玩等。这使得他们看起来更像人类,而不是超自然的存在。
希腊人创造各种神的形象,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塑造神灵的形象,更好地理解和接近神灵。此外,通过将人类的形象和特征赋予神灵,希腊人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神灵的行为和性格。总的来说,希腊人通过塑造与人类相似的神灵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神灵的认知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的一种认同和期望。
翻开西方文化史,只要提到女性,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离不开萨福的影响,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当屈原还在汨罗江边游吟的时候,出生于名门贵族的萨福就在Le os岛上弹著七弦琴,歌唱着自己缠绵的爱情。她以沉稳抒情、韵律优美的风格创造了「萨福体」(Sapphi ),将古希腊的抒情诗推进到一个新 ,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曾把她同荷马相比﹐说男诗人中有荷马﹐女诗人中有萨福﹔她是柏拉图眼中的第十位缪斯。> 萨福(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铭辞等。一般认为她出生于莱斯沃斯岛一贵族家庭。丰盛的财富使她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她选择了在当时的文化中心勒斯博(Le os)岛上专攻艺术。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她是第一人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青年时期曾被逐出故乡,原因可能同当地的政治斗争有关。被允许返回后,曾开设女子学堂。古代流传过不少有损于她的声誉的说法,但从一些材料看,她实际上很受乡人敬重。> 女性主义者和女者的鼻祖 > Sappho是西方文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女诗人,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萨福是当时诗坛的大牛,连柏拉图老头子都夸她作起诗来简直就是缪斯附体。不过萨福侍奉的女神不是缪斯,而是爱神阿佛洛蒂特,这就注定了她的风格:优雅精致、性感香艳。> 萨福喜欢在诗里自爆隐私,所以在她的残篇里(据说「萨福宝典」有整整十卷,可惜经历后世男权社会漫长的文字狱,只剩下一两首完整的,其余都是断章,可这都能轻松搞定武林霸主地位),我们明确看到她对其它女子心旌摇荡神魂颠倒,她们相爱时的 琴瑟和谐。>> 比较逗的是,萨福诗里面的女子名字众多,据说这些都是她在le os岛上创立的女子学院里的学生。看来deanSappho很花心,经常性的引诱女弟子。> 当然萨福也有失手的时候,她留下来最完整的一首诗就是向爱神吟唱的祈祷词,通篇是爱神和她的问答,萨福说,爱神你来做的同谋,帮我搞定那女孩吧!爱神说,你又来麻烦我,这回又是哪个倒霉的女生热望中不乏自嘲的幽默。> 萨福往往给自己的诗歌谱上曲调,供人吟咏弹唱。在技巧上,她创立了「萨福体」,改革了当时诗歌创作的韵律;在内容上,她与其他诗人一起,把咏唱的对象由神转向人,用第一人称抒发个人的哀乐,领当时文学创作风气之先。千百年来,萨福被人们视为描写女 情的圣人、「女性主义者的偶像」、「化身为文学家的罗蕾莱」(罗蕾莱是德国民间文学中传说的女妖)。当时很多希腊女子慕名来到蕾斯波斯岛,拜在其门下学习诗艺。当时蕾斯波斯岛上的货币,都以萨福头像为图案。> 在罗德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为这些花一般清新美丽的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 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萨福的诗打动了许多人,罗德斯岛上的居民也因出了如此才华横溢的诗人而感到自豪。为了表示他们的爱戴和骄傲,在萨福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就在银币上铸上了她的头像。>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 的代名词,「Le ian」(意为女同性恋者)与形容词「Sapphic」(女子同 的)等,均源于萨福。由此,萨福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鼻祖。> 有关诗人诗歌的史料同诗人的传记一样扑朔迷离。人们只知道她是上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诗人的肖像曾上过硬币。诗人的诗作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首次辑成9卷行,但流传至今的极少,仅有一首28行的诗作保存完好,到19世纪为止,人们主要是通过其他作者的引用得以了解诗人的。1898年学者们出土了一批含有诗人诗作残片的纸草。现代的各种版本中,诗人诗作的残片累计已达264片,但仅有63块残片包含完整的诗行,只有21块含有完整的诗节,而迄今能让我们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的近乎完整的诗作仅有4首。第4首是2004年新发现的,这首12行的诗作是在一具埃及木乃伊上面的纸草上发现的。该诗连同牛津大学学者马丁·韦斯特的英文译文发表在2005年6月第3周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 流传作品 > 萨福被冠以「抒情诗人」之名,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诗歌是由七弦琴伴唱的。萨福在技术和体裁上改进了抒情诗,成就了希腊抒情诗的转向:从以诸神和缪斯的名义写诗转向以个人的声音吟唱。>> 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从公元前三世纪起,萨福的名字就开始出现在诗歌、戏剧和各种著述中,她逐渐被神化或丑化,按时代的需求——或被喻为第十位缪斯;或被描绘为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的女人。中世纪时,因她诗篇歌咏同性之爱而被教会视为异端,将她的诗歌全部焚毁。若不是在十九世纪末一位埃及农民在尼罗河水域偶然发现纸莎草本上记载萨福的诗歌,被淹没的诗歌会更多。但萨福的传奇始终流传着,尤其是在各代诗人们心中成为一座灯塔。> 作品内容 > 萨福的作品多为柔美婉约的渴求爱恋的情诗,并且常常为她的女弟子所作。当时很多年轻女子慕名来到勒斯博岛,拜学在她门下。萨福不仅教与她们艺术,而且写给她们表达强烈爱慕的情笺。当弟子学成离岛,嫁为人妇时,萨福还为她们赠写婚诗。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弟子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Le os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在萨福由于家庭原因流亡于西西里岛时,那里的居民为她竖起了雕像以表爱戴。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谬斯」,视其地位与雅典众神相当。雅典统治者梭伦本人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但有一回听到萨福的诗时,坚持要求学唱,并说:「只要我能学会这一首,那么死也无憾了。」> 人物评价 > 关于萨福的逸闻趣事,版本层出不穷,大多是基于不大可靠的传闻。在埃里卡琼的《萨福的飞越》这本书里,琼将这个诡异的希腊女诗人拉进肥皂剧式的世俗生活中。萨福像斯嘉丽一样在男人中间周旋、调情,「似乎想要吞下整个世界」。行文中,琼激荡的语调如同萨福转世。在她笔下,萨福是一个无所畏惧、卓越不凡的女英雄。> 在《如果不是冬天:萨福断章》里,安妮卡尔森以独特的翻译风格,描述了萨福在大到爱情、欲望、婚姻、驱逐,小到靠垫、蜜蜂、豆子,以及关于衰老、羞耻、时间等等人类方方面面的思考,用括号和空格来提醒读者纸草上原稿文字的残缺。> 美女、诗人、男诗人的情人、第一个失恋投海自杀女诗人、女同性恋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先祖……在萨福这个名上,似乎可以加上任何一个在现代文学流行着的词汇。若是萨福本人,大概情愿用自己的诗形容自己吧:「周围的群星黯淡无光而她的光华,铺满了咸的海洋和开着繁花的田野」。> 薄伽丘在《列女传》中哀叹道:「她在诗艺中得到的幸福,一如她在爱情中遭遇到的不幸:爱上一个青年男子,为了他的魅力,或者美貌,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屈服于难以忍受的折磨。他拒绝服从她的欲望,于是,悲伤的萨福写出哀悼的诗篇……我们是不是应该责备缪斯女神呢当安菲翁弹唱诗歌的时候,她们肯为他移动奥吉及亚的石头,却不肯为萨福移动那位年轻男子的心。」> 古罗马作家奥维德为萨福代拟了一封致法翁的二百二十多行的诗体哀歌长信,通过萨福之口,倾述了她内心的深情:「我爱过上百个人——作孽的爱——可是现在,/你这冤家,以前为众人所有的,现在属了你一人。/你就是美,你的年龄最适合风流享乐,/你的魅力是袭击我的伏兵。」>
1、古希腊: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也是古希腊雕塑的题材,是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因此,古希腊雕塑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重要阶段,是继古希腊艺术之后,西方美术的又一次辉煌,又一个高峰。恩格斯曾经热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伴随着人类的思想解放,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显示了旺盛的个性自由和世俗精神。特别是雕塑饱满地赞颂了人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表现了巨大的信心与宏伟的气魄相对于落后而愚昧的封建中世纪,呈现出另人振奋的时代风貌与艺术品质。
3、19世纪:受罗马的影响产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单件作品或单独存在,它的设计以四周的建筑为背景,创造出光影、空气、环境等与雕塑紧密相连的氛围。才华横溢的吉安·洛仑索·贝尔尼尼是雕塑家、建筑师、画家、舞台设计师和作家。这位天才是巴洛克的杰出代表,他把高超的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选题方向,还是在制作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和精湛的技巧。18世纪一些英法雕塑家以一种忠于客观对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这种风格被称为洛可可。如让·安托万·乌东的《伏尔泰》。19世纪的雕塑艺术 19世纪,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显示出卓越技艺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巴普希斯特·卡尔普以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创作了《舞蹈》。整个作品充满了生气,节奏流畅优美。弗朗索瓦·吕德的《凯旋门》浮雕充满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达尔村·罗索把印象派绘画理论用于雕塑,从而把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表现了在色光的照耀下雕塑最闪动最精彩的部分,而让其它部分减弱,表现了丰富的光影和人物性格变化 谈到19世纪的雕塑,不能不提到罗丹。罗丹的艺术天才和独特个性,使他的作品从墨守成规中走了出来。作为一位天才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古希腊通常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不同时期的雕塑有不同的特点。总起来说希腊艺术是强调理想主义的,雕塑也一样,希腊人创造了古代最伟大的雕塑艺术。
荷马时期为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萌芽时期,为以后时期的艺术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古风时期开始出现大型圆雕和建筑装饰雕塑,但是雕像多处于正面的呆板、僵硬阶段,受埃及的程式化影响,但又不急埃及雕塑成熟,为追求人物生动,人物面部都带有微笑,这种千篇一律的微笑被称为“古风的微笑”,人物通常着色,衣纹头发具有装饰性的特点;古风后期艺术家竭力摆脱程式化,使人体比例匀称,肌肉表现很结实,许多细部运用熟练的圆雕手法,有强烈的立体感,但人物仍然是正面直立,面带古风微笑,同时古风时期的浮雕也很发达;
古典时期的雕塑已经完全拜托了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产生了写实而有理想的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人物表情宁静而又肃穆,对人体骨骼和肌肉有了较深的理解和传达,富有节奏和韵律,也打破了直立的程式。古典晚期,艺术风格个性化多样化,雕塑技术进一步成熟,艺术家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的线条变化,表现柔和的皮肤,强调的不是肌肉的力量,并且复杂的情感得以表现。
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希腊文化想东方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交融,也称作“泛希腊时期”,雕塑在技巧上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开拓,具有很强的动感和生命力。另外对比也比较强烈,肖像艺术中出现了英雄化和个性化倾向。
厄庇墨透斯。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傻傻的娶了潘多拉的那个。。。。
他在记录中就潘多拉一个老婆,绝对够专一。
还有一个乌拉若斯,盖亚的老公。。。盖亚太强气了,他也没别的老婆,喜欢别的女的。。
不过可能你很难用到你的题材上,我再帮你找找吧。。找到了贴。。给不给分自己看有没帮上忙吧。。。
一、共同点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艺术,都是最接近人的艺术。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植根于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没有丝毫扭曲、掩饰、夸张和造作而是真实。
如多立克柱式就是男性的阳刚之感,而爱奥尼柱式则具有女性的柔美之感 。甚至连同神话也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为神所制造的雕像其实也是为他们理想化了的人造像,如爱神维纳斯的雕像是一个曲线玲珑的女性;
即使是带着翅膀的胜利女神,也是以女性为基础创造的。
作为古希腊艺术的继承者,古罗马艺术也带有相同的人本气息。如它的雕刻,就是表现人的特点。
二、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的区别:
1 罗马艺术没有希腊艺术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幻想成分,而是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
2 罗马艺术不象希腊艺术那样单纯。受伊特鲁里亚、希腊、埃及、两河影响;除帝国正统艺术外,还存在地方风格;
3 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带有理性化的色彩;罗马艺术大多数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
4 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罗马人在肖像雕刻方面有独特成就。希腊雕刻强调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罗马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的肖像,不仅满足于外形的逼真,而且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5 罗马人在建筑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技术上首先开始运用三合土,结构上广泛采用拱券,类型上更丰富:希腊主要是神庙和剧院建筑,罗马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实用性和纪念性建筑。
古罗马艺术是指从公元前2世纪后期到公元4世纪末古罗马及其殖民地的艺术。与整个古罗马文明一样,其艺术来源于异族,大部分应归功于希腊人、埃特鲁斯坎人(the Etruscans)和埃及人。
在早期爱琴文明结束后的荷马时代,古希腊的陶器上经常用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进行装饰,因此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
参考资料-古罗马艺术
参考资料-古希腊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