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下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本文介绍了什么,体现了我们的什么思想感情,以及探

春风吹下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本文介绍了什么,体现了我们的什么思想感情,以及探,第1张

描写了风,雨,霜,雪的景象;体现了思别离之恨的情感

春日的风、夏日的雨、秋日的霜、冬日的雪。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夏雨,不带一丝怜悯就落在了开满鲜花的五月。一面随风恣肆着,一面又把冬天的雪夹带着,透着骨的冷在说变就变的风里雨里,侵肤入肌,直打哆嗦。

雁门太守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宋代·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豪放 , 爱国壮志 注释 赏析

上片,首四句写与客习射西园的时间,深秋霜降,望天清澄,西风暂起,寒意阵阵,夜半时分,直入梧桐。西风凄紧,冬之将至,词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方将士,该是为他们准备过冬的粮饷,赶制棉衣御寒的时候了。他曾兼总四路漕计补给馈响,军用不乏,全力支持抗战,冬季来临,自然使他因关切前方而心绪不宁。“起瞰高城”三句,心事重重的词人起身离座,登上城楼,向中原望去,却见千里关河、寂寥冷落,他虽致力于抗战,无奈宋廷坚持苟和,抗金事业沉寂无著。面对冷落的关河,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之悲涌上心头,沉痛难耐,只能借酒浇愁,故曰与客同醉。在宴饮之后,天之将晓,军中鼓声响起,习武场上,武士们手持雕弓,走马飞驰,好一派习武驰射的豪壮场面,令人振奋不已。

下片写西园习射。面对众人驰驱习射,六十开外的词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当年的豪气现在已经消失,哪能像虎士岳德那样,挥手弦响,双箭落地。这里有对虎士的赞许,更有对自己衰老的感叹。敌虏未灭而己身已老,不能驰骋疆场,使他深感遗憾,最后以“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作结,直抒胸臆。词人虽因无力报国而惭愧,但他身老志不衰,心系“云中”,情结边防,在垂暮之年,还以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为己任,表现了一个老年抗金志士的壮伟胸怀。

本篇笔力雄杰,沉郁苍健,具有豪放风格。

《乐府雅词》此首题作:“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客较胜相先。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因作此词示坐客。前一夕大风,是日始寒。”这里转录《全宋词》,以便鉴赏本篇时作参考。

吟读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不,他还要“与客习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词作者曾为抗击金兵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以振当年雄风,却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报效祖国于疆场,只好回首长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广奋勇抗击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叹病老,而是热切地关注著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因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而抱愧和感喟。虽有力不从心的悲慨,却仍然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著作者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作者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作者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作者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叶梦得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初九为什么被称为重阳节呢?原来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在《易经》的爻辞中,以阳爻为九,也就是说,九这个数字代表阳数。古人认为九月初九这一天,日期与月份的数字正好都是九,是两个阳数重合,所以也叫“重阳”,这一天也就被称为重阳节了

从时间节气上来说,九月初九是深秋时节,此时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秋意浓浓,极具浪漫的气氛。在多姿多彩的时节迎来重阳佳节,人们有理由让节日充满仪式感。

登高望远、遥寄相思、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等一系列适合在这个时节里开展的活动由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江南北的人们接受,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寓意美好,所以在古人眼中重阳节是吉祥的日子,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植入到了传统节日中,两者相得益彰,也让节日多了一份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蕴。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女词人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一首首蜚声诗坛传诵千年的重阳节名篇佳句,让这一传统节日的美好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心中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写在重阳节的、抑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北宋词人晏几道在重阳节的宴席也曾写下过一首《阮郎归》的词,不仅写出了一些流行于北宋时期的重阳节习俗,也写出了晏几道深沉的情思,是一首寄深情于重阳节的名篇佳作,原词如下: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开篇两句写“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词人从重阳节里的景物开始写起,渲染重阳时节的景象,并透露出词人的立足点。这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创写,可谓开门见山,一笔点明主题。

礼记·月令》中写着:“季秋之月,霜始降,鸿雁来宾。”这一描述与重阳节的时序节令是很吻合的。重阳节虽然不是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但重阳节与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霜降”在时间上,也就相差前后两三天。

词人以舒缓、平淡的笔调,从气象和物候两个方面出发,写出了重阳节的特征:重阳时节,白露为霜,天上的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似乎也随之在天空中拉出了长长的云翼。

词中的“天边金掌”是晏几道引用的一个典故,相传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修建了一个高二十丈的铜柱,铜柱上面铸造着铜人,铜人的手掌托着一个盘子,用来承接露水。

这样的一个极具想象力与迷信色彩的建筑物代表了汉武帝想饮“玉露”以求长生的愿望,承露金掌这一建筑物也代表着它是皇宫所属。

晏几道词中用到“天边金掌”,指的不是汉代的建章宫,而是北宋的都城汴梁。词人只用这两句,就将重阳节前后汴梁的气象和物候特色勾勒了出来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前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紧密而自然。既点出开篇两句描写的是重阳节里的景物,也引出“人情”二字。

原来晏几道是晏殊幼子,晏殊地位尊荣,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晏几道,身上既有赋性的天真,又有横溢的才华。

良辰佳节,酒筵歌席,是晏几道青年时的生活常态。晏殊死后,家道衰落,晏几道的生活陷于贫困,对于人情世故、悲欢离合,他有更多的经历和体验。

宋哲宗元祐初,晏几道词名盛传于京师,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但他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从晏几道的语气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他早年家境优渥,二十他对自己的才气是很自信的。虽然经历了家道中落,也经历了门庭冷落,但他身上的那种贵族气质依旧未减。

世事的变化以及人情的冷暖,不免让经历过这一切的晏几道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天真时时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波折,忧伤与悲凉也伴随着他飘零的后半生,因此他的词作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很深沉的。

在异地他乡,在重阳佳节来临之日里,还有朋友邀请晏几道参加宴会,这让饱受世事沧桑、人生冷暖的词人开心不已,心头也温暖了不少。

美酒佳肴,歌舞宴乐,而且当日所饮之酒的味道正是词人熟悉的“绿杯”,宴会上歌女表演的舞蹈正是自己当年看了一遍又一遍,听到的歌声正是自己听过很多遍的熟悉的旋律。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情景,怎能不勾起词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呢?

宴会上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犹如自己青春年少之时家乡的,这一刻让词人真正体会到了人情温暖如故乡的况味。

经过不少辛酸之后,还能得到这种温暖,不言珍重而又寄寓着很多珍重之意。“人情似故乡”虽然都在极力地渲染宴会给他带来的欢愉,但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将此刻的宴会情景与晏几道的身世联系起来的话,就会明白这是充满辛酸的欢愉。

下片开头三句“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是对上片第三句的补充,再一次叙述了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宴会场面的盛大与隆重,以及参与宴会的人们身着精美的服饰,进一步渲染了宴饮的盛况。

词人为何在下片要再一次描写宴会的规模呢?是词人情感的再一次共鸣。他在宴会上回味着人情的温暖,回忆着佩兰簪菊、酒宴歌舞的昔日重阳节盛景,感受着今日隆重而热烈的重阳节氛围。

所以下片中对重阳节场景的再次描写,于情于理都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不仅没有让词作显得拖沓冗长,反而让词作迸发出强烈而又真挚的情感来。

这三句是整个过节活动的一个归结点,包含多重的层次:宴会给词人带来了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欢愉,词作本可以随着宴会的高潮而收尾,可是这样不同寻常的一次宴会,这样一次给词人带来“人情如故乡”的宴会,必然要有一个升华和冷却的心理过程。

所以词人需要再去调理它,他不堪回首的繁华岁月、不堪回首的昔年岁月,不堪回首的年少往事,在今日的重阳宴会中,在此情此景中被重新唤起。

词人经历过的层层挫折,内心面对的重重矛盾,感情上遇到过的种种曲折在此刻交织在一起,自然就把意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

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有人情的温暖,有过节的兴致,隐藏在词人内心深处悲凉还是无法排遣,所以他只能希望在醉酒的状态下,将内心所有的郁结和烦恼统统忘掉。

写到此处,词义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本来重阳节的气氛是欢愉的,但词人的内心却是愈加伤感,词人的伤感掩盖了节日的欢愉。由此可知这么多年来潜藏在晏几道内心的、不为外人所道的悲伤是有多深。

但词人内心是完全没有自信的。正因为没有自信,所以此刻词人感觉到自己恐怕连大醉一下也难以做到,所以只好用吩咐的口气,盼望为宴席助兴的歌女,不要唱出令人肝肠寸断的歌声。否则,不但内心的悲凉忘却不了,而且怕连“沉醉”也做不到了。

从晏几道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尽管他真挚的情感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感知了许多人情冷暖之后,他内心的悲凉挥之不去,已成为词人常态化的情感。尽管那些曾经令他刻骨铭心的人或事,在此时此刻,他已经不愿去主动回忆这一切了。

繁华已然落尽,往事已然尘封,过去了就过去了,再去回忆还有什么好的呢?只会让自己更难受。

晏几道这首重阳节写下的词,词人呈现出了凝练而高远的景色,情感的描写波澜不惊,词意却跌宕起伏,词作从舒缓渐进到悠扬旋律,与词人情感的变化高度契合。

正因为词作的意境与旋律配合得如此有韵味,如此有感染力,读来让人真正体会到伤感的文字在文学作品中也是极具魅力的,伤感是人之常情,是深沉的,是唯美的,也是最美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2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