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毕业季的时候,送给朋友下列哪一联诗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深厚?

看毕业季的时候,送给朋友下列哪一联诗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深厚?,第1张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开播了,又撩拨起无数中国人那一颗颗火热的“诗心”。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凝练。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打好这一文化“底色”,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是今天的教师肩负的文化使命。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特别邀请《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开设“诗意中国”栏目,带大家共同领略中国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这颗“诗心”,终将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幼苗良种,芬芳我们的一生。

毕业季,在最著名的离别诗中

品味真挚友情

文 | 李定广

著名文史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三季学术总负责人。

离别诗词是古诗词中最大的门类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大多写得十分感人。中国人本来就特别看重亲情和友情,加上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分别之后,再见无期,所以在离别时人们特别不舍和珍惜,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见,在严羽眼中,离别诗是唐代诗人写得最好的四大类别之一。

“离别诗”,也可称“送别诗”,唐以后名篇特别多,如果从内容上区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送”友人,一类是“别”友人。如果从表达情感上区分,大致也可分两类:一类是“惜别”,一类是“壮别”。毕业季到了,在这里我们按照内容类别来“打捞”和品味若干首最经典的离别诗名篇。

第一类是“送”友人

题目通常为“送某某人”或“送某某人去某某地”或“送别某某人”。送友人,一般是友人走,自己不走,在城郊为友人送行,若设酒送行,又叫饯行。

第一首选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代大多数送别诗(包括王勃的许多首)都写得比较感伤。这首诗别开生面,友情深重而又开朗旷达,很受人们喜爱,成为千古名篇。第一联没有直接点明离别,而是描绘送别地点“长安”以及杜少府上任地点“蜀州”的地势风貌,为“壮别”奠定了基调。

杜少府是谁?作者与他有何关系?为什么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在第二联中作者给出了答案:“同是宦游人”。因“宦游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深化了二人之间的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尤其写出了大丈夫的洒落胸怀,有别于传统送别的消极感伤,境界宏大,情调豪迈,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第二首选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送别诗的名篇,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因为受人诬陷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托他给洛阳的亲友带个话,说自己的品德依然冰清玉洁,没有受到世情的玷污,更不会因为官场黑暗而自暴自弃。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比喻很妙,早在南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现代作家冰心的名字就来自这句诗。成语“一片冰心”常用来比喻人冰清玉洁、恬静淡泊的性情。

第三首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送别诗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被谱曲后,成为传唱的名曲,曲谱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们还能听到“阳关三叠”的悠悠琴音。这首诗是王维在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送别友人元二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县),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清晨雨过后,路正好走,旅馆前的杨柳依依留人,“柳”谐音“留”,正好折柳送别。已经喝了很多酒了,一杯又一杯,真的不想你走啊!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再干这一杯,因为出了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就让这杯酒载着我的友情伴你长行,让你不感到寂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情深长,情意绵绵。

第四首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很尊敬这位前辈。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在今武汉市送)友人孟浩然去广陵(今扬州市)而作。友人乘的船都已经消失在江面上了,诗人还久久不愿离开,一直望着江面,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挚的友情。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四大都市之一,何况在这阳春三月,李白很是羡慕。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暮春的扬州是天下之美,李白给扬州作了千古最大的广告,后人都因这句诗而非常憧憬这个繁华美丽的都市。

第五首选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构思巧妙,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匠心独运,前人惯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女子貌美,词人反用其意,以眉眼盈盈之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以人喻山水,仿佛山水皆有情一般。

词的下片写离情别绪和对友人的祝福,祝福友人此去江南,春光灿烂,生活幸福。这首词情意绵绵又富有灵性,比喻巧妙,新鲜不俗,自然真切,是送别词中的佳篇。

第二类是“别”友人

题目通常为“别某某人”或“留别某某人”或“赠别某某人”或“赠某某人”。别友人,是自己走,友人可走可不走,若友人也走(通常是两人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各自上路),两个都离开,叫互别。

第一首选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高适与董大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属于互别。此诗有别于传统送别诗的萧瑟悲愁,全诗境界阔大,语调豪迈,充满盛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朗的胸襟。上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惨景象: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蔽了天日,云似乎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阳光也昏暗失色。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向南飞去。

在这样寒冷凄惨的天气里送别郁郁不得志的友人,诗人并没有消沉颓唐,而是以振奋人心的口吻劝勉朋友:此去你不用担心遇不到像我这样的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慷慨激昂的语言给予友人信心和力量,是此时最好的临别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信心和称赞。

第二首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别诗千古传诵,名气很大,也因此让大家记住了汪伦这个人。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即将乘舟离开,友人为了欢送他,用了踏歌欢送的民俗仪式,非常隆重。于是李白就以这首诗留别汪伦。“踏歌”是汉族传统歌舞,历代有所变化,唐代的踏歌是一群人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边歌边舞。

最后两句是表达友情之深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以水比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友情之深,桃花潭水有千尺深自然是夸张,诗人对汪伦的情意却十分真挚。全诗虽用了两个真人姓名,但自然天成,情深味长。

第三首选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李白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当时李白离开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些朋友来相送,李白就作这首诗送给朋友们。诗歌清丽流畅,洒脱飘逸,描写了人们欢送李白的场景,金陵酒肆中吴姬的热情和金陵子弟的好客,如在眼前。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信手拈来,已成千古名句,把难以表述的情感用源远流长的江水表达出来,使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留恋。此诗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颇有趣味,这里留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是“满店香”是柳花香还是酒香?二是“柳花”是不是柳絮,到底香不香?

第四首仍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留别诗,题目应读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某某吟”是歌行体裁的一种,“留别”是本诗的副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虽是留别诗,但只有结尾处“别君去兮何时还”提到留别的意思,全诗没有专门写留别之情,而是写梦中游仙的自由快乐,是一首记梦诗,又是一首游仙诗,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展示志同道合的友情。

全诗意境雄浑,变化多端,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做梦前,梦境的描写和梦醒后。前八句写做梦前天姥山的峥嵘崔嵬。“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李白梦境中梦游所见。结尾写李白梦醒时的感受。李白的想象力和夸张在诗中梦游天姥部分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仙境的描写宏伟壮阔,栩栩如生。梦醒后,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李白感慨人生的失意。

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千古文人的骨气,体现了李白高尚的人格魅力。“摧眉折腰”已为成语。

以上挑选的是离别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知道了离别诗中“送别”与“留别”的不同类型,“惜别”与“壮别”的不同情怀。更重要的,是通过离别诗的诵读,去品味和继承中国特色的真挚友情。

一、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七、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见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八、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九、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十、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白居易 评论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许浑 评论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温庭筠 评论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李冶 评论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戎昱 评论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刘长卿 评论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王之涣 评论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郑谷 评论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王昌龄 评论

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祖咏 评论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王维 评论

齐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赵仙舟,又作淇上别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李白 评论

杂曲歌辞·久别离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揽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胡为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孟浩然 评论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高适 评论

别董大二首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白居易 评论

杂曲歌辞·离别难

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车回一望尘。

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

王勃 评论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陈子昂 评论

春夜别友人二首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李商隐 评论

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韦庄 评论

江上别李秀才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韩琮 评论

暮春浐水送别(一作暮春送客)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3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5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7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8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9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1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 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

杜甫的《新婚别》

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

孟郊的《古怨别》

杜牧的《赠别》

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梓州李使君》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

王勃的《别薛华》

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

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

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如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

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

王维的《送别》

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

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二、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又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再如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是与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唐代的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日美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废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都督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点燃了护国战争的烈火。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同志,闻讯深受鼓舞,放弃学业考试,立即回国,准备参加讨袁护国运动。但他回到上海不久,袁世凯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于是李大钊又返回日本。当他到了日本江户时,恰逢他的挚友幼衡准备回国。大钊同志在为幼衡送行时,口占这首绝句,抒发了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愤激不满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了他为重建神州而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

李大钊同志的这首诗,立意深邃,感情激越,气势雄浑。头两句写离情,“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大钊同志送挚友幼衡回国,天涯作别,各自一方,离愁别恨,难免发生。然而为了实现救国大计,创建“理想之中华”,则又觉得不应有任何的忧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何当痛饮黄龙府”,是借用了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的典故,“黄龙府”是金国的京城,岳飞为抗击金兵对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是用来喻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这首忧时伤民的诗章表现了大钊同志的革命壮志豪情,并以此相互勉励,以增强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坚定对革命前途的胜利信心。

《口占一绝》,是通过李大钊东渡日本和国人互相酬答这一活动来表现诗人渴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何当痛饮黄龙府”诗人热切希望摧毁旧制度,举杯畅饮祝胜利,筑高楼为“神州风雨楼”,以资纪念,这是隐比胜利在握。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作品原文于易水⑴送人此地⑵别燕丹⑶,壮士⑷发冲冠⑸。昔时⑹人⑺已没⑻,今日水⑼犹⑽寒[1] 。2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⑻没:死,即“殁”字。⑼水:指易水之水。⑽犹:仍然。[2] 作品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3创作背景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3] 4作品鉴赏编辑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3] 5作者简介编辑骆宾王(约626 - 684后),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