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所说的思想感情是意境吗?

诗歌鉴赏所说的思想感情是意境吗?,第1张

不是。思想感情:思乡、送别、怀人

意境:雄浑壮丽、沉郁孤愁、开阔明净等

我认为思想感情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他内心的一种感情,意境则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所写的生活图景结合形成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我们读了诗词后的感觉···

这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原诗如下: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扩展资料:

文苏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暮色苍茫,边塞红色的城墙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深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岸的原野与天际的稀星互成动势,原野因星垂而寥阔,稀星因野阔而低垂「星垂」,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涌」,月随波涌,目随浪走,大江奔流这两句大笔勾勒,造出一种雄浑浩阔,但又寂寞空旷的意境,真有「涵盖干坤」(宗白华语)的大气象如此宏阔奇丽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意有何关系呢其实,这儿运用了以壮景乐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笔法灿烂的星空、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江流,反衬出诗人的渺小和悲苦,甚至还有几分苍凉和恐惧因此,杜甫这两句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也有写长江的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停舟细视不同,李白是飞舟瞥视,因此,才有一种自由奔放,神彩飞扬之感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这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仿佛感恩的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辛弃疾菩萨蛮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下面为有关《菩萨蛮》的古诗

《菩萨蛮》

唐李白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

《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一词可谓是温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了,词中细致的刻画了一个贵族女子晨起时的仪容情态,而其内心的空虚苦闷自在言外,这首词写得婉艳精工,宛如一幅动态的仕女图,这正代表了温庭筠词的风格特点。

意境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yì jìng。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扩展资料: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1、在意象上

豪放派倾向于大的是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高山深树等。而婉约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或珠或玉,小桥小溪等。

2、在意境上

分别更明显。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

3、在选材上

豪放派一般是抒发分人人生志趣,感古怀今,山水景物等,婉约派则爱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

4、情感上

豪放派也就自然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

扩展资料

1、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2、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

-婉约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1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