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3.形态、特征。
4.总-分-总
5.看云可以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习题精选
阅读分析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天气、气候等自然物对人类的“恶作剧”甚至“报复”面前,抱怨或依赖都不管用,唯有怀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才能趋利避害
前不久发布的《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平均霾日数较常年偏多27天,比2012年偏多18天。数据说明,我们遭遇的霾多起来了。
专家解释,降雨、降雪本来能清除和冲刷大气中的雾和霾,可近50年来全国降水日数减少了10%;大风有利于驱散雾、霾,可近50年来全国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静风、微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可全国静风、微风日数出现显著增加趋势。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几天无风或只有微风,就会起霾。把直观感受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霾多确实与天气、气候有关。
有人据此质疑,既然霾多与天气、气候有关,我们有什么必要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大力气削减过剩产能、压缩煤炭消费、控制汽车总量?
这是一种误读。霾多与天气有关,但是不能赖天气。霾多的主要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过多,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再说了,降雨、降雪少了,静风微风多了,老天爷变得脾气有点怪,还不是人类瞎折腾闹的?去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可能性达到95%以上。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太多,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
霾多不能赖天气,减霾也不能只靠天气。雨雪、大风可以消霾,无奈下不下雨雪,刮不刮风,人说了不算;人工增雨雪,不是想增就能增,需具备一定条件。治霾,天帮忙可遇而不可求,关键得靠人努力。
说到底,天气、气候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充其量只是霾的“帮凶”。“主凶”则是我们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搞得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治霾,首先要抓“主凶”,即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当务之急是压钢、减煤、治企、控车、降尘,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帮凶”当然也该抓。抓的目的是让老天爷脾气好起来,尽量做到风调雨顺。实现这一目的,同样需要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除了少排放污染物,还要慎砍树,多种树,不填湖,少筑坝,保护江河湖海和森林、湿地、草原,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
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世界各国都得行动起来,履行自身减排责任。历史上欠下一大笔排放老账的发达国家,自己不主动减排,却抱怨发展中国家不积极减排,这种态度极端自私,令人反感。如果全球减排总是“腰来腿不来”,到头来气候变化危害显现,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气候的自然变化本来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人类的影响使其更加变幻多端,带来自然灾害,加重环境污染。在天气、气候等自然物对人类的“恶作剧”甚至“报复”面前,抱怨或依赖都不管用,唯有怀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行为,善待自然,才能趋利避害。
11月28日,在经过近30小时的飞行后,本报记者搭乘挪威海达路德公司的前进号邮轮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对南极半岛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地探访。记者发现,人类脚印踏上南极虽已近200年,但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本身并未对南极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南极冰原却正在遭受着千里之外的工业社会的“折磨”,全球变暖已经成为悬在南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南极半岛变暖速度是全球均值5倍
南纬63度以北未见浮冰
冰海雪原,这是南极给世人的普遍印象。
而南极无冰,却是记者初入南极的第一观感。
11月30日,记者乘坐的前进号邮轮越过南纬60度,正式进入南极区域,而一直到下午4时登陆南纬62度59分的迪塞普申岛,记者都没在海面上见到一块浮冰。
12月1日凌晨4时左右,记者到甲板上转了一圈,但依旧没看到任何浮冰。凌晨4时36分,记者终于看到本次南极行的第一块浮冰,但其露在水面的冰体面积很小,在水中上下起伏着,差点被记者误认为是海浪。至凌晨5时多,水面的浮冰逐渐增多,但据记者目测,水面冰体直径超过5米以上的冰块不超过总量的10%,绝大多数都是小冰块。
7时50分左右,邮轮驶进安德沃德湾。这时海面上的浮冰陡然增多,并且不时可以看到一两座水面冰体直径超过一两百米的大型冰山。
由于天气情况较好,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两岸都是覆盖着巨大冰盖的巍峨雪山,在雪山靠近海面的地方,由于大量冰块脱落,已裸露出大面积的褐色山体,使得冰盖成巨齿状不规则地笼罩在山岩上。据邮轮上的地质学家斯蒂芬介绍,几年前,这些冰盖都还能顺着山体一直延伸入海。
安德沃德湾深处、南纬64度50分的纳克港,是本次记者南极行中唯一有可能登上南极大陆的地点。但当日由于风速过大,邮轮被迫从纳克港撤出。
12月2日,我们的邮轮临时联系上附近一个小岛上的乌克兰维尔拉茨斯基院士考察站,并获允许上岛参观。该考察站位于南纬65度15分,也是记者本次南极行抵达的最南端。
这个考察站保存有南极半岛西海岸从1945年到2004年的详细气温变化表。从图表上看,南极半岛西海岸的地表温度呈波浪形变化,但总体趋势是暖化:在60年的时间里,该区域温度升高了25度。其中,1963~1975年气温上升最为明显,1984年至2004年则出现了几个明显的高温期。而记者查找资料获悉,在整个20世纪,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也仅仅上升了大约06度。如果按照同一时间区比较的话,则南极半岛西海岸的暖化程度是全球均值的5倍以上。
3日,当邮轮重返安德沃德湾试图再次登陆纳克港时,同一片海域已发生了令记者瞠目结舌的变化。凌晨5时30分,记者上到七层甲板,当时水面雾气很大,能见度并不高,但仅在视线所及范围内,记者已看到七八座水面直径长达200米以上的浮冰,海面上更是白茫茫一片,布满细小的冰块碎片。如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根本不敢相信,不到两天的时间,竟会有那么多的冰块脱落。
气候变暖
冻雨频频小小企鹅受害最深
南极变暖导致的冰雪大面积融化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企鹅流离失所。
12月2日,记者登陆南纬65度10分的彼得曼岛。在登陆前,船上的加拿大鸟类学家安迪告诉我们,这可能是在本次南极行中,唯一有机会看到阿德利企鹅的登陆点。可在小岛上,记者看到的却更多是眼部有一撮白色绒毛的巴布亚企鹅。
对此,安迪对记者解释说,根据记录,在1903年~1904年间,彼得曼岛上是没有巴布亚企鹅的,即便在1993年他第一次踏足彼得曼岛时,岛上企鹅也以阿德利企鹅为主。但这两年来,或许是出于气候暖化的影响,在原有栖息地冰层融化后,相对更能适应较暖和天气的巴布亚企鹅逐渐“入侵”阿德利企鹅的领地,并占领了岛上大部分领土,使得彼得曼岛成为世界上最南端的巴布亚企鹅积聚地。
然而就在彼得曼岛上,记者发现,其雪山与冰层也呈现缩减趋势,近海的陆地上,冰层已明显消融并露出其下褐色的地基,在一群企鹅聚集地附近,冰面已出现大面积裂缝,随时可能崩塌。很难想象,如果南极半岛气温持续暖化,彼得曼岛上冰层融化一旦加剧,巴布亚企鹅是否将被迫继续南迁。
根据报道,即便在深入南极腹地的东部冰原,在《帝企鹅日记》的拍摄点,2006年12月,当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波尔斯曼来到这里时,也发现这片帝企鹅的“乐土”已经消失,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小的帝企鹅,冰山只剩下十来座。今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FF)发布的一项报告则称,如果世界温度上升两摄氏度,则半数以上的南极企鹅种群都将减少或者灭绝,其中便包括帝企鹅。因为冰层融化使它们失去了抚养幼仔的场所,并减少了它们的食物来源。
这些冰山是从南极洲分离出来的,许多科学家担心这一自然进程因人类活动(比如人为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加快速度。南极洲是美国本土面积的15倍,冰层厚度平均为24公里。另外,南极洲还蕴藏着地球70%的淡水储备。
气候变暖带给企鹅的,不仅仅是流离失所,还有死亡。
据悉,南极极度的高寒使得雨水在降落至地面之前便多数凝结成了雪花,因此南极地区很少下雨,南极也因此被称为“白色沙漠”。但近年来,由于气温升高,南极地区连续爆发反常暴风雨,而这种暴风雨较暴风雪更为冰冷刺骨,因此常被称为“南极冻雨”。
11月30日下午4时,记者首次登陆南极半岛便领教到了南极冻雨。
30日记者登陆的迪塞普申岛是一个火山岛,地面气温高达4摄氏度,是记者在南极期间遇到的最高温,然而由于下着雨,这一天反而是记者南极行感觉最冷的一天。刺骨的冻雨直往身体里钻,整个人在冻雨里直打哆嗦。
而对南极小企鹅而言,南极冻雨更是意味着死亡。尤其是初生的阿德利企鹅,其身上只有一层薄薄的绒毛,直至40天大时,才能长出有防水功能的羽毛。在连续多日的暴风雨期间,一旦父母外出觅食,小企鹅就会被淋至全身湿透,最后可能被活活冻死。今年年初,南极冻雨已冻死了成千上万只新生小企鹅,科学家认为,若暴雨气候持续,阿德利企鹅数目可能大减八成,甚至在10年内绝种。
对此,纽约探险家乔·鲍尔马斯特说,“每个人都说南极冰川正融化,但日复一日的大雨才是这里的全新现象。企鹅们脚下都是下一代的尸骸,这是我所见过气候变化最令人震撼以及最直接的证据。”
看着在风雨中蜷缩着的企鹅,记者突然想起《帝企鹅日记》宣传口号里的一句话“在最艰苦的地方,爱也能找到一条出路”。不知在南极冰冷刺骨的冻雨中,企鹅是否依旧能为自己、为爱找到一条出路。
记者手记
乌兹怀亚:离海500米远却没活海鲜吃
11月28日,我们抵达地球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的乌兹怀亚,并将从此登船前往南极。
由于离登陆时间尚早,我们兴致勃勃地跑到小城里唯一一家中餐厅——彩虹餐厅里,打算点一只当地著名的蜘蛛蟹。不料却被告知,这里所有的海产品全是冰鲜。看看窗外,沿街而下不到500米就是大海,守在海边为何却吃不到活海鲜?与餐厅老板徐斌的话题由此打开。
徐斌告诉记者,每年11月到来年2月中旬驶向南极的船只中,有75%都是从乌兹怀亚离港的。据他所知,去南极的邮轮一般一个旅游季节要跑10趟左右,从南极返港后,基本都要在乌兹怀亚装载、补充食物,为下一趟航行做准备。为了防止非南极本土的物种、病菌等随着邮轮被带入南极,乌兹怀亚出售的所有生鲜食物都要进行高温或低温灭菌、灭活处理。因此不仅海产品全是冰鲜,就连萝卜、土豆等都要清洗后用袋封装好才能上市出售。
徐斌还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与南极只有一海之隔的原因,为了制止污水流入大海,当地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排污标准,并且有专车随时在市区巡逻检查。有一次,店里新去的员工为了图方便,直接在店门口用火碱清洗用于烧烤羊肉的烟囱,污水没有排入专用排污通道,结果被巡逻车抓个正着,并被罚款。
9天后,记者从南极返回乌兹怀亚。在乌兹怀亚机场,阳光下,一些工人正在翻修候机大厅,将其人字形的斜坡屋顶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片。记得才到乌兹怀亚时,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小城一年有两百多天都是阴雨天,但即便如此,当地人也不愿放弃利用太阳能来减少能源污染的机会。或许,对于世界上最靠近南极的乌兹怀亚人来说,他们比我们更清楚环保意味着什么。
记者手记
乌兹怀亚:离海500米远却没活海鲜吃
11月28日,我们抵达地球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的乌兹怀亚,并将从此登船前往南极。
由于离登陆时间尚早,我们兴致勃勃地跑到小城里唯一一家中餐厅——彩虹餐厅里,打算点一只当地著名的蜘蛛蟹。不料却被告知,这里所有的海产品全是冰鲜。看看窗外,沿街而下不到500米就是大海,守在海边为何却吃不到活海鲜?与餐厅老板徐斌的话题由此打开。
徐斌告诉记者,每年11月到来年2月中旬驶向南极的船只中,有75%都是从乌兹怀亚离港的。据他所知,去南极的邮轮一般一个旅游季节要跑10趟左右,从南极返港后,基本都要在乌兹怀亚装载、补充食物,为下一趟航行做准备。为了防止非南极本土的物种、病菌等随着邮轮被带入南极,乌兹怀亚出售的所有生鲜食物都要进行高温或低温灭菌、灭活处理。因此不仅海产品全是冰鲜,就连萝卜、土豆等都要清洗后用袋封装好才能上市出售。
徐斌还告诉记者,可能是因为与南极只有一海之隔的原因,为了制止污水流入大海,当地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排污标准,并且有专车随时在市区巡逻检查。有一次,店里新去的员工为了图方便,直接在店门口用火碱清洗用于烧烤羊肉的烟囱,污水没有排入专用排污通道,结果被巡逻车抓个正着,并被罚款。
9天后,记者从南极返回乌兹怀亚。在乌兹怀亚机场,阳光下,一些工人正在翻修候机大厅,将其人字形的斜坡屋顶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片。记得才到乌兹怀亚时,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这个小城一年有两百多天都是阴雨天,但即便如此,当地人也不愿放弃利用太阳能来减少能源污染的机会。或许,对于世界上最靠近南极的乌兹怀亚人来说,他们比我们更清楚环保意味着什么。百度地图
气侯的威力
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矣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还并不真正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对于正常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是令人谈虎色变。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② 经过大量研究后,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主要有三个关键性困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二是从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大陆的存在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③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测结果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向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5度,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一种灭顶之灾。
④ 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再加上南极高原的空气稀薄而千燥,灰尘极少,所以被冰层反射回来的能量很难被空气所吸收。因而白白地反射到太空中去,致使地球损失了相当一部分热能。南极冰盖覆盖了南大洋很大一部分面积,这茸生毡坐栏了大气沙变臼担哟垫交换,固而严重地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⑤ 更加重妻的是二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把上述的这种效应大大地放大了。我们知道,冰对来自于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16倍。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 ,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⑥ 还有,若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是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其热能主要来自被太阳光加热了的地球表面,特别是善于吸收热量的海洋表面,在这里,海水将大阳能吸收并贮存起来,为这个热动力机准备了取之不尽的燃料。 ,在地球的表层形成了两个互相影响的循环系统;这就是大气对流和海水的环流。一方面,赤道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从高空分流向地球的两极,在那里释放出所携带的热量而变冷变重,下降到地面以后又从两极吹回到赤道,形成了大气的全球性对流;另一方面,太阳将赤道附近的海水加热以后,从大洋表层流向两极,在那里冷却后,又从洋底流回赤道,组成了另外一种连续不断的热交换,形成了全球性的大洋循环系统。
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这台热动力机动转的过程中,南北两极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这是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南极不仅仅是南半球,而且也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C,这主要是由于南极高大的陆地冰盖造成的。而北极冰盖仅仅是一片平坦的海洋,所以其影响则要比南极小得多。例如;最新的观测结果证明,南极附近的深部海水往北一直穿过亦道,到达大西洋的北部,这对北半球的气候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第⑤、⑥第段划线处应填入的的词语分别是(D )
A.于是、那么.B反而、因此.C那么、反而.D因此、于是
2.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南极冰盖对来自太阳的能量是非常敏感的。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南极是气象学家们研究全球性气候的最理想的实验室。
B.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受南极大陆存在的控制。
C.南极冰盖季节性地强胀,会对地球的气候的变化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D.南极冰盖反射了太阳辐射到地面能麦的绝大部分,因而使地球损天了相主一部分热能。
4第二段划线句中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南极冰盖对太阳的能量敏感变化,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强烈变化。
⑵南彬冰而问存工与胀缩会改变地表对太阳辐射能重的友射效应。
(3) 南极冰盖使南极成为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南极冰盖对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影响巨大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 文化 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固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通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 对子 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静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提出气候正义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限制排放只是一个具体的方面,不能涵盖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的全部,故B项错。C项来源于原文第三段,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不仅指对后代负有义务,也指对我们自己负有义务,故c项错。D项既来源于原文第三段的一个细节,也是对全文的概括。原文说“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这表明已有的科学认识影响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而全文重点谈的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可见如何认识利益分配,也影响理解。故D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 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已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是对原文论证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分析。原文谈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而时间维度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述更加深入一些,故A项正确。B项是对原文的立论前提和指向性的分析。原文说“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谷里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可见立论前提是气候容量有限,社会正义是被指向的同题之一。故B项正确。C项是对原文论证立场的分析。原文确有大量篇幅在阐述代际公平问题,但也只是把它作为各类公平问题中的一类来讨论的,而且更加注重的是当下我们这一代的问题,并没有立足未来,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D项是对原文整个论证思路的分析。原文说非政府组织以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正义应运而生,这交代了背景,接下来从两个维度看,这是逐层分析,最后说“气候正义的内涵是……”,这便说明原文最终梳理出了气候正义的内涵。故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A项是根据原文立论的前提做出的推断。如果气候容量有限这一前提被替换为气候容量无限,那么,相应的伦理审视、气候正义的问题就缺乏前提,故A项正确。B项是根据原文“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做的推断。落实长期目标只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故B项错误,是本题答案。C项是根据原文多处细节做出的推断,如原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相应的公平问题才能实现,又特别强调代际公平方面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归结起来就是C项的表述,故C项正确。D项是根据原文论述的重心和视角做出的推断,带有对原文观点及其论证的评价性质。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值得并且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讨论。故D项正确。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 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答案解析官方版
★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
★ 选择的阅读题及答案
★ 人生考题的阅读题答案
★ 爱无隙阅读题答案
★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 做自己的预言家阅读题答案
★ 《播种希望的日子》阅读题答案
★ 生命之歌阅读题答案
★ 最是读书滋味长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4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