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闻道汉家天子使….蓬莱宫中日月长一段写出了杨贵妃怎样的心理活动

诗中闻道汉家天子使….蓬莱宫中日月长一段写出了杨贵妃怎样的心理活动,第1张

主要突出了他的耽乐误国和晚来对杨的苦苦相思;对杨贵妃,则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原文节选: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翻译:

使者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半梳着云髻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戴着花冠就出厅堂来了。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当年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以下内容为转载

柳梦璃

“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梦璃之诗,看似简单易懂,其实意蕴最为丰富。“谁言别后终无悔”,此句直抒胸臆,无所顾忌。虽说“诗”贵在含蓄,切莫把话说得的过于清楚明白、直截了当,但是直抒胸臆自有可贵感人之处,例如对爱国思想的表达,如果对这种情感的倾诉,却还深藏不露,真恰似一个爱国思想没有完全泯灭的汉奸!因此古人有佳句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说:“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上古神巫。居,居处,在诗中有归宿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屈原要去追随神巫彭咸,与其为伴,去投水自杀,以身殉国,于是便有了端午节,便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谁言别后终无悔”表达出对情感的执着,真实坦率,《吕氏春秋•初音》说:大禹出去办事,路过涂山,由于公务在身,就没有来得及见到涂山之女,而去南土办事,于是涂山之女,让侍奉他的妾女在涂山的北面等大禹回来,涂山之女,于是就写了一首就四个字的诗:“候人兮依。”意思是“我等你啊”,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歌谣之一,虽人只有四字,但这深情的呼唤却表达了坦率的直接强烈的思念之情,“谁言别后终无悔”的美妙,就在其中。

说到“别”,有关别的诗歌不胜枚举。古人折“柳”送别,目的就是让客人留下,“柳”谐音“留”,而这个字有出现在梦璃的姓氏之中,为什么呢?也许在设计构思柳梦璃人物形象时,设计者希望梦璃能够和菱纱,天河,紫英生活在一起的,但梦璃不得不去,因为梦璃若留,也便没有我们眼下的梦璃了(在下期中会有详细说明)。梦璃的设计者,同情梦璃之甚,将自己的宽慰,寄托于梦璃的姓氏选择之上,故取“柳”,谐音“留”,暗含了设计者的细腻与用心,更表现出设计者的对梦璃的眷恋。还记得仙一里,灵儿,在仙灵岛所吟的诗,“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需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离愁别恨实为深刻,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别”不知让我国多少诗人、离人,潸然泪下。世间的种种痛苦,莫过生离死别!“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当**看到路的尽头处的杨树和柳树,都新换淡绿着装,又是一个美好春季的到来,但是**却别愁满溢,真的非常后悔让自己的夫君去参军,去建功立业。李白于《春思》中道,“当君淮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那位闺中的妇人,想到此时的丈夫正在憧憬着回去的那一刻,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是妇人最伤心的时候,所盼望的人没有归来,来的却是那我不认识的春风,真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滚滚东去的江水,怎么更比得上我的离愁别恨绵长呢?人,皆有六欲七情,因而“情”为永恒的话题,是人,谁无情?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不过是离愁别恨的掩饰罢了,除非此人,非人而无情。虽说“花似伊,柳似伊,叶叶声声是别离,雨急人更急,湘江西,楚江西,万水千山远路迷,相逢终有期”,当自己喜欢的人离自己而去,我们所看到的那些美丽的事物,便成了心爱之人的写照,回想之时,离愁油然而生,虽说“深知身在常在”,岂比得上,贪恋人间,悦然箜篌,与知己佳人相伴,秉烛夜游,生尽欢,死无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梦璃之悔,共鸣于众人之心。

“寒月”意为嫦娥所居广寒宫。“清宵”即清净寂寞的夜晚。绮,在此诗中意为纵横交错的样子。用此字来修饰“梦”,便有了梦境之多,错综复杂,犹如风下之雨,杂乱无章,交织于天地之间。回,即回神,这里指从绮梦中惊醒。嫦娥,后裔的妻子,后裔因射日有功,西王母赐予后裔不死仙药,嫦娥得知以后,将仙药偷窃,吞了下去,飘飘如仙,终飞往月上广寒宫,于是嫦娥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就成了冷清,寂寥,无奈的代言。也许有的朋友会问,嫦娥不是自愿的去偷灵药的么,有什么可无奈的啊?古人李商隐有诗《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据此可以推想嫦娥心理,嫦娥窃药而飞升,结果却落个自己独处清冷的月宫,因为什么呢,有长生之福,无夫妻之乐,这句诗也和仙四求仙的主题相合,天河父母隐居青峦峰,便是很好的例证。“寒月清宵绮梦回”便借助寒月,使人想到广寒宫,再想到嫦娥,借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明梦璃的孤寂与无奈,也是悔的原因,“悔”便暗含在这句诗中。“谁言别后终无悔”为明“悔”,情感抒发直接,“寒月清宵绮梦回”为暗“悔”,情感抒发间接,这一明,那一暗,这直接,那间接,真是难舍难抛,辗转缠绵,余味无穷啊!

“深知身在情长在”意为只要我还活着,我对你的那份情感因为任何原因而泯灭,可见梦璃感情的忠贞。至于对“身”字的解释,大家还记得当梦璃离去之后,梦璃的母亲,为了天河、菱纱、紫英减少思念之苦,将梦璃的表象躯体化为不会讲话的、只拥有梦璃技能的傀儡,据本人认为,这一幻化的躯体,对于减少思念而言,根本不能起作用,只能回忆起对梦璃的思念,就像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那个人的照片,泪水就有可能决堤。还记得那最后的动画,百年之后,紫英御魔剑而去,身为幻冥界之主的梦璃归来,此时,菱纱以归为尘土,还有天河的无字碑墓,此时此刻,欲说不能,梦璃来到墓前拜祭,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苏轼《江城子》中的所言相对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然不是十年,而是百年,不是千里孤坟,而是于眼前,不是无处,而是有处,不是找不到向你倾诉的地方,而是在你墓地前,梦璃默然无语,此时梦璃问情,怎能用只字片语写的尽,说得清,凄凉无语依然,虽景异,但情同。梦璃归,傀儡没。是编者美好愿望,但是这样的美好,是短暂的,犹如昙花一现,虽短暂,仅为短暂慰藉,当傀儡随风飘散的那一刻,那短暂美好的一时,却伤痕了编者无奈的一世,和我们永恒凄美的回忆,因为梦璃身为幻冥界之主,终将会离天河、紫英而去。就像网上评论所说,梦璃,便是一个梦,傀儡的幻化,甚为凄美。“深知身在情长在”词句,既有友情之问情,又有爱情之问情,两情的结合,完美之甚。这便是传统诗词文化的独特,成就梦璃,成就了仙剑,也让传统的诗词文化,走进了广大游戏玩家的心中,大多数玩家都能倒背如流,功莫大焉。

爱情,从古到今,一直是诗歌领域的永恒话题,是可以超于民族、国界的人性所趋。“前尘不共彩云飞”,道出了梦璃虽“悔”,但无法去“爱”,而“离”的原由。“共”意为一同。前尘,与“往事”略同,又与“身世”略同,总之我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彩云飞”,出自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小小生金屋, 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 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 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此诗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来表达某一幼年宫女的怜爱。第一句写此宫女生活的地点所在,金屋意为深宫,紫微,天子所居,小小和盈盈,都是在形容宫女的娇小可爱。第二句写宫女的装束。髻,古时女子的发式。头发是被山花点缀着,穿的衣服上绣着石竹。第三句写宫女每毎从深宫出来时的情景。辇即皇帝坐的车,步辇,以人力为动力的皇帝坐的车。此宫女的出入便跟随着这样的车。最后一句抒发情感,只可惜那宫女所跳的歌舞已经随风飘散,化作了天边的彩云飞走了,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可惜之感,为什么要用彩云来形容舞姿美好呢,因为唐代有名舞,《霓裳羽衣舞》,这是美好舞姿的象征,其中的霓,便是彩虹,有可能古人称彩虹为彩云,便用彩云才形容舞姿优美。在北宋晏几道《临江仙》中:“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衫。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意思是,梦醒后高高的楼台紧锁,酒醒后长长的帘幕低垂。去年春天惹起的恨,又来烦我,恰似落花纷坠,只有一人孤独伫立春光,细雨霏霏,燕子偏偏双飞。还记得那小苹初次的相会,罗衣上的两重心字已相印相配,拨弹着篱笆,诉说着相思滋味,当时明月今犹在,曾经照耀着如彩云般的倩影飞回。词中的“彩云归”便是化用李白的诗句,但此时的彩云,已经不是李白笔下的宫女了,已经成了朝思暮想的佳人了,《梦璃•离歌》中的“彩云”正与晏几道《临江仙》意思相同。“前尘不共彩云飞”,意思是只是因为自己(梦璃)的种种苦衷,不能和美好得像彩云的你(或你们)一同飞去。为什么要说“你”或“你们”呢,从此诗而言,既有友情,又含爱情。

在风水惊变、惩治淮南王之后,天河等人来到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因为天河在青峦峰憋了十多年,初到比较大的城市,活跃之甚,刚进城门便没有了影踪,甚为可爱。经过菱纱梦璃的努力寻找,在一歌女面前找到了天河,天河向菱纱要钱,说是要买好东西,菱纱询问,才得知天河要买的居然是眼前的歌女,此歌女便是琴姬。又经菱纱询问得知琴姬苦衷:琴姬自幼喜爱音律,仰慕世间的高人侠士,及笄(jī,笄礼,证明汉民族女孩成人的仪式)之后便出门闯荡,仗着一身武艺惩奸除恶,后来琴姬因音律结识了陈州秦家的独子秦逸,他虽不懂武功,很文弱,与琴姬一见相互倾心,没过多久便结为夫妻,夫妻感情很好,但是琴姬性格外向,尽管她尽力想让自己成为大家闺秀,但是却无法让婆婆接受(这让我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故事)。渐渐地,琴姬就算有相公陪伴,日子也变得越来越难熬,于是就冒出重出江湖的念头,直到有一天,琴姬又惹得婆婆不高兴,那一次连相公也责怪了琴姬几句,琴姬一怒之下留书出走,踏上了求仙问道之路。 琴姬出走之后,虽修为有所进展,但对丈夫的思念更是愈来愈烈,她想回陈州看看相公,但是当她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婆婆已经定下一门喜事,为相公另娶新人,而遗憾的是,相公已因相思成病,撒手人寰了。因为不知道到相公葬在何处,琴姬只想去千佛塔在他的牌位前上柱香,请求相公原谅,由于塔中僧人不让琴姬入内,琴姬答应相公不在使用武艺,不能强闯,无奈之下,便在陈州城街头弹琴,以寻得好心又身怀武艺之人的帮助,于是天河等人决定帮助琴姬。到千佛塔顶层之后,天河等人发现在琴姬相公灵前有一女子,琴姬上前询问,正是婆婆新娶之妻姜氏,从姜氏那里得知,在琴姬离开之后,是姜氏照顾体弱多病的相公,相公挂念琴姬,一直为琴姬保留正妻之位(在古代女人是有名分的,正妻地位较高,而妾的地位较低),直到相公过世,姜氏也没有坐上正妻之位。相公过世以后,姜氏怕相公孤单,便在相公灵前守护。琴姬请求为相公上一柱香,姜氏答应,但琴姬必须答应姜氏一条件,即离开陈州,永远不许再回来,琴姬应允。 最终琴姬携带着相公生前的最爱,与琴相伴,去弹唱动人之深的《仙剑问情》,细雨飘,轻风摇,凭藉痴心般情长…… 诉说自己的后悔,和幽冥永隔的思念。

“草色没春光,花影曳沉城。弦上情未极,泠泠动悲声。”即便是美好的春天又能怎样?此时的春色,已经埋没在黯然伤感的哀草之中,春光里情殇的飘散,就连平日里争妍斗丽的春花,也低下了花瓣,摇曳着,使得满城沉郁弥漫。你听,那古筝上的情愁别恋,还没有被倾诉完满,但是,那泠泠的,清脆的声音,已经和催人泪下的悲情相依,相伴……

就在此刻,又有一女子,香消玉殒。在那千佛洞秦逸的灵前,姜氏问情依旧。“相公,那个人,就是你直到过世前都念念不忘的女子?她……比我好吗? 相公,我从小就一心一意喜欢着你,只想做你的妻子……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后来她把你抛下,姑妈说要我嫁入秦家冲喜,你知道……我有多高兴吗? 我想好好照顾你,让你忘记那个女人,从今往后只想着我……可你、你怎么忍心看都不看我一眼!相公……你在那边会冷吗?是不是很寂寞?我来陪你好不好? 先前我只是不甘心,想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把你迷得神魂颠倒,今日终于见着了,她……不过是个很寻常的女子,没有我美……也没有我对你那样好,相公,你要记得,这世上只有我是最爱你的,不管你在哪里,我都跟着……不像其他人会把你抛下…… 同为一个人,两人的情殇,伴随着《仙剑问情》,悲情交融,凄美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男女之间,极为不平,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性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始终如一……可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秦逸却因专一的相思而瞑目,姜氏只因情愿的单恋而追随,琴姬因为不经意的失去而痛苦万分,浪迹天涯,在相公喜欢的琴瑟中,寻求与相公的对话,琴姬没有选择死亡,因为知道,她没有脸面去黄泉面对自己的相公……他们孰对孰错,正如梦璃所言,我们怎么能够说地清呢?我们唯一可以说清的,是他们爱,是可以超越自私,拥有包容的爱,仙剑就像天使一样,向我们真诚的诉说着爱的真谛,人性的美好,和爱情中应具有的真、善、美,怎像当今社会,那犹如打篮球式的恋爱,没到手之前去抢,抢到手就仍,认为离婚是一种时尚,岂不是道德的悲哀?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去依恋这样的人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所具备的道德与责任,正像钱钟书在《围城》中慨叹的:“世间哪有爱情,压根是生殖冲动!” 欲求婚道,先修德道,德道不为,毋以成婚。

仙剑问情,感动天地!

古典舞三大流派-敦煌

 敦煌舞是从敦煌学分化出来的,说起敦煌舞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一下敦煌学。敦煌学确切的名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是国际性的新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民族、文学、民俗、考古、语言、宗教等诸多学科。敦煌舞在敦煌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敦煌舞是当代舞蹈艺术家们根据敦煌中众多繁杂的壁画提炼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古代敦煌舞姿的研究和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与启发,创作出来的一个崭新舞种。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舞蹈文化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舞蹈艺术体系。敦煌舞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不断发掘以及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当中一个主支流派,从它的开创到代表作品的产生,以及教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已经让敦煌舞具有完整舞蹈文化形态的语言体系。

 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以丝绸路上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挖掘,创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但就舞蹈艺术来说,《丝路花雨》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分水岭,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舞蹈艺术创编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成功的复活了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更大的成就在于: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开创了一个新的舞种——敦煌舞,其中“琵琶舞”以及“反弹琵琶伎乐天”的舞蹈造型更是成为敦煌舞的典型动作,以及敦煌舞的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之潮,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舞蹈工作者们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创编之中,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舞蹈的形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敦煌舞蹈“曲”、“圆”巧妙融合

 首先敦煌舞继承了唐乐舞,融合了西域各民族、甘肃新疆吐鲁番各部落的舞蹈舞姿特点,从而形成了曲中求圆的艺术特征。首先,圆的艺术在古典舞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特征,而敦煌舞又结合了曲线的舞姿运用。敦煌舞的审美标准为”三道弯”,即头部、肩部、胸部、胯部、膝盖、脚踝向不同方向扭动。这三道弯和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敦煌舞的创作者们结合曲线悠闲、温和的感觉,与圆结合,更具美感。使手姿、脚姿、颈姿和腰肢姿态保持了“s”形。将“曲”、“圆”结合起来,合为圆,分为曲,组成富于变化之美的“s”曲线。

 通过对敦煌壁画的分析,可以看到舞姿的动态基本是以“S”为主,我们不能通过外来舞蹈来评判分析中国独有的舞蹈文化。有人认为“三道弯”主要是来自印度,因为佛教和佛教艺术均来自印度,那么壁画中的三道弯造型必然延伸了印度文化中的“三道弯”造型。实际上佛教艺术来到中国后已经中国化了,到了隋唐时期主要反映了唐代舞蹈的风貌。

 敦煌舞蹈中的“象”与“形”

 “三道弯”是舞者外在的形态特征,而敦煌舞中的“象”则是敦煌舞的精华。我们就《丝路花雨》这个舞蹈来分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舞蹈编创者是长期通过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而创作出不同其他舞蹈的肢体语言。通过“象”来凝练与升华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舞蹈中每个姿势、服装、道具、布景都是延承了唐朝风韵、佛教文化等特点,是唐朝雍容华贵气质的当代表达。敦煌舞并非简单的刻画古代舞蹈场景,不是简单的模拟,而是着力变现生活本质等特点。

 敦煌舞的舞台是由两部分构成,通过实景和虚境的`相互结合使得整个舞蹈与观众产生共鸣。“实”是将生活蕴藏在舞姿中,让观众从感官上获取舞者表达的信息,“虚”是通过场景以及舞者的舞姿可以让观众自发的联想。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则是舞蹈的升华,让观众不仅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更能得到精神的升华。如《丝绸之路》中“霓裳羽衣舞”幽雅的伴奏乐曲奏响后,映入眼帘的是布满阳光白云的舞台场景,舞者们成圆形造形,着红裳、戴摇冠、挂缨珞、贴金花、披长纱,仿佛下凡仙女,舞步轻抬、翩翩起舞。它轻盈纤巧,绚丽华美,舞步飘逸,动姿柔曼,舞台瑰丽,缥缈如仙,使人仿佛走进了唐代宫殿,步入了天宫琼楼,看到了唐代伎乐的精彩表演。

 敦煌舞蹈传承

 敦煌舞不是简单的舞蹈形式,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蕴含了丰富的地域特色,保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和历史文化特色。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敦煌舞历经千年沧桑变化,现已成为中西方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融合了“弹指移项”、“扬眉动目”的维吾尔族舞蹈特点,“扭胯蹶臂”、“腾踏旋转”的俄罗斯风情,“袒胸露臂”的印度舞姿造型以及更遥远的古希腊乐舞风格。敦煌舞的地域性不仅能从肢体语言、服饰等表象中明显体现,从曲调、音乐内涵上也能渗透出来。

 随着历史的进展,敦煌舞的发展更加倾向于融合的特点,将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完整保存下来的同时,以唐乐舞为主题与其他朝代各种乐舞语言交汇,丰富舞蹈语言,增加艺术感染力。敦煌舞形成了特有的舞蹈姿势,即舞者的人体形态、手型、脚位等,并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创造性,在舞者进行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法及使用走、跑、蹉、踢、踏等各种步法时,将“s”形态巧妙融合其中,形成蕴含浓郁民族风情的敦煌舞风格语言。

 敦煌舞的代表作《丝路花雨》更是在民族乐曲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民歌》、《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乐曲的加工提炼,打造出一支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传世名曲。将看似不尽相同的汉族古代音调和中亚音乐音调完美融合,让该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质的升华。敦煌舞音乐映射了一个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使得整个舞蹈赋予了强有力的生命力。

 随着敦煌舞的兴起和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敦煌舞在舞台上异常火爆的演出,也离不开敦煌舞教育培训体系的建成与完善。目前敦煌舞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剧团的演出团队,一个是教学教研的学院团队,他们大多以敦煌舞为契机挖掘培养敦煌舞人才,但是真正的敦煌舞的发展方向更应该是体系化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始人高金荣女士通过长达30年的实地考察,从北凉、北魏、隋唐、宋元等历代的音乐舞蹈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天、经变画舞蹈菩萨,以及世俗舞乐的静态和动态中,体会、分析动作的起承转合,由动到静的规律,进而探索敦煌舞独具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

1 赞美舞蹈的诗句

1、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

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出自:唐·李太玄《玉女舞霓裳》。

译文:女子的舞姿随风散开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声如乐器一样铿锵有力既富有韵律又十分悠扬。曾经千次赴《霓裳羽衣曲》所著之处约会,她翩翩起舞以目传情,发鬓之间的那对娇眼,如水波一样清澈让人神魂颠倒。

2、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 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出自:唐·李商隐《歌舞》。 译文:响遏云霄的优美歌声清脆动听,能让雪花萦回的轻柔舞姿,就算是皇帝看了,恐怕也会倾倒得无以复加,从而引发亡国之祸。

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出自:唐·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译文:人们的舞姿犹如莲花在旋转,世上的人有眼也应该从未见过。 4、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

出自:宋·柳永《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译文:英英的舞姿真是美妙,就像章台柳之袅娜,似昭阳飞燕之轻柔。 5、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出自:元·白朴《驻马听·舞》。

译文:凤凰形发髻盘成空花,袅娜腰肢温润轻柔。转移变换莲步,像汉宫赵飞燕那般美艳风流。

2 赞美舞蹈的词语

歌莺舞燕、婆娑起舞、清歌曼舞、凤歌鸾舞、缓歌慢舞。

一、歌莺舞燕

白话释义: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也形容舞姿优美。

出处:《锦被亭》词:“燕舞莺啼春日长。”

朝代:宋

作者:苏轼

翻译: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春日美景还长着呢

二、婆娑起舞

白话释义: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有时也指树的生长样子。

出处:娑起舞,竹影婆娑。《诗经·陈风·东门之枌》。

朝代:周朝

作者:多人所作

翻译:盘旋着跳起舞来,像竹影一般。

三、清歌曼舞

白话释义: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出处:《乱弹·代序》:“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揭乱了。”

朝代:近代

作者: 瞿秋白

四、凤歌鸾舞

白话释义: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处:《点绛唇》词:“凤歌鸾舞。玉斝飞香醑。”

朝代:宋

作者:陈亮

翻译:美妙的歌舞,玉杯飞淌着浓香的美酒。

五、缓歌慢舞

白话释义: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

出处:《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翻译:柔和的歌声和舒缓的舞姿仿佛凝固住了丝竹。

3 赞美“舞蹈”的诗句有哪些

《驻马听·舞》 凤髻蟠空,袅娜腰肢温更柔。

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

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白居易(唐代)《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岑参(唐代)《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王暕(南北朝)《咏舞诗》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白朴(元代)《驻马听·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白居易(唐代)《霓裳羽衣舞歌》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恹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螾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祇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覩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疑从魂梦呼召来,似著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

左丘明(先秦)《季札观周乐 / 季札观乐》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96331之矣,犹未。

4 谁有好看的古诗文舞蹈的

题作霓裳羽衣谱,帽转金铃雪面回。

君言此舞难得人。

小垂手后柳无力。

娇花巧笑久寂寥。

看即曲终留不住。

清弦脆管纤纤手。

妍媸优劣宁相远。

磬箫筝笛递相搀,王母挥袂别飞琼,巴峡唯闻杜鹃哭,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越艳西施化为土,顾听乐悬行复止。

秋来无事多闲闷,连击三声画鼓催。

贪看案牍常侵夜。

唯寄长歌与我来,须是倾城可怜女,但恐人间废此舞,亦拟随宜且教取。

飘然转旋回雪轻,陈宠觱栗沈平笙。

便除庶子抛却来?

答云七县十万户,唳鹤曲终长引声,昔日今朝想如一。

带垂钿胯花腰重,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

我爱霓裳君合知,耳冷不曾闻此曲,君试从容听我语。

今年五月至苏州,不听笙歌直到秋,发于歌咏形于诗,恰与昭阳舞者同。

如君所言诚有是。

虚白亭前湖水畔,不著人间俗衣服,紫罗衫动柘枝来。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

螾蛾敛略不胜态,娃馆苎萝空处所。

散序六奏未动衣。

吴妖小玉飞作烟。

舞时寒食春风天,秋竹竿裂春冰坼。

李娟张态君莫嫌,玉钩栏下香案前,前后祇应三度按。

案前舞者颜如玉。

由来能事皆有主。

闻君部内多乐徒,闻道如今各星散!

翔鸾舞柳雀收翅。

红蜡烛移桃叶起。

上元点鬟招萼绿,似著丹青图写出。

玲珑箜篌谢好筝。

虹裳霞帔步摇冠。

疑从魂梦呼召来,就中最爱霓裳舞,击恹弹吹声逦迤,大都只在人抬举,阳台宿云慵不飞,朝钟暮角催白头。

千姿万状分明见。

繁音急节十二遍,忽忆霓裳无处问,霓裳实录在其中。

四幅花笺碧间红。

湓城但听山魈语。

中序擘騞初入拍,嫣然纵送游龙惊,跳珠撼玉何铿铮。

若求国色始翻传,问有霓裳舞者无。

霓裳羽衣舞歌

我昔元和侍宪皇,教得霓裳一曲成,风袖低昂如有情。注

当时乍见惊心目,始有心情问丝竹。

娉婷似不任罗绮。

移领钱塘第二年。

一落人间八九年,杨氏创声君造谱,斜曳裾时云欲生,钿璎累累佩珊珊。[1]

还有一首 比较长 你可以摘取经典部分

你就可以引用经典名句 在赞美 与之相提并论,无人知有霓裳舞。

眼前仿佛覩形质,云飘雨送向阳台,,凝视谛听殊未足柘枝妓 白居易唐 七律

平铺一合锦筵开

5 关于赞美舞蹈美的文章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位姐妹艺术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音乐在芭蕾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根据舞剧脚本谱写的音乐是舞剧编导赖以进行编创舞蹈和戏剧动作的基础。 因此,舞剧音乐既要体现完整的艺术构思、描绘戏剧性的情节进展,又要刻画鲜明的音乐性格、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感情变化。

而且,舞剧音乐往往都有节奏明确、抒 彩浓厚的适于舞蹈的旋律,并体现出作品的时代、地域的风貌。音乐素有“舞蹈的灵魂”之称,难怪我们聆听舞剧音乐时,脑海里就会有形象浮现。

包括舞台布景、服装、化妆在内的舞台美术,通过逼真的实感、巧妙的色光变幻以及特技效果创造出舞剧规定情境所需要的艺术氛围,增强着舞剧的感染力。舞台美术的重要性可以从下述情形得到证实:即使是满台白光或漆黑一片,人们也能从中体味某种特定的含意。

舞剧,顾名思义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

这里要指出的是,芭蕾演员作为艺术创作的体现者,其素质的高低、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大小固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作品诞生的全过程里,舞剧编导的才情和技巧都从根本上影响着作品的质量。当我们为一部舞剧的成功演出鼓掌喝采时,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对编导的肯定与赞扬。

芭蕾舞剧的舞台表演是由哑剧和舞蹈两大部分构成的。舞蹈部分又可分为直接推动情节进展的和情绪单一、表演性强的两种舞蹈。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

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象《天鹅湖》湖畔的“群鹅”、《吉赛尔》第二幕的“群灵”、《希尔维娅》第一幕的“猎神们”所显示出来的那样。

芭蕾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是“两个人跳舞”,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式。古典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常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占据着重要位置。

双人舞通常取三段式进行:一、慢板——由男演员扶持、托举女演员的合舞,连贯地展示各种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跳跃等技巧动作;二、变奏——男、女演员分别表演独舞;三、结尾——由男、女演员逐渐加快的独舞过渡到快板的合舞,呈现舞蹈的 。 双人合舞(不论是慢板或快板)要求男女双方和谐默契、浑然一体;而变奏一般都包含着复杂的高难技巧。

因此,双人舞是对芭蕾赏技艺的全面检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天鹅湖》、《唐·吉诃德》、《海侠》、《睡美人》等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做为舞剧精华拿到舞蹈晚会上表演,演员们按照原剧应有的情绪尽力炫耀着自己的拿手绝技(如连续不停地三十二圈单足旋转),收到激动人心的舞台效果。

芭蕾舞剧中还常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即各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特征的民间舞,统称“性格舞”。象《天鹅湖》里的西班牙舞、玛祖卡舞(波兰民间舞)、恰尔达什舞(匈牙利民间舞)和《红色娘子军》里的取材于我国黎族的少女舞、五寸刀舞,都属于性格舞表演。

它使得舞剧更加色彩纷呈、壮观美丽。 古典芭蕾里的哑剧表演是推进剧情、提示矛盾的重要手段。

它在舞剧中的作用是舞蹈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但是尽量使哑剧舞蹈化则是好的舞剧编导所追求的目标。当代的舞剧作品,如《奥涅金》、《乡村一月》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在芭蕾中经常采用的一些哑剧手势是很早以前创造出来的,久而久之,观众已习惯于从这些固定动作中了解它的含意。譬如:演员用手按左胸表示“爱”,双手在头项交替绕圆圈表示“跳舞”,一只手的手背从方向相反的脸颊划到下颏处表示“容颜美丽”,摊开双手或单手表示“询问”,双手握 叉于身体前方表示“死亡”等等。

哑剧穿插于各舞段之间,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按戏剧进程编织在一起,既避免了观众视觉的单调感,又给予演员们轮换地高速体力的时间,是每个编导在构思时就认真考虑的因素。而一般的戏剧规律,例如启、承、合,在芭蕾舞剧创作中同样发生作用,我们在观看舞剧时也就有清晰的情节线索可循。

但是,当需要主人公宣泄情感的时候,当需要制造某种戏剧气氛的时候,当为展示芭蕾美的画面的时候,往往常规时限概念就被打破了,将瞬息延伸得很长,或者相么,对那些非重点的说明性段落则一带而过——不均匀地分配时间和使用力量,这个一切艺术都讲究的节奏在芭蕾舞剧的艺术结构中被更加强调性地运用着。 。

6 形容“舞姿优美”的词语有哪些

1 婀娜妩媚:[ē nuó wǔ mèi],轻盈柔美的姿态。

2 舞姿曼妙:[wǔ zī màn miào],形容舞姿优美。

3 鸾歌凤舞:[luán gē fèng wǔ],比喻美妙的歌舞。

4 婀娜多姿:[ē nuó duō zī],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5 鸾回凤翥:[luán huí fèng zhù],形容舞姿优美。

6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形容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7 轻盈优美:[qīng yíng yōu měi],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8 矫若游龙:[jiǎo ruò jīng lóng],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9 翥凤翔鸾:[zhù fèng xiáng luán],旋飞举的凤凰。常比喻美妙的舞姿。

10 冰花雪舞:[bīng huā xuě wǔ],冰花在雪中跳舞,形容女子舞姿优美。

11 翩跹而舞:[piān xiān ér wǔ],翩跹:轻扬飘逸的样子常用以形容轻快旋转的舞姿。

12 袅袅婷婷:[niǎo niǎo tí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或形容物体,事物美丽,美好。

13 回风舞雪:[huí fēng wǔ xuě],雪花随风轻逸飘舞的样子,形容女子身姿柔美蹁跹的样子。

14 歌莺舞燕:[gē yíng wǔ yàn],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15 羽衣蹁跹:[yǔ yī piān xiān],羽衣:羽毛织成的衣服;蹁跹:舞姿美妙。身穿羽毛绣衣,举步轻盈飘逸。指道士或神仙赶路的神态。也形容舞姿优美。

  纵观历史,剖析现状,舞蹈艺术从来就包括有深刻的文学性。远在人类的原始时期,从萌生艺术的最早阶段,舞蹈与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尽管舞蹈已越来越显现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相当普遍的民间歌舞,仍然深刻地说明舞蹈与文学是密切相连,相伴而行的。这里所说的文学,主要是指歌唱。所谓歌唱,实际上就是诗词。就这一层次说,作为文学形式的诗词,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一种内涵。在建国后的十七年中,曾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舞蹈佳品,如《荷花舞》、《葵花舞》、《丰收歌》、《洗衣歌》,以及“十年”之后涌现的《再见吧!妈妈》、《送别)等,都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诗词的意境感染了广大欣赏者,使人们在得到舞蹈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诗词美的熏陶。

由此不难看出,舞蹈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常常体现于舞蹈与歌唱的关系。歌舞结合的表现形式,事实上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伴之以歌,基本的一点是为了烘托情绪,渲染氛围,或加重感情色彩,它们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既不是用歌来注解舞蹈,也不是用舞蹈来图解歌词,例如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的《就义歌》中,当革命者拖着沉重的镣铐,艰难而悲壮地奔赴刑场时,旷野回荡起“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高亢歌声,使英勇就义的烈士们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那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深深地震憾了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讲,我们通常对一个舞蹈作品要求富有“诗情画意”,或者“笔尽而意无穷”,在赞许一部优秀舞蹈作品时,形容它“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这些“诗情”与“画意气都是舞蹈中文学因素的外延。所以,所谓舞蹈的文学性,主要指的就是舞蹈的诗韵、意境。凡是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往往都具有诗的特质。大家知道,舞蹈是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了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姿态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可以说,舞蹈家是用一支特殊的笔—自己的形体、四肢书写美妙的诗作的。所以我们在欣赏舞蹈时,常常感受到一种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韵律,进而体会到舞蹈就是一首立体化了的诗,它象一具多棱镜,折射着生活中一切美的特质。

舞蹈的文学性,还常常反映在舞蹈形象所外溢的诗意上,诗意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内涵美。这种内涵美,是由舞蹈的构思、立意、律动、形象所创造出来的,它是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段的统一,丰富的感情与外象表达的统一的产物;也是情与景,形与神交融化合的结晶。如在第xx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女子独舞《雀之灵》,就以它特有的艺术构思,通过婀娜多姿的舞蹈语言,真切地创造了吉祥之物—孔雀的艺术形象。在舞蹈表现中,则采用了绘画的写意手法,又吸取了投影的表现方法,以抒情优美的动作编排,酿造了诗一般的意念,给我们以恬静优雅而高洁纯真的感染。舞蹈家贾作光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曾指出:“舞蹈可以说是用动作写诗抒情的,让人们通过舞蹈形象感受情美的魅力。”这个说法一语道破了舞蹈艺术与文学关系的真谛所在。

古今中外有不少大诗人的优美诗篇,是通过对舞蹈的描述和赞扬来达到它的文学诗意美的。前面提到的唐代诗人杜甫名作《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就是一例。白居易这类的诗作也有不少,他在《霓裳羽衣歌》中,把霓裳羽衣舞描绘得有声有色“……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坡步摇冠,细璎累累佩珊珊。聘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磐箫筝笛递相搀,击抵弹吹声通逝o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墉不飞。中序擎驼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诉。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据时云欲生·“”·”诗人通过文学语言,把舞蹈艺术美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腻。现代诗人艾青有一首《给乌兰诺娃》的抒情短诗,副标题是“—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也写得绘声绘色、优美动人:“象云一样柔软,象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此外,舞蹈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更是不乏其例。中外很多的大型舞剧作品,大多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如我国近年来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红楼梦》,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伤逝》;芭蕾舞剧《祝福》等;许多世界的舞剧佳作,虽然首先都是由伟大作曲家谱写了交响乐之后,再由舞剧编导创作而成,但其原本也是来自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学著作。比如苏联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写的二幕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剧情就取材于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挑夹子与耗子王》。三幕芭蕾舞剧《睡美人》的剧情则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的童话;而四幕芭蕾舞剧《夭鹅湖》的雏形,则是根据德国的传奇编写为交响组曲而逐步形成的。又如法国作曲家亚丹所写的二幕芭蕾舞剧《吉赛尔》,是来源于德国诗人海涅的《论德意志》一书中关于“维丽茜女儿们”的传说。另如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唐·吉柯德》、《奥涅金》等也是如此。

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如果我们具有较广泛的文学知识.就可从中获得更大的艺术美的享受和陶冶。象《奥涅金》所表露出来的舞蹈的艺术魅力,是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奥涅金》所不能替代的。从这个角度讲,舞蹈欣赏本身就包含着文学的欣赏。

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是作者与友人一起畅游仙游山时,谈古论今,谈论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时的悲剧,心中不免产生些许的感叹,于是根据王质夫的建议所作。这个时候作者官任县尉,对抒发政治理想与抱负充满了信心,正是春风得意,他的思想中“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继承了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传统,他认为诗歌应该干预社会,干预政治。反映民语民声,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时作者已经35岁,这段时间内他的作品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讽喻风格。他在那一段时间的诗歌创作中只要涉及到民众民生及政治生活的题材,大多都会融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讽喻倾向性。在《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时,材料选取上恰是比较特殊的,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题材,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把自己对唐明皇的荒*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对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与赞美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反映在了这首“长恨”题材的作品之中。

而《长很歌》这首诗歌以“长恨”为题目的原因正是唐玄宗的重色倾国。然而唐玄宗这位历史人物不仅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的“五十年太平天子”,安使之乱造成了民众无法弥补的苦难,是不得不让人愤恨的,然而对爱情的高度痴情、专一所导致的爱情悲惨的结局,却也是一个让人痛心的事情,悲剧的必然性是无法躲避的,毕竟很难取舍,自古英雄总是和美女有一些难以捉摸的情素,何况一个现实的当局者。爱情的专一也是当时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范畴内的一部分,所以作者在写这首诗歌时的思想是双重性的,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长恨歌》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露骨的讽刺了唐明皇的荒*误国,整个诗歌的开头就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么一句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讽刺色彩的句子,点开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更是为下文的叙事性的诗歌内容的书写作了铺垫,从杨玉环被选为“君王侧”,接着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从侧面可以看出安使之乱发生的必然性。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的昏庸予以了极大的批判,但是作者注意到了民愤的重要性,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用反映社会动态的民歌、民谣“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来进行攻击,其讽喻效果便是更加明显。

而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从爱情的角度又是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他所对爱情专一的大加褒扬,上半部分所述及的他重色倾国导致了自己爱情悲剧的发生,却在唐明皇身上所体现出的因果报应又恰恰是民众所愿望的,毕竟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要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已经给予了他应有的报应,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报应,却突显出爱情的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如果题材不是这么一个具有戏剧性色彩的特殊例子,那么还会有作者的这首《长恨歌》在当时的广为流传?也不会有“长恨歌主”的美誉,可以说这后半部分才是“长恨”的正文,作者在进入写唐明皇在赐死杨贵妃之时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痛楚,写出了可以让读者理解的人性所共同具有的一面,从“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幽幽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中写到唐明皇的极度相思之情时,作者便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和特别深刻而细致的描绘,便在作者甚至是读者心目中突发了一种对悲剧中人物深层面的同情,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议的。

在到后面道士求神的幻想部分中,如果没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和虚构,就不可能有着这么“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的描绘,在海上仙山的奇特境遇写照中,所虚构的人物形象生动,让它有了与现实生活场景中一样的真实感觉,然而正是这让人感到真实而欣慰的场面的到来是虚构的,才有了最后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恰恰正是这一个感叹暗示了唐明皇重色倾国造成这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也正是这种感叹暗含着讽意。和整个诗歌的开头一样的讽刺之意,这里是对整个诗歌的最后点题。开头或者说是前半部分只是在论述“长恨”的原由和结果,即唐明皇昏庸所导致社会动荡和爱情结局的讽刺。而这之后在“长恨”的正文即是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中看到结局所体现出的同情以及对爱情专一的赞美成了主题思想的一大部分。作者出现这种矛盾心理的情况不仅是和题材的特殊性有关,更是和和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度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3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