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分哪些

心理学分哪些,第1张

现代心理的发展,在理论上已形成了基本的、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体系。在应用上与社会各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体现了独立的在科学体系上的分类。\x0d\\x0d\普通心理学\x0d\\x0d\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因此,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已形成的理论体系上,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特别由于心理学尚属一门年轻的科学,这一点尤为重要。\x0d\\x0d\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x0d\\x0d\生理心理学\x0d\\x0d\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x0d\\x0d\社会心理学\x0d\\x0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的社会动机与态度的形成,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形成与影响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社会心理学包括民族心理学、家庭心理学等分支学科。\x0d\\x0d\变态心理学\x0d\\x0d\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x0d\\x0d\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x0d\\x0d\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一般需从3方面考察:①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属于异常。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③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x0d\\x0d\对变态心理的矫治,可区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心理治疗如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此外,采用一些综合性疗法也可取得显著效果。预防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因而需要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奏效。\x0d\\x0d\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x0d\\x0d\发展心理学\x0d\\x0d\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中的个体,无论处于发展的哪一阶段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既包括心理的各个过程及各个特征,又分别有着主要的发展方面和主要的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每一阶段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即将向下一阶段过渡。发展心理学就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各方面的矛盾与变化。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发展中的人进行教育、教养的理论根据。\x0d\\x0d\教育心理学\x0d\\x0d\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涉及掌握各科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研究智能的发展与智力测查方法,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以及家庭、学校、团体、社会意识形态等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智力缺陷与补偿、智力测量与教师心理等分支。\x0d\\x0d\劳动心理学\x0d\\x0d\劳动心理学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研究操作程序、操作条件与操作者的心理特点适应等问题。劳动心理学可包括工程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在生产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条件下人与机器的相互作用问题。工业心理学研究生产者选拔和操作合理化等问题。\x0d\\x0d\文艺心理学\x0d\\x0d\文艺心理学在各种艺术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于绘画艺术,着重研究光感觉、视色学、视知觉的规律,如光觉与色觉的感受性,视知觉的参照、透视规律。对于音乐艺术,着重研究发音和听觉特性,如发声机制及发声规律,听觉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感和旋律感。对于舞台艺术体现的是完整的人物角色,需研究个性的全面特征、情绪体验和表现、人格结构和行为;探讨各类角色的典型特征并在舞台上再现的规律。艺术心理学还要研究艺术家独特的心理素质,如形象思维能力、情绪情感体验特征等。人的艺术特长属于特殊才能,不是人人所具备的。因此,对艺术工作者的心理特长、个性差异的鉴别及测量方法的制订,是重要的研究方面。\x0d\\x0d\体育运动心理学\x0d\\x0d\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特点。在一般的体育运动中,研究各种体育运动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特点和器官活动的灵敏度与感受性以及受意识支配的能力,研究运动技能和技巧形成的一般规律。在运动竞赛中,研究竞赛条件下应具备的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人格特点,竞赛中的动机水平、情绪状态对运动技能发生的影响。在运动员选拔方面,心理选拔和测量方法的制订也是重要的研究领域。\x0d\\x0d\航空航天心理学\x0d\\x0d\航空航天心理学研究在空中和宇宙飞行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在非陆地的异常条件下从事紧张的驾驶操作,要求飞行员和宇航员具有较全面的优秀心理素质和较完善的个性特征。飞行中缺乏视觉参照物,完全依靠仪器仪表的指示进行操作,从而要求飞行员具备精确的视一动协调反应能力,对错觉的意识灵敏度,还要求坚强沉着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等特征。宇宙飞行在失重条件下,要求具备心理反应变化的高度适应性和自我协调能力。为了培养和选拔飞行员和宇航员,心理素质的测定和训练过程的检测方法,均是重要的研究方面。\x0d\\x0d\组织管理心理学\x0d\\x0d\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某一群体——一个企业或一个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方面。它涉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问题。一方面,包括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心理活动的掌握,例如对生产者的专业能力和技能的了解,用以对人才的估量和选拔;对生产者的动机、情绪和需要的了解,以预测他们的表现和对工作的影响;协调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他们的生产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包括对领导者的心理活动特点的研究。例如领导能力、领导作风、领导心理素质的了解,用以对领导行为的评价和对领导者的选拔。组织管理心理学既可用于工业生产、企业经营,又可用于诸如学校、医院、文体机构等事业单位。\x0d\\x0d\临床或医学心理学\x0d\\x0d\心理异常可由遗传和社会适应不良而产生。临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并从中分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面对社会和医疗服务的专门事业。临床心理学既包括严重的心理变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也包括轻度的单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神经症(如神经性焦虑)或忧郁症,还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后者称为心身医学;并从治疗的角度,研究病因,诊断与预防,形成一门新兴的健康心理学。\x0d\\x0d\对心理异常的研究,不仅对医疗实践有重要作用,而且从异常与正常的比较中,有助于揭示心理的机制。因此,从学科的观点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心理异常的病因、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称为变态心理学。\x0d\\x0d\司法与犯罪心理学\x0d\\x0d\司法心理学是研究违法行为以及处理违法行为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它涉及犯罪、侦察、审讯以及改造罪犯等过程中,对犯罪原因、侦讯技术、改造手段的研究。侦察和审讯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也是研究的组成部分。\x0d\\x0d\犯罪心理学与司法心理学有重叠的方面,前者着重研究罪犯行为的心理原因。尤其是青少年犯的心理特点、心理动机、个体人格和情绪特征,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对罪犯的个人成长背景、家庭、学校、社会的致犯罪因素等方面也要进行调查研究。

意识的改变从概念上分为2类。

一类累及觉醒(arousal),即意识的“开关”系统,出现一系列从觉知(awareness)到昏迷的连续统一行为状态,临床上区别为:①觉知(awareness);②嗜睡(lethargy);③意识模糊(confusion);④昏睡及昏迷(coma),这些状态是动态的,可随时间而改变,前后二者之间并无截然的界线,除此而外,类昏迷状态和谵妄,也属于意识改变并累及觉醒水平的范畴。

另一类“意识”是指精神(心理)活动的“内容”,即大脑的高级功能,涉及认知(cognition)与情感(affection)活动,此类意识改变的例子包括痴呆,遗忘,妄想及不注意(inattention)等,除深度痴呆外,此类意识改变并不累及觉醒水平。

意识改变的惟一正常形式是睡眠。

觉知或意识清楚是指完整而正常的觉醒状态。

1嗜睡 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经常入睡,能被唤醒,醒来后意识基本正常,或有轻度定向障碍及反应迟钝。

2意识模糊 患者的时间,空间及人物定向明显障碍,思维不连贯,常答非所问,错觉可为突出表现,幻觉少见,情感淡漠。

3昏睡 患者处于较深睡眠,不能被唤醒,不能对答,对伤害性刺激如针刺,压眶等会躲避或被唤醒,但旋即又熟睡。

4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 :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驰,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5类昏迷状态 许多不同的行为状态可以表现出类似于昏迷或与昏迷相混淆,而且,开初是昏迷的病人,在长短不一的时间后可逐渐发展为这些状态中的某一种,这些行为状态主要包括: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失传出状态(differenced state),持久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无动性缄默症(non-kinetic mutism,意志缺乏症(abulia),紧张症(catatonia),假昏迷(pseudo coma),一旦病人出现睡眠–觉醒周期,真正的昏迷就不再存在,这些状态与真性昏迷的鉴别,对使用恰当的治疗及判定预后是重要的。

6谵妄状态(delirium state) 较意识模糊严重,定向力和自知力均障碍,不能与外界正常接触,常有丰富的错觉和幻觉,形象生动逼真的错觉可引起恐惧,外逃或伤人行为,谵妄的临床特征中以注意的缺陷,意识水平低下,知觉紊乱以及睡眠-觉醒周期的紊乱为主要症状。

意识障碍常呈波动性和移行性,为确定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评估其进展,观察治疗反应及判断预后,国外自1949年就陆续制订各种量表,这些量表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为昏迷量表,把各种症状独立进行综合,得出昏迷严重程度;另一种为计分系统,与昏迷量表不同,这种量表把每个症状独立记分和分析,最终根据得分来确定意识障碍程度,从实际应用方便程度看,英国Teasdale和Jennett(1974)制订的Glasgow昏迷量表应用最广,我国已较广泛用于临床(表1)。

Glasgow昏迷量表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3分,分数愈高,意识愈清晰,该量表项目少,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但3岁以下儿童,老年人,言语不通,聋哑人,精神病患者等因难以合作而使应用受到限制,此外,量表对昏迷前意识障碍无法判断

就这些了 同意的话 表个态 谢谢O(∩_∩)O谢谢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朋友,当前对于你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贴在你身上的各种“症”和“病”的标签赶快撕掉。

你的所有负面情绪世界上每个活人都有,就如同呼吸,要说是病,那每个人都有病。就如同吃饭症、睡觉症一样可笑。既然是正常的,就不需要解决,也解决不了,除非把生命解决掉。你们就是个正常人,和别人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心理和精神问题就是个伪命题,去解决心理问题这就是问题本身,这是个可怕陷阱,一旦掉进去,自己浑然不觉,连跳出来的意识都没有。

我们和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呢,区别是别人有了负面情绪没有陷进去,我们不但陷进去了而不知是陷阱,当然也就不知道要跳出来,更别谈如何跳了,只能无辜地苦苦挣扎。

因此,有了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千万别陷进去。陷进去了也别怕,只要知道是个陷阱,不需要解决什么,只需要跳出来就啥事没有了。有人说:“我跳不出来啊”。那是因为你不知道陷阱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陷阱的原理,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掉进来的。你连陷阱都看不见,那当然就不知道如何跳出来的。如果知道了这些,反其道而行,自可跳出来。

陷阱在哪呢?在于我们内心的各种执著和欲望,自己它给自己编了一张张无形大网,把自己牢牢束缚住,并在解决以为是自己心理问题原因的各种现实问题过程中,网越织越密,直至自己动弹不得。倘若反其道行之,唯有放下各种执著和欲望,放下对任何问题的解决,再燃能从陷阱中彻底走出来。这就是迷途知返。

有人非要问我具体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方法。我们的内心无时无处不在。内心的问题不能靠外在的方法解决。我们还是吃饭、睡觉、工作、学习、生活,该干啥干啥,既然没有病当然也只能该干啥干啥,否则还有其它需要干的吗?但这时的该干啥干啥和以前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吃饭时只想吃饭,睡觉时只想睡觉,工作就是工作。学习就是学习,安住于当下,既不后悔过去,也不恐惧未来就可以了。

传统心理学由于不明白心理问题是怎么回事,不明就里,针对表面的各种负面情绪和生理反应科学系统地发明了很多看起来很科学、很高明、很高大上的各种“症”和“病”,让人眼花缭乱,不由得赞叹心理学的伟大与高明。为了高明,传统心理学家还精心设计了各种量表,显得无比精确和科学,让人深信不疑。然而,这真是可笑之极。我们的内心居然可以这样精确和不变。任何一个所谓正常人,有负面情绪时,都会给贴上一个标签。

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传统心理学家告诉大家:“这不但是个病,而且一辈子好不了,必须终生服药”。这个结论不知道把多少人推向了绝望的深渊。我们一旦深信这个结论,就会认命,就会放弃自己,就会行尸走肉般度过一生。这真是莫大的悲哀。

要知道,我们的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归因于外在,而我们又改变不了外在,那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同理,如果我们把所谓心理问题的原因归于外在,认为是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疾病、金钱、别人或某一件事等造成,如果这些外在问题能够改变还好(其实即便改变也无济于事),假如改变不了,那你除了绝望还能有什么。

要知道,我们的内心掌控权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开不开心,抑不抑郁,焦不焦虑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自己的心态只能自己去改变。同样的问题可以不同的心态去应对。假如我们不愿意去改变,那谁也没有办法。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和生理也没有任何关系,相反生理变化是由我们内心变化所引起的。如果我们把原因归于外在,那我们就失去了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权,就会听天由命,就会随波逐流,是对自己的完全不负责任,是把自己交给了别人,仍由别人宰割。

然而,你的内心只能自己去改变,别人动不了丝毫。如果希望靠让人改变自己内心,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腿在自己身上,别人只能告诉你方向,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迈。迈一步是一步,不迈就在原地。

我不是说我们大家过去不努力,恰恰相反,而是大家太努力了,可以说是竭尽全力,用尽了各种手段和方法,甚至努力几十年,但就是走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把方向搞反了,没有找到原因,南辕北辙了,结果是越努力越严重,还不如啥也不干。

看似苦海茫茫,其实岸就在身后,就在跟前,一回头,一转身就是。我们只要现在开始停止释放负能量,并开始释放正能量。这一念的转变你就已经好了,你就已经回头了,你就已经转变方向了,坚持下去就好了。那么,什么是正能量呢?正能量就是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无我利他,我的文章里说的太多了,我就不在详述了。

心理和精神问题本来是由于错误的思维模式造成的。然而,我们在解决它过程中还是用旧有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错上加错,雪上加霜,越陷越深。这也是心理和精神问题很难走出来的原因。反向反了啊!我们必须从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入手,而旧有思维模式是由于错误的观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改变观念入手,心理问题自然就不见了。其实,何止是心理问题,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样的。有人说,改变思维模式太难了。你还没有改,怎么就知道难了?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建立起新的思维习惯,旧有的自然就不见了。

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朋友,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情况,首先你一定要明白,你本身除了快乐并没有一丝痛苦,这才是真正的你。无论你此时面临什么样令人绝望的现实问题,比如重大疾病或重大经济问题,你都应该是快乐的。无论你此时的内心多么痛苦,多么绝望,多么摆脱不了各种负面想法,那些念头死死多么缠住你不放。请一定要相信我,这些都不是真的,无论再真实都不是真的。那是你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幻象。再痛苦再绝望再特殊的都不是你,也不属于你。既然不是你,就毫不客气把痛苦抛弃掉,就像一件旧衣服一样抛弃掉。没有抛弃不掉的。一旦抛弃掉了,你只剩下快乐。

不要以为这很难,难是因为你不相信我,所以也不愿意去做。你一做,就会发现它就是一个纸老虎。黑暗看起来再可怕,但遇到光明,哪怕一丝光明,都会立即消失。

至于如何去做,我说的太多了。对于自己头脑里源源不断萌生的各种让自己不舒服的念头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理不理在不理,千万不要和它对抗和去解决它,就是不理。只要去理了,就是在滋养它,就是在被它拖走。

负面思维非常狡猾,神出鬼没,千变万化,软硬皆施,千万不能上当跟它走。

我们一方面不理会负能量,另一方面还要释放正能量。能量是所有问题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是因为缺乏正气,缺乏正能量所造成的。我们要想得到正能量,就必须先要释放正能量。就像如果我们希望在秋天收获果实,就必须在春天播下种子。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能量时战胜一切的真正利器。它就是光明,没有它战胜不了的黑暗。我们只管释放正能量,毫不理会负能量就行。思维越少越好。思维越多,障碍就越多,负能量就越多。

我们的生活不需要任何改变,我们只需积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以奉献之心对待工作和家人,热心帮助他人。化怨恨为感恩,化担心为祝福,一念之间我们的未来就已改变。

如果我们现在实在没一丝力量,分分钟被负能量揪扯着,已经耗尽了力气,也要坚决不理这些,这也不是真的。真正的你生机勃勃。你可以只管发一些正能量的愿望,希望别人不要有自己的痛苦。正能量的力量非常大,很快自己就能感受到。内心会平静下来。

如果是自己的家人或孩子陷入心理和精神问题,也千万别受孩子影响,只管提升自己的正能量,千万不能执着孩子。你执着什么,就会被什么牵着走,这样你不但帮不了孩子,还会把自己拖进去。放下孩子一切问题,不再受孩子任何影响,只管一心提升自己,让孩子被自己影响,从而最终把孩子拉上来。

抑郁症本身是独立性的也就是一相(抑郁相)情感精神疾病,是单一的存在一个个体情感精神疾病。而双向情感障碍,是在患有抑郁症的基础上再加上原发或继发一相(躁狂相)情感精神疾病,即躁狂症,一相情感精神疾病再加上一相情感精神疾病,两种情感精神疾病共存于一个个体上就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当然躁狂症也可以单一的存在于一个个体情感精神疾病。

双向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或躁郁症,其病症是由于患者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情绪经历和能力上的重大改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而患者所出现的情绪波动是与我们正常人经常会出现的,情绪波动是不同的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出的也是很严重的,有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变故,甚至遭到破坏,使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低下,严重的患者甚至有自杀的可能。

抑郁症的患者是单一的抑郁症症状发作,而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是双向的情感疾病相互交替的发作,可以这么说,双向情感障碍是一会儿抑郁一会儿躁狂,相互交替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甚至在一天之内发作好几次患者所患有病症程度的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相对于抑郁症单一病症来说,双向情感障碍要更为严重,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病症程度较为严重的,应住院系统性治疗,按时服用药物,遵照医嘱,在能够达到自我行为或认知程度上认识的时候要严谨的自我控制情绪,尤其是在相应的环境躁狂发作时的自我行为上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4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