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和研究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多个因素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非语言表达:情感通常通过非语言表达来展示,包括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眼神等。观察这些非语言信号可以提供关于一个人情感状态的线索。
倾听和观察语言表达:人们在语言中常常流露出情感,包括词语的选择、语调、语速等。倾听和观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可以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
提问和探索:与他人进行深入的对话,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探索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通过主动与他人交流,你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
了解背景和经历:一个人的情感体验通常受到他们的背景和经历的影响。了解一个人的背景故事、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来理解他们的情感。
使用情感分析工具:一些科学研究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使用情感分析工具来研究和测量情感。这些工具可能包括问卷调查、心理测量仪器、脑部扫描等,通过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和研究情感。
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知识:深入学习心理学和情感科学领域的知识可以提供更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帮助你理解情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和研究他人的情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且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边界。在进行情感分析时,保持尊重、开放和理解的态度非常重要。
一个优秀的作者能够把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利用各种冲突去衬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你真正的想要把一本书读透,把一个人物看明白,还需要多读几遍,多推敲文字,多换位思考。
读书要结合上下文,否则给你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让你去揣测一个莫名奇妙的人,恐怕就是资深的文学研究专家也不一定能准确度把握作品的脉络和人物的心理,你需要通读一遍作品,了解作品在讲述一件什么事情,在诉说怎样一群人的生活,作品中有哪些冲突和矛盾,故事有怎样的发展脉络和结局。
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你才能够在自己的心里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轮廓,才能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人物的行为轨迹,并根据这些痕迹去研究思考一个人的性格和心里活动。
就像你没读过《红楼梦》,就不知道大观园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不会知道其中各色人物有怎样的的经历,都有做了哪些行为。
大致的读过一遍之后,你才能知道林黛玉就是那个父母双亡,失了靠山,文采斐然,但总是寄人篱下,凄凄楚楚的女子,你才能知道薛宝钗就是个和母亲哥哥一起投奔贾府,心思玲珑,手腕高超,心有城府的女子。你才能知道作为贾府的公子哥,贾宝玉深受宠爱,在大观园里和一众姑娘婆子一同长大,为人有些天真,有些纨绔,虽喜爱林黛玉,却也是个多情人,喜欢怜香惜玉的超级大暖男。
《红楼梦》还有很多很经典的人物,贾母、王熙凤、王夫人、平儿、尤氏姐妹等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立场,所以这样一本反应清朝贵族生活和败亡史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才会让人如痴如醉。
通过通读全篇,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故事每一处或清晰、或隐晦的细节,才能让自己的眼睛不放过每一处细小的线索,所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是很有道理的。
想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你就要不断的去推敲每一个句子和词汇,即使最客观冷静的文字,也不可能全然的做到没有半点感情,在对人物的描写中,难免会参杂一些作者的个人情感,作者会通过语言的使用去隐晦的反应书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哪怕人物一个很细微的动作、很简短的言语都能反应出一个人内心的活动。
例如,在描写中,当作者写到:他的眉头微不可见的皱了一下,但很快就平复了。那说明这个人心里有不满,但是很可能他不敢明显的表现出来,或者他不想让别人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也许是为了稳定人心,也许是城府很深,因为没有上下文联系,我们无从探知了。
要学会换位思考,除了那种思想特别奇葩、或者想法总是出人意料、不走寻常路的人物,一般人的思考方式在作品中也是适用的,因为作品中的人物也是脱胎于平凡普通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也要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否则那就是一部疯子实录了。所以多换位思考对帮助你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我们是林黛玉,寄居贾府,举目四望,满目的富贵荣华,但自己的命运身世却仿若浮萍,也许那一天她也会是下一个元春,为了贾府的利益被嫁出去联姻,即使不会,可以她的聪慧,不可能看不到大观园里的明争暗斗,说不定那一天她就是这斗争中的炮灰,贾宝玉是喜欢她,可是在面对大家长的反对之下,两个人的爱情又能走多远?她和薛宝钗虽然都是寄人篱下,但薛家还有男人在,还有希望在,她却孑然一身,茕茕独立,是个人心里都会忐忑,都会不安,对命运的担忧会一直折磨着她!
如果你是薛宝钗,作为一个心有成算的人,你会明白,所谓的爱缥缈如浮云,只有握在手中的权利和富贵才是自己最大的保障,她不需要和一个孤女去争夺贾宝玉的爱情,只要让长辈们看到她的优秀,看到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家族的主母就够了,她只要自己不犯错,督促哥哥上进,以后支撑起薛家,成为她的靠山,贾家未来主母的位置非她莫属,也许她唯一料错的就是贾宝玉会随了那和尚道人,云游四海,从此音信皆无吧。
有些作者喜欢假装粉饰太平,用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去隐晦的反衬私底下的肮脏龌龊,有些作者喜欢把美好撕碎在你的眼前,让你看见鲜血淋漓的内里,直观的感受心灵的震撼,只有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明白作者的真意!
对人物形象理解不够深刻的措施
要想使阅读理解较为深刻,这不是一个简单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理解、感悟的过程。就就因为是这样,所以对人物形象理解不够深刻,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要想有效的进行改善,可以进行下列措施。
1要对阅读理解的文本进行一个明确的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的不同进行有差别的练习,如:应用类文本(议论文、说明文)
2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每种文本形式,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当然要学会灵活运用,毕竟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有固定的公式、定理。
3要进行学习研究,去研究参考答案的答题技巧,基本能够对出题方向,出题规律有一个大体把握,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
4有难度的就是文学性文本的阅读理解了,想要无往而不利那需要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及大量的阅读经历,同时也需要有较深的思想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感悟等等。
所以要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刻,就需要在平时阅读感悟中,要根据这方面进行,不断地总结琢磨,才能不断提高认识理解水平,才能改善这一切
一个引人回味无穷的感情故事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真实和真诚:故事中的情感应该是真实和真诚的,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观众能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
2 表达复杂的情感:故事中的情感应该是复杂多维的,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爱情,还要涵盖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挫折、成长等。情感的层次和转折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3 充满挑战与冲突: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应该充满挑战和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是内心的挣扎、外部的阻碍或者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等。通过克服困难和面对挑战,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展示出勇气和成长。
4 意义和启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能够触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它可以传达出人性的价值观、友情、家庭关系、人生哲学等等。
5 独特和感人的情节:回味无穷的故事通常包含独特和感人的情节,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情节可以是意想不到的转折、感人的对白、令人难忘的场景等。
6 精良的叙事和制作:除了故事本身,一个引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还需要精良的叙事和制作。这包括剧本的精准和深度、摄影的美感、演员的演技等。这些因素能够将故事更好地展现给观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引人回味无穷的感情故事应当是真实、真诚、复杂、充满挑战与冲突,并具有意义和启示。同时,故事应该包含独特和感人的情节,并通过精良的叙事和制作将故事传递给观众。这样的故事能够深深触动观众的情感,并让人念念不忘。
(1)从题目中寻找。(根据文题立意)
在作文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作文题目。有些作文题目直接规定了中心思想。同学们通过认真审题,抓住“题眼”,就能把握住文题所规定的中心。比如,《我爱家乡的杏树林》、《我从来没有这样悔恨过》,前者规定了“爱”,后者规定了“悔恨”,这就明确标明了作文的中心思想,不需作者去“另辟蹊径”。如,《一个关心集体的人》和《记一件文明礼貌的事》这两个题目中的“关心集体”和“文明礼貌”就对文章的中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审题时,只要抓住它们认真理解其含义,并紧紧围绕它们选材,组材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情况,题目没有直接规定中心思想,但是规定了内容范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范围,想想作文可以写什么内容,再由这个内容分析一下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比如,《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题目没有规定中心思想,但是,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的范围,可以知道,文章可以写人们是怎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它的秘密的。从而分析它,这个内容可以表达作者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表达的这种思想感情,正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材料中归纳。(根据材料立意) 有很多作文的题目,往往并没有对文章的中心作出明确的规定,只是对文章内容规定了一个范围。对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直接确定中心,而需要根据题目要求先选材料,然后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弄清它所能表现的思想意义,最后再确定文章的中心。我们头脑中积累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些作文材料,而苦于没有中心思想的时候,就可以从材料中总结归纳中心思想。
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2、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类。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四、考点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①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②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考题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3)前后照应。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3、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语言。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句子的赏析。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4)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常见的有:(6)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7)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埋下伏笔、作铺垫等),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5、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1)记叙(或叙述)的作用。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2)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4)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恰当的穿插抒情、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题、感情升华、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等。6、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7、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2)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3)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4)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②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8、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五、常见题型。1、感情变化或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
一般要求字数相等,答题时要注意在文中定位,并寻找关键词语。2、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要说清楚理由。(要崇尚美)3、用一句话概况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和表达的主题。语言要简洁。(注意只要求写故事,则不要写自己的感想之类的话)(1)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2)概括主题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告诉人们、激励或鼓励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4)文章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赞颂、热爱、喜悦、愤怒、忧愁、哀伤、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责等。4、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与人的共同点,特别是精神方面。赞美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它具有与人相同的精神。5、人称。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如: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第一,便于作者抒发真实感情,表达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实性。6、注意散文会以描写物的美,到赞美,到落实到具体行动。如:“我也愿做一只小鸟”。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向往自由、赞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7、给文章拟题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线索(关键性的“物”)为题。8、亲情类。要注意常规性的词语。如:母亲是怎么的一个人?(勤劳、善良等)9、原因类。如:为什么流泪?(1)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2)原因如感动,或是因为思想感情变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10、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读完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启示。回答时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学习
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这些考试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概括填空型。这一类题目往往以空格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请概括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请在横线上填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悉全文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词,若无现成的词语可供选择,则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出相关词语。 二、词语推敲型。对于词语的推敲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直击点击。这种题目直接点明要品味的词语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七上《春》)这个句子“闹”字很有味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带给你什么感受,传递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对于“闹”字,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闹”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角度),写出一股蜂围蝶阵的场景,有声有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词语表达的意思),它似乎让我听到了蜜蜂在嗡嗡的叫着,看到了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十分的热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得生意盎然,生机勃发(给读者的感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传作者之情)。②比较甄别。通过词语对比,考查考生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深度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如: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中能否将“插”、“蹬”二字分别换成“伸”和“踩”,其间有何区别?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继而通过比较,从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伸”字显示了动作很自由,与“伸”相比,“插”字显得动作很困难,所展现的空间很小,更能突出登山的艰难;“踩”字力度不大,“蹬”字用力很猛,面对垂直崖面,一个“蹬”将登山之难传递的淋漓尽致,因此,用“插”和“蹬”更能显示登上地球之巅的不易,从而体现了登山队员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三、景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景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赏析”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扣住修辞或一般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对句子作第一层次的赏析,明确句子描写的景物特点;二要抓住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等“贵在有我”的特征,从中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比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七上《紫藤萝瀑布》)请对这个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层次作答:这个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一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只能闻不可见的香气从抽象变成了形象,从无形变成有形,写出了香气的馥郁;“轻轻地笼罩”将香气人格化,似乎是一个多情的母亲或少女,整个景物描写充满了一种温馨宁静平和的特征,(第一层赏析)写出了作者此时安静平和的心境和对景物的痴迷沉醉之情。(第二层赏析) 四、人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人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揣摩”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同样可以按两个层次作答。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二要抓住散文“贵在有我”的“我”,从对人物的描写中破解出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关于《邓稼先》的一个题目: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嫁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面对此情此境,一般的人说话绝对是斩钉截铁、气壮河山的喊出“我不能走!”但邓稼先却是说“我不能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人物语言的细微差别。“我不能走。”与“我不能走!”仅有一个标点之差,感叹号的情感是激动的、强烈的,而句号则是平稳的,淡定的。面对戈壁的风沙呼啸,面对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邓稼先却如此的平和,一个标点的差别将人物的那种从容淡定,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刻画了出来。(第一层赏析)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寄托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第二层赏析)此外,分析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抓住一些标点,比如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里也有大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模拟训练题 炊烟赵丽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想象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果然看见两间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木屋里走出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黑红的脸颊上,洋溢只有山里人才有的那种健康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里歇吧!”“能不能……麻烦买一点吃的?”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不好意思地问。“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她把我按在一把竹椅上,转身从灶台的铁锅里舀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又悄声叮嘱了丈夫几句,那男人一声不吭地走出门去了。灶台有点脏,她也许怕我看了不好受,找来一块抹布仔细擦了一擦。“山里人邋遢,将就一下啦!”①她一边笑,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不一会儿,那男人拎着满满一篮红薯和芋头回来了,并且已经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她把红薯和芋头倒进锅里,坐到灶背后烧起火来,他不知又到哪里去了。②小木屋里静下来,只有门外的哗啦哗啦的林涛和灶膛里哔剥哔剥的柴火,一起一落地在耳畔响,协奏出一首奇妙的曲子。红薯和芋头馋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飘漾起来。“吃吧,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只是别嫌粗糙啦。”③哦,红薯和芋头,竟是那么香,那么甜,不仅抚慰了我的饥肠,也驱除了我的疲乏。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午餐之一!她坐在一边,快活地笑看我狼吞虎咽,手中,不停地打一件鲜红色的毛衣,毛衣不大,像是孩子穿的。“你有几个孩子?”“有两个女儿,在山外读书去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念中学,都寄宿在学校里。我想让她们将来都上大学呢!现在山里人富了,甚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们有出息。”她笑着回答,语气是颇为自豪的。这小木屋里,也有和山外世界同样的憧憬和向往……吃饱了,歇够了,该继续赶路了。我掏出一些钱给她。“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商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吧。如果不忘记山里的人,以后再来!”我的脸红了,也不知是为了甚么,也许是为了这城里人的习惯……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塞满了黄澄澄的桔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人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赵丽宏文集(卷2)):记忆和遐想》,有删改 练习1、本文以“炊烟”为线索,随着与炊烟距离地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从不见炊烟的 到看见炊烟的 到走近炊烟的 再到回望炊烟的 。2、划线③句加点的词语很有意思,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请对划线②句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划线①句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品格? 参考答案1、焦急期盼;惊喜激动;喜悦感激;怀念2、“抚慰”和“驱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红薯和芋头以人的感情色彩,将红薯和芋头人格化,写活了,写出了它们给了旅途中饥饿劳累的“我”以极大的满足舒适感;而它们是农家夫妇给我的,从而反映了农家夫妇热情善良美好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3、这个句子中“哗啦哗啦”和“哔剥哔剥”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充满了动态之美,仿佛有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涛和柴火之声比作“奇妙的曲子”,写出了林涛和柴火之声的动听美妙;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遇到农家夫妇的招待之后那种平和、愉悦、感激、享受的心理。4、这个句子抓住中年妇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一个“笑”字显示了她对“灶台有点脏”的不好意思,“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中年妇女站在“我”的角度,怕“我”对灶台之脏不满而想极力洗干净从而让“我”满意的心理,表现了中年父女的热情、体贴、细致的品质,从中流露了“我”的感激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