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边塞诗常表达哪些情感?通常使用什么意象?通常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紧急!!!边塞诗常表达哪些情感?通常使用什么意象?通常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第1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自己体会~~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原诗:《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释义: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出塞表达了诗人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明月还是自古以来的明月,边关还是自古以来的边关。只是那些远离家乡,长期驻守在边关的战士还没有回来。假使像李广这样的将军还在的话。敌人就不敢再来侵犯我们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

边塞诗真正形成应该是唐代,这也有它独特的原因。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另外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强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在唐代成为一种潮流。那个时候,不去边塞从军,似乎是让别人很瞧不起的。这些诗人带着理想、满腔热情的走向边塞,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且不论他们是否真的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起码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壮丽的天空。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他们的作品绝句精悍有力,古诗雄浑挺拔,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个大漠茫茫、风沙扑面的场景之中。

一、边塞诗常见意象

1战具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战车、铁衣、铁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羽书、金鼓、战车、烽烟、羽书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铁骑、旌旗饱含着军容整肃的自豪感。

2地名和民族名

碛、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阴山、天山、安西、单于、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阳关、金河、黑山头等。

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如岑参《碛中作》,就是指诗人在万里沙漠中所勃发的诗情。

碛西:是唐朝对西域的称呼。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里的碛西就是指安西都护府。

轮台: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古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例如南宋诗人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句,就是指诗人即使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龟兹:又指龟兹国,是中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例如“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夜郎:是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之一,后来又神秘消失的蛮夷古国,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黑山头:古城名,该古城为辽代遗址,因在额尔古纳市黑山头而得名,蒙古汗国时期,额尔古纳河流域为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尔封地。

3景物

大漠、烽烟、长河、烽火、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诗人往往借助“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往往为诗歌创设壮阔的背景。黄沙、风雪等往往暗示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大雁、秋月则常常和征人思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唐朝的边塞诗有《出塞》、《从军行》之四、《凉州词》等。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在我国文学著作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深远意义。我国的诗歌创作是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唐诗已经成为了原曲最巅峰的时代,并且对于后世的影响巨大。

唐诗中最著名的应该称之为边塞诗了,流传至今的边塞诗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00多首,几乎每一个著名的诗人都写过边塞诗歌,内容丰富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入到了边塞诗歌之中,也写出来边防战士们久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在盛唐时期是边塞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大批的边塞诗鸽派的诗人,他们的风格大多都是豪放磅礴,悲壮,并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边塞的生活显得淋漓尽致,也写出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以及战争的惨烈,同时还有浓重的思念,家乡的情绪在其中。唐朝以王昌龄、高适、岑参、王翰、王之涣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创作了大星的歌颂边疆战士的边塞诗歌。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出塞》,个人认为它称之为盛名的边塞诗之一,该诗表达出了对于边防战士的关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表达出了边塞战士浴血奋斗、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也体现出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气概。

《凉州词》之———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的诗人还能超越狭隘的民族眼光,对战争给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深表同情,寄托了各民族和平共处的美好希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崔颢《雁门胡人歌》)、“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裘”(岑参《赵将军歌》)对胡汉民族在和平时代和谐相处的描写,本身不就昭示着和平给人们带来何等快意的生活了吗这些布满深厚情感的

描写和广泛深刻的思考,又始终是建立在“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五首》其五)、“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李白《战城南》)这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战士,面对流血牺牲以及军中不平待遇,仍主张为国尽节,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塞》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也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作品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赏析

《出塞》的作者是王昌龄,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4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