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题解
《前出塞》,出塞曲,汉乐府曲名,以描写边疆战斗生活为题材。杜甫先后写过《前出塞》和《后出塞》两组诗。《前出塞》共九首,此为第六首。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末年。揭露了哥舒翰征伐吐蕃的非正义战争,对唐玄宗的扩边黩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解读
全诗八句,分四联。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就应当拉强有力的弓,用箭就应当用射程远的箭。打仗应当用精良的武器。〕
首联,着重写用兵练武的要旨。
“挽弓”、“用箭”既是对用兵练武的泛指,又是对具体形象的刻画。“挽”、“用”句,隐含着用武的方略和练兵的宗旨。“挽”、“用”两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士卒的形象,具体鲜明的动作。同时,也从总体上描绘出了强悍的士卒群体形象。“箭”和“弓”紧相扣合,形成一体,“挽”与“用”相互照应,达到了用兵练武的统一,深刻地表明了“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强”、“长”形容武器的精良。“长”与“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精良武器的威力。“当”,既有强调之意,又有肯定之意。连用两个“当”字,强调与肯定的意味极浓,写出了“强弓”、“长箭”在战争中的作用。两个“当”字含有深刻的哲理,究之不尽,探之不绝,耐人寻味。两个“挽”字与两个“用”字,第一个“挽”与“用”是泛指,是普遍;第二个“挽”与“用”是具体,是深化。“弓强”“箭长”,诗人给予了强调和褒扬,但并非鼓吹武器决定论。诗人直接写“挽弓”、“用箭”,实则间接写人。“强弓”“长箭”,是需要强兵强将的。一“强”一“长”映出了士卒的强悍,士气的高昂,点明了“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战争制胜的首要条件。首联运用了“挽”、“当”、“用”三个叠字,通俗中隐含雅趣,平白中颇富理趣;叠字的运用使诗更为感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射敌人,先得射敌人的战骑,战马倒地敌人便易擒拿。要制服敌人,就得先要俘获敌人的首脑,全军才会溃败,战争才能稳操胜券。〕
颔联,通过两个“先”字,强调了要克敌制胜必须讲求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颔联极为深刻地写出了“射人先射马”的用兵之道;同时也说明了打仗应洞察入微,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待机予以射杀,夺取完全的胜利。“射”是首联“挽”、“用”的继续,是用武练兵的集中表现。“射”,刻画的是刹那间的动作。“射”字极为传神,直感性强,给人颇多的联想,显现出兵士威武雄壮的形象。“贼”和“王”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贼”泛指一切邪恶之人,“王”特指一切邪恶的总领。“王”是“贼”的大脑和心脏,割其大脑,摘其心脏,“贼”将全军覆没。倘若歼贼大部乃至全部,而“王”者犹存,祸根不除或除之未尽,留下隐患终成大害的。但除掉了“贼”的最高首脑,贼军则如天崩山倒,会自行瓦解,溃散。句中“先”字隐含着“擒王”的诸多要素:战机的捕捉,兵士的素质,装备的精良,拥强兵以制胜的方略,指挥者的应变机智,这一切都是做到“先”的重要条件。第一个“先”写出了对敌作战的步骤,阐明了“人”和“马”的辩证关系;第二个“先”是更深层次的发展,阐明了“贼”和“王”的辩证关系。两个“先”字紧承首联两个“当”字,点出了克敌制胜之要。
前四句叠字次递出现,语言通俗晓畅,似谣似谚,讲出了人与武器、练兵要旨、用武方略、作战步骤等一系列打仗的根本问题。通俗易懂的语言,朴实无华的诗句,隐含着深刻的哲理,而又富有情趣,十分感人。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杀人也应当有所节制,不要滥杀无辜。每个国家总有自己传统的疆域和边界,不要贪得无厌。〕
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大国强国小国弱国,都不能不讲道义动辄用武,扩边拓疆,任意讨伐。
“杀人亦有限”,这是诗人历尽政治沧桑和风云之变平生的总结。诗人以历史的眼光看到:穷兵黩武肆意扩边疯狂杀戮,给唐帝国和邻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得道者”则不然,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人民的意愿,不开杀戒,内则国泰民安,外则和平共处。“有限”并非不杀,只是有所节制而已。边疆遭人践踏,神圣的主权遭人侵犯,国格受辱,人民遭难,杀敌有理,正义在握,就应采取绝决举措,坚决予以反击。然而,“有限”终究是相对的,它由具体情况所决定。句中的“亦”字很有意味,“亦”是道义的要求,是公理的体现,也是对天良的呼唤;“亦”又是对黩武者的批判,是对肆意扩边枉杀无辜者的鞭挞,也是对贪得无厌者的辛辣讽刺。“杀人亦有限”,是诗人发自心灵的呼喊,是倡导和平的反战宣传。
天宝末年,唐王朝肆无忌惮地扩边。天宝八年,哥舒翰西屠吐蕃石堡城,种下了民族仇恨,也孕育了诗人的反战思想,激起了诗人奔腾澎湃的反战情感,化为匕首般的诗句,投向唐王朝的最高当权者。“列国自有疆”,当时唐玄宗恃强欺弱,不顾国计民生,扩边战争连年不断,抓丁抢粮祸国殃民。“自有”,极富逻辑意味:既有“固本宁邦”的含义,又有相互尊重互不侵犯搞好睦邻关系之意。“自有疆”,各有各的传统的国土,各有各的疆域边界。“自有”言外之意:不能把手伸向外域,挑起事端,燃起战火,拓疆扩边。显然,“自有”寓着真理和道义,隐含着尊重和诚意,映透着信任和友谊。“列国自有疆”是对无理扩边的否定,是对随意讨伐的批判,是对欺凌弱小的抨击。唐玄宗丧心病狂地扩边不已,征伐不止,导致了国势日衰民不聊生的惨局。对于扩边战争,特别是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战争,诗人曾痛苦地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沸腾的热血竟使诗人连自身的安危也不顾了,毅然举起了反战的旗帜!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只要能制止住敌人的侵扰就行了,哪里在于多杀伤人呢。〕
尾联,反诘具有千钧之力,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苟能”的含义极为广泛,它与结句相呼应。制止侵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手段: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都在“苟能”之列。“岂在多杀伤”给了“苟能”以具体的含义,只要能制止侵略,以不动用武力为上策,动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重兵守边以防好事者挑起事端,拥强兵以“擒王”,根本上是为了“固本宁邦”;“擒王”而赦众,才是宽宏的大国之风。“岂在”,情感至为强烈。“岂在多杀伤”是对非正义战争的愤怒谴责,是对“多杀伤”的血泪控诉。诚然,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强悍的兵士,就难以抵御外辱,但恃强凌弱而以“多杀伤”为快,这是道地的黩武主义。“岂在”如利剑般直刺唐王朝黑暗的政治和腐败的肌体。“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是颈联的深化,它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求索余地。
诗人是伟大的,诗人的思想更伟大。玄宗皇室恃大国而举霸权,广扩疆域,造成了悲天哀地的惨状,诗人毅然以诗为武器,对穷兵黩武者进行了有力的声讨。然而,当安史之乱暴发国将不国之时,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诗人又是主战的先驱,是主战的鼓吹者与支持者,由此可见杜甫诗的伟大和杜甫的伟大。
综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练兵用武的方略和克敌制胜的战术的看法,愤怒谴责了唐王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和肆意扩边枉杀无辜的罪行。
诗的前四句,多用比喻,宛若兵士唱的战歌,上口而有韵味,平俗而有气魄。强调武器要精良,打仗要讲战略战术。后四句直发议论,战争胜利后不要枉杀无辜,无休止地扩边拓疆。战争的目的在于制止侵略,而不在于多杀伤人。颈联两句,是诗的主旨所在,是诗人政治主张和战争观的体现。这首诗全系口语,明白晓畅。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哲理,战争 译文及注释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 挽:拉。当:应当。长:指长箭。擒:捉拿。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杜诗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征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
创作背景杜甫诗选 前出塞九首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前出塞1九首
其一
原文 戚戚去故里2,悠悠赴交河3。 公家有程期4,亡命婴祸罗5。 君已富土境6,开边一何多7。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注释 1出塞:汉乐府曲名。 2戚戚:忧愁伤心。故里:故乡。 3悠悠:遥远。交河:地名,在新疆 尔自治区吐蕃县。 4公家:官家。程期:行军接防有规定的期限。 5亡命:逃命。婴:触犯。 6君:皇上,指唐玄宗。富土境:管辖的领土很辽阔。 7开边:向外开拓疆土。一何:多么。
译文 愁苦地离开我的故乡,奔赴遥远的交河。公家规定我的行期,逃亡就要遭受灾祸的网罗。君王已经富有辽阔的疆土,为什么开边扩土这般多!我弃绝了父母的恩德远行,忍气吞声地扛起干戈。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的曲名,是写边疆的战斗生活,杜甫用旧体来写今事,先写了《前出塞》九首,后写了《后出塞》五首。 《前出塞》写于天宝末年,它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从军过程,其中第一首写从军战士被征戍边的怨恨情绪。 「戚戚去故里」,言离开故乡的时间是长远的,精神上是愁苦的。「悠悠赴交河」,点明了出兵的地点。「亡命婴祸罗」,当时是户籍征兵,所以逃脱不得,如果逃脱,就要触犯法网,而且还要连累父母妻子。 「君已富土境」而又「开边一何多」,是讽刺语,也是《前出塞》的诗旨。开边扩土的战争,是国家安危的大事,应慎重考虑,诗人以此表示自己的看法,言人所不能言。 「弃绝父母恩」,结语黯然,引人同情。 其六
原文 挽弓当挽强1,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2,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3,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4,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弓:拉弓。强:指坚硬的弓。 2射人先射马:典出《射经·辨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必擒头。」 3限:限度。 4制侵陵:阻止侵犯、侵略。
译文 拉弓就要拉硬弓,射箭就要射长箭。如果想射人,就必须先射其坐骑;如果想击败贼寇,就要先擒获其头目。杀人应该有限度,国家也自有其疆界。阻止敌军的侵犯,难道就是为了多杀敌军吗?
赏析 杜甫写有《出塞》诗多首,先写的九首题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题为《后出塞》。《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此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 开篇四句,饶有韵致,极富理趣,颇似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谣,既朗朗上口,又极具气势。「当」、「先」连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强调了作战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这四句如数家珍,好像是士兵在总结战斗经验,又像将军在训诫部下,给人以雄壮豪迈之感。但从整篇来看,此四句并非全诗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和铺垫,后四句才道出了本诗的主旨。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只为守边,而守卫边疆只为国家安定,并不是为了杀伐。挽弓射箭,射马擒王;都应以抵御侵略、保家卫国为限度,而不能乱动干戈,大肆杀伐,更不能为了拓展边界穷兵黩武,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侵略」的思想,是杜甫提倡的安边良策,它反映了诗人热爱和平、渴望国家安定的思想。 唐人的诗作中,以议论取胜的很少,而本诗却以议论高妙见称。全诗立意高远,气势宏大,富有哲理,自问世以来便颇受好评。
古诗《杜甫·前出塞九首(选四)》的思想感情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①。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②。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③!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④。
注释
①戚戚,愁苦貌。去,离开。故里,故乡。悠悠,遥远貌。交河,唐贞观十四年置安西都护府,治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②二句是说官家规定了行军期限,逃跑要招致法律的惩治。当时实行“府兵制”,士兵有户籍,逃跑则会连累父母妻子。公家,犹官家。程期,行程期限。亡命,脱名籍而逃亡。婴,触犯。祸罗,法网。③君,皇帝,此指玄宗。开边,发动边境战争。一何,何其,多么。④父母恩,指父母养育之恩。吞声,声将发而强止之,犹忍泣。
评析《出塞》,为汉乐府横吹曲名。杜甫用此旧题来写时事,先后写了两组诗,因这组诗在前,故题曰“前出塞”。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十载(751)左右。诗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亲身感受,反映了被征从军的艰苦,抨击了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歌颂了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整组诗前后连贯,浑然一体。这里选的是第一、二、三、六首。第一首写战士初别家乡远戍的情景。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①。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②。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③。
注释
①二句是说离家日久,已习惯了军旅生活,故不再受伙伴的欺负。徒旅,军中伙伴。②骨肉恩,即前首所说“父母恩”。死无时,时时可死。③走马,即跑马。脱,去掉。辔头,马络头。青丝,马缰。捷下,飞驰而下。仞,古代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万仞,极言其高。搴,拔取。以上四句描写出征战士在训练中的冒险和无畏:骑马奔驰不用络头,信手挑着马缰,从高冈上飞驰而下,练习俯身拔取军旗,一副视死如归气概。
评析这首诗写行军途中,生命随时不保,战士索性豁出性命,加强训练,视死如归。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①。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②?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③。
注释
①呜咽水,指陇头水。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轻,轻忽,不在意。肠断声,即指呜咽的陇头水声。四句意谓本不欲以此呜咽之声搅动乡愁,无奈心乱已久,故闻水声触耳,不觉慌乱而伤手。初尚不知,及见水赤才发觉。刻画入微,无限沉痛。②丈夫,征夫自谓,犹言男儿。誓许国,誓死以身报国。愤惋,悲愤惋惜。③二句意谓只要立功图像,战死也是值得的。图,画图,这里作动词用。麒麟,指麒麟阁。《汉书·苏武传》载,汉宣帝曾命人把霍光、苏武等十八人的像画于麒麟阁上,以示褒扬功臣。后遂以图像麒麟阁为建功立业之代称。“战骨当速朽”,“当”字隐含无限悲愤。
评析这首诗写途中心绪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强以慷慨自励抑制悲伤,更见其沉痛。最后四句,语似壮而情实悲,正所谓“口中句句是硬语,眼中点点是血泪”。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①。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②。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③!
注释
①挽弓,拉弓。强,指硬弓。前四句,意思是说拉弓要拉强弓,用箭当用长箭。马倒则人束手就擒,所以要先射马;贼首就擒则贼众自散,所以要先擒王。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②限,限度。疆,疆界。二句谓杀伤应有个限度,应尽量避免滥杀无辜,尊重各国疆界,不要随意开边,挑起战端。③苟,假如,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略。二句谓如果能够制止侵略,又何必大肆杀戮呢?(只要“擒贼先擒王”就行了!)
评析这首诗借戍卒之口,发表反对穷兵黩武和兴兵滥杀的大道理。诗纯为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目的和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见解与思考,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制止侵略,而不在肆意杀戮。其揭示的普遍意义远远超出了当时所针对的开边战争。
前出塞九首·其六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标签: 议论 战争 哲理 诗 其他 场景
《前出塞九首·其六》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九首·其六》注释挽:拉。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前四句极像谣谚,可能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马目标大易射,马倒则人非死即伤,故先射马,蛇无头而不行,王擒则贼自溃散,故先擒王。擒王句乃主意所在,下四句便是引伸这一句的。
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杜偶评》:“诸本杀人亦有限,惟文待诏(文征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能 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远《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前出塞九首·其六》相关内容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天宝十一载(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
《前出塞九首·其六》作者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的其它作品○ 春望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春夜喜雨
○ 绝句
○ 望岳
○ 杜甫更多作品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诗鉴赏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诗人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描写,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诗人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 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描写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表现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言下之意: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写,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寥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薛深厚。前句不仅说不常来客,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更说明两人交情之深厚,为后面的酣畅欢快作了铺垫。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诗人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刻划。“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不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觉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友好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不难想象,两位挚友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诗人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而《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描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率真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