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毒鸡汤是什么意思

感情毒鸡汤是什么意思,第1张

毒鸡汤的意思就是表面看上去像是心灵鸡汤文,其实暗藏着营销和诈骗信息的文字内容。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过去散发过无数正能量的鸡汤,在社交网络乱象中变了味儿,各类箴言妙语目不暇接,多种广告信息难辨真假。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鸡汤文”在诱发网友转发的背后,还暗藏着一条收益不菲产业的链条。这些泛滥网络的文章大多由发布者拼凑而成,内容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毒鸡汤“横行”社交网络空间的“鸡汤文”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哲理型”文章,诸如《阅读5分钟,可能改变你一生!》、《人生不得不学的2句箴言》等。一类是“科普型”文章,诸如《学会这些,可以长寿百岁》、《太可怕!这种水果别这样吃》等。无论是“哲理型”还是“科普型”,它们大多拥有同样的特点,即随意复制未经核实的内容,且为了吸引眼球,往往还掺杂着各种猎奇、色情等内容,让网友反感的同时也造成网络空间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鸡汤文”多内置营销广告,甚至暗藏骗局。

低迷时期的人或者感性的人比较喜欢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当一个人遇到低迷期,她感受到迷惘,不知所措,感觉前方没有方向,这时候的人会喜欢看一些鸡汤类的文章来一个心灵寄托,因为他想要解决但是却一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无法从这种困境脱离出来,他只能找一些相仿经历,类似的文章给予鼓励,给自己的心里一份慰籍,相信我们也会如同他们一样,最后成功走出困境,走出我们的低迷期。

感性的人心里想法很多,他总是渴望人都像书中一样,每天给自己一篇心里的鸡汤,感觉这一天都充满着活力,他总是想象所有事情如书中一样,总有雨过天晴,磨难可以轻松解决,脱离现实的一种,而理性的人,总是喜欢直面生活中所有问题,所以理性的人不喜欢鸡汤文,他觉得有些事情并不是纳闷简单,有些鸡汤文也是一种毒鸡汤。

“男人干家务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弥补自己某种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为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经营一生的事业。”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来自刚刚去世的“最牛小伙”程浩。在知乎上,程浩写下了大量类似的文字,引起广泛共鸣。

  心灵鸡汤的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70后、80后、9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读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点。上世纪80年代,在长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时期,大众阅读兴起,群众对一些通俗易懂、温暖人心、能够励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读物求之若渴,于是《读者》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堪称“鸡汤界”的泰山北斗。“鸡汤”流行三十年,至今已有反思之必要。

  三十年“鸡汤”史

  称文字为“鸡汤”,是指其有“营养”,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补心灵,帮你看清人生本质,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热衷于 “心灵鸡汤” 的,往往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些文字的美,而是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读,学了要拿来用,要在实际生活中见效果的。

  读心灵鸡汤要解答人生困惑,而人在青少年时期,初尝大千世界,生活经验又严重不足,生存的意义、死亡、爱情、友谊、性等永恒的难题,摆在未经世事的少年面前,不免茫然失措,躁动不安。所以,人在这个阶段最热衷于心灵鸡汤,最需要“青年导师”。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心灵鸡汤的温暖与鼓励。80年代,陕北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风靡一时,这部作品形式上虽然与后来的鸡汤文字不同,但在当时却发挥了鸡汤的作用。它叙事宏大,试图阐述一个时代的变迁,其高度的理想主义现在看来更是达到了离奇的程度。一个贫苦的陕北农家,长子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次子跳出农门被高官女儿倒追,女儿考入名校欲实现科技兴国梦。这本书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改变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时代精神,虽然其文学价值经常被诟病,却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它更是鸡汤,而不是文学。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义遭受重挫,宏大叙事使人身心俱疲,知识分子走向犬儒,于是“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90年成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人们厌倦了80年代浓重的胡椒味,愿意听听汪国真的无比清淡又无比正确的“废话”:“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很快,人们又对这白开水般的汪氏鸡汤失去了兴趣,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鸡汤如席慕容、刘墉等等一拥而入,国内又崛起了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他们更适合此时文化品位上已不那么粗鄙的大陆青年们。

  进入新世纪,大陆鸡汤界已是群雄蜂起,于丹、傅佩荣、李开复、唐骏等等各有山头,国学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风水鸡汤满汉全席。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每条简直就是为鸡汤文字量身定做,打开微博,让人腻歪的鸡汤味道不时飘过。

  要心灵鸡汤,不要心灵鸡血

  心灵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急欲解答人生困惑,特别需要鸡汤,可是人生的问题毕竟不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能解决的。当年龄渐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就会发现鸡汤箴言相当空洞无聊。如一网友说的:

  “上了大学之后,心灵鸡汤这个词就渐渐变质了。人人、微博上哪儿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小段子,起初见了还觉得不错,发人深省,可见得多了就开始恶心。更恶心的是,那些段子要么将名人逸事断章取义,要么是烂俗恶搞,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早看过好多遍的故事……于是再也不看所谓的心灵鸡汤了。甚至一看到正能量、励志的帖子,都会觉得有点反感。”

  鸡汤的问题,首先在于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激发人们一时的情感共鸣,往往会犯许多逻辑上的错误,经不起推敲。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这样的段子,就滥用因果联系,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再比如,“所有的催泪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借机流泪的人的眼泪”,“懂生活的人,会认为手中在握的每一段时光都正值风华”,这是一些充满独断的全称判断。鸡汤文字还擅用排比等修辞句式,有气势有激情,但也仅此而已。总之,鸡汤文字表面振振有词,实则肤浅草率,这显然很难满足那些力图独立思考,探讨真问题的心灵,当他们思想稍有深度,自然就会鄙弃这些煽情、滥情的鸡汤。

  其次,鸡汤读者一般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把它当成人生指南,所以这样的文字难免混杂进大量的成功学甚至厚黑学的东西,心灵鸡汤成为心灵鸡血,心灵毒药。

  心灵鸡汤往往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坏东西,都是为了让你认识到何为坏。如果你和它走得够近够深入,还能掌握到如何避开它戒掉它的能力,留下了疤痕却种上了免疫力。人靠无畏的心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又靠过往经验教训去保护自己。所有走过的或不堪或泥泞的一切,你知道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成功”是由先天、后天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与努力、真诚、善良这些后天主观因素之间并不具有线性的决定关系,正面的过程并不必然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你付出唐骏那样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复制”他的成功。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坏东西)也不必然都能转化成好东西,有时候它能毁掉一切,不可挽回。

  显然,鸡汤的“哲理”、“智慧”往往并不可靠。沉湎于鸡汤,会使人肤浅,丧失深度,年轻人倒不如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著作,吃些“鸡肉”,使自己的思想见识真正强壮起来。

  少一些张牙舞爪,多一些温良恭俭

  微博时代,鸡汤泛滥,反感鸡汤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调侃“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还有这样的段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辨别方向的时候,请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你是什么星座。”这是所谓“反心灵鸡汤”,以相同的笔法来嘲讽经常逻辑跳跃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难道完全无意义了吗?也并非如此。实际上,鸡汤的流行,既是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需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文化生活粗鄙化时代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会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

  在中国,像李燕杰、汪国真时代那样全民如痴如醉喝鸡汤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已经大大提升了,心智越来越成熟了,但鸡汤文字不会消失。因为大众并不像专业知识分子那样,需要那么多的“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大众需要轻松容易、快餐化、鸡汤化、娱乐化的精神食粮,这是普世性的“刚需”。 民主化、市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通俗文化的兴起,鸡汤文化就是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港台市民文化发达,就向我们贡献了刘墉等鸡汤大师。而像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社会,鸡汤文化之流行,比我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刷量超过一亿册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就是由美国人搞出来的。

  所以,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鸡汤,而在于要什么样的鸡汤。鸡汤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喝味道纯正有营养的鸡汤,而拒绝假冒伪劣有三聚氰胺的鸡汤。像于丹,虽然知识分子不喜欢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通俗文化做出了贡献,给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点。她如果更严谨一些,少一些“穿越”、“乱炖”,当然更好。李开复也是如此,青年需要这样的“导师”,至少比唐骏这样的“西大制造”质量更有保证。

  再比如刚刚去世的“白龙王”,有人把他归类于王林一样的神棍,但白龙王的素质、修养显然同王林大不一样。白龙王不变魔术,不发功治病,不修豪华府邸,只是通过“预言”为人答疑解惑。在信徒心里,他是个德高望重、值得信赖的和蔼长者。他告诉刘德华“你要懂得谦虚,必定会红很久”,劝告为感情所困的舒淇“顺其自然就好了”,让喜欢飙车的谢霆锋“小心车”,让饮食不注意的黄秋生“小心胃”,更有参拜他的游客吐槽,他跟每个人说的都差不多,来来回回就是“你脾气不好,要改”。

  白龙王其实就是个“鸡汤大师”、“普世价值搬运工”。而这些“鸡汤”经他审时度势地端出来,为听者点破,确实指点了迷津,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普世性的需求,所以,白龙王去世了,很快就会有其他“龙王”来代替他的位置。我们要的鸡汤,就是要少一些王林式的张牙舞爪,多一些白龙王式的温良恭俭。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5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