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思乡,月亮能寄托的感情太多了。
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吟唱,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到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孤独,到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1、月亮寄托思乡之情。2、月亮表达离愁别绪。3、月亮也能表达真挚的爱情。4、月亮也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5、月也象征人生短暂时光流逝。6、月也能体现边塞意象。7、月可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遭遇被贬的悲剧心境。8、借月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9、借满月倾诉闺阁幽怨。
以月寄情
1、思乡或思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忆旧怀古: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雨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反映孤独寂寞心态,反映失意者寻求慰藉和解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抒发人生豪情表现旷达情怀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风。
欲上青天揽明月
5、词人眼里,昔日的欢娱和自由,只能在花开
花谢、月圆月缺的交替与循环的现实处境
中进行此生无奈的追忆和忏悔。
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6、以月来蕴涵永恒的时空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7、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8、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9、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10、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希望可以帮到你~~~~~~
L キラ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远客思乡之情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过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情绪
月亮作为一个常用意象,经常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例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诗人寄予了思乡之情。在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又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