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1张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概括地讲,就是有下面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

2 体验情感

情感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译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3 锻炼意志

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无数的错误、不断的失败中找到真理。历史上,一些数学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以解决。因此,数学教育要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消除畏难情绪的勇气。

4 建立自信

自信可以使人成功,成功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一个他们原先看来很神秘的问题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5 感受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加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动力和决心。

6 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学目标体系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应该怎样有效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呢?有三个大的要点可供参考:

1 完善教学设计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实施课堂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精心挑选,认真组织,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局限于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凡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相关场景、事例都可以引用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材中《方向与位置》的学习认识,教材只安排了两幅图作为学习训练的素材。如果只利用这两幅图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在森林里迷路了,他只知道家在森林的南方,请你帮他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交流探讨,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是晴天还是阴天,白天还是黑夜,进而充分利用插图引导他们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西起东落,树叶南密北疏,树的年轮南疏北密,北极星始终在地球的正北方,有的学生甚至会想到为他送去指南针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堂课一定不会沉闷,学生不但掌握了方向和位置的辨别,还成功体验了利用数学知识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2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对称”的教学,先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另外,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称”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前,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前几天我学会了一手绝活,我想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请大家说出每个作品的名称”。兴奋的话语感染了学生,诱发了学生欣赏、了解教师作品的热情。随着作品在黑板上依次出现,教室里响起学生抢答的声音:花、房子、小树、鸟……教师积极兴奋的情绪、态度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把热情带给学生,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教师把信任与鼓励、欣赏与赞许带给学生,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用教师真切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砺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学科具有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以强化学习的效果、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明确学习的意义。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

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要点外,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贯彻到底,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注重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素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由此具备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

你好!我很高兴地回答你的问题:摘要:实际教学中,注重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等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心理;数学;学生兴趣一、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平日,教师本身的感情状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协调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常看到一名优秀并有威望的数学教师的思想品质、教学形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内容给他的学生往往留下非常深刻的痕迹,不仅能熏陶学生优良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而且还会促成学生学业上的造就这种言传身教的“遗传因素”会在他的学生的身上得到延续和回报。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非常注意自我的思想品质修养,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 二、运用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情感的迁移功能就是指一个人对其他对象的情感会影响他与之有关的其他对象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上课时以精练、幽默、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师要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学生易学易记,针对性强。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三、运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反映日常生活知识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学习、爱生活、爱国热情。另外,如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一种内驱力通过数学史教育,著名数学家介绍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献身精神。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胸怀眼界,使他们感到学数学是无穷尽的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到做人的道理窥视世界乃至宇宙的奥秘四、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讲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应在情绪的极性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五、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同时,课堂上设疑要注意技巧,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啃下数学这块难啃的骨头,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六、展示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这都给学生以美感,因此,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初经习数应该具备定创新意识及实际运用能力同使自身情定发展美教育能够使初具确审美理念审美能力能够使初道德情操陶冶能够帮助初全面发展美皆尤其青少美性表现非突所初数教师要初阶段通课堂教传授数知识同渗透美教育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 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对新教材教师用书的阅读理解,我注意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特别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教师用书的每一册都把本册的教学目标定位到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领域”、“数学思考领域”、“解决问题领域”和“情感态度领域”,每一个单元教学的具体目标中,也特别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而对这一目标的实践中,如果过于重视这一目标同,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既然不能完全量化,教师辛勤的成果就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得不到社会、家长的认可,因而常常会说起它重要而做起来不要。我个人认为,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和实践,正是对我们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严峻考验。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具有达成周期比较长,需要学生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并在体验的基础上习得,表现为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特征,因此,其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

渗透性是指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内容单独出现在教材中,比如,专门教学生怎样才能“想知道,爱提问”,或者怎样才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是把这些内容标准不断地渗透在各种不同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内容中,用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内容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体验与感悟。比如,一张精美的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而一张垃圾山、荒漠吞噬的照片也可以让学生感悟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画一幅想象画可以让学生抒发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听一段科学家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科学学习和科探究中应该怎样去做。

渐进性反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达成过程的有序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它是一个积累与渐变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必须体现这一特征,从形式上看每一项内容标准可能会渗透在不同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中,而这些内容本身不一定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互不相关,是间断的;但从内容标准本身由初次出现到逐步积累,进而达到一定程度升华的安排顺序看,它又表现出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应按照这一原则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

整体性是指对一套教材来说,其最终对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体现应该是整体的、完整的。不能简单苛求每一册教材都有完整的整体性体现,也不要轻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按年级划分成再细的教程标准,否则容易把这一领域的内容标准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异化了它们的本意。这一点教师必须充分注意。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在教材中体现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主要依靠活动教学法,即教师不能把这些内容标准像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一样,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练习作业、考试等方式直接“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做做、画画、玩玩等,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学生当时并没有马上感受到,也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示,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的进程中,这种积存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的。

而好的活动设计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落实的前提。这里所谓好的标准主要是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各项具体内容标准,它们之间在内涵上是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不出现活动与内容标准之间的脱节。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内容标准往往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载体,是渗透在知识技能领域内容标准的落实过程之中的。教学中设计活动时往往会以知识技能领域的内容标准为中心安排活动,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要求,这一点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每项活动设计完成时,都应该做一次检核,考察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内容标准的相关性。好的活动设计还应该是学生有兴趣,乐意参加,投入程度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与求知欲望的,这些标准也应该作为评价活动设计内容效度的指标列入评价方案之中。

活动教学的过程评价主要靠教师的现场观察与判断,尤其是对学生参与程度、兴趣激发、有否体验和是否感悟的观察与判断。一项有效的活动设计好了,教师在实施中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按步骤组织好活动,关注知识技能内容标准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巡视与观察,要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对他们进行各种有效的指导,把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应有的体验和感悟中去,促进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具有机智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情感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智力,达到教学中的认识目的,必须从加强情感教学入手。

一、 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分层探索既然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命个体,那么,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即无视生命的存在。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缺憾,便是学生差异意识的失落,以至于教师盲目加重每一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面向全体的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鉴于这样的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就首先应该承认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新课标中的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肯定生命内在潜力,鼓励学生放手研究。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一个单纯接受的容器。一方面,由于反复的进行机械接受与模仿训练,学生的负担日益加重;另一方面,由于是纯粹的接受,学生的主动性被严重压抑,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久而久之,还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教学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知识就是教师给予的,学生自身没有任何潜力可言。这无疑是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力求突现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三、展望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个体技能。以前的教学着眼点,除了知识的积累,就是技能的掌握。但仅仅这一些,就能满足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一味偏面的追求,只会过分的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其未来的发展却收效甚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当前极为推崇的教育理念。

“教以生为本。”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时,就是有兴趣的表现,为此愿意主动地去做,甚至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也要坚持。人在一生中应该做的事很多,必须做又不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会大大多于感兴趣的。面对没有兴趣又必须去做的事情,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说人的活动总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

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新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要使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数学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这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情感正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所以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成败。

三、新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数学教材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数学情感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新教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教育是什么?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忘不掉的东西。”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

2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趣味美

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计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探索数学的价值美

数学作为世界唯一通用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数学的特点和优点,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几何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实验教材中有一些有关数的发展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数的,数是怎样演变来的。像甲骨文上的记数方法、结绳记数等等。还有在计算器普及之前,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教材增加了概率、位置、图形变换等内容,为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不仅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有用,而且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4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美

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仔细研读教材。实验教材的许多内容需要用心揣摩才能领悟。

四、结束语

研究表明:在人生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控制情绪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望、热情,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主动。因此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使积极的数学情感趋于持久和稳定,形成数学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实施情感教育,他将使受教育者受益终身。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它不直接参与知识信息的接受、加工和处理,但对学习活动却有促进或阻滞作用,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都由教师来组织,而教师往往只注意教学内容上的认知信息,而忽略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只是消极参与,没有学习数学的热情,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把认知和情感融为一体,使之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当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品格。

由于情感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结合数学教学的本身需要,我觉得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数学教师自身渗透积极情感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感染力。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教师的头上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热爱,把讲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学生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

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爱走进课堂,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准时上课,仪表大方,教态亲切,上课讲普通话,语言风趣,幽默,有感染力,所教东西尽量与最近最新鲜的例子和应用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兴趣,使之乐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积极情感地感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适度的向学生坦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的关爱学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角色实践教学,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把爱心、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融洽且有序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及数学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所教的对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尽管这些想法有时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长期被自卑困扰,教师应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不歧视,不讥笑,多帮助,有进步多表扬,使他们生活在希望之中,心理保持平衡。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真挚的爱时,就能产生积极因素,增强学习动力。

三、通过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渗透积极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知识,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中促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就更会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四、用数学的美内化积极情感

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的独特的奇异美,数学语言符号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形象美,教学中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美等。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把数学的美不断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如: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感受对称美,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通过展示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等。数学的美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领悟,去爱数学。

五、通过多渠道、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个性化方式: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调动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史和科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数学游戏;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合作学习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教学中努力实践,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更有效地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服务。

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情趣化教学已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该将师生关系看作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更应该与学生有一种情感上的渗透和升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然,培养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是一劳永逸的,这需要教师经常不断地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7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