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性的学习,但它并不否认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本文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分析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方法,提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希望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网络英语教学 指导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和凯勒(Kelly)发展和创新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过程,是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意义再现,当学习者对所学材料形成认知结构和积极表现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图式。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是填鸭式,每个学生被要求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努力去理解黑板、教材或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和材料,这使得学习常常被视为孤立、个体化、被动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从属于教学活动的客体。由于课堂教学活动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是以群体教学为目标,往往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需要,忽视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思考时间、交际范围和内容方面都受到限制,给他们带来惰性和依赖性,同时他们很少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外协作学习任务,主动学习意识非常薄弱,缺乏自主独立的学习意识,从而养成学习的依赖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也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
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特点在于:首先突出了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调整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协调教学活动。其次,它强调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媒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工具,它渗透到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之中,连接教师和学生,形成有机整体的纽带。正是由于教学媒体的存在,才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传授一接受”单向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多种方式进行多向性传播的网络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网络英语资源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网络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自然、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譬如VOA,BBC和CRI的每天的即时新闻材料,一些原版报纸和杂志的阅读材料和欧美广播电视的原汁原味的听力材料。这些大量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而且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己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网上英语资源为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提供了前提基础和条件。
2 网络英语资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英语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课程时掌握了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和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重组教学结构,利用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源,可以跨越课堂时间,跨越教室空间,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必要像以往很费力地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教与学的关系也由原来“依赖型”转变为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生“自主型”学习关系,师生关系由此就变成了平等交流长期合作的关系。教师只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语言学习进行必要的帮助、指导、引导、辅导等。因此,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效果理应得到提高。
3 网络英语学习的互动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交际能力的建构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网络英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实时互动性,互动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网络之间的人机互动。通过网络英语学习,学生随时可以进入一个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这样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地展开交流,有助于学生消除紧张、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语言交流欲望,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4 网络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化。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兴趣、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的各种措施都是习惯于用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来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同化人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网络英语教学是一个开放、灵活的课堂,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时间和方法都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并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获得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增强,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提出了自上而下的 教学设计 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思想,以及情境性教学等积极的思想,对于网络英语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借助网络教学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
1 在英语网络教学中应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主体是学生,所有的一切活动,均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与实施,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与设计者,是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的促进者,是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的指导者,是与学生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和专业人员一起去学习的合作者。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建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对新信息进行精制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同化新的知识,以建构复杂的信息。多媒体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声、图、文多重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非常有利,这也是其它媒体和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在网络英语教学环境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最终把所学的对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体角色转变为客体,要让学生有机会在网络创设的不同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将内化的语言知识外化,从而获得语用能力。根据自身形成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这对网络英语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网络英语教学中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在英语网络教学中应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而这两种交际能力的获得与真实的语境是密不可分的。网络是创设真实、生动、丰富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网络所提供的英语环境和材料极大地增加了真实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为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得以顺利地发生和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英语网络教学中应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
3 在网络英语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及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就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学习要从多方面来理解事物,而每个人受自身经验背景的限制,只可能看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因此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合作和讨论,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他人的见解,以形成更为丰富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群体的思维和智慧,还有利于学生自身建构能力的发展,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在网络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如在计算机上完成听说课程的学习。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进行分组,对某个问题相互探讨,以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
4 在网络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除了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重要的还应是学生网上学习的向导和顾问。教师可以通过筛选,重新组织网上学习资料,把真正有用的资源运用在课堂上,这样才更利于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网上信息,对材料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特征作精心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检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五、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为英语学习展现了无限可能,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必然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强烈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利用多网络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学上升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Tomas Scovel Psycholinguist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Rod Ell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王湘玲,刘晓玲影响理工科学生英语阅读效率因分析[J]外语教学,2002,(1)
[5]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J]2002,(7)
[6]贾国栋现代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外语界,2003,(6)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一、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 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
主要表现:A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B过程:可靠的控制手段
C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D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 非常注重实际问题的探讨
表现: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和定量化 综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 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历史的观点
2机率的观点
3系统的观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
1、传播学理论建构的类型和方法
归纳理论
演绎理论
机能理论
模型
2、一般程序
6个
42 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总体: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总体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样本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
抽样推断: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特点: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调查总体
从4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
单位
时间
空间范围
2、编制抽样框
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
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三、抽样的几种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
多阶段随机抽样
2、非随机抽样形式
偶遇抽样
判断抽样
需求抽样
定额抽样
四、样本量的确定,考虑四个因素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要求
43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及问卷调查特点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调查。
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
二、提问设计步骤
1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2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
3确定指标
4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提问
三、提问设计原则
合理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
四、有序的提问结构,遵循原则
先易后难
先“面”后“点”
同类集中
先一般后特殊
五、问卷基本结构
1封面信 调查者身份和名称
调查目的与意义
关于匿名保证
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
2、主体
指导语类型与作用
1-对被调查者选出答案如何做记号进行说明
2-关于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
3-关于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
4-关于提问项目适于那些被调查者的说明
5-结语
六、答案设计
七、问卷的修订与发送
1、问卷试填
2、问卷修改 从两方面下手:长度控制 沟通控制
3、问卷发送 形式:访员面访 邮寄问卷 报刊问卷
44 内容分析法
一、定义与特点
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贝雷尔森: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国际社会百科全书》: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特点:
1、客观性 通过具体正确的分析分类程序和技术来实现的。
2、系统性 表现:A它规定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
B它所分析的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从客体的全部内容中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
3定量性
4显性内容
二、内容分析的运用及种类
三大类:实用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符号载体分析
三、内容分析操作程序
1、确定分析单元:就是内容分析所要具体统计的最小单位。它决定一项内容分析要统计什么,为何统计,所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贝雷尔森:五种基本分析单元,关键词或专门术语、主题、特质、段落、篇目
2、特定分类标准
题材 体裁 倾向性 主题 实效 价值取向
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有效、合理
完备性
互斥性
一致性
3、抽取分析样本
步骤
抽取特定的媒介样本
抽取特定的日期杂志
抽取特定的内容样本
4、实施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指标:绝对数,百分比,平均数,相关系数
统计方法:1对某种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