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里最感人的句子是什么?要赏析的呀。

《与妻书》里最感人的句子是什么?要赏析的呀。,第1张

林觉民在赴广州参加起义前三天,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的绝笔书之一——《与妻书》,全书婉转千余字,读之断肠,催人泪下,既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忧国忧民,为了中国的前途勇于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来源:意林·美绘本

清朝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林觉民接受同盟会指派,前往福建联络革命志士,准备在广东发动反清革命。该次革命行动,便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起义之前的前三天,林觉民撰写了《与妻书》,作为自己的家书和遗书。从《与妻书》的内容来看,林觉民其实是抱着必死之心去参与这场起义的。

林觉民牺牲后,林觉民留下的遗书被人辗转带走,并送达林觉民家里,这时候,林觉民的妻子才看到《与妻书》,并知道林觉民已经牺牲了。

《与妻书》背后的故事,让人感到辛酸落泪。

林觉民的成长

光绪十三年(西历1887年)林觉民生于福州一个乡绅家庭。其养父是一个廪生——在大清朝那会儿,这个身份也算得上是一个有点身份地位的人。林觉民得益于这样的环境氛围熏陶,加之天赋较好,因此很小的时候,就熟读儒家典籍。

不过,林觉民似乎生来对儒家学说不感兴趣。少年时候,林觉民在养父的期盼下,虽然也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是对于科举考试和功名利禄,林觉民始终提不起兴趣。因此,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林觉民直接在卷子上写了“少年不忘万户侯”这七个大字,来表达自己对科举制度的不满。那一年,林觉民只有13岁;那一年,中国面临着被洋人瓜分的命运。

其实林觉民的这种行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独有的现象。此时的大清被洋人打开国门已经六十年,象征着中世纪文化的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近代文明在华夏大地发生着交锋。读书人不自觉地站在了两个阵营。有支持传统主张抱残守缺的,也有主张全面革新的。

林觉民成长于旧知识分子家庭,但却又有幸生于福建,因此,林觉民注定受到新旧文化的影响,最终,西洋文明在林觉民的思想里占了上风,让林觉民对封建文化产生了否定心理。

光绪二十八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西式学堂的教育,让林觉民更加全方位的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并且,林觉民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更深了。

革命志士林觉民

林觉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更是一个有着改造社会意愿的人。

以一己之力来改造一个社会,这种想法在任何时代都让人感到荒唐。但是,近代世界各国的革命,其一线参与者,几乎都是这些看似荒唐、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人。而对于这些革命者来说,这些嘲笑他们的人,其实是值得怜悯的。

如同鲁迅的《药》里面描述的场景一样:革命者告诉监狱的人,大清的天下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更不是旗人的,而是全天下民众的。结果,居然引起乡民讥笑。

革命者往往是前卫者,而前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和当时格格不入,意味着被视为离经叛道,更意味着被当时的人视为怪物而离弃。

因此,林觉民是苦闷的。苦闷之余,林觉民需要突围,需要寻找自己想要的世界。于是,光绪三十三年,林觉民选择东渡日本去留学。

终于,在日本,林觉民如愿以偿找到了自己的同志:日本存在着大量的同盟会会员。很多民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不论是北洋系的还是南方系的,其实,都有过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比如山西王阎老西、浙江督军孙传芳等等。

林觉民在日本找到了同盟会的机构,并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就这样,林觉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革命者。

舍生取义

宣统三年正月,同盟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当时远在日本求学的林觉民得到消息后,急忙赶赴香港,表示愿意参与这次起义。于是,有了林觉民返回福建老家召集志士的一幕发生。

林觉民返回老家后,还专门去看望自己阔别许久的妻子。此时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已经身怀六甲,而林觉民不敢保证自己此次前往参加起义,能够活着回来。于是,林觉民只好强压自己内心的千头万绪,强颜欢笑,唯恐妻子知道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从而影响身体。要知道,孕妇的身子骨很弱的。

林觉民探视完妻子以后,借故离开了家里,继续参与起义活动。

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黄兴率领起义军在广州发动起义。林觉民参与攻打总督府的战斗。不过,结局是意料之中:少数民间武装组成的小股起义军,和清军打游击战或许还绰绰有余,但如果正面冲突,结局可想而知。

因此,参与起义的义军遭遇清军主力后,很快遭遇重创,林觉民也在这一战斗中被清军俘虏。被俘后的林觉民慷慨陈词,表示对反清革命的形势极为看好,最终,林觉民被清政府处死,享年二十四岁。

林觉民被处死后不过半年左右时间,广东光复,随后不久,清朝灭亡。志士,倒在了黎明的前一刻。

烈女陈意映

陈意映嫁给林觉民的时候,是光绪三十一年的事情。从光绪三十一年陈意映嫁给林觉民,到宣统三年林觉民英勇就义,陈意映在林觉民家里一共生活了七年。而这七年时间里,林觉民很少在家。

和一般的女子往往会因为丈夫不在家而产生怨恨心理、深闺寂寞不同,陈意映十分支持林觉民的想法:因为陈意映虽然没有参与革命,但却也是一个开明且进步的女子。并且,因为林觉民的有见识和果敢担当,陈意映对林觉民,还夹杂着一丝敬仰的感觉。

但即便这样,当陈意映收到林觉民的《与妻书》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起来。对于丈夫的牺牲,陈意映还是感到很痛苦和伤心。但毕竟陈意映还怀着林觉民的遗腹子,因此,陈意映强行让自己振作,最终,生下了林觉民的孩子。随后不久,在郁闷中,陈意映去世。

好在,陈意映已经目睹了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新生。或许,九泉之下,她可以让林觉民瞑目了。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世上初中时,那时认为林觉民,没有必要那么做,他有富足的生活,举案齐眉的妻子;更叹息他生不逢时,空有一腔爱国热情,遇上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可是如今,再读这篇《与妻书》,竟然不自制的落下眼泪。

                                               柔情

       他和妻子陈意映,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他们却是幸运的,如同两个久别的重逢的知心人,经常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情深意笃。

        文中写道“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有这样一位懂他的爱妻,他怎忍离她而去。正如林觉民所说:“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恩爱夫妻携手走过的日子,都令林觉民无比怀念,无比向往,可这一切终归是梦,他们生活在动荡年代,政府腐败落后,割地赔款,国家被列强瓜分。国尚如此,渺小的个人命运岂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林觉民毅然决然为民请命,为国赴死,舍小家,为大家。

       他不仅自己舍身为国,还叮嘱妻子,教育子女也要以他的志向为志向。

       他们是不幸的,一对如此恩爱的人,生活在那个动乱年代;可他们又是幸运的,遇见了彼此,成为了知心人。这封信是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给妻子的,可见他是抱着必为革命死的决心的。

                                              烈骨

       金庸武侠向人们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江湖的尽头是家国,但我要说:那个年代的林觉民们:“情之深者,为国为民”。

       革命就是流血牺牲。黄花岗起义失败了,林觉民等先烈们牺牲了。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出他舍妻抛子,为推翻那个腐败的政府,身先士卒,无怨无悔。

      他不负天下人,唯独负了她一人。林觉民牺牲后,妻子悲伤过度,于两年后去世。长歌当哭,阴间相见,他们的爱情天地可鉴。他的理想就是天下安定,人们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有情人不再分离······

       幸好,先烈们的鲜血,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不惜流血牺牲,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新气象,面貌焕然一新,主权独立,人民安居乐业。

       时光很遥远,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时光又很近,仿佛就在昨天,当你站在黄花岗烈士纪念碑前,似乎看见他们正毫无畏惧的向前冲!

       坐落于福州市繁华地段—三坊七巷旁边的林觉民故居,如今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他的遗像,他和妻子读书的塑像。走进纪念馆,仿佛听见他正在刻苦读书,看见他正和妻子在嬉戏打闹。走出纪念馆时,方知,他们已经离去好好多年了。

       湖北疫情时,我们抗疫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有很多医生护士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外媒有人评价说:“他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英雄”。

        的确,每当危难关头,总有人挺身而出、身先士卒。

        英雄们的血没有白流,这盛世如您所愿!

        我是青莲读书,愿和你一起感受古典文学中的美,欢迎留言

1911年4月24日夜,广州起义前三天,革命党人林觉民料知起义胜算不大,给妻子陈意映写诀别书,告诉妻子自己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劝慰妻子在自己牺牲后不要悲伤,当以天下人为念。

与妻书》是一封家书,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就已置生死于度外,更抱定了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的决心,他决计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投身到推翻黑暗腐朽旧时代的壮举中。

在林觉民看来,最伟大的爱不是卿卿我我的你侬我侬,也不是山盟海誓般为爱奋不顾身。而是身处历史洪流中,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将国家之义与小家之义熔为一炉,将普罗大众与妻子亲人视同一体。即便是沧海一粟,百姓匹夫,也要奋力一搏,引刀一快,去舍身保国家卫民族,并以此来保妻儿卫家庭的大爱。在他看来这才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仁者之爱。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充满了呢喃之情的缠绵细腻,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假如没有对亲人至诚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广化成他取义成仁,给予华夏民族博大的爱;假如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身捐躯,付与芸芸众生浓厚的情。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用委婉动人的笔触,向妻转达了这一超越两性和家庭的情感,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男儿何若伤心状,一篇读罢泪潸然。这封旷古未有的诀别信以其振聋发聩般对“爱”的阐释。对“义”的呼喊,使得每一个读它的人,悲欣交集,痛彻肝肠,屡屡激荡灵魂,纷纷潸然涕下。壮哉,革命党人!伟哉,中华英杰!

大义凛然的林觉民,一腔青春热血,明知必死而慷慨赴死。生而为人,终有一死。可若是以一介书生般的三尺微命,衍生出无数新的希望,新的憧憬,那这生命就定然如同燎原之火一样生生不息。生死别离之际,阴阳隔世之时,白发高堂在上,缱绻贤妻在室,百般无奈,千般念想,万般不舍交织在心间,但为唤醒百万之众,千万之众,为希冀光昌流丽之中国,为崛起岿然屹立之中华,当全舍而共赴之!这就是热血赤子不畏生死,惊天动地的铁骨柔情!这就是我泱泱华夏在山河破碎,救亡图存的觉醒年代,铸就巍巍壮举的第一国士。吾辈当永念斯人,永怀忠魂!

林觉民牺牲时正值弱冠而立之间,妻子也正当妙龄之嘉年华,这原本是生命之光和爱情之花闪灼萌发之初的烂漫岁月。但他又何其不幸恰逢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晦暗时期。在国家和民族需要仁人志士以流血牺牲唤醒民众,前仆后继的危难之际。他毅然决然舍小义,全大义。弃小我,全大我。将生命视若等闲,许之家国。他顾忌牺牲以后,恐再难与妻并肩偕老,他担忧离别日久,恐无以与妻举案齐眉。

于是,便诞生了这封令时人和今人凄怆催泪,痛入肺腑的诀别书。

他出生福州,三坊七巷,殷实的大户人家,留学海外,学业有成,精通中、日、英、德、四国语言,而且新婚燕尔、夫妻恩爱。这么一个人生赢家式的模板,却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献祭给苦难的时代。在他人生的倒数之日,写下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情书。

是的,这个人就是——林觉民,这封信就是《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节选自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你看这开头,卿卿,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可见林觉民,也常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愿望。

面对当时中华大地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惨淡,他的选择是用超越男女情爱之心,以爱天下人之大爱,所以他才敢先爱人而死。

他把人生绝笔写成了不朽的情书,他把对一个人说的情话变成了对整个民族告白的声音,而且他还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践行了这份诺言,以天下人为念,当以牺牲小我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妻书》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不仅因为林觉民对妻子的缱绻情意,更是因为他对整个民族的牵心挂念;而历史之所以能够以一字一句便拨动你我的心弦,是因为历史向我们传达的思想日久弥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