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四:情调、情趣、情怀

写作四:情调、情趣、情怀,第1张

情调、情趣、情怀,是写作的三大情态。

一、情调

情调是人情感体验的方式,是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没有情调的人,或许也能写出文章,但是很难写出有情调的文章,因为他(她)要么少了深入的情感体验,要么情感体验不够深入,进一步来说,没有表现出基本的特点与方向。

据说,冰心写作的案头,常年插一朵鲜艳的红玫瑰,为什么呢?或许是为了保持一种玫瑰般火热的激情或者永远年轻的心态,也是保持一种写作的积极情调。所以冰心散文总爱颂扬“母爱、童真与自然”,始终充满着对爱与美的礼赞、追求与思考。

情调表现在文章中就成为那些美的人、美的景、美的物、美的事所营构的文学世界中蕴含的情感特质。如温软平和就是冰心散文体现出来的“爱”的主情调。

文学中的情调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可以是浪漫,可以是伤感……不同地域,不同国土,养育着文学家不同的情调,如东方情调、西方情调;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情感表现手段,可以有不同的情调,如明清杂剧的幽默情调,又如三十年代前后左翼叙事文学的颓废情调,再如乡土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挽歌情调。

情调有高有低,但不可简单否定,因为一种情调意味着一种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流派、一个作家情感倾向、情感特质、情感意义。

二、情趣

文章并非都是有意义(有意义的文章也往往有理趣)的,除了意义,还可以是有意思,从一这角度来,就涉及到情趣。

于人来说,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文章也是如此。

写作之人,应该努力向名家学习,让所写诗文富有高雅情趣。

这里我们来学习一位名家,他是梁实秋先生。梁实秋因其“雅舍小品”,被推崇为华语世界散文的一代宗师。梁先生写自己曾经居住的“雅舍”,一方面极言其“孤另另”“单薄”“不能蔽风雨”,一方面表现其“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个性”,颇有意味,幽默高雅,显得妙趣横生。

情趣,“情”是基础,“趣”是“情”的外化。梁先生的情趣不仅得力于他的散文表现技朽,还在于他生活的豁达平和。由此可见,情趣表现于文章,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源于我们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态度。

宋人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仿一下这句话,文章若“读之未见情趣,必不喜阅”。清代梁实秋先生曾说:“趣味丧掉,生活便无意义”,若仿这句话,文章“趣味丧掉,文学便无色彩与韵味”。

体现文章情趣当为写作者分内之事。情趣源于哪,一是生活感悟,一是经典阅读滋润,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味美,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感知力。

三、情怀

情怀是文章表现出的胸襟与境界。

作家三盅说,“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

诗文要表现出大情怀是极不容易的事。不过从古至今,还是有不少的名家名作让我们感受到大情怀的存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出的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来的大情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表现出的大情怀……

情怀有大有小,都出自于内心,文章都可表现。面对一花一草,我们可表现自然情怀;面对人间不幸,我们可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面对家乡,我们可抒发思家情怀;面对祖面,我们可表达爱国情怀……可以说人世间的人事景物,都可让我们一抒情怀。

情调、情趣、情怀都与情感相关联,伸向于文章格调、趣味、境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向学生讲这三种写作情态,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追寻,努力表达。

有些青年学生经常为自己不善言谈和交际、性格内向而苦恼。有的是多年养成的性格。那么能改变这种性格,培养起善于于交际的能力吗?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话其实并不完全对。“难移”,并不等于不能移。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个人交际的频繁和社会实践的增加、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以及性格都会有大的变化。只要你有意识地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则会收到好的效果。另外,要确立信心,摆正位子,寻找自我,正确估价自己,不可盛气凌人,也不可妄自菲薄,不可没有自尊心,也不能被自卑感压倒。应该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们中间。改变内向性格、学会交际的办法还要扩大自身的信息量,多读书,多看报,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事识面开拓视野,注重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打球、书法、

下棋等,都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交往,潜移默化的改变自己的性格。

在性格塑造方面,可以作以下努力:首先,要使自己让人喜爱,并希望成为其他人的好朋友。(1)遇上烦恼时不妨假设正处在快乐逍遥的状态,久而久之,自然可养成乐天的性格。</P>

<P> (2)尽量利用空闲时间作自己喜爱作的事,参加不同的活动,这样可以扩大交际圈子,增长见识。</P>

<P> (3)将日常感受、愿望和梦想写在一本“秘密日记”内,这不但有助于解除烦恼,还有助于学习如何表露内心感受。</P>

<P> (4)对自己不奢求十全十美。另外还要注意本身的幽默感。

</P>

<P> 其次,在着手于他人建立友谊前,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对他人感兴趣,他人能不能令您感到愉快。</P>

<P>(1)要持友善态度。</P>

<P>(2)接纳他人的性格和观点,不可强求改变他人。</P>

<P>(3)注重个人风格,不可一味向朋友作出奉献,朋友相交要以互助为原则。</P>

<P>(4)向朋友叙说你的感觉和想法,但因注意彼此相交的深浅程度,以免出现尴尬局面。</P>

<P>(5)要明白真正的朋友有这样一些特点:不会贬低你来抬高自己;会保守你的秘密;不会恶言中伤你,不会介意你的衣着如何;不会断然断交。</P>

<P>(6)要有乐于变化的心态,时时准备变化、变革,要有伸缩、创造性,要有民主、平等的性格和守法、守诺的精神;要使人个技能不断提高和善于自处。现代人应该认识到,一个人的前途与生活,最根本是靠自己的技能。这是当今具有时代感的特征。

</P>

<P> 另外,在社会交际中运用语言交谈的同时,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非语言因素。何为非语言因素呢?是我们交谈和交际过程的动作、表情、环境等,这些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交际。

练口才的方法

1)速读法

这里的“读”指的是朗读,是用嘴去读,而不是用眼去看,顾名思义,“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

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在于锻炼人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方法:找来一篇演讲辞或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先拿来字典、词典把文章中不认识或弄不懂的字、词查出来,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开始朗读。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

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手头有一篇文章就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我们都背诵过课文。有诗歌、有散文、有小说。背诵的目的是各有不同的。有的是因为老师要求必须背诵,而不得不背,以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也有的是为了记忆下某个名诗、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而我们提倡的背诵,主要的目的是在于锻炼我们的口才。

我们要求的背诵,并不仅仅要求你把某篇演讲辞、散文背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要求的背诵,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记忆是练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无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正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

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演讲辞或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

其方法是:第一步,先选一篇自己喜欢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第二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三步,对所选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四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

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比如,我们要背诵高尔基的《海燕》,我们首先就应明白,这是篇散文诗。它是在预报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讴歌的是海燕——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整篇散文诗都是热烈激亢的,表达了革命者不可遏止的憎爱分明。那么我们在朗诵《海燕》时就要抓住这个基调。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有些人在背诵《海燕》时把握了它激昂奋进的基调,却没有注意朗诵技巧,开口就定在最高的音上,结果到了表达感情的最高点时,就只能是声嘶竭力。我们说这也是把握欠准确的缘故。如果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有了准确的把握,那么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这个训练最好能有指导,特别是在朗诵技巧上给些指导。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找人帮助,请人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声音,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

练声的方法是:第一步,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第二步,练声。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

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

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声来体会。

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

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第三,练习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

我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三部分从语音结构来分,大体上可以说是,字头就是我们说的声母,字腹就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就是韵尾。

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

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

字尾,主要是归音。归音一定要到家,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

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

这里应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

①深吸一口气。数数,看能数多少。

②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

③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下列成语:

英雄好汉 兵强马壮 争先恐后 光明磊落 深谋远虑

果实累累 五彩缤纷 心明眼亮 海市蜃楼 优柔寡断

源远流长 山清水秀

④读练口令

A.八面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坡炮;

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B.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

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怪看狗。

C.洪小波和白小果,

拿着箩筐收萝卜。

洪小波收了一筐白萝卜,

白小果收了一筐红萝卜。

不知是洪小波收的白萝卜多,

还是白小果收的红萝卜多。

(4)复述

复述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使用的较多。如老师让同学们看一段幻灯片,然后请同学复述幻灯片的情节或人物的对话。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

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

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

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5)模仿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会模仿,模仿大人做事,模仿大人说话。其实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是向爸爸、妈妈及周围的人学习,向周围的人模仿。那么我们练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其方法是:

①模仿专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你进行模仿。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

②专题模仿。几个好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了跟着错了,害人害己。

③随时模仿。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

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6)描述法

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看图说话,描述法就类似于这种看图说话,只是我们要看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图,还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图说话高一些。简单地说,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这里没有现成的演讲辞、散文、诗歌等做你的练习材料,而要求你自己去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

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词,我们也是从戏剧、**中借用来的。是指演员扮演的戏剧或**中的人物。我们这里的角色,与戏剧、**中讲的角色,有着相同的意义。

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

其方法是:

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

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

③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④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

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8)讲故事法

同学们或许都听过故事,但是不是都讲过故事呢?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

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

这里的方法是:

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②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 ③反复练讲。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隔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

另外,边练讲,还要边注意设计自己的表情、动作。看看你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是不是与你讲的内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①发音要准确、清楚。平舌音、翘舌音、四声都要清楚。最好能用普通话讲。②不要照本宣读。讲故事是不允许手里拿着故事书照着念的,那样就成了念故事了。讲故事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

回答者:lizhonggeng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1-17 17:34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您的帮助,说的太详细太专业了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6 个人评价

50% (3) 不好

50% (3)

其他回答 共 1 条

看书就是最好的办法 看书时可以丰富你的语言能力 在看书时你可以直接大声朗读出来 这样即能对口吃有帮助 还可以增长你的语言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

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五)

——情感:基调 语气

情感,当然离不开内涵。因为所有的情感,它都有一个发源。你为什么要有这个情感。这一点呢,是我们在许多朗诵实践活动中容易忽视的。前边说的那些声音基础,声音应用,节奏,气息八大指标,如果用绘画来比喻的话,就好像是线条和透视、用笔,而到了情感就犹如上色。

情感包括两项指标,基调和语气。

1、什么是基调?

是朗诵中声音的“色调”。体现的是感情的基本倾向。

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朗诵的学习和创作,可以同样借用美术的色调来说明。不管是一对幅画或者一张照片,它都有一个基本的颜色的倾向。当阳光不管是朝霞还是晚霞,笼罩大地的时候,其实,大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树是绿的,花是红的,可是它们都会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的光晕。这种光晕就是色调,就是整幅画或照片基本的颜色倾向。

那么,理解了这点,就很容易理解朗诵中为什么会有基调的概念。这个基调是这篇文章基本的情绪倾向,基本的感情倾向或感情色彩。

注意:在开篇伊始,就该对文章有一个正确的状态和正确的切入。如果没有,你开篇就是错的。定调错了,整个诵读就是失败的。

有时,背景音乐的选择,会对情绪基调的把握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基调的准确性和基调的贯穿性。

3、基调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一是开篇定调,一是通篇把握。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吻合。无论喜悦彷徨还是愤怒哀伤,都要立刻包涵在声音里。只有深刻理解文字,调动意识上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未曾开言先有情”。

例句1:夜很深,夜,很静。要读出夜静的东西,把声音、状态马上调整到夜静。你绝不能用白天的喧嚣、清晨的悦动格调来读。

例句2、山乡落雨,极富有诗意。基调在“诗意”。要带着表现诗意的状态来读,不可能用夜很深、很静的语气来读。因为它描摹的是山乡落雨时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景。

例句3、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情绪上的无奈、冲突。基调在“聚少离多”。

开篇定调,确实有难度。开篇,有时是一种预示,而非明示。

例句4、柴可夫斯基 好像一直 生活在我的心里(说明他已经不在了)。

基调是“缅怀”。

例句5、太平山,并不远,就搁在港岛的臂弯里。

同样也是一种预示,如母亲,很美的。就不能是悲切的。

一定要注意开篇定好基调,首先要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开好篇。

例句6、有这样一位母亲,每一天都和儿子聊天,讲一些儿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篇是很悲情的故事,开篇应该是很深情的,不是一般的亲情。(儿子是脑死亡,被母亲终于唤醒)

所以说,更多的了解文字,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心境,开篇定调就能把握好。

二是通篇把握。

通篇时,不能从紧张的状态上松懈,或突然跳出来,打破了整篇文章的平衡,经常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上。朗诵中的对话,只能有角色感,不能有角色化(意思是只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普遍性规律,而不能就去变成这个角色)。否则,还会破坏掉原来文章的基调。通篇,只能在基调之下一定的尺度内变化。变化主要在语气上变化。既不能掉下去也不能跳出来。

4、什么是语气?它有几种类型?

语气是声音中流露出来情绪,是语言的色彩。它非常细腻,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修养。

基本语气,包涵陈述、描述和情态句。一篇文章按着这个基调走,就可以避免“一道汤”。

(一)陈述句:基本保持客观冷静有距离的状态去读。不能抒情,否则就跑偏了。

例句1:小屋随旧,却异常牢固。那里住过下乡的知青、下放的干部、小商小贩,甚至是/举家逃荒的人。

例句2: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说得是人们四处漂泊,重在表达这个语意。陈述,不能抒情,读成描述“破衣烂衫地四处漂泊”。

(二)描述句:

例句1:山崖上的庙宇,飘摇的经幡,都变成了/暗红色的剪影,(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描述)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更像/遥望的背影。

如果都用陈述句来读,会大大削弱文章的表现力。如果都用描述来读,就会越听越腻味。

有些文章是带有隐蔽性的。如《蒙古长调》。有很多的形容词,让人误以为是描述句,读时,老觉得气息不够。其原因就是对陈述句的处理有问题。通篇都想去描述去抒情。

(三)情态句:如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例句1:我/是信前因的,(之前是陈述之后是感叹)真的,这是一件很奇异的事情。

这句话,前后读法不一样。

例句2:接连问了两遍,我惊讶极了。(之前是一般陈述之后就是疑问)这真是史籍里/反复出现的/青挫山吗?

疑问语气渗透进去,才能把文字读得兴味盎然。

例句3:我们不禁相顾愕然,如此漫山遍野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开始训练学习时,先不要管声音,放开了读出疑问语气来,等熟练掌握了之后,才对声音进行控制。如果只是把声音控制在自己保险的区域内,永远不会有突破、有进步。这就是“先破后立”的道理。

叹句例句: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吧,愿我们在那一刻/能够/真正的醒来!

叹句对气息需要挺大的。

这些句式不同,语气情绪有明显的区别。朗诵中,语气无处不在,即使无动于衷,也是一种语气。语气需要用心挖掘。除了在陈述、描述、情态上语气的基本对应外,大量细腻的语气隐藏在文字背后,这是笔墨无法尽述的角落,也是朗诵最让人的探索。

4、为什么说语气是一生的修养? 朗诵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朗诵有三个境界,一是读字面,二是读字理,三是读字后。

所谓读字面,就是读时没有错误读音,情感基调也没有问题,大体有一个逻辑断句,语流也顺畅,文字的基本意思都读出来了。

读字理,就是读出这句话里的意义。读出它最想表达的东西。这就牵扯到重音、断句等。

如:这个人,可能是一位四处打听女儿音讯的/可怜的母亲。

这个句子是陈述句,但陈述里很有内容,不但要遵循文章的基调,还要读出字里的“理”来,即文字里的情感。语气的变化,要根据文字不断的揣摩、体会、实践。这句话包涵了母亲的深情。“可怜的母亲”两种读法,其表现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如,例句2:扒开厚厚的积雪,他用衣袖轻轻擦去上面的冰屑,“中国”两个大字,便在蓝天和白云的映照下闪耀出光辉。

这句话,“中国”两字一定要特意处理,读出它深藏的感情——“振奋”来。

读字理,就是不断地吃透文字,努力把作者想表现的强调的东西挖掘出来,读出来。

例句:姑苏,听听这名儿,心里就痒酥酥的。

钻天杨/是这个季节唯一奔放的树;它整个春天都在长叶子,(那种疯劲儿/简直就是一场狂飙)。

括号里部分一定要特读,读出钻天杨生长旺盛的情态来。

读字后:字后是最有意思也是最微妙的。是需要每个人在诵读中,反复揣摩体会的东西。所以说朗诵没有“神童”。你没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情感历程、甚至没有悲悯的情怀,你读啥呀?小屁孩能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东西吗?

例句1:他被称之为“孔老二”,不,不,还远远不及店小二。

这句话,读第二个“不”时,要带着嘲笑、调侃的语气来读,才能读出那个年代的荒谬、不可理喻及对孔子的不尊。

声音的技巧必须用对地方,不能炫耀和滥用技巧。

例句3:天子是谁?李白醉了。

“天子是谁?”要读出李白醉了的感觉。也带有戏谑、调侃的意味。

读字后,声音的表现力,有时胜过文字的千言万语,是作者想写也写不出来的,这也就是朗诵艺术成为一种独立的不被其他艺术代替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朗诵艺术最让人着迷的、深思、探索、挖掘的东西。

例句4: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读这句时,要体会文字背后包涵的太多的情感。字后是什么?是一处悲剧,只是为了给他帮寄一封信,只是少拿了一把小雨伞,就使爱人像夜晚的蝴蝶一样的飘落在冰冷的街面。注意气息的分配。

“虽然是春天”占十分之一,“好像已是深秋了”占十分之九。后句的语气是“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0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