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的音乐特色

马思聪的音乐特色,第1张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管弦乐《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它以其创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风格的鲜明,被认为是马思聪交响音乐中的精品。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湎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他曾说过“一个作 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说:“他(马思聪)不大喜欢浓墨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作品一向比较简明,音调清丽流畅,结构简洁,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

答案:江文也:1950年,江文也在中央音乐学院全院大会上,被宣布任命为作曲系教授。他在教学的同时,创作了许多作品,表达他对新中国的感受,诸如第四钢琴奏鸣曲《狂欢日》、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小提琴奏鸣曲《颂春》、纪念屈原的交响诗《汨罗沉流》等作品。其中《乡土节令诗》是由12首钢琴曲组成的大型套曲,音乐素材来自对我国民间每年12个节令的不同风情的描绘,在创作中力求以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创作技巧相结合,音乐形象和色彩对比鲜明,浪漫而富有诗意。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派”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了教授职务,分配去编写教材和从事图书资料整理工作。在当时那样的逆境中,他仍执笔创作。他这时期的作品,有反映台湾人民生活斗争的《第三交响曲》,有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的《第四交响曲》。他还将早年创作的独唱曲改编为合唱曲《台湾山地同胞歌》。

江文也以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音乐修养,为探索中国近现代民族新音乐创作风格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一个尘封多年的作曲家的名字——江文也,无论是在祖国的大陆、台湾、香港,还是在日本甚至在国际乐坛上,又重新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说到江文也的音乐寻根倾向和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除了前面提到的齐尔品外,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对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马思聪: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马思聪是中国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包罗交响乐、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以《思乡曲》、《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

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对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其他管弦乐作品,在民族风格和西欧作曲技巧的结合上,作过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贡献。

《思乡曲》是马思聪的代表作。是《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取材于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马思聪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法国,1931年回国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解放后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1967年被迫出走美国,1987年在美国费城逝世。

《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写成,这首以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明亮的高音区,突出了小提琴的丰富音色,使情感的表达的情真意切更加细腻,音乐里表现了痛苦,向往着欢乐。乐曲最后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

《思乡曲》拨动了无数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