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疫情一波接着一波,各行各业,反反复复,跟困难交手,仿佛困难已经长成庞然大物。
世俗的生活与生存僵持着,世人身心的何去何从于是变得慎重,诚惶诚恐起来。
石头,前生处在原始艺术的发端,今生又不幸落卡在主流艺术的末端,身份与面目同样尴尬着,越来越像极了一锅夹生的饭。
继续吃吧,身体会觉得明显的不适与排斥。继续烧吧,那谁来支锅?又谁来添柴?
最落寞的一幕是,当哪天人们失去信心,开始退却了用石头满足自身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抑或厌倦了用石头表达自身对艺术追求的狂热后,身后是一地石头的尸体。
然而,就当前,缺乏文化植入缺乏艺术鉴藏缺乏高端导向的石头,哪怕库存的再多,展示得再频繁,不是照样过着没有激活的日子么。
在前需要引路后需要推进的急迫中,上海观赏石协会,联合汇石融通,抛却非常时期的观望,率先迎向疫情的打击,成立传统赏石鉴藏研修班,以上海为辐射,转战三地,冲破业内的沉闷。
《二》
首站上海。
整整一天,四位老师授课,台上马不停蹄,台下座无虚席。现场不时涌进来人,没有过道可言,石友们转身挪地都困难。
但是每个人都支楞着耳朵,翘首引颈,唯恐漏过重要的字词句段。这种强烈的“我要学”的主动,与以往其他现场稀稀拉拉嘻嘻笑笑的深刻对比,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老师、石友和工作人员。
课中俞莹老师提到,传统赏石乃跨学科的学问,涉及到哲学、美学、文学、宗教学、美术学、心理学、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地质学等学科,深以为然。
不仅仅是狭义上的传统赏石,广义上的古今赏石,都在此列。这也正是石头给予人们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个玩石人内心忠诚于石头的自豪所在,更是前路艰难挑战之所在。
其中,说到传统赏石的瘦皱漏透时,老师言及,当中的漏透是一种残缺美。当时这一句一晃而过,心里马上想扩充一下。
石头的漏透,颇有象征道家吐纳之术的意味,也是儒家的一种岁月历练后的通达和通透,是留白处的无中生有,是石头生命的喘息之处,更是气韵流动、反映生机的通道。
郑宇老师的金融课,全程脱稿,侃侃而谈,讲专业,举例子,脉络清晰,浅显易懂。那种睿智和风度的直击,覆盖一般老师以往的荣誉和骄傲。
《三》
次站苏州。
走进大石金生。石头皴,皴出了人间万象。
在当前工艺底座抹平了石种、个体以及观赏对象的年龄、性别、阶层、地域的差异,呈现出几乎不可阻挡的同化力量以及弥散化的趋势下,再一次体悟到个性艺术底座与石头和谐匹配的重要性。就如秦明兴老师所说的,底座与石头的相互成就,就是石头对底座的表白:第一,我少不了你呵。第二,万千之中,我非你不可。
无意之间撞入李金生老师的工作室,全是工具,再兼一个工作台,逼仄狭促,杂乱拥挤,那一刻环顾四周,先是悚然,再是别样的惊惧,努力的人如此努力,感慨此中主人,心思该是怎样的非同寻常之安静,凡手到眼到心到,除了底座还是底座。
其间遇到合肥许勇老师,交流时一眼瞥见老师拍的石头,较之众人更显张力,当时吓了我一跳:对石头角度与深度理解之差异,导致呈现的面貌差异之洪大。在石头上,上下左右俯视平视仰视半毫米,一微米,都是洪大的差距。
又譬如上图戈壁石,估计是早期的作品。跟老师交流时,一致认为,底座左手边目击可以再加长约25厘米,右手加长5厘米,前方加宽2厘米,甚至前后左右,全方位可以更长,更宽。如此,山子的气势气场可以得到更充分更优化的发挥。当然,具体尺寸到底再增长增宽到多少,精准到多少,还是视石头的实际大小而言。上图椭圆沙盘中石头的展示,呈现的效果,要比木作底座来得更舒适,这也是间接验证。
同样,走进灵璧山房时,主人王跃看到一群石友哗啦啦地不约而同在拍上图这方鸟时,马上主动介绍,底座底部一圈还需再放宽,如此,比例会更加协调,不至于上重下轻,但由于当时底座是整根树枝做的,所以囿于现实,只得作罢。
苏州毛世奇老师,专业于家具和石头,其间就提到,底座是家具里面的一个支脉,故而规制跟家具一样,形制和比例,大有出处,也大有讲究。的确,如果一方石头交给既懂家具又懂石头又有技术的老师做底座,会显得特别放心。
太湖水石,色彩的亲和,肌理的粼粼,它在人们眼里的韧,以及润,以及块状阳刚,或拔地而起,或蹲踞旷野,或如如不动,给你神一般的力量……
设想其在公馆大堂或临水岸边陈设时,聚可以排兵布阵,单可以一夫当关。尤其它在观赏者理解中的雕塑感,仿佛艺术家正在进行中的一件另类的作品。
它不是对自然的搬动,登堂入室后,它就已经实现了人的感觉。你看,它是静的,同时又是活的。在你面前动着,肆意,且落落大方,且光明磊落,势若千钧。然你不知道它起先怎么开始独立于母体,更不知道它未来的变化会停留在哪个状态。它既给你安定的无尽踏实,又给你谜一般意味的无限幻想。
姜敏老师授课,当他解读史上著名石头的出处、优点、底座、陈设时,你能感受到一个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得益于祖辈传承的重要性,更为学问深时意气平的现场气质所感染。学识与阅历的层次,就是你初出茅庐的慌张,他千帆过尽的沉着。
通过姜敏老师的课,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古人俗世生活中的真实与情趣。古人一直把包括石头在内的艺术品、古董作为厅堂、书房、卧室、园林中不可或缺的精髓与核心,借以体现和寄托生命的感觉,人生的智慧。在古人的吃住行言中,规矩、学识、美学、艺术以及信仰等无不是生活本身,无不渗透在实际的生活陈设细节中。
《四》
而为何石头,尤其是传统赏石能够在其中出类拔萃,独领风骚,令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和身体一起皈依?除了石头自由意志和不羁灵魂的立体雕塑所藏含的隐晦主张外,恐怕石头表达的这种内敛克制的修为,更加符合我们中国人对于生活生存美学的定义,以及民族心性吧。我们的民族是个克制的民族,宣而不泄的民族,所有的意念只在心里完成,他只跟天跟地跟神跟物沟通。
这是本次之行,感受过灵璧石的雄奇、太湖石的亲和、英石的风骨、昆石的洁白之后,突然滋生的感悟。
最根本的是,石头的问题,是人修养的问题。石头的美学,即石头人的美学。石头的本质,乃人的本质。这就是石头的关键,也是意义。
石头不仅仅是文化的挖掘与赋予,情怀的倾注,情感的延续,更是美学的自我培育和综合光大,更更是精神的追求和理想的向往。
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艺术是人类情感创造与留存后人的符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当事人,美的播种者,艺术的推动者。
石头的美,尤其是传统赏石的美,相较于人为艺术品的美,美在美外,毫无程式,毫无标准可言。
审美,抛开天分的差异,是后天的一种积淀,前提是一个人的综合学识与修为高度。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而低美感背后是鉴赏力的弱小,鉴赏力意味着洞察细微的差别。后天的训练,不断的探索,以及多样性的培养,审美仰赖这些过程,从无数的实践中形成。
尤其赏石的审美,它需要复合型的高端美学来驾驭和关照,而且最终的难度与魅力,仍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苏州的石语,就说了,赏石需要美,但也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完美,这是条死胡同。赏石的美没有定义。在中国,他说,柳暗花明,或许能破除赏石的局限性,而且相对来说,也只有传统赏石是玩不穿的:妙趣之境,幽悠之意,安然之气都是人在生活中所需要去追求的…
这无形中反应了我们当今石界美学意识的改观与进步。然而现实中,大面积低美感的粗俗,创造力的贫瘠,自由表达的匮乏,依然是身处这个纬度这个层次的人们所无法解决的自我否定。人们的初心、质疑,甚至灵感,甚甚至勇气,甚甚甚至真实的切身感受,又去了哪里呢?
崔健在《红旗下的蛋》里写道:现实像块石头,精神像个蛋,石头是坚硬的,可蛋才是有生命。
石非石,汇石融通旗下品牌,其策展人,咱先撇开他平时对选择石头把玩石头的宽容,智吉老师,倒是在现实的这块石头面前,竖了个精神的蛋。
而且他对石头摄影的角度艺术,与的确保真实,以及文化元素的切入点,都是石友们学习的实际榜样。更而且他用当代建筑空间的手法赋予石头底座的理念,更是对当代赏石的一大推动。
还有更重要的是,智吉老师与汇石融通合作,以最前沿的文化艺术观点作为参照,在首都国家大剧院,共同将石头与多种艺术门类打通,把生活九艺“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置入其中,呈现出慢生活的意境,明确提倡这九个世人内心休憩的诗意生活方式,能重新回归大家的生活。顺带一句,这与南方张卫老师曾经提出的六艺不谋而合。
而这也正是上海石协联合汇石融通成立传统赏石鉴藏研修班的初衷与旨归。杜海鸥会长说了,今后的办班,不仅联合产地藏家,结合教学与实践,还将考虑外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艺术等,同时邀请从事艺术门类的各行各业的老师、艺术家、宗教人士等为石友们打开视野,拓广理念,提倡正能量的赏石观,将艺术与平台与生活融合,促成一种新的赏石方式和交流方式。
在行程中,杜会长设身处地,一个劲地问候石友旅途中累不累,收获了什么。这么细心,这么诚恳,这么周到,全程中这么亲力亲为,诚然可贵。而汇石融通基于3D、VR、AI技术的云博物馆的开通与发布,将线上宣传与漫游的福音实实在在地传递给每位藏家与石友,也将此次活动掀向高潮。
一个老牌的底蕴和凝聚力,一个先锋的领域和科技优势,在全国各地所有热爱石头艺术的能人志士们的支持与奉献下,共同将石头推向全人类均可欣赏的文化因子与艺术成果,执拗地要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维护好。
瞧,未来的方向,不完全在过去的经验里。
(未完待续)
太湖石 白居易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题自画石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双石 白居易
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
结从胚浑始,得自洞庭口。
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
担舁来郡内,洗刷去泥垢。
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老蛟蟠作足,古剑插为首。
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
一可支吾琴,一可贮吾酒。
峭绝高数尺,坳泓容一斗。
五弦倚其左,一杯置其右。
洼樽酌未空,玉山颓已久。
人皆有所好,物各求其偶。
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
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
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古希腊的石头什么感情
古希腊的文明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希腊人不仅开创了一个英雄、神话般的历史,也用他们的手段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唯美的历史
在希腊,石头的建筑到处都是,不仅是古希腊人热爱用石头保留历史,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印度人、玛雅人,甚至是我们的中国人也喜欢用石头来留住我们的历史在现代的希腊,许许多多的石头建筑由于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早已坍塌了,甚至上面精致的雕刻花纹都已经被磨平,再也不复往日的金壁辉煌了但是,它们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段的美丽得如神话的历史你猜,希腊人会如何保存、珍稀这些证明了他们先人的伟大的建筑呢
假使换作中国人,一定会小心翼翼地委派专家来修复它们;或者是围起来,大肆地做着爱国主义宣传;要么就是踌躇满志地在某某遗址上大兴土木,建造一个新的建筑,就像今日里人们大声呼喊着要修复圆明园一样但是,希腊人绝对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明白: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否则,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于是,我们就可以在现代的希腊土地上看到一座座美丽的建筑物但是,希腊人是不是就是对古建筑不闻不问呢当然也不是,他们偶尔也会派“文物医生”来为古建筑注射一些环保的强力胶,或是派一些清洁工人来清洗由于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对古建筑的腐蚀的斑点,他们都做得小心极了,好像这些石头还是有生命的一样而且,希腊人总是把和旅游有关的现代建筑安置在隐秘的地方,尽量不破坏古代建筑周围的自然风光
我想,中国人似乎应该学习一下希腊人对于文物和历史的解读方式,文物就代表了一段历史,是人类的先祖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为我们留下的纪念,是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同样每一段历史都有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所以,我们要保护历史,珍稀历史但是,这绝不是把原有的东西修复的干干净净,而应该是通过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将原有的东西完完全全地保留下来,同时,换位思考,用古人的美的意识做一些适当的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将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最美丽的历史展现给大家希腊人告诉我们,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因为历史文明是一种很高的意境
创造古希腊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希腊的是现代文明同样创造古中国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中国的是现代文明,而懂得怎样珍惜它们,才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文明
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同时,我还发现所有雕像的眼睛都睁得很大,眉清目朗,比我的眼睛更亮!我们好像互相瞪着眼,彼此相望尤其是来自克里特岛那些壁画上人物的眼睛,简直像打开的灯!直叫我看得神采焕发!在艺术史上,阳刚时代艺术中人物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阴暗时期艺术中人物的眼睛,多半暧昧不明当然,文革美术除外,因为那个极度亢奋时代的人们全都注射了一种病态的政治激素
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永恒只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而已古希腊人已经在这时间旅程中走了三四千年证实这三四千年的仍然是这些文化的石头可是如今我们看到了,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于是一种美出现了
这便是古物的历史美历史美是时间创造的所以它又是一种时间美我们通常是看不见时间的但如果你留意,便会发现时间原来就停留在所有古老的事物上比如那深幽的树洞,凹陷的老街,泛黄的旧书,磨光的椅子,手背上布满的沟样的皱纹,还有晶莹而飘逸的银发……它们不是全都带着岁月和时间深情的美感吗
从小到大种种各样“美”的观点在我身边闪现妈妈告诉我美是由于天生丽质;先生告诉我美是学富五车;路上一闪而过的漂亮女郎告诉我美是时尚的外表……一次次我在问答中变得渺茫美是什么
但看了《古希腊的石头》后我终于明确美在自然
一截石雕男子的左臂昂然地向上弯曲着希腊人本可以凭据想像为它加上不屈的头颅与结实的身躯但他们没有加自然就是美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辽阔的历史风物
这座古希腊坚硬而酷寒的石头历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虽然全是裂痕与缺口却未经雕琢也未加修复原始而沧桑那铭刻在上面的历史,沉淀于其中的文化,似封存了千百年的画卷,迎风一抖便能豁然开起
米颠拜石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他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米颠拜石”一直传为美谈。他曾在涟水为官,因当地毗邻美石产地———灵壁县,因而米芾藏石很多,上佳石子,他一一品题其名,藏于雅斋,“入玩则终日不出”。遇有石中珍品,他便藏于袖中,随时取出观赏,谓之“握游”。因他的字是"元章",所以米颠拜石也称元章拜石
山、潮、城、水、月
石头山、长江潮,石头城,秦淮水,明月
原文: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
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
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赏析: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用此名。
这是刘禹锡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首苦吟,叹赏良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刘禹锡将这些话录入组诗引子,可见他自视此诗为得意之作。
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刘禹锡此诗,妙就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折射,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
都是石头。不过是成分不同罢了。
芸芸众多的奇石世界里,赏评奇石的优劣,并无法定标准,一般凭自身的文化素养、艺术积累来明断每块奇石的优劣,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积累,是长时间的、多方面的;奇石自身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加之人们平时的文化、艺术的积累,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石人合一,赏石水平提高了,便达到了以石怡情,赏石养性之目的。掌握赏石之道,赏石之法,必须要拓宽自已赏石的知识面,不仅要学习古人的赏石方法和理论,还要向现代人学习,学习美学知识,学习书法、绘画、摄影中的线条、构图、用光等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带着这些艺术理论,对奇石进行赏评,尤其是书画摄影艺术与奇石艺术,可谓姊妹艺术,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一言以蔽之,整体素质提高了,赏石水平也就上去了。 赏评奇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质 石质指构成石品的矿物成份,多以石英质、玉质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来判断石质优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观赏石的硬度一般为4至8摩氏度为较好。质地纯正,无其它杂质,表面光滑、细腻的奇石有一种秀丽美;有的石质松、软、疏,表层粗糙,无光泽,具有一种粗犷美。光滑细腻、质地纯净、硬度高、光润透明者为上等,结构松软、陈杂、表层粗糙、灰暗、硬度低者次之。 纹 指石品上的圆、点、线、面及块状等所构成的规则与不规则、流畅或呆滞的纹路图案或形状。奇石上的花纹分凹、凸纹,平、斜纹,点、线纹,粗、细纹,面、块纹;纹又分单、双色、混合色纹,凡线条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者,都可谓精品石。 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者为上乘,混合色、双色、单色次之。色为意生,意为色存,色、形、意完美统一,可谓奇石之精品也。 象 指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图案和物像。有的清晰,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了山水之美;有的雄浑,以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人物、动物等图象。无论什么形式,均生动活泼地表现了自然界的万千物像。 意 指奇石的造型或图案所含的意境,有的意境深远,给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给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给人以开阔;有的含蓄,给人以思维;有的奇谲,给人以启迪。不同的意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形 石形,是大自然造化而形成的天然的外在形状,有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总之,千奇百怪,无所不有。有的形体具象,有的形体抽象,有的形神兼备,具象者奇巧逼真、活龙活现,抽象者变化万千,耐人寻味。 石头的形状尽量要完整,观赏面没有较深的裂痕和纹路,或者不影响观赏。从整个石形外观上看,圆的造型,能给人一种圆润、光滑之感;正三角造型,能给人一种对称、均衡、平稳的舒适之感;倒三角形造型,能给人险中求夷的惊奇感。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体无残缺破损,整个外形与其内容和谐相称,表面的形体与内在的精神相辅相成。 神 奇石的"神"是奇石形体内涵的精气反映,"神"指奇石的内在精神、气质、意境、神韵。"神"是奇石的个性体现,无神的奇石,平淡无奇,毫无生机,有神的奇石能使人勃然心动,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形是奇石的外观形体,奇石的躯壳;神是奇石的内在神韵,奇石的灵魂;形是神的载体,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备。 神韵美 石品除了具有表象美之外,即所表现的各类景与物的客观形象形态,还具有形态之中的神韵美,神韵是无形的,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想象,情感的领悟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显现出来的某种情意与事物的意象,此意象就是在形象的基础上感悟出神韵。"形"是神的外壳,"神"是"形"的内核,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奇石的品种中,具有万物形态,形态中又蕴藏着幻化的神韵,这些石品都具备了形神兼备、回味无穷的神韵之美,进而更体现了意境美,"意"是情之意,"境"是心之境。神韵美的奇石情景交融,最具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艺术美 把奇石纳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从美学、文学、色彩学的艺术高度,与冰冷的玩石通灵,寄情于石,情石相交,达到"石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展开神思的翅膀,以丰富地想象,把玩石变为奇石,把奇石变为艺术品,石我交融,通过欣赏奇石的艺术美,从中得到一种慰藉、一种享受,这就是奇石的艺术美。 意境美 奇石的意境美是奇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石体或图案夸张、谐趣、神似或概括写意、融入感情、抒发艺术联想,以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就奇石的美丑而言,奇石图案美与造型美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当属上乘精品,若图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伤迹,也仍不失其观赏价值,因一美遮百丑,内在的美能涵盖外形的丑。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块再大,石质再细腻,也没有观赏价值,因为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美的奇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代表这个人很执着,也可以解释为很坚强,经历风吹雨打,仍然屹立在那里。
石头本义指形状不定的矿物质凝结物,不同石头在民间代表不同的寓意。
相关寓意:
1、鹅卵石:代表我喜欢你。
2、石榴石:红色的石榴石代表对爱情的忠诚,同时还含有真实的意思。适合在订婚或结婚的纪念日作为礼物。
3、紫水晶:这是一种饱含了神秘气质的矿石,它能给佩带的人增添运气与健康,抚平焦躁的情绪。
4、祖母绿:代表了源源的生机与活力。它会给它的主人带来活泼的生命力和好运气。
5、橄榄石:代表了感情的美满与夫妻生活的和谐。适合在结婚日里作为礼物。
扩展资料:
石头用途:
石头可以用来打火、可以美容、做食品、玉石养颜等,石头有磨脚石、饮用麦饭石水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促进循环,有助于排除因环境污染而蓄积于人体内的有害物质,
使细胞净化,长期饮用可收到延年益寿之效,石头可以建房子 ,工艺品,可以做建筑材料。
如今火热抢眼的美女经济,古已有之。“稻子长出漂亮的脸蛋”至少在25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实行了。始作俑者是石。
据说的施在岳选美比赛中名列第一。去北京的路上,行人争相观看,导致交通堵塞,行走困难。护送石的越国范蠡见此盛况,决定请石住进路边一家旅馆的华丽小楼里,然后到处张贴名单:想看美女的,出一文钱。
通知贴出来了,引起了轰动。石登上朱楼,站在栏杆旁,感觉像一个仙女。观众们排起了长队,慷慨解囊,只为一睹石的美丽,有些人甚至掏了两三倍的钱。看了百看不厌。三年来,范已经赚了很多钱。进京后,他将钱全部上交国库。史钦佩的才智和品德,他们成了朋友。范蠡的倡议为后世的“美女经济”开创了先河。
自唐代以来,文人聚会宴饮,招妓为宴纠,发号施令陪酒,或以歌舞为宴。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三陪”。在中国古代社会,市民追逐花柳,商人慷慨赚钱,纨绔子弟挥金如土,使得妓院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养了妓女;妓女和以娱乐、冶金为中心的城市生活反过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在中国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等朝代,开设妓院和利税一直是各个朝代税收的“重头戏”。
目前蒸蒸日上的选美,应该说是“美女经济”链条中的“重中之重”。其实这种“美事”自古就有。古代的皇妃选拔其实也是选美,但那是百分百的皇权意志,不能算是真正的选美。据古籍记载,真正有组织的有章程、有候选人、有参观者的选美,应该起源于宋代,但当时不叫“选美”,叫“品花”。评价的对象不是广义上的美女,而只是妓女。这个活动也叫“花单”。冯梦龙《卖油郎独占花魁》,人称七弦琴,南宋杭州名妓,“花魁夫人”。妓女“一尝就十倍价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