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诗词,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描写战争的诗词,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第1张

你是初二的挖我刚也查过了,我也初2的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也有我国古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辛弃疾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青玉案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江城子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胜利的期盼以及渴望之情。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联想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内心的爱国热情。

1描写“战争惨烈”的诗句有哪些

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6303832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3、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4、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5、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2感慨战争的残酷的诗句有哪些

(一)边塞风光 也许我们去过天山,去过玉门关,去过塞外的古战场,也许我们触摸过古代将士们曾经休憩的石头,但是,要想穿越历史的时间隧道,立身在秦时明月下,举手在汉唐北风中,我们不能不翻开记录边塞诗的历史书页。

扑面而来的先是边塞风光的壮阔奇伟。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孤城是戍边将士的所在,下面自然引出对关塞偏远。

戍守艰辛的感慨,就连春风都不肯度过玉门关来到这里。写愁怨而不明言愁怨,只让羌笛之声回荡在前两句诗所营造的壮阔天地之间。

写的虽然是边塞风光,却也同时展示了边塞诗情感的豪迈。同样涉及玉门关的还有另外一首诗:关 山 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与《凉州词》相似,诗歌的前两联写了明月、天山、云海等壮阔的气象。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相似,这两句也是在“云”的衬托下突出另一意象,且这里的“出”字与“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上”字异曲同工,都使诗句充满动感和力度。诗的整体结构也与《凉州词》相似,都在后一部分感慨战争的残酷与戍边将士的乡思愁苦。

不同的是,这里的山、月、云、海结合在一起,开阔中增加了一种涌动的气势,下文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用意也显然不同,而是更突出了浩荡的气魄。如果说王之涣的《凉州词》突出了壮阔,那么王昌龄的《从军行》则更突出了壮阔中的险峻,同时寄予了苍凉的感慨。

从军行(七首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与前几首诗类似,此诗首联同样使用了云、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便着一“暗”字,着一“遥望”,则全诗笼罩在阴郁、荒凉的气氛中,在连天的阴云遮蔽下,雪山也不再明朗,一座孤城只能遥望着玉门,可即使玉门关也是“春风不度”的偏僻之地啊!遥望中似乎有期盼,期盼的自然是胜利,但胜利似乎还遥遥无期,于是剩下的只能是必胜的信念和艰苦的奋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上面几首诗歌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边塞诗往往“情景交融”,渲染或壮阔或苍凉的氛围。

而边塞特有的风光又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意象凸显的,这些意象包括:边风、边月、边尘、边角、边笛、边雁、边马、边柳、边草、边河、边关……在下面的诗歌中大家可以更明晰地看到这一特征。(二)戎旅生涯 边塞风光之外,边塞诗描写较多的自然是军旅生活,而军旅生活的核心自然又是战争。

塞 下 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黑云遮月,在这样一个夜晚,战斗开始了,栖息的大雁都被惊飞而去。匈奴的首领单于战败逃走,我方将士骑马追逐,大雪漫天洒落,覆盖了身上的弓箭和战刀。

全诗语言简洁,节奏短促,虽然只写了战胜追逐敌人的一个侧面,而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喜悦已流露在字里行间。当然,有胜利的骄傲必然有败亡的苦涩,再看下面这首诗。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士们奋不顾身地与匈奴兵作战,五千将士倒在胡地的尘土中。陕西北部的无定河边尸骨遍野,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却依然在梦中与他们相依相伴啊!后两句的苍凉让人难以胜情。

上面两首诗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描写了战争,再看下面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被称为“诗鬼”,他的诗往往使用诡异的意象营造出瑰奇的氛围。这首诗渲染了战斗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同时描写了行军场景。

首句是诗人特有的夸张想象,黑云似乎要将城压垮,从而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金色的甲衣上。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一声号角,漫天秋色为之震颤,而“塞上胭脂凝夜紫”则纯乎铺写色彩,极力铺写战争的惨烈,晚霞映照在沙场上,那胭脂般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骇人的紫色。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红旗半卷,可能因为夜半行军,有意半卷,为的是出其不意。

也可能因为天太冷,被冻住而半卷,如岑参“风掣红旗冻不翻”。“临易水”三字又带出荆轲刺秦王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苍凉悲壮。

最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国的勇气与决心。战争固然惨烈,然而当烽烟暂息的时候,边塞也并非没有安闲与快乐。

塞上听吹笛 [唐]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战事消歇,牧马而归,驻守的楼上羌笛响起,月华漫天:“梅花落”本是古代笛子曲名,作者却将其拆开化用,让人联想梅花(笛声)随风飘逸,落满关山。全诗营造了清冷幽美的。

3描写战争惨烈的诗句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4求现代的描写战争悲惨的诗歌

战争

灿烂的晨星消失在天边

光明的源泉沉没于无边的混沌与黑暗

宏伟的宫殿在瓦解

一如这世界

广阔的废墟在脚下向四面伸展

遥远的荣耀已掩埋在泥土的下面

荒芜在这片疆土纵马扬威

无畏的战士

却倒伏在战场

美妙的琴声已沉寂

琴弦已断欢乐不再

战争的喧嚣复起

戈矛的 铿锵

可怕的撕杀和呼号

仍回荡在耳边

英雄何在

世界被血腥的杀戮所覆盖

5描写古代战争后凄惨场景的句子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 《兵车行》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蒿里行》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送应氏》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

——李白《战城南》

很遗憾就知道这么多了,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战争题材诗歌往往重在宣扬战功和表现百姓征战之苦,但是对战后的惨烈境况往往回避,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相关作品并不多的。

6关于战争的诗句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战城南 唐·李白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相和歌辞·从军行二首 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杂曲歌辞·出自蓟北门行 唐·李白 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漠,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杂曲歌辞·白马篇 唐·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李陵咏 唐·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吴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苦战行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唐·杜甫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杂曲歌辞·采桑 唐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杂曲歌辞·回纥 唐 曾闻瀚海使难通,幽闺**罢裁缝。

缅想边庭征战苦,谁能对镜治愁容。久戍人将老,须臾变作白头翁。

沙场夜 唐·于濆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古征战 唐·于濆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1、小学生顾乐有个事业有成、理性死板的妈妈;有个不求上进、精通家务的爸爸;一家人磕磕绊绊相濡以沫。直到有天,爸爸又犯了极不靠谱的错误,导致家庭在接连爆发的冲突中瓦解了。

2、为刺激前妻,顾立伟火速与沈璐相好,不想却因心软骑虎难下,只得再婚。父母的压力、儿子的捣乱、沈璐的哭闹、对妻儿的牵挂和自身不成熟的弱点,无一不成为绊脚石,让顾立伟的再婚生活布满荆棘。

3、终于,沈璐在拿走公婆的房契后消失无踪。而顾立伟却在绝境中,磨练出了男人的品质。于此同时,“永远正确”的前妻也反思了自己在婚姻中的问题。

4、当身怀六甲的沈璐倦鸟归巢,顾立伟竟以男人的胸襟接纳了她,这深深震颤了沈璐的灵魂。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破(国家残破)山河在,城春(都城的春天)草木深(丛生)。感(感叹,感伤)时(时事)花溅泪

  (见了美丽的花儿,禁不住涌出眼泪),恨别(怨恨和家人隔离)鸟惊心(听到悦耳的鸟鸣,便惊动愁肠)。 烽火(指战争)连(连续)三月, 家书(信)抵(值)万金。 白头(白发)搔(抓)更短,浑欲(简直要)

  不胜(受不住)簪(古人别住发髻的条状物)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晚年曾定居成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广泛、深刻地

  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人称“诗史”。

  题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七五七年春,当时杜甫被困在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内,触景伤情,发出了国破家

  亡的沉痛感叹。春望,在春天的遥望。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1战争的诗句 有解释

关于战争的诗句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7、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8、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1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15、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

1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要关于战争的诗句和解释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来说,并无重要意义,但它给全诗开辟了一种比较恢宏和开阔的气势,而这正是其时的边塞诗所共有的特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在开放向上的盛唐时期,男儿的赴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迈风采。

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语气逼真,描写及其生动。富于形象感。

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 “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 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内容深刻、风格悲壮,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优秀代表。 岑参与高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

与高适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

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聆听完这篇篇不朽的诗文,让人触摸到了那颗颗不灭的灵魂,记忆虽是凌乱,但那昔日的苍凉,过眼的繁华,总是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3五句关于战争的诗句要解释与出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通过对比写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现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战马都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射箭的弓弦像炸雷一样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其中一个儿子稍信来了,其中一个儿子刚刚在战斗中阵亡。

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别》。积累起来的尸体把草木都染腥了,流的血把山川和平原都染红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昨天晚上看见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作战。

4五句关于战争的诗句要解释与出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通过对比写军中苦乐不均,边将不得其人的现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

战马都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射箭的弓弦像炸雷一样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唐·杜甫《石壕吏》。其中一个儿子稍信来了,其中一个儿子刚刚在战斗中阵亡。

积尸草木腥,血流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别》。

积累起来的尸体把草木都染腥了,流的血把山川和平原都染红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北朝民歌《木兰诗》。昨天晚上看见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作战。

5描写战争的诗词 要意思 和表达主旨

凉州曲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词注释 ①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县。 ②夜光杯:西域献给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间有光。

全诗意谓:举起夜光杯,葡萄美酒多滋味;正当畅饮时,马上的琵琶把人催,将士说:即使醉卧沙场上,请君切莫笑痴狂;古往今来征战地,竟有几人回故乡?诗词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马上奏起了琵琶,虽然军令如山,但这种情况下,大家视死如归,催者自催,饮者自饮。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立刻”/“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作者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生卒年不详。

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著名诗 王翰人。

尤以《凉州词》最为著名。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

其诗载于《全唐诗》,仅有13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

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

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

其诗题材大多吟咏沙场少年、玲珑女子以及欢歌饮宴等,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词语似云铺绮丽,霞叠瑰秀;诗音如仙笙瑶瑟,妙不可言。

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一)最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

《古蛾眉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瑰丽奇崛的想象和珠玑满盆的秀词不禁令人联想到李白和屈原的作品,真不愧。

6描写战争的古诗及解释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题解: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出塞:乐府《横吹曲辞。

7与战争有关的古诗,有解释

王昌龄: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

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著名,但他的有些抒情诗也同样绘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凝炼,音律铿锵,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其中绝句占了一半,七言约句写得尤其出色。

说明王昌龄有《从军行》七首,描述戌边将士的战斗生活现选二首。第一首写边将士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后首通过一场具体的战斗,写将士们的机智勇敢和胜利后的欢悦。解释①从军行--描写军他生活的乐府古题。

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祁连山,在今甘肃省。

这句说: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③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

④金甲--铁甲。这句说;在沙漠地带久经征战,连铁甲都磨穿了。

⑤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敌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分析作品这首是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写的,那时他被安史叛军所俘虏,困居长安。

当时长安沦入安史之手,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见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鸟,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使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家乡,所以诗中充满着伤感的情绪。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却使作者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情赋予眼前的景物,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因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老迈,杜甫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国都残破,家书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凉的景物,使杜甫伤痛不已,不禁搔首踌躇。

在搔首之际,竟发觉头发稀疏,几乎连簪也插不下了,这便是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动乱中的忧虑。此外,我们在看这首诗时,更能知道当时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所以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8有关抗日战争的古诗词(要有翻译)

人民必胜六十华年正义史, 千秋炳彪铸鼎铭。

大江滚滚东流去, 日月昭昭耀古今。前事不忘后事鉴, 共将此生追历程。

空怀良愿衣带水, 难解魔性战火侵。八载深仇万千骨, 百年耻辱风雨身。

中华民族齐奋起, 义勇军歌战旗擎。男女老幼同上阵, 保家卫国五亿心。

延安宝塔光四射, 抗日阵线众志城。长江两岸共敌忾, 大河上下振威名。

山高林密好战处, 青纱芦苇皆为兵。黑水白岭冰雪赤 ,黄土平原铁骨铮。

壮士头颅英雄血, 天摇地动鬼神惊。燎原烈焰毁寇胆, 胜利最终属人民。

半余世纪弹指过, 地复天翻迎新征。甚恨又有顽冥者, 篡改史实参幽灵。

更愤屡跳犬吠徒, 污我姐妹国格凌。当年度劫人犹在, 轻易怎笑恩仇泯。

煌煌天理不可侮, 自欺欺人步难行。多行不义必遭弃, 且听一片谴责声。

还寄人民情万代, 莫叫乌云蔽清明。泱泱中华诚大度, 堂堂国策四海倾。

十亿赤子爱国志, 化作力量图振兴。神州大业庆有日, 海峡一统势必成。

可笑宵小伎俩末, 螳臂档车徒逞能。正义之剑震寰宇, 真理之音撼雷霆。

今逢六秩胜利日, 世界同歌祈和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