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含义 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含义 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1、《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2、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4)乡音:家乡的口音。(5)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6)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7)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于公元744年(天宝三年)致仕还乡时所作。

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其一,表达对旅居他乡的伤感和对阔别回乡的亲切感

其二,表达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原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1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文解释

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词语解释

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诗文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诗鉴赏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

《回乡偶书》的古诗鉴赏3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古诗赏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 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 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 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 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回乡偶书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初

其一,表达对旅居他乡的伤感和对阔别回乡的亲切感

其二,表达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5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